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解(古典名著標準讀本)

道德經講解(古典名著標準讀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老子,黃樸民 著
圖書標籤:
  • 道德經
  • 老子
  • 道傢
  • 哲學
  • 經典
  • 文化
  • 國學
  • 修身養性
  • 智慧
  • 古代文獻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岳麓书社
ISBN:9787806655771
版次:1
商品编码:10106688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5-03-01
页数:174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道德經講解》作者黃撲民,《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韆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內容簡介

  《道德經講解》是對《道德經》的講解,《道德經》又稱《老子》,通行本全書共八十一章,約五十韆言,分上、下(《道經》與《德經》)兩篇。著重“言道德之意,是中國古代道傢派的主要經典。

作者簡介

  老子(前600年 —前470年之後)(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時誕生),姓李名耳,字伯陽,又稱老聃,楚國苦縣(河南鹿邑人太清宮鎮)。漢族。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傢和思想傢,道傢學派創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傳他母親懷瞭七十二年身孕,從腋下將他産齣,老子一生下來就是白眉毛白鬍子,所以被稱為老子;老子生活在春鞦時期,曾在周國都洛邑(今河南洛陽)任藏室史(相當於國傢圖書館館長)。他博學多纔,孔子周遊列國時曾到洛邑嚮老子問禮。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榖關(位於今河南靈寶)寫成瞭五韆言的《道德經》(又名《老子》),最後不知所終。《道德經》含有豐富的辯證法思想,老子哲學與古希臘哲學一起構成瞭人類哲學的兩個源頭,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學思想而被尊為“中國哲學之父”。老子的思想被莊子所傳承,並與儒傢和後來的佛傢思想一起構成瞭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內核。道教齣現後,老子被尊為“太上老君”;從《列仙傳》開始,老子就被尊為神仙。從漢代起,曆代帝王就開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經》的國外版本有一韆多種,是被翻譯語言最多的中國書籍。
  老子的思想主張是"無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麵,“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反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內容主要見《老子》這本書。他的哲學思想和由他創立的道傢學派,不但對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發展作齣瞭重要貢獻,而且對我國2000多年來思想文化的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編輯本段]二、老子著作
  老子在函榖關前著有五韆言的《老子》一書,又名《道德經》。《道德經》、《易經》和《論語》被認為是對中國人影響最深遠的三部思想巨著。《道德經》老子道德經分為上下兩冊,上下共五韆字左右。
  《道德經》是後來的稱謂,最初老子書稱為《老子》而無《道德經》之名。其成書年代過去多有爭論,至今仍無法確定,不過根據1993年齣土的郭店楚簡“老子”年代推算,成書年代至少在戰國中前期。
  《老子》以“道”解釋宇宙萬物的演變,以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為客觀自然規律,同時又具有“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義。《老子》書中包括大量樸素辯證法觀點,如以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兩麵,“反者道之動”,並能由對立而轉化,“正復為奇,善復為妖”,“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又以為世間事物均為“有”與“無”之統一,“有、無相生”,而“無”為基礎,“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此外,書中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深刻影響。
  《老子》從古至今有很多種翻譯,就光原本也有很多的版本,所以研究起來比較艱難。
  [編輯本段]三、老子哲學
  1、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齣,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太極陰陽2、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循環運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摸、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隻能用「道」來代錶,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瞭。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齣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傢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循環不息,因為「道」具備瞭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製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誌,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樸本性。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瞭「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隻有仁慈、儉樸、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隻要人能捨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緻「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欲
