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全集(第12捲)

竺可楨全集(第12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楨 著
圖書標籤:
  • 竺可楨
  • 地理學
  • 氣象學
  • 曆史地理學
  • 中國近代科學
  • 學術著作
  • 全集
  • 科學史
  • 地理研究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43678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84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780
字数:9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曆史因細節而生動,往事因親曆而鮮活。
38年連續記述,1000餘萬字完整存世。
一代宗匠竺可楨的人生軌跡和心路曆程。
20世紀中國傑齣的科學傢和教育傢,心懷仁愛,吐納四海風雲,肩擔民族道義,筆詮求是,窮格天地萬物,盡顯理性光輝。
在竺可楨生前,其日記是秘不於示人的;作為史料寶庫,如今以全貌公諸於世。

內容簡介

《竺可楨全集(第12捲)》收錄迄今可見的竺可楨文稿約1300萬字,第1—4捲為學術論文、大學講義、科普文章、演講詞、工作報告、思想自傳、信函、題詞、序跋、詩作等,第5捲為外文著述,第6—19捲為1936—1974年的日記,第20捲為補編、年錶和人名索引等。各捲附珍貴曆史照片。
《竺可楨全集(第12捲)》遵奉“存真”原則,力求如實展現竺可楨的學術成就和人生道路,摺射現代中國的政治麵貌和社會文化變遷的曆史進程。

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氣象學、地理學傢,我國現代氣象學奠基人。字藕舫。浙江紹興人。早年赴美留學,獲哈佛大學博士學位。1918年迴國,先後任武昌高等師範學校、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東南大學、南開大學等校教授,南京氣象研究所研究員兼所長,浙江大學校長。1949年後曆任第一、二、三屆全國人民代錶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華全國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中國氣象學會名譽理事長及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等職。著有《竺可楨文集》。

目錄

前言
關於竺可楨日記
日記編例
第12捲說明
1950年
日記
本年事要
鬆鬆的成績
通訊錄
收支一覽錶
雜記
1951年
日記
本年事要
雜記
鬆鬆成績
讀書筆記
1952年
日記
雜記
日記中記事摘要
藉齣書籍
附錄一第12捲人名簡釋錶
附錄二竺可楨傢係人物錶
附錄三張俠魂傢係人物錶
附錄四陳汲傢係人物錶
附錄五竺可楨日記中常見略語符號錶

精彩書摘

一、竺可楨,字藕舫,卓越的科學傢和教育傢。1890年3月7日齣生於浙江紹興東關鎮(今屬上虞),1974年2月7日病逝於北京。
進入20世紀之前的中國,科舉製是國傢教育製度的主體。1898年維新派主張改革教育製度,新風所被之處,紹興東關鎮也辦起瞭新式學堂。竺可楨由此得以在傢鄉讀完小學,到上海讀中學,之後又進瞭唐山路礦學堂,打下瞭較為紮實的新學基礎。1910年,竺可楨考取第二批留美“庚款生”,先入伊利諾伊大學農學院,後入哈佛大學研究院地學係,攻讀新興的氣象學,1918年以論文《遠東颱風的新分類》獲得哈佛大學博士學位。
西方科學在中國的傳播,自傳教士利瑪竇入華算起,曆經三百餘年,斷斷續續,波波摺摺,直到20世紀初,纔通過新學製把現代科學知識體係全麵引進中國的課堂。隨後的留學大潮又把現代知識分子群推上瞭新世紀的舞颱。幸逢如此曆史機緣,加上自身勤奮有恒,竺可楨終能躋身於中國第一代科學傢的行列。
1915年中國留美學生創辦“以傳播世界最新科學知識為幟誌”的《科學》雜誌,發起成立瞭“以聯絡同誌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為宗旨”的中國科學社。竺可楨匯人到這股科學救國的洪流中,成為該社的第一批社員和《科學》雜誌的早期編輯。以此為起點,他一生中始終堅持嚮民眾傳播科學知識,弘揚科學精神,宣傳科學對社會進步的推動作用,利用各種機會呼喚全社會注重科學事業的發展,倡言“隻問是非,不計利害”,勇於擔起天下興亡的社會責任。
迴國後的竺可楨,先後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東南大學創建瞭中國大學中的第一個地學係,為日後中國現代地理學和氣象學的發展培養瞭一批早期專門人纔。在推動科學教育升級轉型的同時,他長期參與中國科學社的領導工作,被推選為繼任鴻雋、丁文江、翁文灝之後的第四任社長。在1915年至1927年期間,中國的科學體製處於團體化組織自流發展的狀態,而吸納科學傢最多、學科覆蓋麵最廣、社會影響最大的中國科學社,成為居於中國科學界首位的代錶性組織。
……

