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此商品有兩種封麵,隨機發貨。
內容簡介
《金剛經?壇經》全稱《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經》,zui早由後秦鳩摩羅什譯齣。“金剛”為剛硬的金屬,以金剛為譬喻錶示牢固、銳利,能摧毀一切。“般若”為音譯,意為智慧或zui高智慧。“波羅蜜”亦為音譯,意為彼岸或到達彼岸。它主要通過釋迦牟尼佛與弟子須菩提的對話,來啓迪修佛者,必須身在修行佛法而心中絕無佛法,心念虛空而不執迷於虛空,纔能修得正果。《壇經》全稱《六祖法寶壇經》,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得道的經過及他對佛法的講述。它強調佛性存在於人自己的本性中,每個人都可通過自己的本心來觀照本性而頓悟成佛。
目錄
金剛經
金剛經
壇經
行由品第一
般若品第二
疑問品第三
定慧品第四
坐禪品第五
懺悔品第六
機緣品第七
頓漸品第八
宣詔品第九
付囑品第十
精彩書摘
【譯文】 聽完須菩提的贊嘆述解,如來佛連聲說道:“是這樣,是這樣。如果有 人聽聞此經之後,歡喜領受,絕不驚疑;沉思靜悟,毫不恐怖;勇猛精進, 毫無畏懼,當知此人是非常可貴的。為什麼呢?因為此經闡述的般若波羅蜜 之法是各種波羅蜜中最主要和第一位的。須菩提:如來佛所說的第一波羅蜜 正像它本身所闡明的無相無住之理一樣,也是無有實體、本性寂靜、不可執 著的。說其是第一波羅蜜是從方便世俗人理解齣發而虛立的假名。須菩提, 正如你剛纔說的,未來之世聽聞此經而信受不疑的人的確是第一希有的,因 為他們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你理解得很對,他們如果離開一 切相,那與諸佛就沒有什麼兩樣瞭。以我昔日的忍辱行為例,那時我就是離 一切相的,今天我成佛實賴前世的離相修行。須菩提,說到忍辱,你應知道 ,所謂忍辱波羅蜜,在如來佛看來並非真實可取、有相可著的忍辱波羅蜜, 而隻是假名而立的忍辱波羅蜜。這種波羅蜜必須以般若為導,以無相無住為 根基纔能發揮作用。須菩提,記得我昔日修忍辱行時,常在山中坐禪。一天 ,歌利王率眾多宮女上山遊覽,對我産生瞭誤解,便以劍宰割我的身體。那 時,我沒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命相。何以為證呢?我如果有我相、人 相、眾生相、壽命相,那我被節節支解時,必然會産生仇恨、惱火和憤怒, 而我沒有,反而心平氣和地告訴大王,即使他將我大卸八塊、碎成微塵,我 依然可以忍受。那時,我還對大王産生瞭憐憫和愛念之情,並發誓成佛以後 首先救度大王。須菩提:在過去整整五百世的前生中,我修忍辱行,能忍天 下難忍之辱,能息天下難息之恨,成為一個忍辱仙人。在那些歲月裏,我已 完全擺脫瞭對自我、他人、眾生、壽命的執著與分彆,無一切相,離一切住 ,逍遙自在,無拘無束。” 說到這兒,如來佛隨機引申、揭示真理,告訴須菩提道:“從以上所說 來看,菩薩若要發願追求無上聖智,證成佛果,就必須在遠離一切相、消除 一切住的情況下發此願心,絕不應執著於可見之形象、狀貌、顔色而生起其 心;絕不應在執著於耳聞之聲、鼻嗅之香、舌品之味、身觸之覺及意識所感 覺認識的一切對象的情況下去生起其心;應生其無所執著之心,如果心中有 所執著,則絕非其應住之所;如果心中無所執著,那纔是應住之處,即住於 無住,無住而住。所以如來佛要求菩薩之心應不執著於事物外在的各類形象 ,大小狀貌、不同色彩等,在擺脫這一切分彆計度、心澈無塵之後再去進行 布施。須菩提:為瞭利益一切眾生,菩薩應該這樣布施。請注意,剛纔如來 佛提到的一切相,實際上都是空無一物的假相,而不是真實可取的相;所說 的眾生,從本質上講也隻是虛假因素的臨時聚閤,並非真正的眾生。” 為瞭使聽法者都能聞佛所說而不驚疑、不恐怖、不畏懼,如法受持、依 理悟道,如來佛接著又說:“須菩提:如來佛是講真話者、講實話者、是言 之有據者、不說謊話者、不說不一緻話者。須菩提,如來佛所證之法和所說 之法,雖說是沒有實體,但絕非虛妄。它是一種微妙之法,說其實,無形可 觀,無相可得;說其虛,內有無量功德,用而不竭,依之可悟明真理,證成 佛身,進達涅檠彼岸。所以你們不能有絲毫畏懼、疑惑之情,應歡喜領受, 持修不怠,離相而修,無住而住。須菩提,打個比方來說,如果菩薩不信受 如來佛所得之法,心住於此岸和彼岸的一切事物、現象、境界、概念,著於 一切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可說的與不可說的,並由此而去進行布施,那就像 人進入黑暗的地方而毫無所見。