  老子謂人應「寡欲」,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隻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纔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齣:「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欲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樸,少私寡欲」,達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3、政治觀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誌,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閤於道”。 道傢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傢以“道” 修身所要達到的“閤於道” 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則哀者勝。”
  4、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誌.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 “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編輯本段]四、老子故裏
  老子故裏在楚國苦縣(河南省周口市鹿邑縣太清宮集)。河南鹿邑縣是老子的誕生、成長及青年弘學之地、道傢之源、李姓之根,鹿邑明道宮是道教祖明道宮庭。
  2001年,鹿邑縣太清宮遺址、老君颱、明道宮一起被國務院列為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鹿邑縣老子故裏旅遊區被國傢旅遊局列為國傢AAAA級旅遊風景區。
  據文獻記載,自東漢以來,唐、宋、金、元曆代帝王都到老子誕生地鹿邑太清宮修建大規模建築進行祭祀。
  [編輯本段]五、老子新說
  老子文産生於中國春鞦末期,史經周景王變法、戰國紛爭、秦始皇“焚書”和漢武帝對老子“絕其道”,其諸多版本仍然傳抄、傳印瞭2500多年!這個曆史奇跡用漢武帝下屬司馬遷《史記》解釋說:是老子見周朝將亡,隱居到邊關,為關尹寫的五韆餘言道德文章。這,難以令人信服!周王室的諸多古籍都沒流傳下來,而一位所謂的“古代圖書館長”在邊關寫的文章,竟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傳文全國、流傳百世?純屬無稽之談!曆史上肯定是掩蓋瞭周朝末期一次重大的曆史事件,以及老子的其人、其事。
  經過對先漢史料的邏輯考證,認為曆史上周朝春鞦末期所謂的“王子朝之亂”實際是“單穆公之亂”!“王子朝之亂”是中國曆史上一樁最大的冤假錯案!它的主要矛頭就是針對老子文和景王變法,並因此引發瞭一場以單穆公為首“親下以謀上”的反變法派對以周景王、斌起和王子朝為首的官道理論變法派的大屠殺和中國兩韆多年的理性黑暗,這在先秦的《左傳》《國語》等史科中均有記載。
  老子文是公元前 522年周景王改革周朝 300年來政策欽定的“令德”,因為這一年《左傳》記載:魯大夫閔子馬公開攻擊周朝不學周禮,歪麯老子改革周禮的“無學”理論是“不學”。老子文也是公元前522年周景王無射鍾的律文,因為這一年《國語》中記載單穆公反對景王鑄無射(“宣市哲人之令德”的鍾),他攻擊老子文“有狂悖之言,有眩惑之明,有過慝之度……三年之中而有離民之器二焉,國其危哉”!也因為鍾上的律文無先後之分,造成瞭帛書抄本“德經”在先,而其它抄本“道經”在先的差彆。正因為以上的原因,戰國時期的韓非子纔稱老子文是“老子貴虛靜而重變法”,說單穆公政變是“親下以謀上”,說老子文是《周書》,留傳下瞭春鞦末期各國的不同抄本。
  老於文是春鞦末周朝變法的綱領、中華的《義經》,由於公元前 524年景王的突然去世,單穆公纔得手勾結晉國政變,實現瞭大貴族的霸道對追求為民作主的王室、舊臣和百工的野蠻殘殺!至此,中國這頭雄獅纔沉睡瞭兩韆多年,周朝理想纔成為痛苦生活中的普通中國人的一種慰藉的夢幻。人民懷念他們,把他們稱為中國的神,把老子奉為“太上老君”。在改革開放的今天,我們認真研究一下老子,澄清一下曆史、上可以告慰古人,下可以警示來者,今可以藉鑒經驗,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重要工作。
  老子生於公元前 570年左右,約比孔子大二十歲,是他的老師。老聃是王族,《左傳·定公四年》說:“武王之母弟八人,周公為大宰,康叔為司寇,聃季為司空,五叔無官。”傢族世襲周朝司空之職。《史記·管蔡世傢》說:“武王既崩,成王少,周公旦專王室,封季載於冉。”冉即聃,因此季載又君稱聃季——聃國的君主,老聃就是這一事實的繼承人,因此又官稱老君。聃季是成王的叔氏族,因此也是昭公十二年甘悼公要去除的成王叔氏聃季族人的老陽子。老是對文王老兒子聃季族的族稱,老子本名老陽子,字來,學稱陽子,爵稱伯陽,師稱老子(子學傢),官稱老聃或老君,隨王子朝攜典籍奔楚國麯仁裏時字稱老萊子。因封地在南之沛澤——聃國彭地(開封一帶),後人又稱他地主名老彭和彭祖。“李耳”是漢武帝反黃老之道時,對“聃季”兩字各去一半的貶義反稱,無先漢依據。老子曾任周景王司空,“單氏取周”後離周去秦問祖歸宗,死於秦國。
  老子騎青牛我們現在所見到的《道德經》,在戰國時韓非子稱為《周書》,在秦時《呂氏春鞦·注》稱為《上至經》,在漢時則直呼《老子》,《史記》始稱“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漢景帝以黃子、老子義禮改子為經,楊雄《漢誌·蜀王本紀》說“老子為關尹喜著《道德經》”,《邊讓老子銘》說“見迫,遺言道德之經。”可見,對老子文最早的稱謂,是韓非子的《周書》。周時,晉國師曠稱此舉為“修《義經》”,周太子晉說是“立義治律”。最近,安徽渦陽縣鄭店村考古發掘齣老子在楚國時居地,有關尹墓和聖母墓及聖人老子石像,有春鞦時陶製井壁及“敕撰”“混元降誕”等殘片。
  依據這些綫索,我們很容易找到《周書》——老子文與兩韆五百二十年前周景王“鑄無射”鍾的關係:因為當時各諸侯國抄寫鑄在圓鍾上的《周書》順序和六書文字不同,造成流傳到現在的漢墓帛書《德經》先於《道經》而其它傳本《道經》先於《德經》,以及文字等差異的根本原因。其它理由無解。
  老子的社會哲理博大精深,主張辨而不辯、知無創有、公乃王,目的是完善社會精神和機遇建設,他是古今少有的社會辨證邏輯大師。
  [編輯本段]六、老子故事
  1、老子降生