前言/序言


竺可楨全集(第11捲) 簡介 本捲聚焦:季風研究的深化與地理科學的廣闊探索 《竺可楨全集(第11捲)》是這部鴻篇巨製中承前啓後的關鍵組成部分,它全麵收錄瞭中國現代地理學奠基人竺可楨先生在特定曆史時期內(通常指上世紀中後期至其晚年的一些重要研究階段)的重要論文、考察報告、學術書信以及對青年學者的指導意見。本捲內容駁雜而精深,集中體現瞭竺老先生在氣候學、地理學理論構建以及區域地理實踐探索上的卓越成就,但其內容與《竺可楨全集(第12捲)》所涵蓋的特定主題或年代篇幅存在明確區分。 本捲的價值在於,它清晰地展現瞭竺可楨先生如何將宏大的氣候學理論應用於具體的中國區域地理問題,並持續推動中國地理學嚮更精細化、應用化方嚮發展。 第一部分:季風氣候的精細化研究與理論鞏固 本捲中收錄的大量文獻,集中體現瞭竺可楨先生對東亞季風係統的深入剖析。不同於前幾捲對季風起源和基本規律的宏觀論述,第十一捲更側重於季風氣候在區域尺度上的變異性研究與長期變化趨勢的探索。 一、季風邊界與活動規律的再界定: 捲內收錄瞭多篇關於夏季風北界與鼕季風南界的精確描繪和曆史演變分析的文稿。竺老先生結閤當時最新的氣象觀測數據和曆史地理資料,重新審視瞭“準靜止鋒”在中國夏季降水分配中的關鍵作用,並首次提齣瞭更具操作性的季風氣候類型劃分標準,這為後來的中國氣候區劃提供瞭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降水資源的時空分布與農業關聯: 捲中多篇報告詳細論述瞭季風雨帶的推移速度、雨季的起止時間對中國主要農業區的實際影響。例如,針對華南、長江中下遊及黃淮平原的乾旱與洪澇事件的分析,竺可楨先生不再僅僅停留在描述現象,而是深入探討瞭大氣環流背景下,這些區域降水異常的可能成因,並將氣候學研究與農業生産的緊密結閤推嚮瞭新的高度。這些研究對於指導當時的農田水利建設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 三、古氣候研究的階段性成果: 盡管古氣候研究貫穿其學術生涯,但在本捲收錄的文稿中,可以看到竺可楨先生在運用花粉學、土壤學證據研究近韆年乃至更短時間尺度氣候波動方麵的階段性總結。這些研究特彆是對中世紀暖期、小冰期在中國區域的具體錶現的刻畫,為後來氣候變化研究提供瞭重要的曆史參照係。(此部分內容重點在於對具體時間段內氣候波動證據的整閤與討論,與第十二捲可能側重的宏觀理論總結或特定區域考察側重有所不同。) 第二部分:區域地理學的深度實踐與方法論建樹 第十一捲是竺可楨先生將宏觀氣候理論應用於具體地理單元研究的典範。本捲中包含瞭多份針對特定省區或地理區域的綜閤考察報告和地理學專論。 一、中國自然區劃工作的深化: 捲內收錄的文獻詳細闡述瞭竺可楨先生在自然區劃工作中所采用的多因子分析方法。這不僅僅是氣候要素的簡單疊加,更是綜閤考慮瞭地貌、水文、植被等要素的相互作用。特彆值得關注的是,本捲中包含瞭對某些爭議性區域(如秦嶺、淮河一綫)自然分界綫界定的深入論證,體現瞭其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對區域差異性的深刻洞察。 二、人文地理與自然地理的交叉探討: 竺可楨先生始終堅持地理學是研究人地關係的科學。本捲中的部分篇章,體現瞭他對特定曆史時期內人類活動(如古代水利工程、城市選址)如何受製於或反作用於自然環境的考察。這些研究在方法論上強調瞭曆史地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有機結閤,為構建中國地理學的整體框架提供瞭重要的實踐案例。 三、對“地理學研究方法”的係統性總結: 捲內散見的幾篇關於地理學研究方法的論述,揭示瞭竺老先生對實地考察重要性的再強調,以及對數據采集、整理和分析的規範要求。這些論述,是其數十年野外工作經驗的精煉總結,對當時的年輕學者具有極強的指導意義。 第三部分:學術交流、教育思想與晚年反思 作為一位學貫中西的大傢,第十一捲同樣收錄瞭大量體現其學術品格與教育情懷的文獻。 一、與國內外學者的書信往來: 捲中部分書信記錄瞭竺可楨先生與國內外同期著名氣象學傢、地理學傢的學術交流細節。這些信件往往涉及最新的科研動態、對某些科學問題的爭論以及閤作意嚮,為研究者提供瞭瞭解當時中國乃至世界地理科學前沿動態的珍貴窗口。 二、人纔培養與學術梯隊建設的思考: 本捲中包含的對研究生培養、學術會議籌備等方麵的指示或批示,清晰地展現瞭竺可楨先生對中國地理學科建設的深遠布局。他對於學科分工、專業設置的思考,體現瞭極強的遠見卓識。 三、對學科未來發展的期許: 捲末收錄的幾篇訪談或總結性發言中,竺可楨先生對中國地理學未來二十年乃至更長時間的發展方嚮提齣瞭展望,特彆是在環境科學興起的大背景下,他對地理學如何更好地服務於國傢建設的思考,具有曆久彌新的指導價值。 總結: 《竺可楨全集(第11捲)》全麵展現瞭竺可楨先生在氣候學理論深化、區域地理實踐拓展以及地理學教育思想上的成熟與升華。它與全集的其他捲冊共同構成瞭完整的學術譜係,是理解中國現代地理學從奠基走嚮係統成熟階段的關鍵文獻。 本捲的焦點在於對季風氣候區域效應的精細化闡釋和對多因子綜閤區劃方法的完善,其內容體係和側重點與後續捲冊(如第十二捲)的特定主題或年代劃分必然存在清晰的結構性區彆。

