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生態學

環境生態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樹華 著
圖書標籤:
  • 生態學
  • 環境科學
  • 生物學
  • 環境保護
  • 生態係統
  • 生物多樣性
  • 環境問題
  • 可持續發展
  • 生態平衡
  • 環境監測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55752
版次:1
商品编码:102721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高等院校素质教育通选课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9-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2
字数:40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環境生態學》是作者多年來從事環境生態學教學和科研實踐總結的一部分,係統地介紹瞭環境生態係統的概念、理論與模式。主要內容包括:環境和生態係統;生態因子種群和生態位;生物競爭理論與群落結構;陸地生態係統生産力及其模型;海洋生態係統及其模型;生態係統元素循環及其動力學模式;生態係統物質能量輸送觀測與計算方法;城市環境生態係統;全球變化研究與模式。
  《環境生態學》可作為地球科學、環境科學、生態科學、大氣科學、地理科學、資源科學等專業進行研究和管理的工作人員參考,也可作為我國高等教育自然科學、政治、法律、經濟、管理、曆史、哲學等學科各專業的環境生態學通識教育課程教材或參考書。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環境生態學的産生、定義及發展
1.2 環境生態學的內容、任務及研究方法

第2章 生態因子與種群
2.1 生態因子的基本概念
2.2 生態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性
2.3 溫度因子的生態作用及生物的適應性
2.4 種群和種群數量統計
2.5 資源環境與人口容量
2.6 生態位

第3章 生物競爭與群落結構
3.1 種內關係
3.2 生物競爭理論
3.3 生物群落組成
3.4 生物群落結構與乾擾

第4章 陸地生態係統生産力及其模型
4.1 影響植物光閤作用、淨光閤速率的主導因子
4.2 生態係統生物生産力概念
4.3 生物生産力模型
4.4 陸地碳循環模型
4.5 典型生態係統的碳收支和模型
4.6 生態係統動力學模式

第5章 海洋環境生態及其模型
5.1 水生生態係統碳收支
5.2 海洋生物和碳循環模型
5.3 耦閤大氣環流碳循環模型
5.4 模式存在的問題和改進

第6章 生態係統元素循環及動力學模式
6.1 各圈層碳、氮庫存量的計算方
6.2 碳、氮流通率的計算方法
6.3 區域生態係統元素循環動力學模式
6.4 區域元素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模型及動力學模式
6.5 數學模式中的子項及其參數化方法
6.6 京津渤區域生態係統N流量平衡研究舉例

第7章 生態係統物質能量輸送觀測及計算方法
7.1 太陽輻射能在生態動力源中的作用
7.2 生態係統物質能量輸送的觀測
7.3 生態係統物質能量輸送的計算

第8章 城市環境生態與城市化發展對區域氣候的影響
8.1 城市環境生態的特點和研究的緊迫性
8.2 國際城市環境與生態研究的進展
8.3 城市生態係統的組成、結構和功能
8.4 生態城市概念
8.5 城市環境生態規劃
8.6 城市生態可持續發展理論與計算模型
8.7 城市化發展對區域氣候影響

第9章 全球變化研究與模式
9.1 全球變化研究目標、研究現狀、科學問題與發展趨勢
9.2 全球變化的模式研究方法
9.3 區域氣候變化的模式研究方法
9.4 陸麵過程的模式
9.5 土壤-植被-大氣係統耦閤模式(CMSVAS)

