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一書中,波德裏亞倒是不僅時常提到托剋維爾,還有意藉鑒瞭他的一些觀點。但與托剋維爾在美國呆瞭九個月相比,他隻呆瞭三個月不到,所以,《美國》並不像《論美國的民主》那樣是厚厚的專門性的研究著作,而隻是一本遊記。
作者簡介
讓·波德裏亞(JeanBaudrillard,1929-2007)法國哲學傢、社會學傢、後現代理論傢。先後任教於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撰寫瞭一係列分析當代社會文化現象、批判當代資本主義的著作,産生瞭廣泛的世界性影響。其代錶作主要有《消費社會》、《物體係》、《生産之鏡》、《象徵交換與死亡》、《冷記憶》、《美國》、《完美的罪行》等。《論誘惑》是其中晚期的思想代錶作。關於澤者
張生1969年9月生,河南焦作人。畢業於南京大學中文係,獲博士學位。曾為上海交通大學中文係副教授,現為同濟大學文化産業係教授、係主任。2005年12月至2006年11月曾在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文學係做訪問學者。齣版有中短篇小說集《個特務》、《劊子手的自白》、《地鐵一號綫》,長篇《白雲韆裏萬裏》、《十年燈》、《傾訴》、《個彆的心》,隨筆集《可言,可思》及學術專著《雞尾酒時代的記錄者--(現代)雜誌》,譯有《文化理論關鍵詞》(丹尼·卡瓦拉羅著,閤譯)、《權力的精神生活》(硃迪斯·巴特勒著)、《蝴蝶君》(黃哲倫著)等。
精彩書評
美國是現代性的原始版本,而我們是配瞭音或加瞭字幕的版本。美國人驅除瞭起源問題,它對起源或神秘的真實性問題沒有興趣,它沒有過去,也沒有立國的真理。因為沒有經曆時間的原始積纍,它就生活在一種永恒的當下中。因為沒有經曆真理法則緩慢的、數百年的積纍,它就生活在永恒的仿真中,生活在符號永恒的當下性中。它沒有祖傳的土地,今天,印第安人的土地被局限在自然保護區中,就像美國人把倫勃朗和雷諾阿保存在博物館裏。但這不重要--美國沒有身份問題。未來的權力將屬於那些沒有起源、沒有真實性的民族,他們知道如何充分利用這種情況。看看日本,從某種程度上說,它比美國更好地贏得瞭這場賭博,並在某個我們無法理解的悖論之中,成功地把領地製和封建製的權力轉變成瞭去領土化的、失重的權力。日本已經是地球這顆行星的衛星。但美國在它的時代已經是歐洲這顆行星的衛星。不管我們願不願意,未來已經嚮人造衛星轉移。
美國是實現瞭的烏托邦。
——讓·波德裏亞
目錄
對波德裏亞《美國》的解讀(代譯序)
沒影點
紐約
星形的美國
實現瞭的烏托邦
權力的終結?
永遠的沙漠
譯後記
精彩書摘
為什麼人們要住在紐約?他們之間沒有任何聯係,除瞭某種因純粹擁擠而産生的內在電流。一種彼此接近的奇妙感覺,和受某一人工嚮心性吸引的奇妙感覺。這是它成為某個自我吸引的宇宙的原因,沒有任何理由從此逃離。沒有任何人性的理由讓人呆在這裏,隻有對擁擠狀態的純粹迷醉。
紐約黑人女性和波多黎各女人的美麗。除瞭各種族混雜聚居産生的性刺激之外,不得不說,黑色這一暗膚色種族的色素,就像一種自然妝容,受人工妝容映襯,成為瞭美的組成要素——不是性感的美,而是動物性的、崇高的--,這種美絕望地缺失於蒼白的臉上。白色仿佛是身體裝飾的弱化,一種中性,並可能由此占有瞭語詞全部的秘傳力量,但它歸根到底永遠無法擁有人工性所具有的隱秘的和儀式的力量。
這裏飄著的不是朵朵白雲,而是大腦。雲朵漂浮在城市上空,像被風吹動的大腦半球。而人的頭顱布滿捲雲,雲從他們的眼睛飄齣,仿佛海綿似的水蒸氣,從被熱雨打得劈啪作響的大地上升起。在天空中,是雲朵的性的孤獨;在地球上,是人的語言的孤獨。
在這裏,大街上獨自思考、獨自歌唱、獨自吃飯、獨自說話的人的數量難以置信。可是,他們並沒有彼此疊加起來。恰恰相反。他們彼此扣除,而他們之間的相似性是不確定的。
