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梭與《社會契約論》

盧梭與《社會契約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張恒山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ISBN:978701008745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1715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西方法政名著精要
开本:大32开
出版时间:2010-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83
字数: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盧梭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啓濛運動最卓越的代錶人物之一。
《社會契約論》主權在民的思想,是現代民主製度的基石。《社會契約論》成為18世紀法國和美國資産階級革命的理論綱領。《社會契約論》被新華網讀書頻道列入“中國兩會代錶推薦書目”之一。 《盧梭與》對盧梭及其《社會契約論》作瞭詳細的解讀。
《盧梭與》包括三個部分:作者生平、著作導讀和原文精要。其中原文精略部分是對原作的縮略性、通俗化改寫,但對其中各精彩論述或經典性論斷按譯文原文作摘錄,以便學者、學子們引證或查閱。其中導讀部分則齣於編著者閱讀原著的體會、理解。
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以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隸。
讓·雅剋·盧梭(Jean.Jacques Rousse,1712年-1778年)。是法國著名啓濛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艾學傢,是18世紀法國大革命的思想先驅,啓濛運動最卓越的代錶人物之一。

內容簡介

本次由人民齣版社齣版的《西方法政名著精要》,主要遴選西方18世紀以前最具代錶性的法學、政治學著作,以商務印書館漢譯名著為藍本,對柏拉圖的《理想國》、亞裏士多德的《政治學》、西塞羅的《國傢篇法律篇》、《阿奎那政治著作選》、霍布斯的《利維坦》、洛剋的《政府論》(下篇)、斯賓諾莎的《神學政治論》、孟德斯鳩的《論法的精神》(上冊)、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休謨的《人性論》、漢密爾頓等的《聯邦黨人文集》共11部經典著作進行精要解讀。旨在將西方法學、政治學經典原著通俗化又確保其符閤原著的精神原意,使其簡潔化卻又保留其思想體係、思維邏輯的原貌,力圖使有一定知識和文化的人都能讀懂西方法學經典著作、把握其精神要義。該書的問世,將使法學、政治學的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及黨政乾部的西方經典著作教學有一個符閤其原意、又相對通俗易讀的教材。

目錄

前言
一、盧梭生平
二、導讀
三、精要
後記

精彩書摘

如果說,應第戎科學院徵文的兩篇論文主要體現著盧梭的批判性思考的話,那麼,在退隱廬完成的這三部著作則錶明盧梭的構建性思考——他力圖從理論上構建他理想社會的輪廓。而盧梭和伏爾泰的區彆也就在於此。伏爾泰在批判封建專製製度方麵不愧為一流的鬥士,但伏爾泰從未能就未來社會的構建方麵進行過完整的思考。
盧梭構建的理想社會主要包括三大環節:傢庭、教育、國傢製度。
《新愛洛伊絲》是一部書信體小說。盧梭以愛洛伊絲和她的教師聖普爾相愛的麯摺淒麗、哀婉動人的故事,錶達他理想中的傢庭、社會關係:維持傢庭的是純潔的愛情和忠誠的義務,主導人際社會交往的是善心、友誼和淳樸的風俗。
《愛彌兒》通過一個教師教育培養一個孩子的過程,錶達瞭盧梭對教育哲學、倫理的思考。《愛彌兒》開篇的名句是,“齣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但一到瞭人的手裏就全變壞瞭。”盧梭徹底否定當時流行的強製性、灌輸性教育理念,認為流行的教育是摧殘人性的教育。盧梭認為,教育目的應在於啓發人的自然善性、良知,教育的內容應當適閤於兒童成長過程的各個階段的生理、心理特性,教育方法應當盡量地給孩子自由、讓孩子在最貼近自然的環境中成長。在盧梭的理想社會中,應當由充滿自然善性、自由發展的人組成,所以,教育應當是使人的自然善良本性得到充分發揮,並引導、啓迪人走上自主獲取知識的智慧大門。

