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初“文化遺民”研究

民初“文化遺民”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羅惠縉 著
圖書標籤:
  • 民初史
  • 文化史
  • 知識分子
  • 社會思潮
  • 文化遺民
  • 近代中國
  • 曆史研究
  • 學術著作
  • 社會文化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7088979
版次:1
商品编码:1083165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1-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43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民初遺民是中國遺民群體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相比於曆代遺民,民初遺民除具備通常的不仕兩朝、強烈的懷念前朝等遺民形態、意識外,更多地錶現為對傳統文化中的道統、學術的依附力、自覺性和延續性,他們集道統擔當、學統承續與文化整理等職責為一體,故民初遺民呈現明顯的“文化遺民”特徵。
《民初“文化遺民”研究》由上、下兩編構成,上編總體探討民初“文化遺民”的基本情況及其學術成就,下編選擇最具“文化遺民”代錶性的王國維、劉聲木、章欞等作為個案研究。
民初“文化遺民”是中國近現代文化保守主義者之一翼,他們在精神氣質、理性、價值觀等文化心理層麵,堅守三大觀念、君主製度、皇帝等具有“剋裏斯瑪特質”的傳統性內容。曆代遺民麵臨著“亡國”問題,而民初遺民更多的是麵臨“亡天下”的問題,但民初“文化遺民”並沒有在“亡天下”的背景中失去文化自覺和文化重振的信心,他們冷靜地堅守著遺民精神和文化價值,看護著民族精神傢園,這就是研究民初“文化遺民”的價值之所在。

作者簡介

羅惠縉,1968年8月生,湖南省隆迴縣人。先後就讀於邵陽師專、貴州師範大學、武漢大學,2007年獲博士學位。吉首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湖南省青年骨乾教師。主要從事明、清、近代文學及文化研究,主持國傢社科基金科研課題1項,完成省級科研課題3項。在《光明日報》、《武漢大學學報》、《孔子研究》等報刊上發錶論文20餘篇。

精彩書評

對民初的遺民群體作瞭多角度、多層次的分析,不僅關注其産生、存在的社會背景,揭示其地域分布及群體關係,亦不僅探討其政治錶現、政治情結及所反映的傳統觀念,而且尤為著力探討遺民群體在清末民初中西文化交融、碰撞大背景之下的文化活動和學術建樹,並努力挖掘其學術精神和價值觀念,充分展現齣民初遺民群體之所以被稱為“文化遺民”的緣由和特色。
——黃愛平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

抓住“文化遺民”的文化特徵,集中論述瞭他們在史學、文學等學術領域的突齣貢獻和文化特徵。運用大量的史實分析瞭這些遺民的文化觀、學術追求及其與中學、西學的關係,並從近代文化演變的大背景中,考察瞭他們的文化傳承作用。
——李喜所 南開大學教授

中國曆史上政權更迭之際的“遺民”問題,嚮來是學術研究的“富礦”,但在此基礎上進一步鎖定“文化遺民”作為直接論題,既是對前賢認識成果的繼承,同時又是學術性很強的拓展。
——啊曉明 湖北大學教授

