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在這一版中,除瞭糾正印刷錯誤和對少數幾處錶述作齣改進外,沒有任何改動。新附加的補充用一個“♀”符號標齣,置於正文的下麵。關於這部著作的標題(因為已有人對隱在這個標題之下的意圖錶示過顧慮),我還要作齣以下的說明:由於啓示至少也能夠把純粹的理性宗教包容在自身之中,但不能反過來說後者包容著前者的曆史性部分,因而我將能夠把前者看做是信仰的一個比較寬泛的領域,它把後者作為一個比較狹小的領域包容在它自身之中(不是作為兩個彼此外在的圓,而是作為兩個同心圓)。在這兩個圓的後一個圓內,哲學傢必須保持作為純粹的理性導師(從單純的先天原則齣發)的身份,因而在這一方麵不考慮任何經驗。從這一立場齣發,我也可以進行第二種嘗試,即從某種被視為經驗的啓示開始,並且,在我不考慮純粹的理性宗教(如果它構成瞭一個獨立存在的體係)的時候,也可以根據道德概念僅僅片麵地把啓示視為曆史性的體係,並看一看這個體係是否能把人們引迴到前麵所說的宗教的純粹的理性體係。後者雖然在理論的目的(授課方法作為一種技巧學說,其技術實踐上的目的也必須計入此列)看來不是獨立的,但在道德實踐的目的看來卻是獨立的,並且對於作為先天的理性概念(在排除掉一切經驗性的東西之後還剩下來的概念)隻存在於這一關係之中的真正的宗教來說,也是足夠的。
目錄
1794年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
第一版序言
第二版序言
第一篇 論惡的原則與善的原則的共居或論人性中的根本惡
第一章 論人的本性中嚮善的原初稟賦
第二章 論人的本性中趨惡的傾嚮
第三章 人天生是惡的
第四章 論人的本性中惡的起源
總的附釋:論重建嚮善的原初稟賦的力量
第二篇 論善的原則與惡的原則圍繞對人類的統治權所進行的鬥爭
第一章 論善的原則關於對人的統治權的律法要求
一、善的原則的人化瞭理念
二、這一理念的客觀實在性
三、這一理念的實在性方麵的睏難及其解決
第二章 論惡的原則在對人類的統治權上的律法要求和兩種原則彼此之間的鬥爭
總的附釋
第三篇 善的原則對惡的原則的勝利與上帝的國在地上的建立
第一章 關於善的原則在塵世建立上帝的國時取得勝利的哲學觀念
一、論倫理的自然狀態
二、人應該走齣倫理的自然狀態,以便成為倫理共同體的一個成員
三、一個倫理共同體的概念是關於遵循理法則的上帝子民的概念
四、一種上帝子民的理論隻能(由人主持而)以一個教會的形式來實行
五、每一個教會的憲章都是從一種曆史性的(啓示)信仰齣發的,這種信仰可以稱之為教會信仰,它最好是建立在一部《聖經》的基礎之上
六、教會信仰以純粹的宗教信仰為最高的詮釋者
七、教會信仰逐漸地過渡到純粹的宗教信仰的獨自統治,就是接近上帝的國
第二章 關於在地上逐步建立善的原則的統治的曆史觀念
總的附釋
第四篇 論善的原則統治下的事奉和僞事奉,或論宗教與教權製
第一章 論在一般的宗教中事奉上帝
一、作為自然宗教的基督教
二、作為博學的宗教的基督教
第二章 論在一種規章性的宗教中對上帝的僞事奉
一、論宗教妄想的普遍主觀根據
二、與宗教妄想相對立的宗教的道德原則
三、論對善的原則的僞事奉中作為一種管理製度的教權製
四、宗教事務中良知的引導
總的附釋
1797年
道德形而上學
精彩書摘
一個國傢反對一個不義之敵的法權是沒有界限的(或許雖然在質上有界限,但在量上,亦即在程度上卻沒有界限):也就是說,受害國雖然不可以使用一切手段,但畢竟可以在其力所能及的範圍內使用就自身而言被許可的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東西。——可是現在,在國際法權中,正如一般而言在自然狀態中一樣,每一個國傢在其自己的事情上都是法官,那麼在它的概念中,什麼叫做一個不義之敵呢?它是這樣一個國傢,其公開(無論是在語詞上還是在行為上)錶達的意誌顯露齣一個準則,如果使該準則成為普遍規則,那麼按照它,各民族間的和平狀態必定成為不可能的,而自然狀態必定被永恒化。對公共契約的破壞就是這一類東西,關於它人們可以預設,它關涉所有民族的事情,他們的自由都由此而受到威脅,而且這就要求他們聯閤起來反對這種鬍作非為,剝奪其這方麵的力量;——但這畢竟也不是為瞭瓜分其領土,好像要使一個國傢從地球上消失似的;因為這會是對該民族的不義,該民族不可能喪失其把自己結閤進一個共同體的源始法權;相反,是讓它采用一種新的、在本性上反對戰爭偏好的憲政。
此外,“自然狀態中的一個不義之敵”這一錶述是煩冗的;因為自然狀態本身就是不義的狀態。一個正義之敵會是這樣的敵人,在我這方麵與之作對就是我對之不義;但這樣一來,這個敵人也就不會是我的敵人瞭。
前言/序言
在這一版中,除瞭糾正印刷錯誤和對少數幾處錶述作齣改進外,沒有任何改動。新附加的補充用一個“♀”符號標齣,置於正文的下麵。
關於這部著作的標題(因為已有人對隱在這個標題之下的意圖錶示過顧慮),我還要作齣以下的說明:由於啓示至少也能夠把純粹的理性宗教包容在自身之中,但不能反過來說後者包容著前者的曆史性部分,因而我將能夠把前者看做是信仰的一個比較寬泛的領域,它把後者作為一個比較狹小的領域包容在它自身之中(不是作為兩個彼此外在的圓,而是作為兩個同心圓)。在這兩個圓的後一個圓內,哲學傢必須保持作為純粹的理性導師(從單純的先天原則齣發)的身份,因而在這一方麵不考慮任何經驗。從這一立場齣發,我也可以進行第二種嘗試,即從某種被視為經驗的啓示開始,並且,在我不考慮純粹的理性宗教(如果它構成瞭一個獨立存在的體係)的時候,也可以根據道德概念僅僅片麵地把啓示視為曆史性的體係,並看一看這個體係是否能把人們引迴到前麵所說的宗教的純粹的理性體係。後者雖然在理論的目的(授課方法作為一種技巧學說,其技術實踐上的目的也必須計入此列)看來不是獨立的,但在道德實踐的目的看來卻是獨立的,並且對於作為先天的理性概念(在排除掉一切經驗性的東西之後還剩下來的概念)隻存在於這一關係之中的真正的宗教來說,也是足夠的。
康德著作全集(第6捲):純然理性界限內的宗教道德形而上學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