用户评价

评分

《竺可楨全集(第12捲)》給我帶來的震撼,是一種理性與感性的交織。書中的學術研究部分,雖然涉及瞭相當專業的領域,但竺可楨先生的寫作風格卻非常注重邏輯的嚴謹和錶達的清晰,即便是對於非專業人士,也能感受到他思想的深度和洞察力。他對於自然現象的細緻觀察和係統分析,尤其是關於氣候變化和地理變遷的論述,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的魅力所在。更讓我動容的是,在這些嚴謹的學術探討背後,我能感受到他作為一個中國人,對於祖國山河深沉的熱愛和為國傢發展貢獻力量的強烈願望。他的一些個人迴憶片段,雖然寥寥數語,卻勾勒齣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獨特精神風貌。我看到瞭他在戰亂年代堅持教學的艱難,看到瞭他對科學事業不懈追求的執著,這些都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學者,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更要有崇高的品格和堅定的信念。這本書讓我重新審視瞭“大師”的定義,不僅僅在於其學術成就,更在於其人格魅力和時代擔當。

评分

每次翻閱《竺可楨全集(第12捲)》,都能感受到一股強大的精神力量。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文獻資料集,更是一部心靈的指南。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如何將個人的學術追求與傢國情懷緊密結閤。在那個動蕩不安的年代,他始終沒有忘記自己作為一名知識分子的責任,將科學研究視為報效國傢、服務人民的途徑。書中記錄瞭他為發展中國科學教育所做的努力,為培養下一代人纔所付齣的心血,這些都讓我深受感動。我看到瞭他嚴謹的治學態度,對真理不懈的追求,以及在逆境中展現齣的樂觀與堅韌。他的文字,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讀他的書,就像是在進行一次心靈的淨化,能夠幫助我滌蕩雜念,專注於真正重要的事情。這本書讓我更加堅信,人生的價值在於不斷學習、不斷探索,並將自己的所學所能,轉化為對社會有益的力量。

评分

讀完《竺可楨全集(第12捲)》,仿佛穿越瞭時空,置身於一位偉大的學者與教育傢的人生畫捲之中。這本書給我的最大感受是,它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是一部鮮活的個人史。從青年時代的求索,到中年時代的耕耘,再到晚年時代的沉澱,竺可楨先生的每一次思考、每一次探索,都深深地印刻在字裏行間。我特彆被其中關於他教育理念的論述所吸引,他對於人纔培養的深刻見解,對於學生品格塑造的重視,以及他如何身體力行地為學子們樹立榜樣,都讓我肅然起敬。他不僅僅是在傳授知識,更是在傳遞一種治學態度,一種為人風範。書中的一些片段,描繪瞭他與同事、學生之間的真摯情誼,以及他在麵對睏難和挑戰時所展現齣的堅韌與智慧,這些都讓我覺得無比親切和鼓舞人心。讀這本書,就像是與一位智者在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他的思想如燈塔般照亮我前行的道路,讓我對人生、對學問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

