這本書的圖錶質量,可以說是整個閱讀體驗中最大的“槽點”之一。雖然書中包含瞭大量的P&ID(管道及儀錶流程圖)和熱力學循環圖,但它們的精度和清晰度實在令人費解。很多圖例的縮放比例處理得很差,綫條擁擠在一起,尤其是在打印的深色背景上,一些關鍵的閥門標識符幾乎要眯著眼纔能分辨齣來。我不得不頻繁地將屏幕放大到極限,纔能看清某個特定熱交換器的型號標記,這極大地拖慢瞭我的信息獲取速度。對於一本強調精準操作和工藝理解的工具書而言,圖文的質量是至關重要的,而這本手冊在這方麵顯然沒有投入足夠的資源進行優化。這迫使我不得不去網絡上搜索對應的行業標準圖例進行交叉比對,這完全違背瞭“一冊在手,萬事不愁”的技術手冊的初衷。如果作者和齣版方能在再版時對所有插圖進行高清化處理和重新排版,尤其是在那些涉及復雜流體動力學和相變過程的圖示上增加注釋和高亮,這本書的價值會立刻提升一個檔次。
评分我花瞭足一整個周末的時間,試圖從頭到尾梳理一下這本書的章節結構,感覺它的組織邏輯非常“工程化”,幾乎是按照一個典型的LNG工廠的物理布局和操作順序來編排的,從原料氣處理、預冷、液化循環、到儲運和再氣化,每一個環節都像是被嚴絲閤縫地切割開來,單獨成章。然而,這種嚴謹的結構也帶來瞭一個小問題:章節之間的銜接性略顯生硬。比如,當你讀到關於“深冷換熱器清洗維護”那一節時,它會突然插入大量關於特定閤金材料的抗疲勞數據,而沒有一個明確的過渡句來解釋為什麼現在要從宏觀流程跳到微觀材料科學。我感覺作者更傾嚮於把所有的技術點都塞進去,追求的是“全麵覆蓋”,而不是“流暢敘事”。閱讀體驗上,這使得我必須不斷地在不同章節之間來迴翻閱,來拼湊齣整個工藝鏈條的因果關係。它更像是一個巨大的技術詞典或百科全書,而不是一本引導你逐步理解復雜係統的教科書。對於那些需要橫嚮對比不同液化工藝(比如SMR和混閤製冷)優劣點的讀者,可能需要自己動手繪製思維導圖來梳理作者提供的分散信息,否則很容易迷失在那些密集的公式和規範引用中。
评分我特彆留意瞭書中關於安全和環境法規的部分,坦率地說,這一塊的處理方式讓我感到有些不盡如人意。雖然提到瞭必要的安全聯鎖係統和緊急泄壓程序,但這些描述往往是點到為止,很快又轉嚮瞭對設備性能指標的深入討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基於真實事故案例的深入剖析,比如某個環節的溫度波動是如何引發連鎖反應導緻設備損壞的,或者在極端天氣下,儲罐的密封性麵臨的真實挑戰。這本書似乎假設讀者已經完全理解瞭工藝的危險性,因此將重點放在瞭“如何讓係統高效運行”上,而不是“如何防止係統災難性失效”上。這種偏重於“運行優化”而相對輕視“風險控製深度剖析”的傾嚮,使得這本書在作為應急手冊或安全培訓資料時,缺乏足夠的說服力和警示性。它提供的是一個理想運行環境下的操作指南,但現實中的工廠總有意外發生,而我希望在這本“手冊”中看到更多對那些意外情況的預案和理論支持。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恕我直言,簡直可以用“樸實無華”來形容,封麵那種深藍色的背景,配上略顯生硬的宋體字體,第一次在書店看到時,我差點以為自己走錯瞭地方,誤入瞭一堆工業標準的匯編區。內頁的紙張質感偏硬,裝訂得很結實,這倒符閤它“技術手冊”的名頭,給人一種可以經受住長期翻閱和油汙侵襲的耐用感。我原本期望在視覺上能有一些現代化的圖錶或者色彩編碼來輔助理解那些復雜的工藝流程,但很遺憾,大部分內容都是純文字描述,間或穿插著一些由綫條和符號構成的流程圖,綫條的粗細和間距都顯得比較拘謹,初學者可能會覺得信息密度過高,抓不住重點。不過,從另一個角度看,這種極簡主義的排版也保證瞭信息的純粹性,沒有多餘的修飾分散注意力。拿到手裏,沉甸甸的分量感確實能讓人感受到其中蘊含的知識儲備,盡管外在錶現低調,但它似乎在用行動告訴讀者:“彆看我外錶,我的內容纔是真本事。” 這種硬核的風格,對於那些已經有些基礎,隻想快速查閱特定參數或規範的工程師來說,或許會是種高效的工具,但對於想建立係統性認知的新手,開始閱讀的門檻就略高瞭一些,需要極強的耐心和專注力去啃下這塊“硬骨頭”。
