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危機與神話:謝林藝術哲學探微

藝術的危機與神話:謝林藝術哲學探微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俊傑 著
圖書標籤:
  • 藝術哲學
  • 謝林
  • 藝術危機
  • 神話
  • 浪漫主義
  • 德國哲學
  • 美學
  • 藝術理論
  • 西方哲學
  • 文化批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186008
版次:1
商品编码:10599626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2
字数:1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藝術的危機與神話:謝林藝術哲學探微》是一部深入探討謝林藝術哲學的專著,作者盡可能地吸收國內外學界的重要研究成果,對謝林藝術哲學的新神話思想進行研究,提齣藝術和哲學的等高性是謝林藝術哲學始終都堅持的基礎觀念,對新神話的期待是謝林藝術哲學的旨趣,新神話是對舊神話的超過,是完滿的絕對同一狀態的象徵。本書論證指齣,在德國耶拿浪漫派的圈子裏,隻有謝林提齣瞭嚴格意義上的新神話思想。
     《藝術的危機與神話:謝林藝術哲學探微》細緻地研究謝林的藝術哲學,這也將有益於進一步理解德國古典時期的文論思想,豐富對西方文論史的瞭解。

目錄


導論
第一節迴到謝林藝術哲學之質
第二節藝術與哲學的張力難題
第三節新神話的命意
第四節謝林與《德國唯心論的最早綱領》
第一章藝術與哲學等高
第一節理智直觀和構造
第二節感知直觀和天纔
第三節藝術和哲學等高
第二章謝林讀解柏拉圖:藝術哲學的視野
第一節摹仿與效仿:柏氏驅逐令解析
第二節柏拉圖和藝術史:謝林的讀解
第三節藝術和曆史:新神話作為理想國度的象徵
第三章從神話到新神話
第一節神話時代及其終結
第二節現代神話的流變
第三節藝術的危機和新神話
第四章謝林新神話之異:兼論耶拿浪漫派
第一節哲學和宗教的永恒同盟:謝林之有彆於施萊爾馬赫
第二節寓言解救世界:諾瓦利斯之有彆於謝林
第三節“關於神話的演說”的新神話謎團:謝林之有彆於弗·施萊格爾
結論
參考文獻
德漢術語簡錶
後記

精彩書摘

  第四章
  謝林與《德國唯心論的最早綱領》
  研究謝林的藝術哲學,以其中的新神話思想為重心,就不能不觸及《德國唯心論的最早綱領》。作者身份晦暗莫辨的爭議作品,與謝林有瓜葛的,不隻這一篇。①可最有轟動效應的,非《德國唯心論的最早綱領》莫屬,而這主要結緣於熱烈的"新神話"觀念。
  《德國唯心論的最早綱領》已是德國20世紀的一宗學術懸案。不論學界最新給齣瞭怎樣有著閤理內涵的論證,研究謝林的多半仍然堅信這就是謝林的,研究荷爾德林的多半還是傾嚮於認為這一定與荷爾德林有關,研究黑格爾的也多半更加堅信這可以是黑格爾的。②
  也有較為摺衷的做法。有關作者身份的爭論難免意氣用事,費盡氣力判彆作者身份,這並非與學術政治無關。不少研究者因此更願意遠離爭論,擱置作者身份的話題,隻取這綱領裏的內涵,或措置於宏觀話題的論證內,①或錶明與某具體人物(譬如謝林)某具體觀點是契閤的。②但對於以新神話為重心的謝林藝術哲學研究來說,這種摺衷的辦法是於事無補的。這裏必須就《德國唯心論的最早綱領》與謝林的關係給齣一個明確的迴答,以便決定在論述謝林新神話思想的時候用不用這篇材料。
  《德國唯心論的最早綱領》是一篇不期而至的材料,內容並不完整,1913年由普魯士科學院從拍賣會上購得,一共兩頁。1914年,當時正在黑格爾檔案館工作的羅森茨威格(FranzRosenzweig)察覺到瞭它的價值。經過細心整理,1917年以"德國唯心論的最古老綱領"為題將其發錶。
……

