竺可楨全集(第6捲)

竺可楨全集(第6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竺可楨 著
圖書標籤:
  • 竺可楨
  • 地理學
  • 曆史地理學
  • 中國近代地理學
  • 人文地理學
  • 氣候學
  • 自然地理學
  • 地理研究
  • 學術著作
  • 全集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42839923
版次:1
商品编码:10295295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5-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2
字数:840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竺可楨中國現代氣象學、地理學的一代宗師,卓越的科學傢和教育傢。在氣象學與氣象事業、地理學與自然資源考察、科學史、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科研管理和諸多科學文化領域皆有傑齣貢獻。在竺可楨生前,其日記從未展示於人前;今天敞開來,發現它是一座史料寶庫。《竺可楨全集》第6捲收錄1936~1938年的竺可楨日記,其內容係首次以完整麵貌齣版,乃是研究中國近現代科學史、教育史、文化史、社會史等領域的許多學者翹首以盼20年、“讀書界望眼欲穿”的不可多得的活生生的史料。

內容簡介

   《竺可楨全集(第6捲)》收錄迄今可見的竺可楨文稿約1300萬字,第1-4捲為學術論文、大學講義、科普文章、演講詞、工作報告、思想自傳、信函、題詞、序跋、詩作等,第5捲為外文著述,第6-19捲為1936-1974年的日記,第20捲為補編、年錶和人名索引等。各捲附珍貴曆史照片。
《竺可楨全集(第6捲)》遵奉“存真”原則,力求如實展現蘭可楨的學術成就和人生道路,摺射現代中國的政治麵貌和社會文化變遷的曆史進程。
本捲收錄1936-1938年的竺可楨日記。
從南京北極閣到杭州西子湖畔,一肩挑起所長和校長的兩副重擔。用大學校長的親身經曆,記錄瞭抗日戰爭的全程。率校一遷建德,二遷泰和,三遷宜山,四遷遵義,顛沛輾轉五韆裏的“文軍長徵”。

作者簡介

竺可楨(1890-1974),中國現代氣象學、地理學的一代宗師,卓越的科學傢和教育傢。曾任中國科學社社長、中央研究院氣象研究所所長、浙江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在氣象學與氣象事業、地理學與自然資源考察、科學史、科學普及、科學教育、科研管理和諸多科學文化領域皆有傑齣貢獻。

目錄

前言
關於竺可楨日記
日記編例
第6捲說明
1936年
日記
讀書筆記
本年事要
通訊錄
子女成績與身高、體重
收支一覽錶
廿四五年度各校經常費
1937年
日記
讀書筆記
本年事要
通訊錄
子女成績與身高、體重
建德移往吉安行李
泰和移宜山行李
1938年
日記
親友通訊處
附錄一第6捲人名簡釋錶
附錄二竺可楨傢係人物錶
附錄三張俠魂傢係人物錶

精彩書摘

  2月18日
  星期二[南京]侵晨雪
  汪同祖來。王伊曾來。
  晨七點半起。八點一刻至所。閱陳長蘅在《經濟年鑒》著《中國人口論》及日本人飯田茂三郎著《支那人口問題研究》。陳著中最有興趣之問題乃依據廣東中山縣李氏傢譜以定中國南方人五百年以來壽命之長短,因該項傢譜始於元順帝時,即西曆十四世紀中葉。結果知十四五六世紀中國南方人之壽命比十七八九世紀為長,尤以壯年人為甚。如以十五六世紀與十九世紀相較,則男子壽命前者長四歲,女子前者長2.9歲。明末清初時壽命特彆短促,則以政治上之原因也。又無論年歲大小,女子壽命均長於男子,自二歲至五歲不等。若與美國、荷蘭相較,則我國十六七世紀二十歲人之壽命與荷、美十九世紀中末葉相差隻兩歲,但以我國十九世紀與歐美二十世紀相比則差十歲矣,可知我國有壽命減少而歐美人有延長之趨勢。陳君以為中國人口有過剩之患之故。飯田書引洪稚存《意言》關於“治平”一節,足為中國人口論之鼻祖。有謂:“試以一傢計之。高、曾之時,有屋十間,有田十頃。身一人,娶婦後不過二人。以二人居屋十間、田十頃,寬然有餘矣。以一人生三計之,至子之世而父子四人,各娶婦,即有八人。不能無傭作之助,是不下十人矣。以十人而居屋十間、食田十頃,吾知其居僅僅足,食亦僅僅足也。子又生孫,孫又娶婦,其間衰老者或有代謝,然已不下二十餘人。而居屋十間、食田十頃,即量腹而食,度足而居,吾知其必不敷矣。”雲雲。
  寄六弟函
  劉菊坡函2月19日
  星期三[南京]雨
  孫儒範迴。
  晨七點起。八點至所。上午閱Field著《太平洋沿岸經濟年鑒》一書,其中述各國礦産、農産經濟狀況極為詳盡。
  所中膳食又發生問題,蘊明薦之廚房於兩月前離去後,已試之廚房均以同人中屢屢換菜不能工作而去。故餘囑定安暫時停開火食。餘意膳食問題隻有兩種辦法,一為各人包夥食者組織委員會共同管理,如大傢認定廚子不好則換易。此種辦法最為公允。但此法行之數月無效,委員會無形解散,故隻有所中辦理之法。由所中辦理則包夥食者諸事不得顧問,惟有自由包與不包之權而已。
  ……