《竺可楨全集(第12捲)》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與曆史對話的沉浸感。我仿佛看到瞭中國近代科學發展的脈絡,以及一位傑齣科學傢如何在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為學科的建立和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書中的一些篇章,詳細記錄瞭他對於某項研究的開創性工作,以及他如何剋服重重睏難,將理論付諸實踐,並最終取得突破的曆程。這些經曆,不僅是學術上的勝利,更是一場精神的洗禮。我能感受到他那種永不滿足、勇於探索的科學精神,以及他對國傢民族的深厚情感。書中還穿插瞭他對當時社會狀況的觀察和思考,這些都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這本書讓我意識到,一個人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其個人的成就,更在於其對社會的貢獻和對後世的影響。竺可楨先生的這種精神,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現實意義,激勵著我們在各自的領域裏,為更美好的未來而努力。

评分

這本書,尤其是《竺可楨全集(第12捲)》,簡直就是一本關於人生智慧的百科全書。我常常在閱讀過程中,被竺可楨先生某些話語的精闢所摺服。他對待學術的態度,可以說是近乎苛刻,但又充滿瞭探索的樂趣。他對於時間管理、精力分配的規劃,以及如何在高壓環境下保持冷靜和專注,都給我提供瞭寶貴的藉鑒。書中穿插的許多人生感悟,比如關於機遇與挑戰、關於堅持與放棄的思考,都非常貼閤實際,且極具啓發性。我尤其喜歡他對於“知行閤一”的闡釋,他不僅僅是理論的倡導者,更是身體力行的實踐者。讀他的文字,能夠感受到他那種深沉的底蘊,以及對生活充滿敬畏的態度。這本書不是那種讀完就忘的快餐讀物,而是需要反復品味,細細揣摩的書。每次重讀,都能有新的發現和感悟,仿佛每一次翻開,都能與一位睿智的長者進行一次深入的交流,從中汲取力量和智慧。

评分

读史能让人明智,我想这本书看罢,我真正能在那条微博里留上这么一条:“没文化真可怕,来,姐给你科普一下。不谢,解救无知国际友人是我应该做的!”哈哈哈,开个玩笑。希望不会有人说我破v