如要菩薩信受如來所得之法,心不著於這一 切而進行布施,那就像人有明澈的雙眼,在陽光的照耀之下,可以清晰地見 到事物的一切狀貌。” 【說明】 這節經文是如來佛對須菩提的贊嘆與述解(上節經文)的印允肯定和進一 步發揮、說明。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即第1段,是如來佛對上節須菩 提述解的印證。以相疊的兩個“如是”開頭,以相繼的三個“何以故”引起 層層深入的論證。其中所包含的理論新意主要錶現在對般若波羅蜜與其他波 羅蜜尤其是忍辱波羅蜜的關係的闡述上。經中把般若波羅蜜放在六波羅蜜中 的第一位,認為它是最重要的,最根本的,其他波羅蜜隻有在般若波羅蜜的 基礎上,纔可稱之為波羅蜜。以忍辱波羅蜜為例,如果不以般若波羅蜜為指 導,遠離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那忍辱就不會成行,反而會産生惱 恨,為煩惱所縛。如經中說:“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入相、眾 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正因為“我”徹底領悟瞭般若波羅蜜,遠離一切 相,故而成為“忍辱仙人”。關於般若在諸波羅蜜中的作用,前麵及後麵的 經文在講到布施時也有透露,如前麵的經文說:“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 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 布施,不住於相。”“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再如下 文中說:“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 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所有這些說明,布施作為波羅蜜之一,必須 以般若為指導,離相無住,如此布施纔可獲得不可思量福德,也就是說,纔 會真正成為布施波羅蜜。 第二部分即第2段,是如來佛的隨機引申和正麵揭示,從內容來看也可 說是對經首須菩提所請之問的集中迴答,其中所包含的義理教義為《金剛經 》最核心的部分。經中所說的“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 指齣瞭發願求無上聖智的前題——“離一切相”。前麵的經文已說明瞭離相 的原因(“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 、非非法”,以及其他“即非——是名”句式);也說明瞭離相的途徑(“一 念生淨信”、“受持讀誦”、“為他人說”、“不作是念”、“信心清淨, 即生實相”、“信解受持”等)還說明瞭離相的意義(?福德不可思量”、“ 即見如來”、“即生實相”、“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即名諸佛”)。這 裏則隻談“離一切相”,它既是發心求無上聖智的前提,也是發此無上之心 的根本途徑和主要標誌。經中所說的“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 觸、法生心”是對經首“雲何降伏其心”的迴答。當然降伏妄心不光要降伏 其對“六塵”的執著,還要降伏其對我、入、眾生、壽者“四相”的取住。 經中說的“應生無所住心”是對經首“雲何應住”的迴答,即安住真心就是 使心無所住而住。經中說的“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對降伏妄心、安住真 心二者關係的說明,若心有所住,則是妄心生起,非其應住之所,故必須降 伏之;反之,若心無所住,則是真心生起,為其應住之處,即無住之真住。 第三部分即第3段,主要是勸人生信,分三個層次:一是通過說法者所 具備的五種說法品德(“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 來說明以上所說之法言語確鑿、義理真實、足以崇信、不必驚畏。二是通過 如來佛所得之法的“無虛”性來說明法還是要學、理還是要悟;不能因為一 切(包括佛法在內)的“無實”性而否定佛法妙用的存在。三是通過信法之入 的“暗”與“明”的對照比喻,來說明信受上述般若之法並依其義理行持的 益處。 另外本節經文中所說的“若復有入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 是人甚為希有”,從側麵又為我們提供瞭當時印度佛教形勢的一點綫索。那 時,大乘佛教剛剛興起,般若類經典作為一種全新的東西在以法有理論為基 礎的小乘佛教占統治地位的情況下,處境是十分艱難的。該經隻講般若,隻 講無相無住,把如此信受持行看作解脫的惟一途徑,不但否定瞭小乘佛教的 “法有”理論,而且拋棄瞭小乘佛教許多繁瑣的修持程序。小乘論師們對此 極為反感,深怕動搖瞭佛教的正統基礎。那些習慣於傳統佛法的人將新的說 教視為洪水猛獸,甚至稱大乘法師為魔鬼,攻擊般若學為“空見外道”。由 此可知,得聞此經不驚、不怖、不畏的確是十分稀有的。這種情況在《大品 般若》中反映更多。 P70-73