评分這本書的論述風格極其保守和規範,充滿瞭大量的引用和標準編號,這讓我在查閱諸如閥門選型或管道設計壓力計算等具體數值時,獲得瞭極大的信心。它似乎在刻意迴避任何帶有主觀色彩的評論或對未來技術的“大膽預測”,每一個結論都像是經過瞭無數次工業實踐和安全審查的最終版本。例如,在討論壓縮機維護周期時,它提供的數字是基於某個特定國際標準(我甚至沒完全理解那個標準的全稱),而不是基於一個普遍性的統計模型。這種對“權威性”的絕對依賴,使得這本書的實用價值非常高,因為它提供的是“可執行”而非“可探討”的指導。然而,如果你的關注點在於技術的創新性或者正在研究下一代環保型製冷劑的應用前景,那麼這本書的內容可能就會顯得略微滯後或過於保守。它似乎停留在已經被驗證、已經被廣泛部署的成熟技術層麵,對於那些渴望瞭解前沿研發動態的讀者來說,它更像是一塊堅固的基石,而不是指引方嚮的燈塔。
评分这本书很好,很全面。
评分书趣之三,当你为一个问题绞尽脑汁百思而不得其解的时候,又或是当你对某一个问题小有心得时,打开一本书,发现已有人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充分的论述。正好搔到你的痒处,正中下怀,喜乐不禁。于是一切都已明了,一切付出的辛劳都有了回报。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是什么也换不去的。
评分是本盗版书籍,亏惨了。
评分近年来,随着世界天然气产业的迅猛发展,LNG已成为国际天然气贸易的重要部分。与十年前相比,世界LNG贸易量增长了一倍,出现强劲的增长势头。据预测,2012年国际市场上LNG的贸易量将占到天然气总贸易量的36%,到2020年将达到天然气贸易量的40%,占天然气消费量的15%。国外的液化装置规模大、工艺复杂、设备多、投资高,基本都采用阶式制冷和混合冷剂制冷工艺,目两种类型的装置都在运行,新投产设计的主要是混合冷剂制冷工艺,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降低液化能耗。制冷工艺从阶式制冷改进到混合冷剂制冷循环,目前有报道又有 C Ⅱ -2 新工艺[6],该工艺既具有纯组分循环的优点,如简单、无相分离和易于控制,又有混合冷剂制冷循环的优点,如天然气和制冷剂制冷温位配合较好、功效高、设备少等优点。法国Axens 公司与法国石油研究所 (IFP) 合作,共同开发的一种先进的天然气液化新工艺——该工艺为 LNG 市场奠定了基础。其生产能力较通用的方法高 15%-20% ,生产成本低 25% 。该工艺的主要优点是使用了翅片式换热器和热力学优化后的工艺,可建设超大容量的液化装置。 Axens 已经给美国、欧洲、亚洲等几个主要地区提出使用该工艺的建议,并正在进行前期设计和可行性研究。 IFP 和 Axens 开发的 Liquefin 工艺的安全、环保、实用及创新特点最近已被世界认可,该工艺获得了化学工程师学会授予的“工程优秀奖” 。
评分不错啊
评分还有,书后的,附录表,墒值表其实没什么必要。
评分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很喜欢
评分本书较全面地反映了国内外液化天然气的最新应用和技术进展。内容全面、丰富新颖,论述深入浅出,是一本实用性很强的工具书。主要阐述了液化天然气的基本理论、最新技术和工程应用实践。内容包括液化天然气技术理论基础,天然气液化,液化天然气装置的相关设备,液化天然气接收终端,液化天然气的储存和运输,液化天然气设备的制造工艺和材料,液化天然气工厂和接收终端的设计基础,液化天然气应用技术,液化天然气冷能回收技术,以及液化天然气安全技术等。
评分不用出门,还有折扣,不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