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知》是被法國讀書界稱為“遺忘三部麯”的最後一本(前兩本分彆是《緩慢》和《身份》)。米蘭·昆德拉早期作品的主題往往離不開政治和性這兩個主題,但在後期,他的作品中關於政治的題材漸漸淡化而哲思的傾嚮更為明顯。《無知》述說流亡西方的捷剋人迴鄉尋根,卻在現實巨大的落差中經曆迷惘、失望及尋找自我的過程。
人們不斷地批評那些歪麯、重寫、僞造自己的過去,或是擴大某一事件的重要性而不提另一事件的人;這樣的批評是公正的(它們不可能不公正),但如果在此之前不做一項更基本的批評,也就是對人的記憶本身的批評,它們就是具備重要性,因為人的記憶,可憐的記憶,真的能做些什麼呢?它隻能留住過去可憐的一小部分,沒人知道為什麼留住的恰恰是這一部分,而不是另一部分,這一選擇,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在神秘地進行,超越我們的意誌和我們的興趣。我們將無法理解人的生命,如果我們竭力排除下麵這一最為明顯的道理:事實存在時的原來模樣已不復存在;它的還原是不可能的。
##评论里说上海译文翻译版本不够精彩,我反而觉得,因为翻译得极简,才体现了一种无法名状的悲伤
评分##小时候就想过,每个朋友其实只了解我的一部分,永远都不会有人真正了解我,如自己一样理解我。
评分##米兰·昆德拉nc粉。
评分##昆德拉也是不若初见啊。
评分##所谓孤独有更为抽象及崇高的意义:独自一人穿越生命而不用人关心,说话而不用人倾听,经受痛苦而不用人怜悯。
评分##昆德拉的书有中文译本的至此应该算是看全了。越看越腻。
评分##我不可能完全读懂,这也成为了我喜欢他的原因之一。
评分##昆德拉也是不若初见啊。
评分##流浪的奥德赛,回归的尤利西斯,绕不开的身份错失、政治不明、语意模糊;人物关系呈环形结构,构成一个彼此关联又互相绝缘的小世界;伊莱娜像极了多年前《不朽》中手执蓝花的女子;议论与叙事夹杂的风格未变,但文字更简短轻松,从固执困顿到恍然离开,昆德拉也慢慢说服了自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