  公元前577年夏六月,宋國國君共公去世,右師華元執掌國政。以左師魚石為首的桓氏宗族久有謀政之心,無奈共公在位,不得其手。今見共公去世,欲乘機起事。由於謀事不密,走漏風聲,被以華元為首的戴氏宗族逐齣宋國。此後,即任嚮戎為左師、老佐為司馬、樂裔為司寇;立新君,這就是宋平公。
  魚石率桓氏宗族一行二百餘人逃往楚國,客居楚國三年。公元前573年夏六月,楚國起兵伐宋,攻剋宋國的彭城(今江蘇徐州),封魚石、魚府守城,並留下三百乘戰車協助鎮守。
  宋平王為此召朝臣議事,問道:“敵強我弱,楚兵侵占彭城,是我心腹!如坐視不理,後患無窮!誰願為我拔此要塞?”話音剛落,班中走齣一人道:“愚臣願往!”平王一看,隻見此人身高丈二,濃眉大眼,闊腮寬肩,威武雄健,原來是司馬老佐。華元錶示憂慮,對平王說:“魚石狡詐,魚府凶殘,彭城盤踞著楚國戰車三百、守卒三韆,力量很強。司馬雖藝高膽大、剛健勇猛,恐難必勝。”老佐據理說道:“魚石,蛀書之蟲也;魚府,縛雞之犬也。有何懼哉!老佐願攜傢小以圍彭城,城不剋臣不歸!”平王允諾。遣老佐為上將軍,率二萬人馬去收復彭城。
  話說宋國圍住彭城,日夜攻打。老佐英勇威武,身先士卒,使得宋軍士氣大振,不到半月,彭城守軍便危在旦夕。一日,魚石、魚府在城上督戰,見宋軍人多如蟻,個個奮勇,架梯登城,人人爭先;又見一員大將銀盔銀甲、金戈白馬,馳騁於疆場之上,調兵遣將。一楚將問道:“這位宋將是誰?”魚石答道:“是新任司馬、圍兵主將老佐。”楚將紛紛議論說:“攻城主將,不在軍後觀敵瞭陣,卻突於軍前左馳右騁,怎能不鼓舞士氣!如此看來,彭城太危險瞭!”但魚石是個有心計的人,他又對部下說:“事將成而敗,事將敗而成,曆史上有不少例子,怎知我軍必敗?老佐英勇雄武,身先士卒,這是他成功之本;剛愎自用,目中無人,這又是他失敗之根。又怎知他的軍隊必勝?”楚將問:“左師好像成竹在胸,有什麼好計策?”魚石迴答說:“兩軍相對,帥在前還是在後,要見機行事。現在宋兵攻城,主將突齣在前,冒著箭矢而馳騁,這是兵傢的大忌呀!我有一條小計,如果照計行事,宋軍成敗,還很難說。”
  原來魚石是讓部下放暗箭,射殺老佐,老佐正在軍前督戰,忽然飛來一箭,入胸五寸。不幸墜馬身亡。宋軍群龍無首,潰不成軍,四散逃竄。
  老佐眷屬正處宋營軍帳中,有侍女、十數傢將、數十侍衛。忽聞老佐陣亡,又見潰軍如潮湧來,眾傢將急忙駕車,保老夫人奔逃。且戰且逃,至傍晚,追兵雖鹿邑太清宮玄元殿(懸李鵬書匾“老子故裏”已不見,但老夫人身旁僅剩下兩名侍女、一位駕車傢將瞭。傢將不敢稍停,披星戴月,摸黑前行,慌不擇路,沿西南方嚮奔去。第二日天明時分,來到一個偏僻村莊,嚮村民問去宋都之路,均搖頭說不知。傢將隻知應嚮西行,豈知早已偏南。一行四人繞小道,行程七日,仍不見宋都,卻來到瞭陳國相邑(今河南鹿邑東)。正行之時,老夫人突覺腹中疼痛。原來老夫人已有七月身孕,老佐為踐君前諾言,以必勝之心攜眷齣徵。此時兵敗,老夫人又有喪夫之悲,亡命他國,心中焦慮,身體疲勞,以至腹中胎動,疼痛難忍。侍女驚慌無措,傢將忙停車於路旁,奔至村中尋一老婦前來。不過幾刻時光,隻聽篷車之內響起“哇哇”哭聲,一個早産男嬰齣世,這便是老佐之子──老子。老子降生,體弱而頭大,眉寬而耳闊,目如深淵珠清澈,鼻含雙梁中如轍。因其雙耳長大,故起名為“聃”;因其齣生於庚寅虎年(公元前571),親鄰們又呼之曰小狸兒,即“小老虎”之意。因江淮間人們把“貓”喚作“狸兒”,音同“李耳”。久而久之,老聃小名“狸兒”便成為大名“李耳”一代一代傳下來瞭。
  接生老婦見母子可憐,讓一行五口住進自己傢中。老丈以開藥店為生,陳姓,人稱陳老爹,所以都稱老婦為陳媽媽。陳媽媽膝下無兒無女,為人厚道熱情,讓齣三間西廂房,留老夫人一傢居住。老夫人在危難之際,遇此善良之人,心中感激不盡;雖說戰亂中顛沛流離,畢竟齣於大戶人傢,隨身攜帶細軟尚夠度日。加之傢將常幫陳老爹營生,二位侍女料理傢務,老幼五口,日子過得也還滋潤。從此,宋國戰將老佐的妻兒便在陳國住瞭下來。
  2、聰穎少年  
  老聃自幼聰慧,靜思好學,常纏著傢將要聽國傢興衰、戰爭成敗、祭祀占蔔、觀星測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龍,請一精通殷商禮樂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禮儀,深受老聃一傢敬重。
  一日,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間人為貴,眾人之中王為本。”老聃問道:“天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聃又問:“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為清清之清者也。”老聃又問。“清者窮盡處為何物?”先生道:“先賢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傢將,傢將不能言。於是仰頭觀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為何物,徹夜不能寐。
  又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六閤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倫,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倫,故尊卑長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長短堅脆可彆也。”老聃問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長幼,何人定而分之?長短堅脆,何人劃而彆之?”先生道:“皆神所為也。”老聃問道。“神何以可為也?”先生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為也。”老聃問:“神之能何由而來?神之功何時而備?”先生道:“先師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傢將,傢將不能言。於是視物而思,觸物而類,三日不知飯味。
  又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禦者也。君不行天意則廢,民不順君牧則罪,此乃治國之道也。”老聃問道:“民生非為君也,不順君牧則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則如將在外也;將在外則君命有所不受。君齣世則天意有所不領。”老聃問道:“神有變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聽命之君乎?”先生道:“先聖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傢將,傢將不能言。於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濕,迎風不覺吹。
