賓陽洞:龍門石窟第104、140、159窟

賓陽洞:龍門石窟第104、140、159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景龍 著
圖書標籤:
  • 龍門石窟
  • 石窟藝術
  • 佛教藝術
  • 雕刻
  • 中國石窟
  • 賓陽洞
  • 第104窟
  • 第140窟
  • 第159窟
  • 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
ISBN:9787501031030
版次:1
商品编码:10487550
包装:精装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0-12-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44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這裏先要說明的是,現代石窟文物保護技術的發展,仍遠遠趕不上環境的因素給文物造成的損壞,需要強調,就現存狀況蒐集盡可能詳備的資料,發錶齣來,流傳下去,供後人觀摩、研究,也是文物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麵。鑒於此,我先後編輯瞭《古陽洞》、 《蓮花洞》 (8開,科學齣版社,l998、1999年)和《龍門石窟——皇甫公(1609)窟》 (16開,外文齣版社,2010年)三本“記錄性圖錄”,龍門以外的則有《偃師水泉石窟》 (16開,文物齣版社,2006年)。這些書讓遠離現場的讀者猶如身在洞窟,可以完整地瀏覽、仔細地觀看。
  這次的8開本《賓陽洞:龍門石窟第104、140、159窟》,仍循舊例,以既有的成果《龍門石窟總錄》、 《龍門石窟碑刻題記匯錄》為依托,請日本京都的攝影傢山崎兼慈先生專誠為本書拍攝圖版照片,龍門石窟研究院高俊蘋先生擔任英譯,大連外國語學院孫文選副教授擔任日譯,日譯文經桑山重朗先生審校,齣版交付文物齣版社。

目錄

概說/Profile
概說
Profile
概說(日文)
圖版/Plates
第140窟/賓陽中洞
第159窟/賓陽南洞
第1 04窟/賓陽北洞
拓片/Rubbinas
第140窟/賓陽中洞
第159窟/賓陽南洞
第104窟/賓陽北洞
龕像位置圖/Drawinas
第140窟/賓陽中洞
第159窟/賓陽南洞
第1 04窟/賓陽北洞
內容著錄/Record
第140窟/賓陽中洞
第159窟/賓陽南洞
第104窟/賓陽北洞
碑刻題記錄文/Notes of Inscription
第140窟/賓陽中洞
第159窟/賓陽南洞
第104窟/賓陽北洞
後記/Postscript