前言/序言


《中國近現代社會轉型與區域發展研究》 導言:時代脈絡下的地理變遷 本書聚焦於中國自晚清至改革開放後數十年間,社會結構、經濟形態與地理空間相互作用的復雜過程。我們不再將曆史的演進視為單純的政治或經濟綫性發展,而是將其置於一個多維度的、具有顯著區域差異的地理框架下進行考察。研究的核心在於揭示,在現代化、工業化與全球化的多重衝擊下,中國各地的社會經濟麵貌如何被重塑,以及這種重塑如何反過來影響瞭國傢宏觀政策的製定與實施。 本書的理論基礎汲取瞭地理經濟學、社會學空間理論以及區域科學的最新成果,力求在宏大的曆史敘事中,精細勾勒齣地方性實踐的意義。我們相信,理解中國近現代的轉型,必須深入到縣級乃至鄉村層麵,探究資源稟賦、曆史慣性與政策乾預交織形成的獨特“地方性知識”。 第一部分:晚清至民國:近代化衝擊下的地理重構 第一章:傳統農耕體係的瓦解與空間秩序的鬆動 本章詳細梳理瞭19世紀中葉,西方工業文明與新式商業模式進入中國後,對傳統以宗族和水利為核心的鄉村地理結構所産生的衝擊。 土地製度的區域性變異: 考察瞭長江中下遊的佃農經濟與華北平原的自耕農體係在麵對商業化稻米、棉花種植擴張時的不同反應。特彆分析瞭蘇南地區地權細分化如何加速瞭資本下鄉,以及這種“租佃資本主義”對地方精英階層的影響。 交通革命的地理效應: 蒸汽船和鐵路的引入,並未如西方經驗般直接催生“中心-邊緣”結構,而是在既有的漕運和內河航道體係上疊加瞭新的競爭。我們通過對津浦綫和粵漢綫的建成,對比瞭內陸城市(如鄭州、株洲)的崛起與傳統商業重鎮(如揚州、九江)的相對衰落,揭示瞭空間區位優勢的動態轉移。 城市化的初期形態: 探討瞭“通商口岸”這一特殊空間單元的形成。這些城市並非傳統意義上的政治或文化中心,而是麵嚮世界的經濟節點。通過對上海、天津的案例研究,分析瞭租界製度如何塑造瞭獨特的社會階層、産業結構(如輕工業、買辦經濟),以及其與腹地資源輸送網絡之間的復雜依附關係。 第二章:國傢構建與區域認知的嘗試(1912-1937) 民國時期,中央政府權力有限,但其在空間管理和地理測繪方麵的努力,首次係統性地介入瞭傳統地域觀念。 地方行政區的調整與“省製”的固化: 分析瞭北洋政府和國民政府對省級建製進行的大幅度調整,這些調整服務於財政汲取和軍事控製的需求,而非單純的經濟效率。我們對比瞭西南山地省份(如雲南、貴州)和富庶平原省份在財政賦權上的差異,說明行政邊界如何成為阻礙資源優化配置的因素。 水利建設與區域災害的關聯: 考察瞭民國時期治理黃河、長江的嘗試。這些工程往往帶有強烈的政治色彩,往往服務於特定軍閥或政治集團的利益。例如,某一地區的堤防加固可能以犧牲下遊或鄰省的防洪安全為代價。 地理知識的引入與民族主義: 介紹瞭西方地理學思想(如蘭剋學派的區域概念)的初步引進,以及地理學傢如何試圖通過繪製“地理中國”,構建一個統一的、科學的國民空間認同。 第二部分:計劃經濟體製下的空間均勢策略(1949-1978) 第三章:工業布局的戰略考量與地理重心的遷移 新中國成立後,國傢對空間資源的配置權達到前所未有的集中。本章側重於理解“大後方”戰略、國防安全以及縮小區域差距在工業選址中的決定性作用。 “三綫建設”的空間邏輯: 詳細分析瞭20世紀60年代啓動的三綫建設,其決策邏輯體現瞭“避開重點、內陸分散、依托現有基礎”的原則。我們通過對西南(如四川盆地、貴州黔東南)新工業基地的形成過程研究,揭示瞭國傢意誌如何在短時間內強製性地創造齣新的工業聚落,以及由此帶來的移民潮、資源消耗和生態壓力。 能源基地與資源勘探的空間擴散: 煤炭、石油等能源的勘探與開發,顯著改變瞭西北和東北地區的地理麵貌。考察瞭“大慶模式”如何從一個邊遠油田發展成為影響全國的經濟中心,以及其對周邊地區(如黑龍江省域)社會結構的重塑作用。 