精彩書摘

  第1章 緒論
  1.1 環境生態學的産生、定義及發展
  1.1.1 環境生態學的産生
  20世紀初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社會生産力的提高,人類創造瞭前所未有的財富。與此同時,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破壞、全球變化,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生態問題日趨嚴重,已構成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現實威脅,嚴重地阻礙瞭人類經濟的發展和生活質量的提高,繼而威脅著全人類的未來生存與發展。因此,全球環境生態與可持續發展問題已成為國際社會廣泛關注的焦點,人們想迫切瞭解地球環境生態係統在人類乾擾下的變化規律和建立適應對策。全球變化及其人類生存環境的惡化,促進瞭環境生態學等學科的産生和發展。
  當今社會嚮生態學研究提齣瞭嚴峻的挑戰,促使人們必須尋求一條經濟、社會的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世界著名生態學傢E.P.Odum對經典生態學提齣瞭修改意見,他於1997年在《生態學:科學和社會的橋梁》一書中明確指齣:“生態學源於生物學,然而越來越獨立於生物學,是綜閤研究生物、環境和人類社會之間關係的科學,是一門係統科學。”現代生態學與經典生態學不同點就在於將人類活動融於生態學中來,不單單研究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而且要研究生物、環境和人類社會三者之間的關係及其相互作用規律。

前言/序言

  當今世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口的增長,人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強度和廣度影響著地球環境生態係統,環境汙染、生態退化等環境生態問題已嚴重影響到人類的生存安全、經濟發展和社會和諧。人類與自然關係日趨尖銳化,人類與地球協同共進、有序人類活動和適應全球變化、實現和諧社會與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當今世界的最強音。
  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任重而道遠。環境生態理論與技術雖然是環境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所必不可少和迫切需要的,但是起根本作用的卻是全人類環境生態保護意識的覺醒和一緻的行動。呼籲全人類行動起來,改變人類的生活方式,發揚新的環境文化,有序人類活動,保護和恢復賴以生存的地球環境生態係統。隻有把環境生態保護意識上升為全民意識和全球意識,中國和全球的環境生態保護纔有希望。尤其是年輕一代,他們是未來的主人,他們的意識、倫理、道德、信念、知識決定著國傢和世界的未來。提高大學生群體的環境生態學理論和環境生態保護意識的教育水平,對廣為傳播保護環境生態理念和提高我國公民綜閤素質至關重要。因此,環境生態學可作為我國高等學校通識教育課程教材。正是齣於這樣的目的,該課程作為北京大學校選課——素質教育通選課已講授多年,並深受學生的歡迎。
  環境生態學(environmental ecology)是研究地球環境和生態關係的科學,是由環境科學和生態科學發展起來的一門交叉學科,研究環境、生物和人類社會相互作用及其可持續發展的機製是環境生態學的基本內容。隨著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係統乾擾和破壞的加劇,著名生態學傢E.P.Odum於1997年在《生態學:科學和社會的橋梁》一書中指齣,“生態學是一門聯係生物、環境和人類社會有關可持續發展的係統科學”。作者為促進人類發展進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協調人類社會發展與環境生態的關係,提高環境生態保護意識,掌握環境生態學知識的社會需求和環境生態學學科發展的需求,並通過在北京大學多年的教學實踐,撰寫瞭這本《環境生態學》。



用户评价

评分

我看了这本书籍很好,有不错的感想。认真学习了这本书,给我几个感受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⑤教学生抓重点.教学难免有意外,课堂难免有突变,应对教学意外、课堂突变的本领,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驾驭课堂、驾驭学生的能力。对教师来说,让意外干扰教学、影响教学是无能,把意外变成生成,促进教学、改进教学是艺术。生成相对于教学预设而言,分有意生成、无意生成两种类型;问题生成、疑问生成、答案生成、灵感生成、思维生成、模式生成六种形式。生成的重点在问题生成、灵感生成。教学机智显亮点.随机应变的才智与机敏,最能赢得学生钦佩和行赞叹的亮点。教学机智的类型分为教师教的机智、学生学的机智,师生互动的机智,学生探究的机智。机智常常表现在应对质疑的解答,面对难题的措施,发现问题的敏锐,解决问题的灵活。

评分

介绍了生态学的基础知识,第8~12章介绍了退化生态系统以及生态系统层面上的管理,第13、14章介绍了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的途径及全球生态问题。本书内容适度、结构合理,各章均附有学习要点、核心概念、课后复习、课后思考及推荐阅读文献。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