前言/序言


龍門石窟藝術探微:洛陽佛教造像的輝煌篇章 本書聚焦於龍門石窟的藝術成就、曆史背景及其在佛教造像史上的獨特地位,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深入的視角,探索這座世界文化遺産的藝術精髓與時代風貌。本書內容涵蓋瞭龍門石窟的開鑿曆程、主要洞窟的藝術特徵、造像風格的演變,以及其所承載的宗教思想與社會文化內涵。 --- 第一章:石窟藝術的搖籃——龍門的曆史溯源與地理背景 龍門石窟,位於洛陽市南部的伊水兩岸,因地處伊河兩岸的峭壁之上,形如天然門戶而得名。本書首先追溯瞭龍門石窟的緣起,從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開始,詳細闡述瞭石窟開鑿的曆史節點。北魏時期,隨著佛教的鼎盛與皇室的大力推崇,龍門成為皇傢造像的中心,奠定瞭其早期雄渾、莊重的基調。 本章深入分析瞭龍門所處的地理環境——香山和龍門山——如何影響瞭石窟的布局和藝術錶現。洛陽作為北魏後期的都城,其政治地位與文化影響力,直接決定瞭龍門石窟在同期石窟藝術中的核心地位。我們探討瞭早期洞窟(如藥上洞、賓陽中洞的早期階段)的開鑿動機,以及這些洞窟如何成為承載北魏王朝氣象的“石上佛國”。 第二章:北魏的雄渾與秀逸:早期洞窟的風格解析 本書將重點剖析龍門石窟中北魏時期的核心洞窟群,特彆是那些體現瞭“魏風”的典型代錶。北魏時期的造像,從早期的樸拙、古拙,逐漸演變齣秀骨清像的時代特徵。 2.1 賓陽三洞的藝術宣言 賓陽中洞作為北魏皇傢洞窟的代錶,其藝術價值無可替代。本章細緻描摹瞭中洞內佛像的“褒衣博帶”式袈裟,衣紋的綫條流暢而富有韻律感,展現瞭佛教造像由印度犍陀羅風格嚮中原漢化風格過渡的成熟階段。我們分析瞭主尊佛像的內斂神態,以及其所蘊含的儒傢思想對佛教藝術“中正平和”的審美影響。同時,對比分析瞭賓陽北洞和南洞的造像特徵,揭示瞭不同時期皇室成員對造像內容和風格的不同偏好。 2.2 早期洞窟的造像特點 除瞭賓陽洞外,本書還對其他具有代錶性的北魏洞窟進行瞭考察,如蓮花洞、藥上洞等。重點分析瞭這些洞窟中佛像麵相的特點——高鼻深目、雙肩方正,以及如何通過雕刻技法,錶現齣佛陀超凡脫俗的精神氣質。本章還探討瞭北魏石窟中常見的“一佛二弟子二菩薩”的組閤模式,及其在宗教敘事中的功能。 第三章:東西魏與隋代的過渡與融閤 隨著北魏分裂為東西魏,龍門石窟的造像風格也開始顯現齣新的變化。本書探討瞭這一過渡時期的藝術特點,即在保留北魏遺風的同時,逐漸融入瞭更為寫實和飽滿的審美傾嚮。 隋代的造像是龍門石窟發展史上的重要一環。隋朝短暫而統一的王朝,促使藝術風格走嚮成熟和定型。隋代造像的體型開始變得豐滿、厚重,衣紋雕刻趨於簡化但更顯厚實,為唐代藝術的全麵爆發蓄積瞭力量。我們詳細解讀瞭這一時期造像的“內斂的力度”,展現瞭隋代對佛教教義體係化構建的藝術體現。 第四章:大唐氣象:盛唐造像的恢宏與世俗化 唐代是龍門石窟藝術的巔峰時期,尤其以盛唐造像最為引人注目。本書認為,盛唐的繁榮與自信,直接投射到石窟造像的麵貌上,形成瞭前所未有的恢弘氣勢。 4.1 奉先寺的震撼力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的藝術高峰,也是本書著墨最多的部分之一。盧捨那大佛,作為中心主體,其麵相的莊嚴、雍容與慈悲,是唐代審美理想的完美體現。本章通過對大佛身體比例、衣紋處理(如著名的“水波紋”式袈裟)的細緻分析,闡釋瞭盛唐造像“因相顯理”的哲學高度。我們還對比瞭與盧捨那大佛同期的弟子、菩薩、力士的造像,展現瞭雕刻傢們如何通過不同形象,構建齣一個完整、和諧的佛國世界。 4.2 晚唐與五代:風格的延續與地方影響 盛唐之後,龍門石窟的開鑿活動逐漸趨於平緩。本書考察瞭晚唐及五代時期造像的風格特點,包括體型趨嚮修長、麵部錶情趨嚮程式化等現象,以及地方勢力對石窟藝術産生的影響,為後續宋代造像風格的演變埋下瞭伏筆。 第五章:龍門石窟的雕刻技藝與材料科學 為瞭深入理解龍門石窟的藝術成就,本書闢齣專章探討瞭其背後的雕刻工藝。龍門石窟依山開鑿,如何在堅硬的石灰岩上實現如此精湛的細節刻畫,是工藝史上的奇跡。 5.1 岩石的利用與空間布局 我們分析瞭工匠們如何根據不同洞窟的空間大小和光照條件,調整佛像的體量和細節處理。石灰岩的質地特點,如何影響瞭雕綫和磨光的技法,使得佛像在不同光綫下呈現齣變幻莫測的質感。 5.2 賦彩與裝飾的痕跡 雖然大部分彩繪和貼金已經剝落,但本書結閤考古報告和殘存的科學分析數據,重構瞭唐代造像原初的色彩麵貌。探討瞭工匠們如何運用礦物顔料,增強佛像的宗教感染力,以及在菩薩瓔珞、寶冠上的繁復裝飾工藝。 第六章:文化語境:龍門石窟與社會思潮 龍門石窟不僅僅是藝術的殿堂,更是特定曆史時期社會思潮的縮影。本書強調瞭龍門造像背後的宗教信仰、政治權力與世俗生活之間的復雜互動關係。 6.1 皇傢供養與民間信仰的交織 北魏時期的皇傢敕建,與唐代武則天時期的推崇佛教,構成瞭龍門造像的主要驅動力。同時,本書也關注瞭大量中小規模的民間供養洞窟,分析瞭這些洞窟中的造像如何反映普通信眾的祈願內容,以及世俗化元素(如供養人形象)的植入。 6.2 佛教圖像學的傳播與本土化 龍門石窟中的佛教題材是印度、中亞佛教藝術傳入並與中國本土文化融閤的直觀體現。本書梳理瞭主要的經變故事、本生故事以及特定菩薩(如觀音、彌勒)形象在龍門的演變軌跡,展示瞭中國佛教藝術在吸收外來元素後,最終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成熟體係的過程。 --- 結語:世界遺産的當代價值 本書最後總結瞭龍門石窟作為世界文化遺産所承載的不可替代的價值,不僅在於其無可匹敵的藝術成就,更在於它以石為載體,完整記錄瞭中國曆史上近七百年的宗教變遷與文化脈動。本書旨在激發讀者對中國古代雕塑藝術的敬畏之心,並理解龍門石窟在世界藝術史中的重要坐標意義。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關於龍門石窟的書籍,光是看到“賓陽洞”這個名字,我的心頭就湧起一股強烈的敬畏感。我一直對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造像藝術情有獨鍾,那種在亂世中孕育齣的獨特審美和精神寄托,總能深深觸動我。我期待這本書能深入挖掘賓陽三洞,尤其是那幾尊舉世聞名的佛像背後的曆史脈絡和雕刻技藝。我希望能看到對洞窟形製、壁畫殘存部分的細緻摹寫和對比分析,不僅僅是照片的堆砌,更要有專傢對造像風格演變的獨到見解。比如,從北魏的秀骨清像到後期的豐腴圓潤,這種過渡是如何在賓陽洞中體現的?書中是否收錄瞭罕見的洞窟內部光影變化下的細節圖?我更關心的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雕刻細節,比如衣紋的褶皺處理,麵部的神態拿捏,這些是不是能體現齣不同工匠流派的差異?如果能有關於這些洞窟曆史保護曆程的記載,那就更好瞭,畢竟這些瑰寶曆經韆年風霜,我們對它們的珍視,也包含著對歲月侵蝕的無奈與敬佩。我買書時,最看重的是它的學術深度和圖像的清晰度,希望這本書能讓我仿佛置身於那個莊嚴肅穆的石窟之中,感受韆年前的信仰之光。

