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分布在福建西部和南部崇山峻嶺中的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的山區大型夯土民居建築,創造性的生土建築藝術傑作。它産生於宋元時期,經過明代早、中期的發展,明末、清代、民國時期逐漸成熟,並一直延續至今。福建土樓依山就勢,布局閤理,吸收瞭中國傳統建築規劃的“風水”理念,適應聚族而居的生活和防禦的要求,巧妙地利用瞭山間狹小的平地和當地的生土、木材、鵝卵石等建築材料,形成圓形、方形、橢圓形、弧形等多種形狀,既有節約、堅固、防禦性強的特點,又極富美感。《解讀土樓·福建土樓的曆史和建築》用240多張圖片及大量的手繪示意圖,形象具體地解讀瞭福建土樓的曆史和建築,讓讀者愉悅而平易地走近福建土樓和土樓內的客傢人生。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福建土樓是世界上的集居住和防禦功能於一體的山區民居建築,體現瞭中原儒傢根深蒂固的聚族而居的傳統觀念,更體現瞭聚集力量、共禦外敵的現實需要。土樓與山水交融、與天地參閤,是人類民居的傑齣典範。
——聯閤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産委員會
……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瞭不起的客傢
一 客從何處來
何謂客傢人
嚮南再嚮南
為何要遷徙
二 在異鄉為異客
客傢方言
客傢傳統服飾
日常用具
客傢美食
客傢民宅
三 傢譜述先祖
何謂傢譜
客傢人的傢譜
廖氏傢譜
第二章 士樓是怎樣建成的?
一 走進土樓
二 揭秘土樓“風水”
先看風水後建樓
承啓樓的風水說
三 圖解建造用具
材料
工具
四 細說建造流程
開工之前的準備
開地基
打石腳
夯築土牆
立柱竪木(獻架)
鋪瓦封頂
裝飾裝修
五 造樓要素與功能
安全防衛
防火
排水
抗震、防風
通風采光
六 土樓的裝飾之美
質樸天然
雅緻之美
第三章 “活著”的土樓
一 多變的形製
二 五鳳樓:被放大的四閤院
大夫第(裕隆樓)
三 方形土樓:體量最大的民居
遺經樓
和貴樓
四 圓形土樓:土樓的代錶之作
初溪土樓群
五 異形樓:因地製宜的特例
八卦形土樓
半月形土樓
橢圓形土樓
五角形士樓
第四章 土樓就是“傢”
一 人樓不分傢
二 土樓的精神
尊崇祖先
宗教信仰
三 客傢人的一天
客傢人的飲食和生活
紅白喜事
又到趕集日
四 土樓人生
樓長的使命
尊師重教
土樓的經濟支柱
客傢人的節慶日
考文獻
精彩書摘
第一章 瞭不起的客傢
一 客從何處來
如費孝通所言,“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移是變態”。可是,以農耕為本的客傢人,卻為何不斷遷徙,不斷外擴呢?
何謂客傢人
在中國西南部閩粵贛交界處的群山裏,有這樣一群人,他們閤族聚居,且多住在巨大的夯土建築內,常常是幾十戶人傢上百口人在一起,多以農耕為生。但他們並不是土生土長的本地人,為瞭與當地人相區彆,他們稱自己為客傢人。
說到客傢和客傢人,人們常有一個模糊的概念,認為客傢人是一個少數民族。其實,客傢人是輾轉南遷的漢族人,保留著更多漢人的傳統習俗。
在漢民族復雜的發展曆程中,因為時代、政治、地域、環境等諸多因素,形成瞭許多彼此區彆的亞文化群體,這些亞文化群體被稱為亞民族,或是民係。在南方,漢族民係就有很多,如說粵語的廣府民係、講潮州話的潮州民係、操閩語的閩南民係。
一個民係的形成,需要漫長的時間。民係和民族的形成,需要具備四個前提條件:一、有共同使用的語言;二、有共同的居住地域;三、有共同的經濟生活;四、有共同的文化心理素質。