前言/序言







藝術的危機與神話:謝林藝術哲學探微 圖書簡介 本書旨在深入剖析德國古典哲學傢弗裏德裏希·威廉·約瑟夫·謝林(Friedrich Wilhelm Joseph Schelling)的藝術哲學思想,尤其聚焦於其思想演變過程中所體現的“危機”與“神話”之間的內在張力與最終的綜閤。全書不僅詳盡梳理瞭謝林美學思想的理論脈絡,更將其置於十九世紀初歐洲哲學、美學及文化思潮的宏大背景之下,力求揭示其思想的深刻性、復雜性與不朽魅力。 第一部分:從自然哲學到主體性危機——謝林美學思想的生成背景 本書首先迴顧瞭謝林哲學的早期階段,即他的自然哲學(Naturphilosophie)。謝林試圖調和康德主體性哲學與斯賓諾莎的實體論,主張自然與精神的同一性,認為自然是可見的精神,精神是不可見的自然。這一階段的思想為他後來的藝術理論奠定瞭本體論基礎:藝術作為自然與精神相互滲透、相互顯現的最高場所。 然而,隨著謝林思想的深化,特彆是對主體性(Subjectivity)的進一步反思,其哲學內部的張力逐漸顯現。康德以來,主體性被推嚮中心,但純粹理性的局限性開始顯現。謝林敏銳地捕捉到瞭啓濛理性在麵對非理性、偶然性以及終極實在時的無力感。這種“危機”並非單純的學科危機,而是整個形而上學麵對自身邊界時的焦慮與突破的渴望。這種危機感,促使謝林不得不超越先前的理論模型,尋求一種更具包容性和直觀性的知識形式——藝術。 第二部分:藝術的“危機”:理性限製與直觀的必要性 在謝林的語境中,藝術之“危機”主要體現在兩個層麵: 一、理性認識論的睏境: 隨著德國唯心主義的發展,哲學越來越依賴於概念、邏輯和辯證法。謝林認為,這種抽象的、概念化的思維方式,雖然在邏輯上嚴密,卻無法把握生命本身的湧現性、獨特性和不可還原的整體性。科學和純粹的思辨哲學在描述“活生生的存在”時,總是落後於存在本身。藝術,尤其是直觀(Anschauung)的藝術體驗,提供瞭一種繞過概念藩籬,直接與實在相遇的途徑。 二、精神自由的睏境: 絕對理念的自我實現過程中,自由(Freedom)是一個核心議題。但如果精神完全被自身的理性結構所規定,那麼自由的真正爆發點何在?謝林指齣,藝術創作是自由與必然、無意識與有意識的辯證統一。藝術傢在創作時,既是遵循瞭某種必然的審美法則,同時又是在瞬間的靈感中實現瞭絕對的自由選擇。這種“雙重性”構成瞭藝術的獨特張力,也標誌著哲學思辨無法窮盡的領域。 本書詳細分析瞭謝林在不同階段(如耶拿時期的“同一性哲學”和慕尼黑時期的“神話哲學”)對藝術如何彌補理性缺陷的論述,揭示瞭藝術作為一種“認識器官”(Organon der Erkenntnis)的獨特地位。 第三部分:“神話”的復歸:藝術作為“神聖顯現”的場域 “神話”(Mythos)在謝林哲學後期占據瞭極其重要的位置,它並非指前科學時代的原始敘事,而是指一種更高層次的、麵嚮絕對者(The Absolute)的顯現形式。 謝林的美學發展路徑,是從對“美”(Schönheit)的理性分析,轉嚮對“神聖”(Das Göttliche)的直觀把握。他認為,藝術的最高形態必然是神話性的,因為隻有神話纔能以一種既非純粹概念亦非純粹自然的方式,將絕對者——那個超越一切規定性的終極實在——呈現給人類。 一、神話的結構與功能: 本書深入探討瞭謝林對古希臘神話(尤其是悲劇)的解讀。神話的敘事結構蘊含著宇宙生成、神性與人性的衝突、以及最終的救贖。它以具體的故事、形象和象徵,承載瞭哲學所無法言說的本體論真理。神話藝術是“有意識地無意識地”創造齣來的,它在個體經驗與普遍真理之間架設瞭橋梁。 二、藝術的宗教性: 隨著謝林轉嚮對神話和宗教哲學的關注,藝術的地位被提升到瞭一個近似於宗教救贖的層麵。在謝林看來,理想的藝術作品,特彆是古典藝術,是神性在時間中暫時凝固的形態。通過欣賞和體驗這樣的藝術,人可以在有限的生命中窺見永恒的秩序與和諧,從而實現精神的解放。這種“神話復歸”是對理性主義過度主宰的反撥,是對生命本源力量的呼喚。 第四部分:從藝術到生活——謝林的哲學遺産與影響 本書的最後部分考察瞭謝林藝術哲學如何超越瞭純粹的美學範疇,對後世思想産生瞭深遠影響。 謝林對藝術在“危機”中扮演的“綜閤者”角色,直接影響瞭浪漫主義運動、後來的存在主義(如海德格爾對神話和藝術的重新闡釋),以及現象學對直觀的重視。他關於藝術是“自由的必然性”的論斷,至今仍是審美判斷理論的核心議題。 全書通過對謝林文本的細緻鈎沉與批判性考察,旨在展現一位始終處於思想前沿的哲學傢,是如何在理性睏境中,以藝術和神話為工具,為人類精神尋找新的立足點的偉大曆程。它不是對謝林美學結論的簡單羅列,而是對驅動其思想演變的內在動力——危機與神話——的深刻探究。本書緻力於提供一種既忠實於原典精神,又富有當代闡釋活力的謝林藝術哲學研究。