  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為貴。失和則交兵,交兵則相殘,相殘則兩傷,兩傷則有害而無益。故與人利則利己,與人禍則禍己。”老聃問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何以不治?”先生道:“民爭,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則得小禍,然而君可以治也。國爭,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則得大禍,大禍者,君之過也,何以自治?”老聃問:“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傳,古籍未載,愚師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問其母,母不能答;問傢將,傢將不能言。於是,遍訪相邑之士,遍讀相邑之書,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3、入周求學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來嚮老夫人辭行道:“老夫識淺,聃兒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學授??
  今來辭行,非老夫教授無終也,非聃兒學之不勤也。實乃老夫之學有盡。聃兒求之無窮,以有盡供無窮,不亦睏乎?聃兒,誌遠圖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閉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為玉,需入周都而求深造。
  周都,典籍如海,賢士如雲,天下之聖地也,非入其內而難以成大器。“老夫人聞聽此言,心中犯難:一乃聃兒年方十三,宋都尚且難返,去周都豈不如登九天?二乃老氏隻留此根,怎放心他孤身獨行?正猶豫不知怎麼迴答,不料先生已猜知其為難處,忙說:“以實相告,老夫師兄為周太學博士,學識淵博,心胸曠達,愛纔敬賢,以樹人為生,以助賢為樂,以薦賢為任。傢養神童數位,皆由民間選來。不要衣食供給,待之如親生子女。
  博士聞老夫言,知聃兒好學善思,聰慧超常,久願一見。近日有傢僕數人路經此地,特緻書老夫,意欲帶聃兒去周。此乃韆載難逢之良機,務望珍惜!”老夫人聽後,不禁悲喜交集。喜先生保薦,使聃兒有緣入周,登龍門有路;悲母子分彆,何日能見?思至此,好似聃兒已在韆裏之外,不覺心酸難抑,潸然淚下。老聃撲人母親懷中,泣言道:“母親勿須傷心,聃兒決不負老師厚望,待我業成功就,定然早日來接母親!”說罷,母子二人相抱而泣。
  哭之良久,母子二人轉而為喜,拜謝先生舉薦之恩。三天後,全傢與商老先生送老聃至五裏之外。老聃一一跪拜,上馬隨博士傢僕西行而去。老夫人遙望聃兒身影遠去,方纔鬱鬱入車,悶悶返迴。”
  老聃入周,拜見博士,入太學,天文、地理、人倫,無所不學,《詩》《書》《易》《曆》《禮》《樂》無所不覽,文物、典章、史書無所不習,三年而大有長進。博士又薦其入守藏室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書,汗牛充棟,無所不有。老聃處其中,如蛟龍遊入大海,海闊憑龍躍;如雄鷹展翅藍天,天高任鳥飛。老聃如飢似渴,博覽泛觀,漸臻佳境,通禮樂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後又遷任守藏室史,名聞遐邇,聲播海內。
  4、孔子問禮
  老聃居周日久,學問日深,聲名日響。春鞦時稱學識淵博者為“子”,以示尊敬,因此,人們皆稱老聃為“老子”。
  公元前538年的一天,孔子對弟子南宮敬叔說:“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禮樂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願同去否?”南宮敬叔欣然同意,隨即報請魯君。魯君準行。遣一車二馬一童一禦,由南宮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見孔丘韆裏迢迢而來,非常高興,教授之後,又引孔丘訪大夫萇弘。萇弘善樂,授孔丘樂律、樂理;引孔丘觀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廟會禮儀,使孔丘感嘆不已,獲益不淺。逗留數日。孔丘嚮老子辭行。老聃送至館捨之外,贈言道:“吾聞之,富貴者送人以財,仁義者送人以言。吾不富不貴,無財以送汝;願以數言相送。當今之世,聰明而深察者,其所以遇難而幾至於死,在於好譏人之非也;善辯而通達者,其所以招禍而屢至於身,在於好揚人之惡也。為人之子,勿以己為高;為人之臣,勿以己為上,望汝切記。”孔丘頓首道:“弟子一定謹記在心!”
  行至黃河之濱,見河水滔滔,濁浪翻滾,其勢如萬馬奔騰,其聲如虎吼雷鳴。孔丘佇立岸邊,不覺嘆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黃河之水奔騰不息,人之年華流逝不止,河水不知何處去,人生不知何處歸?”聞孔丘此語,老子道:“人生天地之間,乃與天地一體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人有幼、少、壯、老之變化,猶如天地有春、夏、鞦、鼕之交替,有何悲乎?生於自然,死於自然,任其自然,則本性不亂;不任自然,奔忙於仁義之間,則本性羈絆。功名存於心,則焦慮之情生;利欲留於心,則煩惱之情增。”孔丘解釋道:“吾乃憂大道不行,仁義不施,戰亂不止,國亂不治也,故有人生短暫,不能有功於世、不能有為於民之感嘆矣 ”
  老子道:“天地無人推而自行,日月無人燃而自明,星辰無人列而自序,禽獸無人造而自生,此乃自然為之也,何勞人為乎?人之所以生、所以無、所以榮、所以辱,皆有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順自然之理而趨,遵自然之道而行,國則自治,人則自正,何須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哉?津津於禮樂而倡仁義,則違人之本性遠矣!猶如人擊鼓尋求逃跑之人,擊之愈響,則人逃跑得愈遠矣!”
  稍停片刻,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榖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榖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汝可切記:與世無爭,則天下無人能與之爭,此乃效法水德也。水幾於道:道無所不在,水無所不利,避高趨下,未嘗有所逆,善處地也;空處湛靜,深不可測。善為淵也;損而不竭,施不求報,善為仁也;圜必鏇,方必摺,塞必止,決必流,善守信也;洗滌群穢,平準高下,善治物也;以載則浮,以鑒則清,以攻則堅強莫能敵,善用能也;不捨晝夜,盈科後進,善待時也。故聖者隨時而行,賢者應事而變;智者無為而治,達者順天而生。汝此去後,應去驕氣於言錶,除誌欲於容貌。否則,人未至而聲已聞,體未至而風已動,張張揚揚,如虎行於大街,誰敢用你?”孔丘道:”先生之言,齣自肺腑而入弟子之心脾,弟子受益匪淺,終生難忘。弟子將遵奉不怠,以謝先生之恩。”說完,告彆老子,與南宮敬叔上車,依依不捨地嚮魯國駛去。
  迴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鈎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學識淵深而莫測,誌趣高邈而難知;如蛇之隨時屈伸,如龍之應時變化。老聃,真吾師也!'”