目錄

導論
遺民·文化遺民·民初“文化遺民
一、遺民
二、文化遺民
三、民初“文化遺民

上編
第一章 民初“文化遺民”概說
第一節 社會場景
一、政治背景
二、文化背景
三、身份確立——“邊際人”的文化解析
第二節 遺民構成
一、遺民譜錄
二、地域分布
三、群體關係
第二章 遺民的政治情結
第一節 “孤露遺臣”之情懷
一、復闢情結
二、留辮、易服與歸隱
三、變名
四、築室
五、殉節
六、崇陵情結
第二節 “餘與民國乃敵國也
一、拒用民國年號
二、詛咒民國、民國肇造者及臨難變節者
三、拒絕與民國閤作
第三節 民初遺民與傳統觀念
一、夷夏觀念
二、五倫觀念
三、孔教運動與孔教觀
第三章 遺民與中西文化
第一節 傳統學術的殿軍
一、經學領域
二、史學領域
三、諸子學領域
四、文學領域
第二節 民初“文化遺民”與西學的粘連
一、變易與不易
二、器變與道變
三、注重學會、輿論和學校教育
四、政治改良
第三節 民初遺民文化價值觀的集中錶達
一、雜誌簡介
二、章程及爭議
三、從雜誌看民初遺民的文化傾嚮
第四節 “文化遺民”群體與中國現代學術建立
第四章 遺民與文學
第一節 “晨風廬”遺民文學活動
一、周慶雲與遺民文學
……
下編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龔鼎孳(1616-1673)字孝升,號芝麓,江西臨川(今撫州)人,明崇禎甲戌進士,官給事中。先降李自成,後又降清,官至禮部尚書。與吳梅村、錢謙益為“江左三大傢”,也是有名的三位“二臣”。橫波夫人即顧橫波(1619-1664),本名顧媚,字眉生,號橫波,人稱“橫波夫人”,上元(今南京)人,“秦淮八艷”之一。《闆橋雜記》說她“莊妍靚雅,風度超群。鬢發如雲,桃花滿麵。弓彎縴小,腰支輕亞”。①她通曉文史,善於辭令。後嫁與龔鼎孳,曾偕鼎孳泛舟於河,勸其盡節,鼎孳亦有感慨,欲行投水,接著,他用手試探水溫,說:“寒甚,奈何?”遂不死。
五是對離亂社會的女子,尤其是身份低賤的宮女、妓女大加贊頌。
明朝養士三百年,大敵當前,眾多的素稱“兩肩擔道義”的士大夫們卻紛紛俯首稱臣、投節屈身,淪為“貳臣”。身心備受淩辱的一些宮女、妓女最後卻堅守著忠義、誌節,引發瞭人們對明代學風和士風的多重質疑和反省,陳寅恪先生的皇皇巨著《柳如是彆傳》就是欲從斷叢殘箋中“窺見其孤懷遺恨,有可以令人感泣不能自己者焉,夫三戶亡秦之誌,九章哀郢之辭,即發自當日之士大夫,尤應珍惜引申,以錶彰我民族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何況齣於婉孌倚門之少女,綢繆鼓瑟之小婦,而又為當時迂腐者所深詆,後世輕薄者所厚誣之人哉!”②雖然《柳如是彆傳》撰寫的意旨是“晨風廬”遺民無法比擬的,但是《柳如是彆傳》中的“孤懷遺恨”、對這些“小婦”精神境界的稱頌,“晨風廬”遺民與陳寅恪先生卻是相通的。
……

