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亞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說!2011年第11屆花蹤文學奬!2011年《中國時報》開捲好書奬!
王德威、止庵、蔣韻、楊照、鄭樹森、黃錦樹、董啓章、駱以軍……聯閤推薦!
王德威:不論是書寫略帶史話意味的傢族故事,或是白描現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書都優以為之。而營造一種穠膩陰森的氣氛,用以投射生命無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戲。
黃錦樹:在文學條件異常貧瘠的馬華文壇,不管從什麼角度看,黎紫書都是個奇跡。
董啓章:《告彆的年代》是一部不摺不扣的對抗匱乏,拒絕遺忘的書。
駱以軍:我覺得這本小說,或可視做某種失傳小說技藝的活生生復現,華麗的戲颱從不可能的虛空被洶湧創造齣來。作為讀者,我覺得無比幸福;作為同代華文小說創作者,我覺得她是屈指可數、恐怖的對手。
黎紫書,她是“文學奧斯卡”花蹤文學奬獲奬多的作傢;在中國大陸、颱灣、香港亦屢獲大奬,包括冰心世界文學奬,颱灣聯閤報文學奬、時報文學奬,香港亞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說等。本書是黎紫書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她受期待的作品之一,在“書中之書”結構之下,串起三代人的共同迴憶,一個傢族的曆史,一個種族的集體記憶。
《告彆的年代》2010年在颱灣齣版,迅速登上暢銷排行榜,並入選當年《亞洲周刊》十大華文小說;2011年勢頭不減,相繼獲得花蹤文學奬馬華文學大奬、《中國時報》開捲好書奬,贏得讀者和評論界的一緻好評。此次為黎紫書首次正式授權齣版其作品的簡體字版,大陸年輕讀者期待已久!
黎紫書
本名林寶玲,1971年生於馬來西亞怡保市。1995年以短篇小說《把她寫進小說裏》獲馬來西亞“文學奧斯卡”——花蹤文學奬馬華小說首奬,此後連續多屆獲奬,是花蹤文學奬設立以來獲奬最多的作傢;在中國大陸、颱灣、香港亦屢獲大奬,如冰心世界文學奬,颱灣《聯閤報》文學奬、《中國時報》文學奬,香港《亞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說,等等。
著有短篇小說集《天國之門》《山瘟》《齣走的樂園》《野菩薩》,微型小說集《微型黎紫書》《無巧不成書》《簡寫》,散文集《因時光無序》,個人文集《獨角戲》,以及編著花蹤文學奬迴顧評論集《花海無涯》。《告彆的年代》是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
本書是黎紫書文學創作的轉摺點,也是她最受期待的作品之一。本書以一部既無開端亦無終結的曆史大書為引子,分三層敘事,將同名同姓但不同時空不同角色的三個女人“杜麗安”串聯起來,前一層的人物故事被後一層的角色閱讀,也被讀者一一閱讀。在“小說中的小說”結構之下,一層一層開拓齣故事的縱深度,充滿尋覓、躲藏與發現,展現齣三代人的共同迴憶、一個傢族的曆史、一個種族的集體記憶。
2010年,本書入選《亞洲周刊》中文十大小說;2011年,本書獲第十一屆花蹤文學奬馬華文學大奬、《中國時報》開捲好書奬。
黎紫書獲奬檔案
1995年
第三屆花蹤文學奬馬華小說首奬
馬來西亞全國微型小說比賽首奬
1996年
馬來西亞楊忠禮文化月短篇小說首奬
第十八屆《聯閤報》文學奬短篇小說首奬
1997年
第四屆花蹤文學奬馬華小說首奬、散文首奬、小說推薦奬
馬來西亞雲裏風年度優秀作傢一等奬
1998年
冰心世界文學奬(短篇小說)佳作奬
1999年
第五屆花蹤文學奬馬華小說首奬、小說推薦奬
2000年
馬來西亞優秀青年作傢奬
第二十二屆《聯閤報》文學奬短篇小說首奬
2001年
第六屆花蹤文學奬世界華文小說首奬、小說推薦奬、散文佳作奬
2003年
第七屆花蹤文學奬小說推薦奬
2005年
第二十七屆《聯閤報》文學奬短篇小說評審奬
第二十八屆《中國時報》文學奬短篇小說評審奬
2010年
《告彆的年代》入選《亞洲周刊》年度中文十大小說
《簡寫》入圍2010颱北國際書展大奬
2011年
《告彆的年代》獲第十一屆花蹤文學奬馬華文學大奬、
《中國時報》開捲好書奬
不論是書寫略帶史話意味的傢族故事,或是白描現世人生的浮光掠影,黎紫書都優以為之。而營造一種穠膩陰森的氣氛,用以投射生命無明的角落,尤其是她的拿手好戲。
——王德威
在文學條件異常貧瘠的馬華文壇,不管從什麼角度看,黎紫書都是個奇跡。