農業集體化與鄉村地理的重塑: 土地的集體所有製和人民公社製度,統一瞭全國的農業生産組織形式,但也抑製瞭因地製宜的生産活力。分析瞭“以糧為綱”的政策如何在不同自然區域(如北方旱作區與南方水田區)造成瞭不適宜的土地利用模式,從而引發瞭長期的生態後果。 第四章:區域差距的量化與早期平衡政策的實踐 在計劃經濟時期,區域差距的控製是政治任務。本章探討瞭中央如何運用財政轉移支付和産業調撥,試圖實現“均貧富”的地理目標。 財政體製的區域化影響: 分析瞭“收支上繳”與“基數包乾”等不同財政體製對地方發展能力的影響。重點研究瞭沿海發達地區(如上海、天津)因其曆史積纍而被要求承擔更高的財政貢獻,以及這種貢獻如何反過來限製瞭其自身的再投資能力。 基礎設施的“均衡”布局: 考察瞭鐵路、公路網絡在“六五”、“七五”計劃期間的擴張。這種擴張往往優先考慮連接欠發達地區,而非基於當前貨運量的經濟效率。我們對比瞭這些“政治性基建”在短期內的使用效率與長期對區域可達性的改善作用。 第三部分:改革開放與市場導嚮下的空間分化(1978至今) 第五章:市場力量對傳統地理格局的顛覆 本章的核心在於分析1978年後,中央政府放鬆管製、鼓勵地方競爭,如何導緻瞭與計劃經濟時期截然不同的空間發展格局。 沿海優先戰略與“兩極分化”的加劇: 重點剖析瞭經濟特區的設立(深圳、珠海等)如何利用其製度優勢,迅速吸納瞭內地的資本、人纔和資源,形成瞭強大的“引力場”。通過對長三角、珠三角産業集群的地理擴張過程,研究瞭要素集聚如何遵循收益遞增規律,而非政策設定的均衡原則。 鄉鎮企業的崛起與鄉村工業化的復雜性: 考察瞭浙江、江蘇等地在改革初期,利用地方資本和勞動力優勢發展起來的鄉鎮企業,這是一種自下而上的工業化路徑。分析瞭這種模式在資源配置、環境保護和所有權結構上的非正規性及其長期可持續性問題。 資源流動的地理學: 農民工的跨區域流動成為改革時期最重要的空間現象。我們通過分析戶籍製度的鬆動與勞動力市場的形成,探討瞭人口梯度轉移對流入地(城市)的社會服務壓力和對流齣地(鄉村)“空心化”問題的雙重影響。 第六章:區域發展戰略的演變與國傢乾預的新形態 進入21世紀,中央政府開始著手應對市場化帶來的過度空間失衡。本章分析瞭新一輪的區域發展戰略的地理意圖。 西部大開發與地緣經濟學: 研究瞭西部大開發戰略(2000年起)的地理目標,它不僅是經濟目標,更是維護邊疆穩定和安全的重要手段。分析瞭在生態脆弱地區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如青藏鐵路)所涉及的經濟閤理性與地緣政治權衡。 城市群的形成與“圈層結構”: 考察瞭京津冀、長江中遊城市群等國傢級規劃的實施。這些規劃試圖通過行政乾預和基礎設施連接,塑造齣新的經濟核心區。本書通過空間計量模型,驗證瞭這些城市群內部的“核心-邊緣”結構是否依然遵循經濟地理學的基本規律。 生態保護紅綫與地理約束: 探討瞭近年來國傢對國土空間規劃的重視,特彆是生態保護紅綫的劃定,如何對既有的土地利用模式和區域經濟布局構成剛性約束,標誌著從單純追求經濟效率嚮兼顧生態承載力的地理轉型。 結語:未竟的地理均衡之路 中國近現代社會的轉型,本質上是一場深刻的地理重塑運動。從傳統農業的內嚮穩定到近代商業的擴張,再到計劃經濟下的強製布局,最終迴歸市場驅動的集聚與分化,中國的區域麵貌始終處於動態的、充滿張力的演變之中。本書旨在提供一個長時段的、基於地理視角的分析框架,以理解中國今日復雜的空間格局,並為未來區域協調發展提供曆史與現實的參照。本書的後續研究,將繼續深入探討特定微觀地理單元(如特定河流流域或能源基地)在這一宏大敘事中的具體命運。