前言/序言


民初“文化遺民”研究:一份深入曆史肌理的探索 民國初年,中華大地風雲激蕩,舊秩序崩塌,新思潮湧動。在這一劇烈變遷的時代洪流中,一群特殊的人群——“文化遺民”,他們的命運與思想,宛如曆史長河中的一段獨特鏇律,值得我們細緻地傾聽和研究。本書並非對“文化遺民”群體進行簡單的羅列或標簽化,而是試圖深入探究其復雜的成因、多樣的錶現,以及他們在中國近代轉型中所扮演的獨特角色。 “文化遺民”這一概念,本身就承載著曆史的厚重與時代的烙印。它指嚮那些在清朝滅亡後,依然堅守或懷念舊有文化、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並因此在新的社會環境中感到疏離、失落,甚至抵觸的人們。然而,這個群體並非鐵闆一塊,其內部的構成、思想的深淺、態度的強弱,都呈現齣極大的差異性。他們可能是那些曾經身居高位、深受恩典的士大夫,也可能是恪守傳統禮教的鄉紳,抑或是那些在文化傳承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文人墨客、藝術傢。他們對“遺民”身份的認知,以及這種認知所引發的行動,構成瞭本書研究的核心。 本書的研究,首先要追溯“文化遺民”産生的曆史土壤。清王朝的覆滅,不僅僅是政權的更迭,更是綿延數韆年的帝製文明的終結。對於那些在舊製度下安身立命、安身立命的士人群體而言,這種改變無疑是顛覆性的。他們的價值判斷、社會地位、精神寄托,都與那個已經不復存在的王朝緊密相連。本書將審視,這些“文化遺民”是如何在政治體製、意識形態、社會結構等層麵的劇變中,感受到自身文化身份的危機,以及這種危機如何轉化為一種“遺民”情結。這其中,對“忠君”觀念的堅持,對“禮義廉恥”的恪守,對“道統”的維護,都可能成為他們抵禦時代洪流的內在力量。 其次,本書將深入剖析“文化遺民”的思想世界。他們的思想並非簡單的懷舊,而是包含瞭對傳統文化價值的再審視、再辯護,乃至對其在現代社會中的定位的思考。一些“文化遺民”或許會選擇退隱山林,以書畫自娛,寄情山水,將個人情感與藝術創作相結閤,以此來錶達對現實的不滿和對過去的留戀。另一些則可能嘗試將傳統文化與時代潮流相結閤,試圖在新的語境下找到傳統文化的生存空間,盡管這種嘗試常常伴隨著內心的掙紮和矛盾。還有一些,則可能齣於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擔憂,在保持自身文化立場的同時,也對新生的共和國寄予一定的期望,但這種期望往往是復雜而微妙的。本書將通過對這些“文化遺民”的文字、言論、行為進行細緻的梳理,力圖展現他們思想的復雜性、層次感以及個體差異。 第三,本書將考察“文化遺民”在民國初年社會中所扮演的多元角色。他們並非僅僅是曆史的旁觀者或失落者,其存在本身就對當時的社會文化産生瞭影響。他們是舊有文化的重要載體,通過其藝術創作、學術研究、教育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延續瞭傳統文化的生命力。他們的堅守,也成為瞭一種對時代洪流的無聲質問,促使人們反思新舊文化的得失,激發對民族文化根源的追尋。同時,他們的存在也摺射齣民國初年社會文化轉型中的張力與矛盾,即新舊文化的衝突、價值觀念的碰撞。這種衝突與碰撞,既是時代的陣痛,也是孕育新生的契機。 具體而言,本書將關注以下幾個方麵: 一、身份的構建與焦慮 “文化遺民”身份的形成,並非一蹴而就。它與清末以來中國社會麵臨的西方衝擊、民族危機以及自身的文化反思緊密相關。當帝製轟然倒塌,那些與帝製緊密聯係的身份認同,如“臣民”、“士大夫”等,突然間變得蒼白無力。本書將梳理“文化遺民”如何在這種身份的斷裂中,重新構建自身的文化認同,以及由此産生的身份焦慮。這種焦慮,可能錶現為對“國粹”的過度敏感,對西方文化的排斥,對自身在現代社會中地位的迷茫。 二、思想的流變與睏境 “文化遺民”的思想,是理解其行為的關鍵。本書將細緻考察不同群體“文化遺民”的思想主張。例如,一些人可能傾嚮於儒傢思想的復興,認為傳統儒傢倫理道德是救國救民的根本。另一些人則可能更加關注文學、藝術等非政治性的文化領域,試圖通過其創作來錶達內心世界。還有一些,則可能在佛道等宗教信仰中尋求精神慰藉。本書將著重分析這些思想是如何在時代變遷中受到衝擊,又如何力圖尋找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並指齣他們在思想上可能麵臨的理論睏境和實踐瓶頸。 三、行為的實踐與反響 “文化遺民”的實踐行為,是其思想的外化。這包括但不限於: 退隱與自適: 一部分“文化遺民”選擇遠離政治舞颱,迴歸田園,以詩畫、書法、金石等藝術形式錶達對故國的眷戀和對現實的疏離。本書將分析這類行為背後的文化心理,以及其藝術創作所蘊含的深層意義。 文化教育的堅守: 少數“文化遺民”仍然緻力於教育事業,在新的教育體係中,試圖保留和傳承一部分傳統的教學內容和教育理念。本書將考察他們在教育實踐中所做的努力,以及麵臨的挑戰。 學術研究的延續: 一些學者在史學、文學、哲學等領域,繼續進行傳統學術的研究,試圖在現代學術框架下,為傳統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本書將探討他們在學術上的貢獻,以及其研究的局限性。 政治態度的微妙: 盡管大部分“文化遺民”在政治上趨於保守或消極,但仍有部分人對國傢發展錶現齣某種程度的關注,其態度往往是復雜且微妙的,既有對新政權的警惕,也有對民族前途的憂慮。 本書還將探討這些行為在當時的社會中引發的反響,它們是受到瞭尊重、理解,還是被忽視、批評?這種反響又如何進一步影響瞭“文化遺民”群體的命運? 四、個體案例的深度呈現 本書並非僅停留在宏觀層麵的分析,而是將通過選取若乾具有代錶性的“文化遺民”個體,進行深入的個案研究。這些個體可能是著名的文學傢、藝術傢,也可能是鮮為人知的鄉紳士人。通過對他們生平經曆、思想言論、作品文獻的細緻解讀,力圖勾勒齣“文化遺民”群體的多樣性和復雜性,展現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獨特軌跡。這些個案研究將成為本書的亮點,讓讀者能夠更直觀地感受到“文化遺民”的真實麵貌。 五、曆史意義的再審視 最後,本書旨在對民初“文化遺民”的研究成果進行梳理和總結,並在此基礎上,對其在整個中國近代史中的曆史意義進行再審視。他們的存在,提醒著我們,曆史的轉型並非一刀兩斷,舊有的文化基因在新的土壤中可能以意想不到的方式延續。他們的堅守與失落,是那個時代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産,值得我們深思。研究“文化遺民”,不僅是為瞭瞭解一個特定的曆史群體,更是為瞭更深刻地理解中國近代的文化變遷,理解我們在走嚮現代化的過程中,如何處理好傳統與現代、民族與世界的關係。 本書的寫作,力求嚴謹的學術態度,豐富的史料支撐,以及清晰的邏輯分析。我們希望通過這項研究,為讀者呈現一個立體、鮮活、充滿張力的民初“文化遺民”群像,並引發對中國近代文化轉型更深層次的思考。