前言/序言
《金剛經》全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又名《金剛能斷般若波羅蜜經》。全文5000餘字,約與我國傳統的道傢和道教尊奉的根本經典——《道德經》的字數相當。但其內容卻十分豐富,基本上囊括瞭般若經典的主要思想。它的27個主題不外說明諸法“性空幻有”的理論,可以說,它是一本般若思想的綱要性著述,自問世以後就受到瞭大乘佛教徒的重視和推崇。
《金剛經》成立的確切年代現已不可稽考。學術界一般認為它是公元1世紀的作品,曾經過很多人的增補,遂成此規模。402年,中國佛教的著名翻譯傢鳩摩羅什在後秦姚興的支持下,首次將其譯成漢文。以後,北魏菩提流支,南朝陳真諦,隋達磨笈多、唐玄奘、義淨等人也先後翻譯此經。在這些譯本中,除笈多本屬於直譯,文字較為艱澀難解外,其它譯本實無多大差彆,曆代大藏經都曾收入。羅什譯本翻譯最早,文字流暢,簡明扼要,流傳最廣,是人們常用的譯本。鳩摩羅什(343—413)祖籍印度,父親是一婆羅門,為傳播佛教來到西域龜茲,娶龜茲王妹生下羅什。羅什幼時聰明異常,記憶超群,7歲齣傢,遍學經乘,飲譽西域。前秦王苻堅慕其名,囑將領呂光滅龜茲擄什。後秦姚興,深崇佛法,禮什於長安逍遙園,收徒譯經,名震關中。羅什一生譯經35部294捲,是我國佛教的四大譯經傢之一。此外,在藏傳大藏經甘珠兒裏也有《金剛經》的藏文譯本。梵文本《金剛經》經英籍德國學者麥剋斯?繆勒等人搜集整理得三種不同版本。《金剛經》還被譯成日、英、法、德、泰等多種文字。
《金剛經》自齣現以後,立即廣為流傳,産生瞭重要的影響。古印度著名大乘佛教學者無著、世親等人都對它作瞭注疏,用“萬法唯識”的觀點來論述自己的主張。《金剛經》傳人中國後,其影響遠超過印度,圍繞其疏解的人不計其數,僅唐初時就有800傢注的說法,後續的大德高僧也都有論及,流傳到現在還有數十種之多。
《金剛經》一直受到中國封建統治階級的推崇。開元二十四年(736)唐玄宗在全國頒布瞭他的《禦注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把它和儒傢的《孝經》、道教的《道德經》相提並論,認為此三經是釋、儒、道三傢最具有代錶性的經典。明成祖、太祖也編纂瞭《金剛經集注》,敕令天下讀誦奉行。中國佛教各宗派競相習誦此經,並按照本宗的需要作瞭不同的闡發。例如天颱宗用佛性說來解釋經文;華嚴宗則附人瞭他們的“真如緣起論”;禪宗把它直接視為心印和宗經之一。在民間,《金剛經》的影響極廣,寺廟日常課誦,僧人講經傳法都以此經為本,甚至連目不識丁的婦孺,也能背齣該經的部分或全文,其影響是顯著和長遠的。
《金剛經》除在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對古代文化的發展也起過一定的推動作用。伴隨著《金剛經》的傳播,古代印刷、雕刻、繪畫、文學、書法等都不同程度地受其影響。現存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鹹通九年(868)的《金剛經》木刻印本;現存世界最早的木刻版畫是《金剛經》扉頁的佛教繪畫;規模最大、時間最早之一的石刻經文是山東泰山經石峪的石刻《金剛經》。與《金剛經》有關的文學作品,曆代名傢書寫的《金剛經》珍貴手跡也保存瞭不少。《金剛經》還從我國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對那裏的宗教文化也産生過一定影響。一部5000餘字的經文能夠産生如此重要影響,可以說這在世界宗教文化史上也是罕見的。
《壇經》全稱《六祖法寶壇經》,是禪宗六祖慧能大師得道經過及他對佛法的講述。它強調佛性存在於人自己的本性中,每個人都可通過自己的本心來觀照本性而頓悟成佛。
《壇經》是由中國禪宗創始人慧能述,弟子法海集記。《壇經》的宗旨即在讓學人從自心中頓見本性,“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編者
2008年8月
金剛經:壇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