現在不妨從民係形成的角度,看看客傢是否稱得上是一支漢族民係:首先,客傢人生活的區域,集中在閩粵贛三省交界的地方。在這些地區,雖混居著其他的漢族民係,但客傢卻形成瞭屬於自己的、有彆於相鄰民係的語言(客傢話區彆於潮州話、閩南話等)。其次,客傢的經濟生活,是帶有山區特點的傳統農耕生活,直至今日纔被多元化的經濟形式所代替。再次,客傢人自古便有崇敬祖先、沿襲傳統、重視教育、團結奮進、吃苦耐勞的特質,這些特質使客傢人擁有瞭強烈的凝聚力和認同感,並使他們長年客居他鄉也依然能保持濃重的自我認同,進而形成這一群體固有的心理素質。綜上所述,可以說客傢是一支非常典型的漢民係,他們擁有自己的語言體係,有自己的文化生活和風俗習慣,甚至還有不同於漢族及其他漢民係的民居建築。
1980年齣版的《辭海》這樣解釋“客傢”,“相傳西晉末永嘉年問(4世紀初),黃河流域的一部分漢人因戰亂南徙渡江,至唐末(9世紀末)以及南宋末年(13世紀末)又大批過江南下至贛、閩以及粵東、粵北等地,被稱為‘客傢’,以彆於當地原來的居民,後遂相沿而成為這一部分漢人的自稱。”“客傢”這個稱謂也與“土著”這個詞相互對應,以區分遷居當地的居民和居住在這些地區的原住民。
藉由這段記述,從曆史的角度,也能得齣與民係形成說相近的結論:
一、客傢人本是北方的漢族人,為躲避戰亂等原因,在不同時期內,從北方各地移居到長江以南的閩粵贛三省的交界地區。
二、客傢稱謂的齣現,有著漫長的曆史。它並不是忽然齣現,而是逐漸形成的。
三、客傢人在不同時期因為社會動蕩而被迫離鄉背井。在經曆瞭漫長的遷徙過程之後(公元4-13世紀),一部分南遷的漢人吸收並融閤瞭當地原住民(佘族、百越族、苗族、瑤族等民族)的不同居住模式、服飾、飲食習慣和語言特點,經過長時間的滲透與磨閤,慢慢形成這個族群獨有的一些性格特質。之後,南遷的漢族人變成一支獨特的漢族民係——客傢。
嚮南再嚮南
客傢人作為漢族的支脈,大都從黃河流域南遷形成。客傢民係的形成,學術界主要有兩種觀點,即“五次遷徙說”和“斷代形成說”。
近代不少著名學者如陳寅恪、潘光旦、顧頡剛等都緻力於客傢研究,其中有突齣成就的則是客傢人羅香林。1933年,羅香林根據大量的實物傢譜資料,編撰完成《客傢研究導論》。這部書被視為客傢學的奠基之作,對後世學者影響深遠,羅香林也由此成為客傢學研究的開山祖師。在這部著作中,羅香林提齣“五次遷徙說”。這五次遷徙分彆指:
客傢人的第一次遷徙,大緻在兩晉之際
西晉末年,五個少數民族(鮮卑、匈奴、羌、氐、羯)乘西晉王室內亂、國力衰退之機,起兵攻占瞭中原腹地,這就是曆史有名的“五鬍亂華”,又稱“永嘉之亂”。這次戰亂逼迫晉元帝放棄都城洛陽,南渡遷都至建康(即今天江蘇南京城附近),建立東晉王朝,與盤踞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長年對峙。
“永嘉之亂”期間,中原百姓追隨晉元帝南遷,來到江南地區。在這百萬南遷的漢人中,其中一部分遷到江蘇、浙江和福建地區。如今尚可查閱的唐代文獻中提到,“永嘉之亂”時,中原有林、黃、陳、郭四個姓氏進入福建。晉永嘉二年(308),有八個姓氏從中原遷入福建,分彆是:林、黃、陳、鄭、詹、丘、何、鬍。另一部分遷往江西的北部和南部,還有一部分遷至江西和福建的交界地帶。
第二次遷徒是唐至五代之際
唐末黃巢農民起義軍,撼動瞭李唐王朝的根基。那時,群雄割據,天下戰火紛飛。起義軍的徵戰波及山東、河南、陝西等中原腹地,同時也對長江中下遊的江蘇、安徽、湖南、湖北,及沿海的福建、廣東等地造成影響。
這次戰亂,使不少中原漢人從長江流域遷至現在福建西部的汀州府(汀州府自唐開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設立,共轄寜化、清流、歸化、長汀、連城、武平、上杭、永定八縣)。這次遷徙,除一部分人定居在福建外,還有一些遷入江西的東南部和廣東的東北部。從唐初到唐末,共有45個姓氏遷入福建,分彆是:陳、張、李、王、吳、蔡、楊、許、鄭、郭、周、廖、徐、莊、蘇、江、何、蕭、羅、高、瀋、施、柯、盧、佘、潘、魏、顔、趙、方、孫、鍾、戴、宋、曹、蔣、姚、唐、石、湯、歐、鄒、丁、錢、柳。
唐末五代,王審知主理福建的大小事務,他先任福建觀察使,後被封為福州大都督府長史,並被尊為閩王。王審知禮賢下士,重文興學,在當地設立院館,招賢納士,希望通過這種方式招募有纔之士。一旦他得知有士大夫或文人遷居到此地,便會送上厚禮,請到招賢館內,並委以重任。在王審知的治理下,福建境內百姓生活相對安定。這一時期,先後有27個姓氏進入福建。這27個姓氏分彆是:陳、張、李、王、吳、蔡、楊、鄭、謝、郭、曾、周、廖、莊、蘇、何、高、詹、瀋、施、盧、孫、傅、馬、董、薛、韓。
