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羅洛·梅文集》之《愛與意誌》以高屋建瓴之氣度,妙趣橫生地描繪瞭人類本能之一的愛與意誌的科學規律,從心理學、社會學、未來學的深度與廣度,剖析瞭各種病態的愛欲。
本書收錄瞭愛欲與性欲的衝突、與原始生命力對話等內容。
內容簡介
《愛與意誌》是當代著名存在心理學大師、美國心理分析傢羅洛·梅的一部精彩佳作,一問世就風靡世界。《愛與意誌》以高屋建瓴之氣度,妙趣橫生地描繪瞭人類本能之一的愛與意誌的科學規律,從心理學、社會學、未來學的深度與廣度。剖析瞭各種病態的愛欲。書中還列舉瞭自古希臘神話傳說時期至文藝復興時期,以及尤其當代社會的文學、藝術、音樂、哲學、科技、宗教等各個領域裏大量豐富的實例,旁徵引、深入淺齣地論證觀點,揭示主題。
作者簡介
羅洛·梅(1909—1994),美國存在心理學傢和人本主義心理學傢。1930年獲得輿柏林學院文學學土學位,1938年獲得紐約聯、閤神學院神學學士學位,1949年獲得哥倫比亞大學臨床心理學博士學位。先後在杯特研究脘和紐約社會研究新學院長期工作。獲得過美國必理學會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傑齣貢獻奬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的心理學終身成就奬章等奬勵。齣版瞭《谘詢的藝術:如何給予和獲得心理健康》、《焦慮的意義》、《人的自我尋求》、《愛與意誌》、《權力與無知:尋求暴力的根源》、《創造的勇氣》、《自由與命運》、《存在之發現》和《祈望神話》等20我部著作。
目錄
第一章 導言:我們的分裂性世界
第一部分 愛
第二章 性與愛的悖論
第三章 愛欲與性欲的衝突
第四章 愛與死亡
第五章 愛與原始生命力
第六章 與原始生命力對話
第二部分 意誌
第七章 意誌的危機
第八章 願望與意誌
第九章 意嚮性
第十章 治療中的意嚮性
第三部分 愛與意誌
第十一章 愛與意誌的關係
第十二章 關懷的意義
第十三章 意識的交流
索引
精彩書摘
但在20世紀50年代,顯而易見,發生瞭根本性變化。每個人都在談論焦慮,每個人都有有關該問題的會議要參加,如今“正常”焦慮的概念在精神病學的文獻中逐漸被接受。無論是正常人還是神經癥患者,似乎每個人都意識到瞭他們生活在“焦慮時代”。在30年代晚期和40年代,藝術傢所呈現的和齣現在病人身上的問題現在卻成瞭普遍問題。
我的第四點會將我們帶到當代的問題——身份問題上,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心理治療師開始關注患者身上這個問題。對於該問題的描述基於艾裏剋森(Erikson)1950年所著的《童年與社會》、我1953年寫的《人的自我尋求》、1958年艾倫.威利斯(Allen Wheelis)所著的《身份的探求》以及其他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工作者的著作中的心理研究資料。我們發現身份問題成瞭50年代末60年代初掛在時髦人士口頭的話題,在卡通片《紐約人》中,它迴迴露臉,大量湧現的有關該問題的書籍也成瞭最暢銷的書,但人們藉以獲得其身份感的文化價值已不復存在。我們的病人在社會普遍意識到該問題之前就已經意識到瞭其存在,而他們卻無法保護自己不被其睏擾與傷害。
所有這些問題,其中固然有著世事的盛衰沉浮相關之要素,但是將心理問題與社會變革這樣的動態曆史之緊急時刻僅僅當作時尚而加以拒絕也是有失公允的。事實上馮.登.勃格(VandenBetg)在其具有煽動性的書中辯駁道:“所有心理問題都是文化中社會曆史的變化産生的。”他認為沒有“人類本性”而隻有隨著社會的變遷而不斷變化的人性,我們應當將我們病人的衝突稱為“社會癥”而不是“神經癥”。
前言/序言
羅洛·梅(RolloMay,1909-1994)被稱做“美國存在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傑齣代錶。20世紀中葉,他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美國,開創瞭美國的存在分析學和存在心理治療。他著述頗豐,其思想內涵帶給現代人深刻的精神啓示。
一、羅洛·梅的學術生平?
羅洛·梅於1909年4月21日齣生在俄亥俄州的艾達鎮。此後不久,他隨全傢遷至密歇根州的麥裏恩市。羅洛.梅幼時的傢庭生活很不幸,父母都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而且關係不和,經常爭吵,兩人後來分居,最終離婚。他的母親經常離傢齣走,不照顧孩子,根據羅洛·梅的迴憶,母親是“到處咬人的瘋狗”。他的父親同樣忽視子女的成長,甚至將女兒患心理疾病的原因歸於受教育太多。由於父親是基督教青年會的秘書,因而全傢總是搬來搬去,羅洛·梅稱自己總是“圈子中的新成員”。作為傢中的長子,羅洛·梅很早就承擔起傢庭的重擔。他幼年時最美好的記憶是離傢不遠的聖剋萊爾河,他稱這條河是自己“純潔的、深切的、超凡的和美麗的朋友”。在這裏,他夏天遊泳,鼕天滑冰,或是坐在岸邊,看順流而下運礦石的大船。
愛與意誌 [Love and Will]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第二章 性與愛的悖論
評分
☆☆☆☆☆
A:這樣做的目的,是為瞭減輕內心的焦慮感,所以這一障礙普遍的錶現就是內心時常焦慮。
評分
☆☆☆☆☆
挺喜歡的,
評分
☆☆☆☆☆
好
評分
☆☆☆☆☆
值得一讀,非常不錯,讀書使人進步。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
評分
☆☆☆☆☆
我的第四點會將我們帶到當代的問題——身份問題上,在40年代末到50年代初,心理治療師開始關注患者身上這個問題。對於該問題的描述基於艾裏剋森(Erikson)1950年所著的《童年與社會》、我1953年寫的《人的自我尋求》、1958年艾倫.威利斯(Allen Wheelis)所著的《身份的探求》以及其他心理治療與精神分析工作者的著作中的心理研究資料。我們發現身份問題成瞭50年代末60年代初掛在時髦人士口頭的話題,在卡通片《紐約人》中,它迴迴露臉,大量湧現的有關該問題的書籍也成瞭最暢銷的書,但人們藉以獲得其身份感的文化價值已不復存在。我們的病人在社會普遍意識到該問題之前就已經意識到瞭其存在,而他們卻無法保護自己不被其睏擾與傷害。
評分
☆☆☆☆☆
還沒看 有空纔去看下
評分
☆☆☆☆☆
內容簡介
評分
☆☆☆☆☆
正版圖書,非常棒,送貨速度超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