  5、高論生死
  話說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數次歸傢省親,欲勸母親隨之去周;其母在陳國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願遠遷。日月如梭,光陰荏苒,轉眼間已過三十餘年。一清代太清宮日,老聃忽得傢訊,言傢母病危,於是報請天子,歸傢省視。待迴到傢時,母已辭世。麵對茫茫大地上一堆黃土,思想九泉之下母親之靈,迴憶母親慈祥容貌、養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絕,寢食俱廢,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發自己愚鈍;順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釋重負,愁苦消解,頓覺腹飢體倦。於是飽餐一頓,倒頭大睡。
  傢將、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來,問其緣故。老聃答道:“人生於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倫諧和而相溫相暖;有智,故明理通達而理事不亂。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則人昏庸而事顛倒;以智統情,則人聰慧而事閤度。母親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辭聃而去,聃之情難斷。情難斷,人之常情也。難斷而不以智統,則亂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來,以智統情,故情可節製而事可調理也。情得以製,事得以理,於是腹中飢而欲食,體滋倦而欲睡。”
  傢將問道:“智何以統情?”
  “人之生,皆由無而至有也;由無至有,必由有而返無也。無聃之母及聃之時,無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無情而子獨有情也;母聃皆無之時,則於情亦無也。人情未有之時與人情返無之後不亦無彆乎?無彆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難斷矣,人皆如此,閤於情也;難斷而不製,則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則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損而睡可眠矣。”眾人聞之,心皆豁然曠達。
  6、函榖著書
  周敬王二年(公元前518年),老聃守喪期滿返周。周敬王四年(公元前5l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王子朝率兵攻下劉公之邑。周敬王受迫。當時晉國強盛,齣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勢孤,與舊僚攜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國。老聃濛受失職之責,受牽連而辭舊職。於是離宮歸隱,騎一青牛,欲齣函榖關,西遊秦國。
  離開周王朝洛邑不遠,但見四野一片荒涼。斷垣頹壁,井欄摧摺,阡陌錯斷,田園荒蕪,枯草瑟瑟。田野裏不見耕種之馬,大道上卻戰馬奔馳不息,有的馬還拖著大肚子艱難地尾追其後。目睹此景,老聃心如刀絞,內心想道:“夫兵者,不祥之器也,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適可而止,恬淡為上。勝而不必自美,自美者乃樂殺人也。夫樂殺人者,不可以得誌於天下矣!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兵之所處,荊棘生焉;大兵之後,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則戎馬生於郊。戎馬生於郊,則國亂傢破矣。”
  話說函榖關守關官員關尹,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一日夜晚,獨立樓觀之上凝視星空,忽見東方紫雲聚集,其長三萬裏,形如飛龍,由東嚮西滾滾而來,自語道:“紫氣東來三萬裏,聖人西行經此地。青牛緩緩載老翁,藏形匿跡混元氣。”關尹早聞老聃大名,心想莫非是老子將來?於是派人清掃道路四十裏,夾道焚香,以迎聖人。
  七月十二日午後,夕陽西斜,光華東射。關尹正欲下關查看,忽見關下稀落行人中有一老者,倒騎青牛而來。老者白發如雪,其眉垂鬢,其耳垂肩,其須垂膝,紅顔素袍,簡樸潔淨。關尹仰天而嘆道:“我生有幸。得見聖人!”三步並作兩步,奔上前去,跪於青牛前拜道:“關尹叩見聖人 ”
  老子見叩拜之人方臉、厚唇、濃眉、端鼻,威嚴而不冷酷,柔慈而無媚態,早知非一般常人,故意試探道:“關令大人叩拜貧賤老翁,非常之禮也!老夫不敢承當,不知有何見教?”關尹道:“老丈,聖人也!務求留宿關捨以指修行之途。”老子道:“老夫有何神聖之處,受你如此厚愛?慚愧慚愧,羞殺老夫矣?”關尹道:“關尹不纔;好觀天文略知變化。見紫氣東來,知有聖人西行,見紫氣浩蕩,滾滾如龍,其長三萬裏。知來者至聖至尊,非通常之聖也;見紫氣之首白雲繚繞,知聖人白發,是老翁之狀;見紫氣之前有青牛星相牽,知聖人乘青牛而來也。”
  老子聽罷,哈哈大笑:“過奬、過奬!老夫亦早聞你大名,特來拜會。”關尹聞言大喜,叩頭不迭。之後,關尹引老子至官捨,請老子上坐,焚香而行弟子之禮,懇求道:“先生乃當今大聖人也!聖人者,不以一己之智竊為己有,必以天下人智為己任也。今汝將隱居而不仁,求教者必難尋矣!何不將汝之聖智著為書?關尹雖淺陋,願代先生傳於後世,流芳韆古,造福萬代。”
  老聃允諾,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韆言。上篇起首為“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人稱《道經》。下篇起首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故人稱為《德經》,閤 稱《道德經》。《道經》言宇宙本根,含天地變化之機,蘊陰陽變幻之妙;下篇《德經》,言處世之方,含人事進退之術,蘊長生久視之道。關尹得之,如獲至寶,終日默誦,如飢似渴。
  《道德經》全文
  7、點化陽子居
  一日,老聃騎牛行至梁(今河南開封)之郊外,正閉目養神,忽聞有人大呼“先生”。老聃聞聲,睜開雙目,發現是弟子陽子居。
  陽子居,魏國人,入周太學,聞老子淵博,曾私拜老子為師。沒想到在梁會與老子相遇,陽子居慌忙從高頭大馬上翻身而下,掀起錦綠長袍,跪拜於老聃所乘青牛前。老聃下來,扶起陽子居,與之相並同行。
  老聃問道:“弟子近來忙於何事?”
  陽子居施禮道:“來此訪先祖居,購置房産,修飾梁棟,招聘僕役,整治傢規。”
  老聃道:“有臥身之地、飲食之處則足矣,何需如此張揚?”
  陽子居道:“先生修身,坐需寂靜,行需鬆弛,飲需素清,臥需安寜,非有深宅獨戶,何以能如此?置深宅獨戶,不招僕役,不備用具,何以能撐之?招聘僕役,置備用具,不立傢規,何以能治之?”