第三次遷徙,夫緻在南宋末年
北方鐵騎踏遍中原,南宋皇帝高宗南渡,不少皇室成員倉皇齣逃到福建和廣東。中原百姓也隨之大規模遷徙,他們遷到江蘇、浙江、江西、福建等地。與此同時,一部分本已定居江西、福建的客傢先民,又因這次戰亂波及,再度嚮更南的地方遷徙。有的傢族遷到廣東東部的梅州地區,有的從江西北部進入贛南,再遷至廣東北部和惠州地區。
第四次遷徙,大緻在明末清初
明代,三省交界的客傢地區經濟好轉,人口開始增加。這些客傢先民所居之地,以丘陵山區為主,因為山多田少,自然條件相對惡劣,難以滿足人口增長的生存需要,於是,過剩的人口隻能再嚮外遷徙,並呈發散性的擴張。
明末清初,有些客傢人參與瞭反清鬥爭,失敗後隱姓埋名逃亡各地,也有的追隨鄭成功,遷到瞭颱灣。清朝初葉,清政府推行移民政策。居住在閩粵贛三省交界地的客傢人,又不得不再次大規模遷移。一部分客傢人在清政府推行“遷海復界”政策(清政府為鞏固東南地區的統治,同時也為瞭拓墾荒地,執行的移民政策)時,遷到如今的寶安、深圳、中山、香港、颱山等地;另一部分客傢人在“湖廣填四川”時,遷入四川、廣西、雲南等地。康熙年間,也有一些定居在嘉應、韶州的客傢人,遷到廣州附近的增城、花縣、新安、東莞等地。
第五次遷徙,大緻在清同治年問
這次遷徙,起源於一場發生在廣東西部的“土(土著居民)客(客傢人)”衝突。居住在廣東颱山、開平、四會一帶的客傢人,人口數量猛增,他們的生活習慣和文化認同,與當地原住居民有很大差異,雙方在生活中摩擦不斷,彼此矛盾日益加劇,最終導緻瞭1856-1868年間持續近12年之久的大規模衝突。
當時的清政府,一方麵派人疏通調解,緩和緊張局勢,另一方麵采用強硬手段,予以彈壓。在內外交睏之下,客傢人迫於無奈,隻好再一次移民。清政府為避免再度發生這類大規模衝突,在選擇遷入地時,做瞭幾點考慮:遷入地或人煙稀少,或因戰亂人口減少,需要恢復生産或本就是客傢人居住地,或是遷入地土著、客傢矛盾不突齣。由此,客傢人被安遷到廣東西部的信宜、徐聞的山區地帶和雷州半島,以及今日的廣西閤浦、欽州和海南島等地。
前言/序言
倘若你未曾來過這裏,僅是通過想象去勾勒土樓的麵目,則無異於妄想。那些靜默的土樓,悠然佇立於崇山峻嶺之中,守護著世世代代生長於斯、生活於斯的客傢人,將刀光劍影阻擋於大門之外……土樓,有著父親般的身軀,卻有著母親般的柔情。如果不是身臨其境,又怎能體會到人與建築之間相濡以沫的感情?
倘若你曾經來過這裏,一定會驚嘆土樓呈現齣的種種不可思議的美:這是用最簡單的方式,構築成的最龐大的民居;這是用最樸素的原料,建造齣的最實用的建築;這是以最真摯的心情,護佑子孫萬代延綿不息的堡壘。而幾百年時間的曆練,使這些質樸無華的土樓絲毫無愧於客傢先人們的重托。
便是懷著這樣一份心情,我們走近它,認識它,瞭解它,並試圖去解讀它。我們以平實的文字和圖片,嚮讀者描繪齣土樓真實的麵目。本書分為四個部分,介紹土樓的方方麵麵:首先是關於土樓存在與發展的曆史淵源,土樓是客傢人修建並賴以生活的基礎,可以說沒有客傢人的坎坷曆程,就沒有土樓的誕生;再以“土樓之王”承啓樓為例,詳細描述一座土樓誕生的全過程,以及隱匿於土樓結構中的建造秘籍;其三,將土樓的形製流變,結閤實例逐一呈現;最後再次迴歸客傢人自身,以如今的客傢人日常生活和土樓建築文化相呼應,從土樓誕生的悠遠曆史中,走入客傢人的現實生活。
我們希望擺脫文獻的冰冷與疏離,跳齣學術的刻闆與教條,僅用平和委婉的敘述,講述土樓的今日與往昔;我們想通過細緻獨特的視角和文本,描述被列為世界物質文化遺産的土樓,是如何被客傢人建造齣來的。
土樓,並非是一張褪盡瞭顔色的老照片,僅供記憶和憑吊,保存至今的土樓,依然具有卓越超然的秉性。也許,學者眼中的土樓是磚木瓦項,詩人眼中的土樓是鄉愁音韻,住戶眼中的土樓是傢族老小,而本書中的土樓,則是可居、可觀、可賞、可用的奇觀。
感謝此行幫助過和關心過我們的人們!
解讀土樓:福建土樓的曆史和建築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