用户评价

评分

評價四 每一次翻閱《竺可楨全集(第6捲)》,都能感受到一種穿越時空的對話。竺可楨先生的文字,雖然是嚴謹的學術論述,卻蘊含著一種獨特的魅力,讓我能夠沉浸其中,仿佛置身於他進行研究的那個時代。他對中國氣候史的研究,是那麼的細緻入微,從古籍中的蛛絲馬跡,到地質層中的古氣候證據,他都能夠一一解讀,並將其串聯成一條清晰的時間綫。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他對於不同地區、不同時期氣候特徵的描述,例如南方梅雨的成因,北方鼕季的寒冷程度,這些都讓我對中國各地的自然環境有瞭更加具象的認識。書中的很多論述,都建立在大量的原始資料之上,這種嚴謹的治學態度,令我由衷欽佩。更重要的是,他並非僅僅羅列數據,而是善於從數據中提煉齣規律,並聯係到當時的社會狀況,使得這些學術成果具有瞭更廣泛的意義。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科學傢嚴謹求實的一麵,也看到瞭他對國傢和民族的深厚情懷。

评分

評價三 《竺可楨全集(第6捲)》所呈現的,是一幅波瀾壯闊的中國氣候史詩。我之所以如此形容,是因為它所描繪的氣候變遷,不僅僅是地理課本上的平麵圖,而是充滿瞭動態、細節和人文關懷。竺可楨先生憑藉其紮實的學識和敏銳的觀察力,將看似抽象的氣候數據,轉化為一個個鮮活的曆史場景。我尤其被書中關於古代社會如何應對極端氣候的記載所吸引,例如在乾旱時期,人們是如何遷徙、如何改良農具、如何修建水利設施的,這些細節都讓我對古人的智慧和韌性充滿瞭敬意。書中對於不同曆史時期氣候的描述,也常常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變遷相互印證,使得氣候研究不再是孤立的學科,而是與人類社會發展緊密相連的有機整體。閱讀過程中,我時常會放慢節奏,細細品味那些通過考證得齣的結論,它們如同散落在曆史長河中的珍寶,等待著被發掘和理解。這本書讓我深刻體會到,氣候並非靜止不變的背景,而是塑造人類文明進程的重要力量。

评分

評價二 讀完《竺可楨全集(第6捲)》中的幾篇文章,我深感這位科學巨匠的思想深度與廣度。他關於氣候變化的研究,並非局限於冰冷的數字和圖錶,而是緊密聯係著中國廣袤的土地和悠久的曆史。其中,對黃河、長江流域氣候的細緻分析,讓我對這些母親河的變遷有瞭全新的認識。竺可楨先生不僅關注氣候的宏觀趨勢,更深入到區域性的氣候特徵,比如他如何通過古籍記載的物候現象來推斷當地的氣候變化,這種方法既體現瞭科學的求證精神,又充滿瞭文學的雅緻。我特彆欣賞他在文章中展現的對中國自然地理的深厚情感,字裏行間流露齣對這片土地的熱愛和對子孫後代福祉的關懷。他對於氣候變化與農業生産、社會經濟發展的關聯性探討,更是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每一次閱讀,都仿佛與一位智者對話,他提齣的問題和給齣的答案,都引發我無數的思考。這本書讓我明白,科學研究不僅僅是為瞭探索未知,更是為瞭更好地認識我們所生活的世界,並為未來的發展提供寶貴的藉鑒。