前言/序言

我們正經曆由傳統農耕文明社會嚮起源於西方的現代工商文明社會轉型之際。這一轉型是一個徹底的從生産方式到生活方式、從各種製度到文化觀念的轉變。為瞭實現這種轉型,我們曾經花費長時間做準備,包括自19世紀末以來,通過翻譯介紹西方聖哲們的經典著作所做的文化精神準備。但是,在我們近30年來正式進入社會轉型的軌道時,我們發現在法律政治領域這種精神文化準備遠遠不足。由於中國建基於農耕文明生産生活方式上的傳統法律政治文化力量極為強大,以至現實中持有傳統農耕文明法律政治文化觀念的人們的行為總是與那些為促進閤作、發展生産、調節交換而引進的體現著現代工商文明的法律製度相衝突。看來,我們距理想中的法治社會的實現仍然路途遙遠。為解決這種衝突,順利地實現社會轉型。

用户评价

评分

7岁的卢梭就将家里的书籍遍览无余。他还外出借书阅读,如勒苏厄尔著的《教会与帝国历史》、包许埃的《世界通史讲话》、普鲁塔的《名人传》、那尼的《威尼斯历史》、莫里的几部剧本等等,他都阅读过。由于这些历史人物的典范影响和他父亲的谆谆教诲,卢梭深深体会到了自由思想和民主精神的可贵。他既有父亲的爱国血统,又以这些伟人为榜样,甚至言行之间常把自己比作那些历史中的人物。有一天,他在桌旁叙说斯契瓦拉的事迹,在座的人全都很惊讶地看到卢梭走上前去,把手放在熊熊燃烧的炉火之上,来表演斯契瓦拉的英雄壮举。这种早熟早慧的表现,正是卢梭特有天资的最初显露。

评分

卢梭听从华伦夫人的劝告,开始他的远途旅行。这也正适合他那早已形成的漫游癖好,他觉得这样的年纪就有机会爬山越岭,登临阿尔卑斯山的高峰,真是件美事。一路上,卢梭心情十分愉快,没有什么可担心的。这次旅程虽短,但卢梭喜爱自然风光,沿途的美景尽收眼底,他将感情寄托于大自然,虽然身处漂泊之中,却没有精神空虚之感。凡是映入卢梭眼帘的东西,都令他内心感到一种醉人的享受。大自然的奇伟、多彩和实际的美,深深地影响了卢梭的人生观。

评分

评分

独立谋生

评分

速度很快 ,,,书蛮不错的

评分

从少年期起,卢梭便酷爱自然。这种热忱,他曾不厌其烦的摹写、表现于他的著作中。自然,渗透了他整个生命。他用华伦夫人的某些清醒而夺人心目的特质,表现了自身,并使他陷入剧烈的情绪,这在他较晚的生活中,显得特别明晰,且使他和东方的大神秘主义者,呈现出相似之点。

评分

评分

卢梭雕像

评分

[1]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年6月28日)出生于现今瑞士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他出生后第十天,母亲因产后失调,于7月7日逝世。卢梭10岁时,他的父亲因和当时日内瓦共和国的“小议会”的一个名叫戈迪耶(此人曾任法国陆军上尉,并和小议会里的人有密切的联系)的先生发生了争执,最终卢梭的父亲在捍卫正义与向黑恶势力屈服之间毅然选择了前者,在法院下达的缉拿通知下愤然地离开了日内瓦,留下了孤苦伶仃的小卢梭。1728年3月14日星期天,快年满16岁的卢梭,只身离开日内瓦。卢梭长年做临时工,他默默无闻,到处谋生,漂泊四方。他有过几起罗曼趣事,其中包括与旅馆女仆黛莱丝·瓦瑟的风流韵事,他俩有5个孩子,卢梭把所有这五个孩子都送进了一家育婴堂(他最终到了56岁时才与黛莱丝结婚)。卢梭曾在《忏悔录》中如是说:我一想到要把孩子交给这样一个乱糟糟的家庭去抚养,我就感到害怕。如果把孩子交给他们去教育,那必然会愈教愈坏。育婴堂的教育,比他们对孩子的危害小得多。这就是我决定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理由。[1-2]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