  老聃笑道:“大道自然,何須強自靜。行無求而自鬆,飲無奢而自清,臥無欲而自寜。修身何需深宅?腹飢而食,體乏而息,日齣而作,日落而寢。居傢何需眾役?順自然而無為,則神安體健;背自然而營營,則神亂而體損。”
  陽子居知己淺陋,慚愧道:“弟子鄙俗,多謝先生指教。”
  老聃問。“安居何處?”
  陽於居道:“沛(今江蘇沛縣)。”
  老聃說:“正好相伴同行。”陽子居很高興。欣然與老師結伴嚮東而行。 行至難水,二人乘船而渡。老聃牽牛而先登,陽子居引馬而後上。老聃慈容笑貌。與同渡乘客談笑融融;陽子居昂首挺胸,客人見之施之以座,船主見之奉茶獻巾。難水過,二人騎牲繼續前行。老聃嘆道:“剛纔觀你神態,昂首挺胸,傲視旁人,唯己獨尊,狂妄自大,不可教也。”陽子居麵帶愧色,懇言道:“弟子習慣成自然,一定改之!”老聃道“君子與人處,若冰釋於水,與人共事,如童僕謙下;潔白無瑕而似含垢藏汙,德性豐厚而似鄙俗平常”。陽子居聽後,一改原來高傲,其貌不矜亦不恭,其言不驕亦不媚。老子贊曰:“小子稍有進!人者,生於父母之身,立於天地之間,自然之物也。貴己賤物則背自然,貴人賤己則違本性,等物齊觀,物我一體,順勢而行,藉勢而止,言行不自然,則閤於道矣!”
  8、論養生經
  話說老聃隱居宋國沛地,自耕而食,自織而衣。豈知其名,無足自行,慕其名者接踵而至,求問修道之方,學術之旨,處世之要,於是其弟子遍天下。
  有個弟子名庚桑楚,深得老子之道,住在北部畏壘山上。住三年,畏壘之地民風大變:男耕而有粟可食,女織而有衣可穿,各盡其能,童叟無欺,百姓和睦,世間太平。眾人欲推庚桑楚為君主。庚桑楚聞之,心中不悅,意欲遷居。弟子不解,庚桑楚道:“巨獸張口可以吞車,其勢可謂強矣,然獨步山林之外,則難免網羅之禍;巨魚,張口可以吞舟,其力可謂大矣,然躍於海灘之上,則眾蟻可以食之。故鳥不厭天高,獸不厭林密,魚不厭海深,兔不厭洞多。天高,鳥可以飛矣;林密,獸可以隱矣;海深,魚可以藏矣;洞多,兔可以逃矣。皆為保其身而全其生也。保身全生之人,宜斂形而藏影也,故不厭卑賤平庸、”
  庚桑楚弟子中有一人,名南榮 ,年過三十,今日聞庚桑楚養生高論,欲求養生之道。庚桑楚道:“古人曰:土蜂不能孵青蟲,越雞不能孵鴻鵠,各有所能,各有所不能也。桑楚之纔有限,不足以化汝,汝何不南去宋國沛地求教老聃先生?”南榮 聞言,辭彆庚桑楚,頂風冒雪,行七日七夜而至老聃居捨。
  南榮 拜見老聃,道:“弟子南榮 ,資質愚鈍難化,特行七日七夜,來此求教聖人。”老聃道:“汝求何道?”“養生之道。”老聃曰:“養生之道,在神靜心清。靜神心清者,洗內心之汙垢也。心中之垢,一為物欲,一為知求。去欲去求,則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則動靜自然。動靜自然,則心中無所牽掛,於是乎當臥則臥,當起則起,當行則行,當止則止,外物不能擾其心。故學道之路,內外兩除也;得道之人,內外兩忘也。內者,心也;外者,物也。內外兩除者,內去欲求,外除物誘也;內外兩忘者,內忘欲求,外忘物誘也。由除至忘,則內外一體,皆歸於自然,於是達於大道矣!如今,汝心中念念不忘學道,亦是欲求也。除去求道之欲,則心中自靜;心中清靜,則大道可修矣?蹦先?聞言,苦心求道之意頓消。如釋重負,身心已變得清涼爽快、舒展曠達、平靜淡泊。於是拜謝老聃道:“先生一席話,勝我十年修。如今榮 不請教大道,但願受養生之經。”
  老聃道:“養生之經,要在自然。動不知所嚮,止不知所為,隨物捲麯,隨波而流,動而與陽同德,靜而與陽同波。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此乃養生之經也。”南榮 問道。“此乃完美之境界乎?”老聃道:“非也。此乃清融己心,入於自然之始也。倘入完美境界,則與禽獸共居於地而不以為卑,與神仙共樂於天而不以為貴;行不標新立異,止不思慮計謀,動不勞心傷神;來而不知所求,往而不知所欲。”南榮 問道:“如此即至境乎?”老聃道。“未也。身立於天地之間,如同枯枝槁木;心居於形體之內,如同焦葉死灰。如此,則赤日炎炎而不覺熱,冰雪皚皚而不知寒,劍戟不能傷,虎豹不能害。於是乎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皆無,苦樂皆忘也。”
  9、再授孔丘
  話說孔丘與老聃相彆,轉眼便是十七八年,至五十一歲,仍未學得大道。聞老聃迴歸宋國沛地隱居,特攜弟子拜訪老子。
  老子見孔丘來訪,讓於正房之中,問道:一彆十數載,聞說你已成北方大賢纔。此次光臨,有何指教?”孔丘拜道:“弟子不纔,雖精思勤習,然空遊十數載,未入大道之門。故特來求教。”老子曰:“欲觀大道,須先遊心於物之初。天地之內,環宇之外。天地人物,日月山河,形性不同。所同者,皆順自然而生滅也,皆隨自然而行止也。知其不同,是見其錶也;知其皆同,是知其本也。捨不同而觀其同,則可遊心於物之初也。物之初,混而為一,無形無性,無異也。”孔丘問:“觀其同,有何樂哉?”老子道:“觀其同,則齊萬物也。齊物我也,齊是非也。故可視生死為晝夜,禍與福同,吉與凶等,無貴無賤,無榮無辱,心如古井,我行我素,自得其樂,何處而不樂哉?”
  孔丘聞之,觀己形體似無用物,察已榮名類同糞土。想己來世之前,有何形體?有何榮名?思己去世之後,有何肌膚?有何貴賤?於是乎求仁義、傳禮儀之心頓消,如釋重負,無憂無慮,悠閑自在。”老子接著說:“道深沉矣似海,高大矣似山,遍布環宇矣而無處不在,周流不息矣而無物不至,求之而不可得,論之而不可及也!道者,生育天地而不衰敗、資助萬物而不匱乏者也;天得之而高,地得之而厚,日月得之而行,四時得之而序,萬物得之而形。”孔丘聞之,如騰雲中,如潛海底,如入山林,如沁物體,天我閤為一體,己皆萬物,萬物皆己,心曠而神怡,不禁贊嘆道:“闊矣!廣矣!無邊無際!吾在世五十一載,隻知仁義禮儀。豈知環宇如此空曠廣大矣!好生暢快,再講!再講??老子見孔丘已入大道之門,侃侃而談道:“聖人處世,遇事而不背,事遷而不守,順物流轉,任事自然。調和而順應者,有德之人也;隨勢而順應者,得道之人也。”孔丘聞之,若雲飄動,隨風而行;若水流轉,就勢而遷。喜道:“悠哉!閑哉!乘舟而漂於海,乘車而行於陸矣。進則同進,止則同止,何須以己之力而代舟車哉?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妙哉!妙哉!再講!再講??老子又道:“由宇宙本始觀之,萬物皆氣化而成、氣化而滅也。人之生也,氣之聚也;人之死也,氣之散也。人生於天地間,如白駒過隙,忽然而已矣。萬物之生,蓬蓬勃勃,未有不由無而至於有者;眾類繁衍,變化萬韆,未始不由有而歸於無者也。物之生,由無化而為有也;物之死,由有又化而為無也。有,氣聚而可見;無,氣散而不可見。有亦是氣。無亦是氣,有無皆是氣,故生死一氣也。生者未有不死者,而人見生則喜,見死則悲,不亦怪乎?人之死也,猶如解形體之束縛,脫性情之裹挾,由暫宿之世界歸於原本之境地。人遠離原本,如遊子遠走他鄉;人死乃迴歸原本,如遊子迴歸故鄉,故生不以為喜,死不以為悲。得道之人,視生死為一條,生為安樂,死為安息;視是非為同一,是亦不是,非亦不非;視貴賤為一體,賤亦不賤,貴亦不貴;視榮辱為等齊,榮亦不榮,辱亦不辱。何故哉?立於大道,觀物根本,生死、是非、貴賤、榮辱,皆人為之價值觀,亦瞬時變動之狀態也。究其根本,同一而無彆也。知此大道也,則順其變動而不縈於心,日月交替,天地震動、風吼海嘯、雷鳴電擊而泰然處之 。”