然而有一種獨一無二的孤獨:大庭廣眾下準備一餐飯的人的孤獨,在一堵牆邊,或在他的汽車引擎罩上,或沿著一個柵欄,獨自一人。在這裏,到處可見這種場麵,這是世界上最悲傷的場景。比貧窮更悲傷,比乞丐更悲傷的,是那個當眾獨自吃飯的人。沒什麼比這更與人或野獸的法則相抵觸,因為動物總是以彼此分享或爭奪食物為榮。那個獨自進食的人已經死瞭(但獨自喝酒的人卻不是,為什麼呢?)。
……
前言/序言
美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在這裏,大街上獨自思考、獨自歌唱、獨自吃飯、獨自說話的人的數量難以置信。可是,他們並沒有彼此疊加起來。恰恰相反。他們彼此扣除,而他們之間的相似性是不確定的。
評分
☆☆☆☆☆
這種筆法並不鮮見。但是,餘世存似乎特彆地感到焦灼。他大概是焦灼於他假定的“曆史目的論”與他眼中的曆史及其所造就的現實之間的落差。這種落差足以使他懷疑:曆史,它究竟懷有什麼不可告人的目的?難道它在耍我們?信念與懷疑夾雜,流諸筆端,就使得《中國男》這本書少瞭“卻顧所來徑,蒼蒼橫翠微”的從容大氣,而顯得逼仄怪異。 餘世存寫此書之旨,顯然不在於其腰封廣告語所迫問的:“中國男人,你是哪種中國男?”而在於為今之中國男樹立一種標杆、提供一種尺度。然而時移勢易,書中的“近現代四十一位‘非常人’”,其遭遇與行止,如今僅存文本意義;他們之於今天的中國男人,或不可法,或不需法,或不足法;而餘氏枉拋心力,恐怕隻會落得個“我本將心讬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瞭賬。 究其因,倒不是今天的中國男人“朽木不可雕也”,更可能是餘氏立意太高,心有餘而力不足,其“矯正曆史的深刻意圖”(硃大可序文中語)因為開錯藥方,而成瞭無的放矢。正如硃序所說,餘氏在此書中“植入”的各種“價值判斷”,“有時是彼此矛盾、精神分裂的”--其實硃大可還算客氣瞭,豈止是“有時”啊? 硃序提到,近年來的“民族記憶修復運動”大體有“糾史”和“釋義”兩個支係。不論是否有這個所謂“運動”,“糾史”和“釋義”應該都是史傢的份內事。但誠如硃序所指齣的,餘氏此書“《中國男》並未進行史實考據,也不關注史料來源和齣處,卻強烈地關注著那些史料背後的價值,試圖發現它們的意義所在”,這就頗為趣怪瞭。史料的齣處尚且未經考據,則其“背後”將存焉? 試舉一例,餘書“軍人第十一 吳佩孚”一節,講到: “當擠在宣武門內象房橋國會廳裏爭吵不休的參議員和眾議員們擬拆除紫禁城三大殿 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在其廢墟上另建議會大廈時,吳佩孚通電總統、總理、內務總長、財政總長:“ 何忍以數百年之故宮供數人中飽之資乎?務希毅力惟一保存此大地百國之瑰寶。無任欣幸。盼禱之至!”當各報刊登載瞭吳氏通電後,頌揚吳帥之聲鵲起,抨擊國會之議潮湧,故宮三大殿幸免一劫。” 似乎國會議員們是如此地委瑣不堪,而吳玉帥又是如此地力排眾議、力挽狂瀾。其實呢?相關史料並不難找,餘世存卻視而不見: 1912年初,國會參、眾兩院從南京遷北京,在宣武門象坊橋前資政院舊址辦公。因場地狹小,漸不敷使用。1923年,政府秘密計劃將參、眾兩院遷往紫禁城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將三大殿改造成日常辦公及召開會議的場所,並委托瑞典建築師司達剋(Albin J. Stark)進行故宮三殿改造設計。 時吳佩孚駐節洛陽,聽聞此事,於5月20日緻電大總統黎元洪
評分
☆☆☆☆☆
相對關注波德裏亞,因此沒看內容即買
評分
☆☆☆☆☆
一直想買的,有返券就下手啦,慢慢看
評分
☆☆☆☆☆
非常好,非常適閤初學者。
評分
☆☆☆☆☆
還行
評分
☆☆☆☆☆
覺得還不錯。。。。。。
評分
☆☆☆☆☆
喜歡的就買,想讀的就買,還能說什麼?
評分
☆☆☆☆☆
包裝很好,書發貨也比較快,值得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