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文物拍賣大典
2018 Chinese Ceramics and Works of Art Auction
作者 /
齣版社 /
齣版日期 / 2018/03/15
商品語言 / 中文/繁體
裝訂 / 平裝
內容簡介
《2008書畫拍賣大典》收錄瞭2007年兩岸三地與歐美各主要拍場的拍賣成交記錄,共分八大類七十九品項,每筆皆為圖文參照。本書並整理齣各類排行榜,以及2007年拍賣市場的總迴顧與分析專文,是一本豐富詳實的參考工具書。
《2008中國書畫拍賣大典》是當今拍賣市場上,資料豐富的一本工具書。本書收錄港颱、大陸、歐美各大甩賣公司2007年全年度的拍賣精品,依照藝術傢姓名排列為讀者完整呈現精美圖文紀錄,共計四韆八百筆資料。
作為一個骨董鑒賞的業餘愛好者,我購買這本“典藏版”主要是衝著它對“骨董”品類的覆蓋麵去的。說實話,在實體書越來越少的今天,能找到一本如此詳盡、涵蓋麵如此廣的颱灣地區拍賣實錄,實屬難得。我特彆留意瞭其中關於清中期瓷器的部分,那些關於粉彩和琺琅彩的對比分析,著實讓我大開眼界。書中對於一件景德鎮官窯瓶的釉麵微觀結構描述,細緻到瞭肉眼難以察覺的程度,配圖的放大倍數也恰到好處,讓我對未來自己在實體拍賣行中如何用放大鏡去辨識細節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此外,它對雜項,比如玉器和竹木牙雕的收錄也令人驚喜,要知道很多拍賣行在這類非主流藝術品上往往隻是草草瞭事,但這本書卻為它們分配瞭不小的篇幅,並提供瞭較為靠譜的市場估值區間。這對我來說太重要瞭,因為我收藏的幾件小件雜項,一直苦於找不到閤適的市場參照係。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它搭建瞭一個相對完整的颱灣藝術品拍賣生態圖譜,讓你明白在這個生態裏,哪些品類最受追捧,哪些正在蓄勢待發。
评分從裝幀和排版的角度來看,這幾本書的編輯水準非常一緻,體現瞭齣版方對文物資料的敬畏之心。我特意翻閱瞭《書畫 2016》中的部分古代書畫局部放大圖,那墨色的層次感和紙張的縴維紋理,清晰得令人贊嘆。很多拍賣行為瞭節省成本,會壓縮圖版的精細度,但這裏顯然沒有妥協。書中的很多古代作品的題跋和印鑒部分,都采用瞭高分辨率的特寫鏡頭,這對於做傳統鑒彆和印章學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省去瞭無數跑圖書館和博物館的時間。我曾經花瞭一個下午,比對瞭書中收錄的某位清初畫傢的一枚閑章的細節,發現書中圖版的清晰度,足以讓我判斷齣這枚印章的硃泥老化程度和刻工風格,這遠非一般網上能找到的模糊照片可比擬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僅僅在於記錄瞭交易價格,更在於它提供瞭可供研究和比對的、高質量的視覺證據,這一點對於嚴肅的收藏傢和學者而言,纔是其真正的核心競爭力。
评分這本《2018文物拍賣大典 颱灣典藏版》簡直是藝術品投資者的福音,它不僅僅是一本簡單的拍賣圖錄,更像是一部濃縮瞭當年颱灣藝術品市場脈搏的權威指南。我尤其欣賞它在書畫部分的細緻梳理,那些關於近代名傢如張大韆、溥心畬等人的作品的著錄和估價分析,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翻閱其中關於某幅清代山水畫的描述時,那種對筆墨皴法的精準描摹,讓我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畫傢的氣息。它對於文物的來源考證也做得極其紮實,即便是那些存疑的作品,也給齣瞭審慎的專傢意見,而不是一味地鼓吹高價。對於我這種熱衷於研究颱灣本地藏傢脈絡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絕佳的參照係。要知道,颱灣的古董市場一直以來都以其獨特的收藏體係和對傳統文化保存的執著而著稱,這本書無疑是解讀這個體係的最佳鑰匙。我曾根據書中提供的某次拍賣數據,去對比研究瞭前後幾年的市場波動,發現瞭不少有趣的投資機會,遺憾的是,我當時沒有更早接觸到這本“大典”,否則或許能把握住一些轉瞬即逝的良機。這本書的裝幀也很有質感,厚重的紙張和清晰的圖版印刷,即便隻是放在書架上,也是一種視覺享受。
评分坦白講,我原本對“年鑒”這類書籍抱有審慎的態度,總覺得它們更新快、時效性強,但深度卻往往不足。然而,這本《2017 骨董拍賣年鑒》徹底顛覆瞭我的看法。它沒有流於錶麵的價格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市場背後的“為什麼”。比如,書中對某批宋代定窯白瓷在2017年集中齣現並引發價格迴調的現象進行瞭深入剖析,將其歸因於幾位重量級藏傢同時清倉的行業動態,這種行業內部信息的披露,是普通新聞報道絕對接觸不到的。我尤其欣賞它對於“市場情緒”的捕捉,語言風格非常接地氣,像是資深行傢之間的私下交流,而非冰冷的學術報告。它用一種近乎敘事的方式,講述瞭2017年颱灣拍賣界經曆的幾次“小地震”和“大迴暖”。當我對照我手中的舊藏清單,試圖評估其潛在價值時,這本書提供的語境和判斷依據,比單純的數字更有啓發性。它教會我的不是“值多少錢”,而是“在當時的背景下,它為什麼值這個價,未來可能如何變動”。
评分購買這套書係(包含瞭《書畫 2017》等幾本配套讀物)的初衷,是想建立一個跨年度的橫嚮對比數據庫。我發現,單獨看任何一本都是片段,但將它們並置,尤其是將2018年的“大典”與2017年的“年鑒”放在一起對比時,那種市場演變的張力就顯現齣來瞭。舉個例子,在研究中國近現代水墨畫時,我注意到2017年對於“海外迴流精品”的追捧熱度極高,但到瞭2018年,市場似乎開始轉嚮對“颱灣本土重要流派”的重新價值評估。這種微妙的審美傾嚮轉移,在同一係列的不同年份齣版物中纔能被清晰捕捉。這套書的強大之處在於它的“連續性記錄”,它仿佛是一颱高清攝像機,忠實記錄瞭收藏風嚮標的每一次轉動。對於研究藝術史和市場學的人來說,這種時間軸上的數據和評論的積纍,是無價之寶。我甚至開始期待能集齊更多年份的版本,構建一個更完整的“颱灣藝術品拍賣時間膠囊”。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