  孔丘聞之,覺已為鵲,飛於枝頭;覺己為魚,遊於江湖:覺己為蜂,采蜜花叢;覺已為人,求道於老聃。不禁心曠神達,說:“吾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今五十一方知造化為何物矣!造我為鵲則順鵲性而化,造我為魚則順魚性而化,造我為蜂則順蜂性而化,造我為人則順人性而化。鵲、魚、蜂、人不同,然順自然本性變化卻相同;順本性而變化,即順道而行也;立身於不同之中,遊神於大同之境,則閤於大道也。我日日求道,不知道即在吾身,!”言罷,起身辭彆。
  10、老子齣關
  老子最後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弱瞭,衰敗得不像樣子瞭。他決定齣走瞭,要遠走高飛瞭。這要說到老子齣關的事瞭。
  老子要到秦國去,到西域去,這就得經過函榖關。另外一種說法是大散關。函榖關大概原來在今天的河南靈寶縣,後來關口移到瞭今天的河南新安縣。這裏兩山對峙,中間一條小路,因為路在山榖中,又深又險要,好像在函子裏一樣,所以取名為函榖關。
  守關的長官是尹喜,稱關令尹喜。這一天他正站在城關上瞭望著,隻見關榖中有一團紫氣從東方冉冉飄移過來。關令尹喜是一個修養與學識極其高深的人。他一看到這種氣象,心裏一頓,這是有聖人來瞭!隻有聖人來纔會有這樣的雲氣,今天一定有聖人要經過我的城關瞭,不知是哪一位。不多一會兒,就見到一位風骨非凡、仙風道骨的人,騎著一頭青牛慢慢嚮關口行來。竟然是老子!關令尹喜知道他要遠走高飛瞭,就一定要讓這位當代最著名的思想傢留下他的智慧來,於是纏著他,要他寫一點著作,作為放他齣關的條件。
  老子當然是不太願意的,但是不答應關令尹喜,是不會放他過關的,他不給你護照簽證啊!老子沒辦法,於是隻得答應條件。另外,老子答應他還有一個原因。《史記集解》有材料說,關令尹喜“善內學星宿”,所以他能看天象,看星宿,看雲氣,看到一團紫氣飄來便知是聖人來瞭。我們就是看到這團紫氣也解讀不齣來嘛。據說關令尹喜自己也有著作,名《關令子》。老子也佩服這位“服精華,隱德行仁”的大智者,“亦知其奇怪”,所以有一種得遇知音的感覺,這就為他著書瞭,能為知音著述不亦樂乎?
  那時老子沉思默想,將他的智慧一個字一個字地寫在瞭簡牘上,先寫瞭上篇,又接著寫瞭下篇,據說寫瞭幾天。寫完瞭一數,共有五韆來字,取名為《道德經》,上篇叫《道經》,下篇叫《德經》,又分成八十一章。於是一部“五韆言”的驚天動地的偉大著作誕生瞭!據說,關令尹喜讀到這樣美妙的著作,深深地陶醉瞭,被吸引瞭。他對老子說:“讀瞭您的著作啊,我再也不想當這個邊境官瞭,我要跟您一起齣走瞭。”老子莞爾一笑,同意瞭。據說,關令尹喜真的跟著老子齣走瞭,後來還有人看到他們兩人一起在西域流沙那兒呢,而且都活瞭好長好長的歲數!
  老子齣關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地傳說著,演繹著。魯迅先生也對此發生過興趣,還專門創作瞭故事新編《老子齣關》,還與彆人打瞭一點筆墨仗。另外,老子齣關中的“紫氣東來”也成瞭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基因,帝王之傢將“紫氣”當作吉祥、祥瑞,你看生個孩子如果紫氣滿室,古人認為這孩子必定大有齣息。老百姓之傢也把“紫氣”當作吉祥的象徵,於是把“紫氣東來”這些字寫在大門上等等。先民還認為,哪個地方有寶物,哪個地方就會在上空齣現紫氣。
  有趣的是老子騎坐的“青牛”也成瞭道教文化中的一個著名的意象,青牛後來成瞭神仙道士的坐騎瞭。到後來,“青牛”也成瞭老子的代名詞瞭,老子又被稱為“青牛師”、“青牛翁”等。這青牛還被老子傢鄉的百姓看作是神牛,說老子當初齣關是乘這青牛飛過去的,並且又有一段美妙的傳說。
  今天在老子的傢鄉河南省鹿邑縣城內的東北角上還有一處高約13米的高颱,叫“老君颱”,又叫“升仙颱”,颱上有座老子廟。廟前埋有一根碗口粗的鐵柱子,稱為“趕山鞭”。相傳老子50多歲時曾在這裏講學,此地離自己傢有好多路,來來往往都要經過一座山叫“隱陽山”。這座山很高,遮天蔽日,山北見不到太陽,冰天雪地,寸草不生。山南又烈日當空,莊稼枯死,老百姓受盡瞭苦難。老子目睹這一切,雖想解救百姓,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如今騎青牛飛過瞭函榖關,知道自己已經成仙,青牛也會說人話瞭,於是又要青牛一起飛迴傢鄉去治理那座山。到瞭傢鄉,老子揮鞭打山,山頂削去瞭,並且飛到瞭山東,成瞭泰山。再一鞭子打去,把山腰打到瞭河南,成瞭平頂山。這時鞭梢甩斷,甩斷的鞭子飛到瞭山西。老子一看手中的鞭子隻剩下一個杆子,就順手插在地上,這就是這個鐵拄子的來曆。老子又乘青牛飛走瞭,而那鞭子杆就永遠留在瞭那兒。百姓感謝老子前來趕走山,因為從這以後老子傢鄉就過起瞭風調雨順的好日子瞭。百姓就把老子揮鞭趕走山時站立的土颱叫“升仙颱”,將地上的鐵柱子稱“趕山鞭”。唐高祖李淵尊老子為“太上老君”,又把這個颱稱為“老君颱”,還修瞭廟,進行祭祀。——這是老百姓何等瑰麗的想象啊!讀瞭老子傢鄉的這一則傳說,更感到老子又是有血有肉地活在老百姓中間!老子文化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積纍起來的,中國的深厚博大的文化也就是這樣一點一滴地衍生齣來,又一層一層地纍積起來的。
  11、聖人辭世
  老聃長壽,一百六十餘歲仙逝,鄰裏皆來吊唁。老人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念老子順民之性、隨民之情、與世無爭、柔慈待人的大德大恩,皆悲不自勝 。
  老聃好友秦佚來吊唁,至老子靈旁,不跪不拜,拱手緻意,哭號三聲即止。待其欲轉身迴去時,鄰人攔住問道:“汝非老子好友乎?”秦佚答道;“當然。”鄰人道:“既為老子好友,如此薄情少禮,可乎?”秦佚道;“有何不可?”鄰人聞言,由怒轉,大聲責問道:“其理何在?”秦佚笑道:“吾友老聃有言,生亦不喜,死亦不悲。汝可聞乎?昔日老聃之生也,由無至有,聚氣而成,順時而來,閤自然之理,有何喜哉?今日老聃之死也,由有歸無,散氣而滅,順時而去,閤自然之理也。有何悲哉?生而喜者,是以為不當喜而喜也;死而悲者,是以為不當悲而悲也,放生時貴生,死時怕死,皆是以己之意願而強求生來、強求死去也,皆背自然之理而任己之情也。如安時而處順,則哀樂不能入也。而背自然、違天理,閤於道乎?不閤於道,可為老聃好友乎?老聃好友者,遵其言而動、順於道而行者也。吾既為老聃之友,故能以理化情,故不悲。”
  鄰人聞之,似有所悟,又問:“汝既不悲,何以哭號三聲?”秦佚笑道:“吾哭號三聲,非因悲也,是與老聃辭彆也。一號,言其生而應時,閤自然之理也。二號,言其死而應時,閤自然之理也;三號,言其在世傳自然無為之道,閤自然之理也。老聃舉足而應時,動止而閤道,吾有何悲哉?”眾鄰聞之,皆言秦佚乃老聃真友,故推其為主葬之人。閤土之時,秦佚頌悼文道:“老聃大聖,替天行道,遊神大同,韆古流芳。”
  [編輯本段]七、老子後裔
  李宗(李耳子,魏將,封於段乾)
  李注(李宗子)
  李宮(李注子)
  李假(李宮玄孫,仕於漢孝文帝)
  李解(李假子,為漢膠西王劉昂太傅)
  [編輯本段]八、道教中的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從《列仙傳》開始,把老子列為神仙,還說老子重視房中術。東漢時期,成都人王阜撰《老子聖母碑》,把老子和道閤而為一,視老子為化生天地的神靈。成為瞭道教創世說的雛形。而在漢桓帝時,漢桓帝更是親自祭祀老子,把老子作為仙道之祖。其道教尊稱名稱為‘太上老君 ’,也是道教三清道祖中的道德天尊。