用户评价

评分

評價二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像是在攀登一座思想的高峰。起初,麵對謝林那套復雜的體係,我有些望而卻步,但作者的筆觸如同精妙的嚮導,總能在我即將迷失時,及時指齣關鍵的路徑。我特彆欣賞它對“神話”這一核心概念的梳理。不同於一般的曆史或文化解讀,此書深入挖掘瞭神話在謝林哲學體係中作為一種“活的實在”的角色,以及它與藝術如何共同指嚮某種超越性的統一。這種對“神話性”的重估,讓整個論述充滿瞭張力和深度。書中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層層遞進,使得即便是復雜的辯證法也能被清晰地呈現齣來。讀完後,我對現代藝術中那些看似晦澀難懂的作品,有瞭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動力。它促使我反思,我們當下所處的“危機”究竟是源於精神的貧乏,還是我們失去瞭與原始創造力的連接。

评分

評價三 坦白說,我並不是一個專業的哲學研究者,但這本書的論述邏輯極其清晰,文字功底也十分紮實。它成功地解構瞭謝林後期哲學中那些容易被誤讀的環節,特彆是關於藝術的“終結”與“再生”的討論。作者沒有采用那種故作高深的學院派腔調,而是用一種近乎平實的語言,將那些宏大的命題一一攤開來供讀者審視。我特彆喜歡書中對“直觀”和“理念”之間辯證關係的闡釋,這部分對於理解藝術作品為何能同時具有必然性和偶然性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梳理瞭謝林的思想脈絡,更在於它在梳理過程中注入瞭當代性的關懷,讓我們看到瞭古典思辨如何能迴應我們這個時代對意義的追問。讀罷掩捲,心頭湧起的不是知識的滿足,而是一種對藝術本源的敬畏感。

评分

評價四 這本書的學術態度非常嚴謹,但其呈現方式卻一點也不沉悶。它更像是一部關於“如何看待藝術”的宣言,而不是一本枯燥的哲學史迴顧。最讓我贊嘆的是作者在處理“美學斷裂點”時的細膩筆法。書中對謝林如何試圖彌閤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必然性之間鴻溝的描繪,細緻入微,充滿瞭洞察力。在分析“藝術的危機”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歸咎於時代變遷,而是深入挖掘瞭謝林哲學內部的內在矛盾與張力,這使得整個分析更具說服力。我尤其注意到其中穿插引用的其他思想傢的觀點,這些對比參照極大地豐富瞭謝林思想的維度,讓我看到瞭一個更廣闊的哲學圖景。這本書的結論部分,尤其對未來藝術可能性的展望,充滿瞭富有建設性的思辨力量,讓人對藝術的未來抱持著一種審慎的樂觀。

评分

評價一 最近讀瞭這本關於謝林藝術哲學的著作,感受頗深,它成功地將深奧的哲學概念與藝術實踐的復雜性聯係瞭起來。作者的敘述方式非常引人入勝,仿佛不是在做學術分析,而是在帶領讀者進行一場智識的探險。尤其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絕對性”和“現象”之間張力的探討。它不僅僅停留在對謝林原著的復述,更是提供瞭許多富有啓發性的解讀視角,讓我得以從一個全新的角度審視藝術作品的生成過程和其內在的形而上學基礎。在探討到藝術如何成為人類精神與自然界相互交融的媒介時,那種詩意的語言和嚴謹的邏輯交織在一起,讀起來酣暢淋灕。書中對具體藝術形式的分析也相當到位,並非空泛地談論概念,而是能讓讀者感受到哲學思辨如何切實地滲透到對作品的理解之中。這是一部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又能啓發普通藝術愛好者的佳作,它提供的思考深度遠遠超齣瞭我的預期。

评分

評價五 這本書給我最大的啓發在於,它讓我意識到,真正的藝術批評,必須植根於深刻的形而上學洞察。作者對謝林晚期思想的把握相當到位,尤其是在論述藝術如何作為一種“無概念的知識”的載體時,其論證的精妙令人拍案叫絕。書中對“自由”在藝術創造中角色的探討,跳脫瞭傳統的人本主義窠臼,轉而指嚮一種更本質的、宇宙性的生成活動。我發現,閱讀這本書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自我澄清的過程,它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對“美”、“真理”這些基本概念的理解。作者的行文風格大氣磅礴,但在關鍵的定義處又極為精準,這種平衡處理使得高深的理論變得觸手可及。對於任何試圖理解西方美學傳統核心的人來說,這本書都是一份不可或缺的地圖,指引著通往理解藝術深層意義的必經之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