评分

這本書的齣現,對於我們研究石窟藝術的“流派之爭”具有重要的參考意義。我一直關注“石窟藝術的地域性差異”,龍門石窟的風格,與雲岡、敦煌究竟有何種繼承與革新關係?賓陽洞作為北魏晚期重要的標杆,它是否標誌著一種風格的成熟,還是一個過渡期的摺衷?我更希望作者能跳齣單純的“藝術史”框架,引入一些社會人類學的視角。比如,這些石窟的維護和日常供奉活動,是如何組織起來的?是否有關於僧侶群體的研究,他們的生活狀態如何影響瞭造像的審美取嚮?書中是否有對附近寺院遺址的發掘報告進行整閤引用?如果能附帶一份詳細的洞窟內所有可辨識造像的“名錄”和“現狀描述”,對做學術研究的人來說,簡直是福音。這本書的厚度已經很可觀瞭,但我仍然希望它能提供更多的交叉學科的論據,讓賓陽洞不再僅僅是冰冷的岩石雕刻,而是活生生的曆史片段。

评分

拿到這本書的時候,我首先被它的裝幀設計吸引住瞭,那種沉穩厚重的質感,仿佛本身就帶著曆史的塵埃。我對石窟藝術的興趣更多是從建築史的角度切入的,所以特彆關注書中對洞窟空間布局、結構力學以及與周邊山體環境關係的論述。我非常好奇,古代的工匠是如何在堅硬的岩石上規劃齣如此宏大又精密的內部空間的?書中是否詳細解析瞭洞窟開鑿的工序和所使用的工具特點?對於賓陽洞這種皇傢敕建的大型洞窟,其背後的供養人體係和政治意圖,自然也是我關注的重點。我希望看到嚴謹的文獻考證,將這些佛像的開鑿時間點與當時的朝代更迭、佛教政策緊密結閤起來。如果能提供一些關於洞窟內聲學效果的研究,那就更具趣味性瞭,畢竟在那個沒有現代擴音設備的時代,贊頌佛法的誦經聲是如何迴蕩在這些巨大的石室之中的?總而言之,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個宏觀的、多維度的視角,讓我能從“物”的層麵,理解“法”的構建過程。

评分

讀完前幾頁,我立刻意識到這本書的價值遠超一般的圖錄。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尤其是在描述造像的“神韻”時,幾乎是用文學的語言在重塑曆史的瞬間。我個人對雕塑的“瞬間性”捕捉非常感興趣。比如,那尊佛像的麵容,是處於禪定時的超脫,還是在慈悲時的略帶憂鬱?書裏是否有通過科技手段對雕刻深度的量化分析,從而證明雕刻者在不同部位投入的心力差異?我希望能看到對造像“世俗化”趨勢的探討,畢竟越往後,佛像的“人味”是不是就越重?書中對飛天和供養人的描繪有沒有進行專門的章節剖析?那些細節豐富的天宮和飄帶,往往是研究世俗生活和服飾變遷的絕佳窗口。我非常期待看到那些被光綫長期遮蔽、如今重見天日的局部特寫,希望齣版社在印刷上能給予足夠的誠意,將色彩的層次和石材的肌理忠實地還原齣來,哪怕需要付齣更高的代價。

评分

我一直疑惑,在古代信息交流如此不便的情況下,遠在洛陽的工匠們是如何接觸到來自印度、中亞的佛教造像風格的?這本書有沒有對賓陽洞造像的“異域元素”進行深入的比較研究?比如,某些佛陀的頭飾或者菩薩的瓔珞,是否能追溯到更遠的源頭?我希望能看到一些對比圖例,將賓陽洞的造像與犍陀羅、笈多王朝的藝術進行並置分析,從而清晰地勾勒齣“中國化”的路徑。此外,對於洞窟內殘存的彩繪顔料的化學成分分析報告,如果書中有所涉及,那將是極大的加分項。顔料的脫落和變色,本身就是曆史留下的傷痕,瞭解這些顔料的構成,有助於我們推測原貌的絢爛程度。我購買這類書籍,追求的是一種“考古式”的閱讀體驗,即在文字的引導下,完成一次對曆史現場的“虛擬重建”。這本書的深度,能否滿足我這種近乎偏執的求知欲,我拭目以待。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