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鵬,曾在明天齣版社任資深編輯,策劃編輯《中國刀劍》、《軍事小百科》等多部兵器收藏類圖書,現為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副教授,編著《編輯齣版學概論》等多部學術性圖書。
特約編輯:唐仲明博士,畢業於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現就職於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資深考古專傢及刀劍愛好者。
前 言
第一部分 明、清-民國冷兵器
第一章 明、清-民國冷兵器概況
第一節 明代冷兵器的特點
第二節 清代-民國冷兵器的特點
第二章 明、清-民國短柄冷兵器
第一節 明、清刀劍
第二節 晚清-民國刀劍
第三節 明、清、民國其他類短柄冷兵器
第三章 明、清-民國長柄冷兵器
第一節 明、清長柄冷兵器
第二節 清末-民國長柄冷兵器
第三節 明、清、民國其他類長柄冷兵器
第二部分 明、清-民國熱兵器
第一章 明、清-民國熱兵器概況
第一節 明代熱兵器的特點
第二節 清代-民國熱兵器的特點
第二章 前裝熱兵器
第一節 明、清火銃類前裝熱兵器
第二節 清末-民國火銃類前裝熱兵器
第三章 後裝熱兵器
第一節 清末-民國後裝擊針式熱兵器
第二節 清末-民國後裝鏇轉後拉槍機式熱兵器
參考書目
後 記
兵器,作為一種人類特有的造物,來源於人類早期的勞動工具。原始先民在農耕、狩獵等活動中使用石器,如石磨棒、石斧、石鏟、石刀、石鐮、骨耜、弓箭等工具,敲、砸、颳、割、射等功能幫助人們改造環境,工具中也蘊含著攻擊與防禦等因素。這些因素可以滿足人們安全方麵的需要,原始人類開始注意
並強化這些因素,藉用、加工及改造勞動工具,逐步形成瞭人類武器裝備的雛形。
武器裝備從勞動工具中分離齣來,成為獨立的門類,是一個漫長的過程。隨著社會發展,社會關係越來越復雜,利益集團內部與集團之間的矛盾衝突日益尖銳。當社會衝突達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武器便産生瞭。武器這種特殊的工具,一經齣現,便集中瞭社會人力、物力的精華。科技發現與工藝革新往往最先運用到武器的製造,不僅如此,為瞭造齣剋敵製勝、自我保護的寶器,人們殫精竭慮,從而推進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
在一定意義上說,武器裝備是一定時代生産工具的精華,是我們打開曆史之門的鑰匙。從一件時代久遠的造型獨特、工藝精湛的兵器,我們可以讀齣其中的科技運用、功能設計、軍隊構成、作戰方式以及凱鏇的欣喜和絕望的顫栗。不僅如此,它還能幫助我們穿越時空再現遙遠時代裏人與自然、人與人關係的鮮活場景。武器裝備的曆史演進濃縮瞭人類生産工具的發展曆程,包含瞭人類文化的諸多重要內容。明、清、民國時期的部分兵器遺存的研究,希望能對造物背後的社會生活、曆史文化形成深入的探討理解。“嚶其鳴矣,求其友聲”。期待與您的共鳴。
從社會物質文化發展的曆程來看,世界兵器的創製大體經曆瞭冷兵器時期、火器和冷兵器並用時期兩個階段。根據兵器的主要材質和製作技術,冷兵器階段經過瞭原始兵器、青銅兵器及鐵質兵器三個時期。火藥發明以後,逐漸應用於軍事。在戰場上,持有火器的軍隊憑藉威力無比的火銃、槍炮來剋敵製勝,扭轉戰局。火器由此登上瞭人類戰爭的舞颱,開始扮演更重要的戰場角色。在火器和冷兵器並用階段,冷兵器雖也有一些發展和成就,但它在戰爭中的作用卻日益下降。
一、冷兵器
冷兵器階段經過瞭以石質、木質、骨質等純天然材料為主要材質的原始兵器時期,以鑄造工藝為主的青銅兵器時期,以鍛打工藝為主的鐵質兵器時期三個發展階段。這也是中國古代冷兵器的萌芽階段、發展階段和成熟階段。
(一)原始兵器時期
新石器中晚期是冷兵器的萌芽階段。當時的兵器主要是磨製石器,部落裏齣現瞭專門設計製造兵器的手工匠人,兵器設計得到瞭初步的發展。經過長期的觀察和實踐,兵器工匠們已經可以根據功能要求選擇硬度不同的材料來設計形態各異的兵器,如用於格鬥的石戈、石矛、石斧、石錘等,用於遠射的弓與箭,用於防護的藤、木以及皮革製成的盾牌和甲胄等。同時,人們對造物形式的認識也得到瞭初步發展,掌握瞭諸如對稱、平衡、光滑等多種形式美的規律,並自覺地應用於設計活動中,以製作更精良的兵器。
(二)青銅兵器時期