目錄

老子與《道德經》
上篇《道經》
一章
二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下篇《德經》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十章
八十一章
附錄
一、老子傳略
二、司馬談論"道傢"
三、《漢書》評道傢之學
四、《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論道傢與道教

精彩書摘

四章
【原文】
道衝(1),而用之或不盈(2)。淵兮(3),似萬物之宗(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5)。湛兮(6),似或存(7)。吾不知誰之子(8),象帝之先(9)。
【講解】
在本章中,老子進一步論述瞭其哲學最高範疇“道”的地位與作用。在老子看來,道的顯著特徵是無法言狀,不可捉摸,道的本質屬性是空虛寂然,無形無態。然而,它卻生機盎然,無所不在,蘊含著無限的生命力,不竭的創造力,成為萬事萬物生長變化的總根源與原動力。可見,本章文字是老子用他“詩化的語言”給“道”畫像,形象地說明道為宇宙本原的本質,它的意義在於徹底否定瞭上帝創造世界的傳統觀念,在曆史上第一次比較明確地提齣瞭“無神論”的思想——“象帝之先”。在此之前,雖然不乏人有怨天、恨天、疑天的思想萌芽,子産更明確地宣揚“天道遠,人道邇,非相及也”的“天人相分”主張,但是,其論說是粗疏的,其理論依據是單薄的,不曾從哲理的高度給宗教神學、上帝鬼神觀念以根本性的打擊。這個任務,就曆史性地落在瞭以老子為代錶的道傢身上。正如任繼愈先生所指齣的那樣,老子的哲學,其光輝、前無古人的地方恰恰在這裏,他說天地不過是天空和大地,道纔是萬物的祖宗,上帝也不例外。將孔子“敬鬼神而遠之”等觀念與老子這方麵的認識相比較,我們可以發現,在天道本體論上,道傢的思想是要遠遠地勝過那自命不凡、空言無徵的儒學的。
【注疏】
(1)衝:衝淡遼遠。衝,傅奕本作“盅”,“盅”即“衝”之古字,訓“虛”、“空無”。《說文·皿部》:“盅,器虛也。”《老子》曰:“道盅而用之。”州硃謙之《老子校釋》:“蓋器中之虛曰盅,盅則容物,”故《莊子·應帝王篇》曰:“太貴莫勝。”川這裏是空虛無形,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觸之不及的意思。其實是關於“道”的本質形態的描繪。
(2)用之或不盈:無際無涯,用之而不盡的意思。或,又。不盈,永不盈滿,引申為無窮無盡。盈,《說文,皿部》:“盈,滿器也。”此言“道”雖以“衝(無)”的形態齣現,但無形無影之中又有它的存在,“用”為其之功能,而這功能又是無窮無盡的。
(3)淵兮:深不可測。淵,原指峽榖之水,這裏形容極深的樣子。“兮”,語助詞,似現代漢語中的“啊”。
(4)似萬物之宗:為萬物的總源頭。宗,根本、宗主、主宰。
(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隱匿鋒芒,化解糾紛,含蓄著光耀,混同著塵垢。這是對“道”無所不在、混同一切基本性質的形象化描述。是進一步強調“道”的原始混沌本質形態,並對它的無形功用作生動的揭示。有人認為此四句係“五十六章”錯簡重齣。
(6)湛兮:模糊不清,視而不見。湛,《說文》:“沒也”,隱沒。形容“道”的隱而未形。
(7)似或存:看上去好像沒有而實際上卻存在著。
(8)誰之子:意思是說不知它從何處而來。喻指“道”的生成所從齣非人們智慧與常識所能瞭解與認識,“道”給人們的概念是亙古即有,“先天地生”。
(9)象帝之先:似乎早於上帝而存在。《道德經》將虛狀的“道”認知為天地萬物之根源,指齣它似無而實有,這樣,便否定瞭上帝造物的神話,是思想史上的一次革命性的認識飛躍。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这个评价十个字以上有京东豆么?

评分

无为有为,在取舍之间。体验天道,感悟人生

评分

印刷挺好,内容讲解比较通俗易懂......

评分

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评分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反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在周国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从汉代起,历代帝王就开始到河南鹿邑去祭拜老子。《道德经》的国外版本有一千多种,是被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

评分

好书值得购买!!白活文翻译的很好!!

评分

道可道非常道

评分

这是我收藏的第四十一本道德经

评分

老子博大精湛的思想,超越宇宙的大气气派,值得常人细心地去体会。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