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米蘭·昆德拉長篇小說代錶作
☆ 王東亮譯,魯迅文學奬文學翻譯奬獲奬譯本
-
《笑忘錄》是米蘭•昆德拉的長篇小說作品,小說以1968年捷剋斯洛伐剋遭入侵為時代背景,描寫捷剋不同階層知識分子的命運。書中一個個章節,如同旅行的不同階段,朝嚮某個主鏇律,朝嚮某種獨一無二的情境,旅行的意義已迷失在廣袤無垠的內在。作者探討瞭人生中記憶和遺忘的哲學關係,人們希望保持或忘卻的內容,如同附帶歡娛和諷刺的笑一樣,是相對應的永恒主題。
##看昆德拉的书很容易读得快,那些短小的章节,那些趣味性的阐释与启发,这部书中提到过,滑稽和顽皮的笑会消解那些看起来重要时刻的严肃性,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摧毁极权性社会所需要的利器之一。
评分##看昆德拉的书很容易读得快,那些短小的章节,那些趣味性的阐释与启发,这部书中提到过,滑稽和顽皮的笑会消解那些看起来重要时刻的严肃性,某种意义上,这也是摧毁极权性社会所需要的利器之一。
评分##我一直佩服他能让政治轻化的那么敏感而准确
评分##力脱思特,被下雨天打倒的那个夜晚! 吵闹让我神经衰弱,发自内心的病态情绪再也无法控制,接着,我走向暴雨中。
评分##女人要找的不是漂亮男人。女人要找的是有过漂亮女人的男人。以丑女为情人,那是个致命的错误。
评分##每天都力脱思特
评分##第二次看这本书。当时读的大学图书馆借来的,读完以后如沐春风,立即买了一本。米兰昆德拉有一种很强的能力,写政治、国情、爱情、诗和生活,相互分离,又能够相互融合,在每一段故事中又能够巧妙得使自己出现其中,把任何沉重的话题与情绪都表述得轻盈又透气。
评分##“笑忘录”,读来哭笑不得,主题太过沉重,昆德拉惯用的哲思依然和故事同步推进,甚至作者本人化身书中与读者对话。说来也怪,如今的我已经读不下去村上,昆德拉的书却依然看得津津有味。这本书是昆德拉50岁时的作品,那时他已经背井离乡,逃亡法国,好像故事里的人都在失去,某样事物或者某个人,和现实中的我们一般无二。我能看出昆德拉对波西米亚的缅怀,但更多的是内心深不可测的对俄罗斯的恨意。
评分##生活意义的多层性,是昆德拉小说的一个隐含的事实,这些意义投射到人心上之后,不再是清晰分层的,而是交错扭结的,“误解”(包括对自己的误解)是这个世界运转的奥秘。兹德娜表现出对党狂热地忠贞不渝,背后的动力却是她在遭遇情变后想去证明忠诚乃是高于一切的价值,其实质是对情人不忠的暗自责难。表面是马克思,背后是弗洛伊德。昆德拉的小说充满着这样的似是而非,就像那个独特的捷克词“力脱斯特”,它指的是发现自身的可悲情况后以一种虚假的理由进行报复。意义再多层,也会遭遇边界,在边界的这一头我们快乐地生活着,而在另一头,“没有什么是有意义的:爱情、信念、信仰、历史等等。”那些流亡国外并终日献身于为祖国争取自由的人,“他们都曾感觉到自己与这个国家的联系是虚幻的……他们背过脸去,害怕看到边界并滑到另一边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