公元前3000年,兩河流域和埃及等地的人們最先掌握瞭青銅冶煉技術。中國也在大約公元前2080年進入青銅時代。青銅是紅銅和锡的閤金,它有熔點比較低、硬度高、冷凝時氣孔少、易鑄造等諸多優點。先秦時各國的國君和貴族均認為“國之大事,在祀與戎”。①所以,列國諸侯在徵伐攘奪中,都極力將當時所能掌握的最先進的青銅冶鑄技術用於兵器製作,改進兵器戰鬥效能。由於當今存世的這種金屬呈青灰色或青綠色,因而用其製造的兵器被稱之為青銅兵器。隨著青銅冶煉與鑄造技術的進步,中國古代兵器自夏商時期就已進入青銅兵器時期。青銅兵器曆經夏、商、周、春鞦、戰國等曆史階段,延續約2000年。
商代以前的各諸侯國還使用著大量石、骨製造的兵器,隻有最精銳部隊纔裝備青銅材質的兵器,防護裝具則主要是皮質的甲胄,青銅鑄造的防護裝具非常稀少。青銅兵器種類主要是青銅戈、矛、鉞、鏃。至商代,軍隊使用青銅兵器已較為普遍,並隨戰場形式的變化而有所增多,兵器形式也有所改進,性能進一步提高。例如,1953年在河南省安陽殷墟齣土的商代銅矛頭、銅鈎、銅戚、銅刀、銅斧、銅鏃等。西周時期原始的徒步格鬥開始被車戰取代,車戰兵器的組閤日趨規範化和製度化。兵器包括遠射的弓矢,格鬥的戟、殳、戈、矛,衛體的劍,以及防護裝具盾和皮甲胄。
……
一般,到现在还没看完
评分彭鹏,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曾策划编辑《中国刀剑》等多部收藏类图书,资深兵器收藏家。特约编辑:唐仲明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现就职于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资深考古专家及刀剑爱好者。刘一石:交通学院图书馆副馆长,中华文学史料学会常务理事,墨子学会会员。是继《中国刀剑》后出版的又一本将中国明清以来各类冷兵器的历史文化知识、时代鉴别特征融为一体、知识性、实用性很强的古兵器收藏与鉴赏读物。 相信广大古兵爱好者阅读后能够更加系统、全面地掌握明清刀剑收藏知识和实用鉴别技巧,这一特征是现在市场同类书所不具备的,阅读此书,于增进见识、提高古兵鉴赏力,具有极大的裨益。
评分这种书只有有爱的人 才写的出来 当真是兴趣决定爱好
评分这部拥有三十万字的论述、千余幅精美图片的《刀兵相见》,是一本从冷兵器、火器两方面考究明清至民国期间轻武器研发成果的兵器类图书。书中附带了很多珍贵的图片资料,以及各种造型奇特的兵器。我们从图片强烈的视觉冲击中走进文字的字字珠玑时,那种激荡人心雄浑深厚的感染力便极强的冲击着我们。其实每一件兵器,哪怕只是一个小小的配饰,其背后总是深藏着一段曲折的历史。作者以敏锐的视角,深厚的洞察力,窥探兵器背后的故事。又如那把锋利的“戚家刀”,曾无数次劈开昔日倭寇氤氲东南的迷雾,而这一切消失的历史都原封未动的呈现在我们面前,因此历史再现性便成了《刀兵相见》独特性价值之一。《刀兵相见》另一独特价值在于其编排逻辑性。有意识的将兵器类别归结为冷兵器和热兵器两大类。而在冷兵器的介绍中作者又细腻的将其分为短柄冷兵器和长柄冷兵器;在热兵器介绍中将其分为前装热兵器和后装热兵器。因此具有相对的侧重性,使读者可以瞬间把握住图书的重点,一目了然。折戟沉沙铁未削,自将磨洗认前朝,面对那些自历史的长河里穿越而来的刀枪剑戟,它们就是可以触摸到的历史,在我们的梦想中,丈八蛇矛、方天画戟、青龙偃月刀永远是那么的神采奕奕,威风凛凛,也许就是这些不变的传说,才会是我们真正的财富。
评分图片很清晰,但是和买过的国外图书相比,少了电脑复刻和使用环境的说明
评分帮朋友买的,他很喜欢
评分心得: 刚拿到手,翻了几页,书不错,就写个书评吧.刚拿到手,迫不及待翻看了几下。这期还是保持了[]给我的印象图片多,文字客观平和。目测看完这一本,不能说就知道了[],但最起码比我现在知道的要多,它只是一本[],能带给我们知识(客观的,求是的),就已经够可以感恩了。豆瓣上有个评论说得甚合我心,都是值得尊敬的。所以,那些说什么排版不好看啦,信息量少拉,内容陈旧拼凑连百度都可以搜到拉,之类的人,请首先持珍惜的态度。在国内看多了偏激的,愤怒的,莫名其妙的有关[]的评论,这么一本至少可以好好说话的书籍,反正我是真的觉得非常难得并且眼前一亮的。更何况,个人非常喜欢这种饱满的排版(个人喜好),内容的信息量对我来说也算有营养了(难道是我太没文化?),自认为没本事在百度搜到这么多图片
评分1.李成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