评分

評價一 初次捧讀《竺可楨全集(第6捲)》,便被其深邃的學術魅力所吸引。盡管我並非氣象學領域的專業人士,但書中所展現的對中國氣候變遷的嚴謹考證和係統梳理,依然讓我嘆為觀止。竺可楨先生不僅將宏觀的氣候數據娓娓道來,更巧妙地融入瞭曆史文獻、考古發現,乃至民間傳說,構建瞭一個立體而鮮活的氣候演變畫捲。他對於古代旱澇災害的分析,常常能追溯到數韆年前,並結閤地質、生物等多種證據,使得結論既有科學的嚴謹,又不失人文的溫度。尤其是一些關於特定時期氣候對社會發展影響的論述,如某次大旱如何導緻人口遷徙、社會動蕩,或是某段溫暖期如何促進農業繁榮,都讓我對曆史有瞭更深層次的理解。書中對數據圖錶的運用也十分恰當,既有學術報告的專業性,又不至於枯燥乏味,反而幫助讀者更直觀地把握復雜的科學信息。我常常在閱讀時,忍不住去對比當下正在發生的氣候事件,感嘆科學研究的深遠意義,以及前人探索精神的偉大。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學術著作,更像是一堂生動的曆史與科學結閤的公開課,讓我這個門外漢也受益匪淺。

评分

評價五 《竺可楨全集(第6捲)》是一部集學術性、思想性和藝術性於一體的傑作。我雖然不是氣候研究的專傢,但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和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這個普通讀者也能夠領略到其中的精妙。竺可楨先生對中國氣候變化的係統研究,涵蓋瞭從遙遠的史前時代到近代,這種宏大的時間尺度,以及他對不同時期氣候特徵的細緻刻畫,都讓人印象深刻。我尤其喜歡他分析氣候變化對人類活動影響的章節,比如某個時期氣候的異常如何引發瞭社會動蕩,或是溫暖時期如何促進瞭文化的交流。這些分析不僅具有科學的嚴謹性,更充滿瞭人文的關懷,讓我看到瞭科學研究與人類命運之間的緊密聯係。書中的語言風格也十分獨特,既有科學傢的客觀與理性,又不失學者的人文情懷,文字優美,邏輯清晰,讀起來令人賞心悅目。每次閱讀,都仿佛在與一位博學而睿智的長者交流,他用科學的視角,為我展現瞭一個豐富而生動的中國氣候變遷的故事。

评分

书的开本不错,印得很好。作为一个教育家与科学家,竺可桢先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作为教育家,浙江大学在他手下成了全国第一流大学,间接地,也使复旦大学受惠良多。解放初院系调整时,复旦从浙大调入了从苏步青到谭其骧这样著名的一大批理科与文科教授,奠定了复旦后来成为全国重点大学的基础。八十年代有人做过统计,在中国科学院院士当中,出身浙大与在浙大任过教的学者占了很大的比例。作为科学家,他在气象学方面起了奠基的作用,在近代地理学尤其是人地关系研究方面开创了崭新的局面。虽然解放后作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以及其他社会职务,还有各种不绝如缕的运动,耗去了其大量的时间,但他依然坚持科学研究,写出了许多重要的学术论著。

评分

前一阵子,.韩国旅游发展局buzzKOREA活动官方微博曾发了一条微博“朝鲜时代有‘科举考试’, 是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中国也有这种考试吗?”引来万人转发,激起群愤。看完在讥笑棒子的自大无知之余,想起了这本书。其实那几万留言骂街的人中,真要出来和棒子讲个清楚透彻据理力争

评分

分卷出,至今没出完。

评分

读史能让人明智,我想这本书看罢,我真正能在那条微博里留上这么一条:“没文化真可怕,来,姐给你科普一下。不谢,解救无知国际友人是我应该做的!”哈哈哈,开个玩笑。希望不会有人说我破

评分

如果不算其日记的话,他一生的著作是300万字左右,虽然丰富,但在数量上决不能算多。因为即使我们不把作家算在内的话,现在的许多年轻学者也有不少人有数百万字的著作(有的人调侃说写的书比读的书还多)。但数量多的也许是兔子,数量少的却可能是狮子。我们看《竺可桢全集》的目录,从1966年起,他就差不多没有专门的学术论文问世了,在八年之中他的文字几乎只有信函,但在他去世的前一年,却在《考古学报》上发表了一篇惊天动地的大文:《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这不但是气象学的一篇重要著作,也是历史地理学领域的一座里程碑。现在我们研究历史时期气候的变迁,无论你同意或不同意竺先生的观点,你都得以这篇大作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

评分

质量不错

评分

读史能让人明智,我想这本书看罢,我真正能在那条微博里留上这么一条:“没文化真可怕,来,姐给你科普一下。不谢,解救无知国际友人是我应该做的!”哈哈哈,开个玩笑。希望不会有人说我破

评分

好书。。。支持京东

评分

读史能让人明智,我想这本书看罢,我真正能在那条微博里留上这么一条:“没文化真可怕,来,姐给你科普一下。不谢,解救无知国际友人是我应该做的!”哈哈哈,开个玩笑。希望不会有人说我破v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