评分

陈寅恪,江西九江市修水县客家人,1890年7月3日生于湖南长沙,1969年10月7日卒于广州,中国现代最负盛名的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清华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其父陈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诗人,祖父陈宝箴(支持变法的开明督抚)曾任湖南巡抚。因其身出名门,而又学识过人,在清华任教时被称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1918年冬又得到江西官费的资助,再度出国游学,先在美国哈佛大学随篮曼教授学梵文和巴利文。 1921年,又转往德国柏林大学、随路德施教授攻读东方古文字学,同时向缪勤学习中亚古文字,向黑尼士学习蒙古语,在留学期间,他勤奋学习、积蓄各方面的知识而且具备了阅读梵、巴利、波斯、突厥、西夏、英、法、德八种语言的能力,尤以梵文和巴利文特精。文字是研究史学的工具,他国学基础深厚,国史精熟,又大量吸取西方文化,故其见解,多为国内外学人所推重。 1925年,陈寅恪回国。这时,清华学校改制为大学,设立研究院国学门,由胡适建议采用导师制。其“基本观念,是想用现代的科学方法整理国故”。聘任当时最有名望的学者王国维、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等人为导师,人称清华四大国学大师。当时的研究院主任吴宓很器重他,认为他“最为学博识精”。梁启超向校长曹云祥力荐为导师;也很尊重他,谦虚地向人介绍:“陈先生的学问胜过我。”他们都曾极力向校方举荐他。1926年6月,他只有36岁,就与梁启超、王国维一同应聘为研究院的导师,并称“清华三巨头”。 1928年,陈寅恪在上海结婚,时年37岁,夫人唐筼,是台湾巡抚唐景崧的孙女,也是一位教师,在清华园相识,两人志同道合。 他在1929年所作的王国维纪念碑铭中首先提出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为追求的学术精神与价值取向。他当时在国学院指导研究生,并在北京大学兼课,同时对佛教典籍和边疆史进行研究、著述。在清华大学开设语文和历史、佛教研究等课程。他讲课时、或引用多种语言,佐证历史;或引诗举史,从《连昌宫词》到《琵琶行》、《长恨歌》,皆信口道出,而文字出处,又无不准确,伴随而来的阐发更是精当,令人叹服!盛名之下,他朴素厚实,谦和而有自信,真诚而不伪饰,人称学者本色。1930年,清华国学院停办,陈寅恪任清华大学历史、中文、哲学三系教授兼中央研究院理事、历史语言研究所第一组组长,故宫博物院理事等职。 陈寅恪治学主旨“在史中求识”。继承了清代乾嘉学者治史中重证据、重事实的科学精神,又吸取西方的“历史演进法”(即从事物的演化和联系考察历史,探究史料),运用这种中西结合的考证比较方法,对一些资料穷本溯源,核订确切。并在这个基础上,注意对史实的综合分析,从许多事物的联系中考证出关键所在,用以解决一系列问题,求得历史面目的真相。他这种精密考证方法,其成就超过乾隆、嘉庆时期的学者,发展了我国的历史考据学。 陈寅恪对佛经翻译、校勘、解释,以及对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府兵制源流、中印文化交流等课题的研究,均有重要发现。在《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集刊》、《清华学报》等刊物上发表了四、五十篇很有分量的论文,是国内外学术界公认的博学而有见识的史学家。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日军直逼平津。陈寅恪的父亲陈三立义愤绝食,溘然长逝。治丧完毕,寅恪随校南迁,过着颠沛流离的旅途生活。1938年秋,西南联大迁至昆明,他随校到达昆明。 1942年春,有人奉日方之命,专程请他到已被日军侵占的上海授课。他又一次拒命,随即出走香港,取道广州湾至桂林,先后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教授,不久移居燕京大学任教。当时,面对民族危亡,寅恪感到痛心,而桂林某些御用文人,竟发起向蒋介石献九鼎的无聊活动,劝他参加,他作《癸未春日感赋》:“九鼎铭辞争讼德,百年粗粝总伤贫”。以示讽刺。这一时期,在繁忙的教学中,他仍致力于学术研究,先后出版了《隋唐制度渊源论稿》、《唐代政治史论稿》两部著作,对隋唐史提出了许多新的见解,为后人研究隋唐史开辟了新的途径。 抗战胜利后,陈寅恪再次应聘去牛津大学任教,并顺便到伦敦治疗眼睛,但由于此前在国内进行过一次不成功的手术,再经英医诊治开刀,目疾反而加剧,最后下了双目失明已成定局的诊断书。寅恪怀着失望的心情,辞去聘约,于1949年返回祖国,任教于清华园,继续从事学术研究。解放前夕,他到广州,拒绝了国民党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所长傅斯年要他去台湾、香港的邀聘,任教于广州岭南大学。院系调整,岭南大学合并于中山大学,遂移教于中山大学

评分

刘堂被拿下,他们直奔托塔天王晁保正家中,刘堂也是来找晁盖的,都是为了那10万生辰纲的事儿。 水浒传第2集剧情 石碣村七星聚义 晁盖将刘堂救下,宋江一个人去了石碣村。刘堂提刀来追雷横,两个打了起来,智多星吴用赶到后没拉开,还是后来赶到的保正将他们俩拉开,晃盖和吴用商量取生辰纲。公孙胜找过阮士三兄弟之后,来到晁盖家中,只要晁盖同意劫那生辰纲,他们也愿意参加。埋伏在石碣村的朱督头被阮士兄弟带入芦苇荡中,他们和吴用一起回到家中吃酒,共商取生辰纲的事儿,随后公孙胜来赶来了,他们一起去了姚盖那儿,七人共拜天地,结为异性兄弟.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杨志手下的人口渴难耐,纷纷去向白胜买酒吃,他们被杨志轰开。晁盖等人按照吴用的计策,先从白胜那儿买了一桶酒,就着枣子吃酒,在一旁看的挑夫很是嘴馋,吴用借偷酒之机将药放入酒中,押送生辰纲的挑夫见晁盖等人喝酒没事,他们也买了一桶,

评分

本卷收录1950-1952年的竺可桢日记。朝鲜战争异常惨烈,镇反、特务,大学改造,学科重整

评分

适合科技史学者研究。是竺可桢先生日记的一部分。对培养科学精神有帮助。

评分

回国后的竺可桢,先后在武昌和南京任教,在东南大学创建了中国大学中的第一个地学系,为日后中国现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发展培养了一批早期专门人才。在推动科学教育升级转型的同时,他长期参与中国科学社的领导工作,被推选为继任鸿隽、丁文江、翁文灏之后的第四任社长。在1915年至1927年期间,中国的科学体制处于团体化组织自流发展的状态,而吸纳科学家最多、学科覆盖面最广、社

评分

真正的大师 真正的大师 推荐

评分

全本好书,以前删的也出了

评分

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6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