用户评价

评分

從敘事節奏和語言風格來看,這本書的錶達方式極具個人特色,絕非那種韆篇一律的學院腔調。它時而如清晨的薄霧,帶著一絲清冷和疏離感,娓娓道來;時而又像夏日午後的雷陣雨,突然爆發的強勁論述讓人精神一振,不得不全神貫注地跟隨作者的思路。這種富有張弛的敘述節奏,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沉浸感,避免瞭冗長論述可能帶來的疲倦感。作者似乎非常注重詞語的選擇,很多地方的用詞精準而考究,寥寥數語便能勾勒齣一個時代的氛圍或一種人物的心態。這使得閱讀過程更像是一場與作者在曆史長廊中的深度對話,而不是單嚮的信息灌輸。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過渡句的設計,它們自然而然地將前後兩個看似不相關的觀點或曆史事件連接起來,展現齣一種深層的內在邏輯關聯,讓人豁然開朗,拍案叫絕。

评分

這本書的學術視野之廣闊,實在令人嘆服。它似乎並未將焦點局限於某一個狹隘的領域,而是像一個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讀者穿梭於一個龐大而復雜的思想圖景之中。從宏觀的曆史脈絡梳理,到微觀的個案分析,作者展現齣瞭一種罕見的全局觀。我特彆欣賞它在處理復雜概念時的那種遊刃有餘的筆法,並沒有因為主題的深奧而故作晦澀,反而能用一種近乎詩意的語言,將那些抽象的哲學或文化現象描摹得栩栩如生。閱讀過程中,我時不時會停下來,迴味那些精妙的論證結構,它們像環環相扣的齒輪,驅動著整個論述穩步嚮前。這種結構上的嚴密性,遠超我原先的預期,讓人不禁感嘆,一位學者要達到如此駕馭材料的程度,背後需要付齣多少心血與時間去打磨和沉澱。它真正做到瞭在保持學術高冷的同時,又不失對普通讀者的親和力,這種平衡的拿捏,確實高明。

评分

這本書在提供知識的同時,也成功地激發瞭讀者強烈的反思欲望。它不僅僅是在陳述“是什麼”和“為什麼”,更是在不斷地追問“如果……會怎樣”的可能性。我發現自己常常在讀完一章後,會閤上書本,陷入長久的沉思,思考作者所揭示的那些曆史張力與現實睏境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互文關係。這種引導式的思考,比直接給齣現成的結論更有價值,因為它培養瞭我們批判性思維的肌肉。書中那些對時代背景下個體命運的刻畫,充滿瞭人性的復雜與無奈,讓人在為曆史人物的抉擇扼腕嘆息的同時,也得以審視自身在麵對類似睏境時的立場。它像一麵古老的鏡子,雖然映照的是遙遠的過去,但其摺射齣的光芒,足以照亮當下許多模糊不清的角落,促使我們進行更深層次的自我認知與定位。

评分

這本書的知識密度令人敬畏,但最難能可貴的是其所展現齣的那種對曆史的深切同理心。作者在剖析那些復雜的人物群像和他們所處的矛盾境地時,始終保持著一種近乎悲憫的姿態,沒有輕易地進行道德審判或價值預設。這種“理解優先於判斷”的立場,為我們理解那些在時代巨變中艱難抉擇的先行者提供瞭必要的空間。我感受到瞭作者那種試圖穿透曆史迷霧,去體察人心最深處掙紮的努力與真誠。它不像某些教科書那樣冷冰冰地羅列事實,而是充滿瞭一種鮮活的、流動的生命力,讓人覺得那些曆史人物仿佛就活在紙頁之間,他們的睏惑、他們的掙紮,都具有跨越時空的感染力。讀完此書,我不僅獲得瞭知識,更獲得瞭一種更具人文關懷的曆史觀,這對於拓寬個人精神世界來說,是一筆巨大的財富。

评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和紙張質感給我留下瞭深刻的印象。初翻開時,那種沉甸甸的曆史厚重感撲麵而來,仿佛手中捧著的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段被時間淘洗過的珍貴記憶。封麵設計上,色彩的運用和字體排版的考究,都透露齣作者或齣版方對於學術嚴謹性的追求。內頁的字體清晰易讀,排版疏朗有緻,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尤其值得稱贊的是,書中一些重要引文的標注和腳注的處理方式,顯得既專業又不失美觀。每次拿起它,都能感受到製作過程中的匠心獨運,這對於我們這些偏愛實體書的讀者來說,無疑是一種極大的享受。紙張的觸感細膩光滑,讓人忍不住想要反復摩挲,這種物理層麵的愉悅,在如今充斥著冰冷電子屏幕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成功地將學術的深度與閱讀的愉悅完美地融閤在瞭一起,光是擺在書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賞心悅目的藝術品,彰顯著閱讀者對知識和美學的雙重尊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