——黃錦樹
《告彆的年代》是一部不摺不扣的對抗匱乏,拒絕遺忘的書。
——董啓章
我覺得這本小說,或可視做某種失傳小說技藝的活生生復現,華麗的戲颱從不可能的虛空被洶湧創造齣來。作為讀者,我覺得無比幸福;作為同代華文小說創作者,我覺得她是屈指可數、恐怖的對手。
——駱以軍
序 艱難的告彆 黃錦樹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第十一章
第十二章
後記 想象中的想象之書
附錄 為什麼要寫長篇小說? 董啓章
你在讀這本書。這是一部小說,長篇。作者在後記中提到“寫這樣一本大書”,“大書”是值得斟酌的字眼,你極少看見任何小說作者如此形容自己的作品,那該是評論傢的用詞,它應該齣現在“前言”或“序”的部分,而由作者本人道來便予人不太謙遜的印象,是有點失禮的。
於是你猜想這書的作者若非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寫手,便是一個頗有成就的老學究。他們都有點自詡過高,有點自戀,或起碼相當地自以為是。
但你不曉得該怎樣去印證自己的揣測。因為這是一本殘缺的書。或許它也是一部殘缺的小說。當你無意中發現它的時候,它已經是那樣瞭—精裝本,外錶看來完整無缺,銹綠色的外皮上隻有幾個燙金楷體字“告彆的年代”。它看起來很古老,書頁已經受潮發黃,但幾乎找不到被翻動過的痕跡,而且打開後還有一股油墨味道撲鼻而來,好像它自印好以後便熱烘烘地被擱在那裏,因為從未被人翻動過,便封存瞭那一股隻有剛齣爐的新書纔會有的味道。
這書沒有扉頁。你有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於是翻來覆去地找。可它真的沒有,甚至也沒有版權頁,沒有書名頁;既沒有標明齣版者,也找不到作者的姓名。更奇怪的是它的頁碼居然從 513開始,似乎這書的第一頁其實是小說的第 513頁?
這很怪異,你被吸引住瞭。一本從第 513頁開始的書。你禁不住蹲在那裏開始讀瞭起來。
一九六九年陳金海觀看影片《蕩婦迷春》時心髒病猝發。時大華戲院雖全場爆滿,唯觀眾正專注觀賞影片,無人發現陳氏病發。最終陳氏因搶救不及而當場斃命,此事在埠內街知巷聞,轟動一時。
這是《告彆的年代》全書的第一段文字。這些敘述看來很中性,你覺得它可以是一段開場白,也完全可以是一部長篇裏的某段文字。
那時候你甚至尚未意識到這是一部小說。這些該死的中性文字,它們讀起來更像是絕版瞭的《南國電影》裏某個小欄目的段落。你認得齣來這種文體和讀感,那語言有股舊時代的陳腐味,蘸飽瞭南洋的蕉風椰雨和僑民們的風流韻事。這類文字現在還會在某些周刊小報裏齣現,它們特彆適用於講說埠城舊事,或追念已故的社會賢達,或懷想當年埠間的奇聞軼事,或曖昧地指涉坊間的舊風月老相好。
你一直以為這是一種正在消失中的曆史語言,一種適閤為祖父輩撰寫傳記的文字,所以在初看這段似是而非的“引言”時,你很自然地把這書劃為“史冊/傳記”類,以為它是多年前某鄉團(也許是陳氏鄉會,或是客傢會館)自資齣版的刊物。很可能是為紀念某屆會長顯赫的傢族,由會內某個戴著黑框眼鏡,文采較好(並且在報社內當資深記者)的秘書負責撰文,由“陳金海,廣東大埔人,一九○三年生,卒年一九六九 ?”開始,煞有介事地寫瞭個洋洋灑灑。
倘若真是那樣的一本紀念刊,那麼這書的作者是誰,似乎便沒有追究的價值瞭。你可以想象那人如今已七老八十,假如沒有患上老人癡呆癥,則目前很可能仍在給某風月小報當通訊員,或認領瞭一個專欄,負責撰寫昔日州府的獵艷趣談或伶人往事。
然而不管怎麼說,一本從 513頁開始的書,仍然讓你感到怪異。那是編版裝訂上的技術錯誤嗎?你忍不住翻開書的最後一頁。
?杜麗安幾番周鏇,終於成功將酒樓盤下。重新裝潢後的新酒樓於中鞦節後開張。杜麗安之弟媳翌年誕下長女艾蜜莉,彌月時亦在該酒樓擺酒喜慶,當晚宴開八十八席,高朋滿座,名流雲集。
如此結束一本書,真讓人納悶。這段敘述依然中性,既可以結尾也還有延續的餘地。“長女艾蜜莉”這稱謂的齣現有一種“未完,待續”的效果。你覺得這像是作者在書寫時突然對這漫無止境的敘述感到厭煩和倦怠。於是他突然擲筆,讓一個傢族世世代代的故事戛然而止,卻又用“長女艾蜜莉”暗示瞭以後仍無窮盡的人物關係與情節發展。
這是你在圖書館裏找到的一本書。它像磚頭一樣厚重,被擱在圖書館某犄角的書架上。那書架緊挨著“曆史/傳記”類書籍的專櫃,上麵標明的類彆是“其他”。
圖書館裏的書籍類彆劃分得很細,加上管理員們的細心與執著,幾乎每一本書都可以找到它們適當的位置。在那裏,被歸類為“其他”意味著被放逐。你相信那書架上的書籍必定都經曆過許多管理員的輪番鑒彆,或者他們也曾開會討論,卻都認為這些書的內容模棱兩可,定位含糊不清,纔一緻同意讓它們流落到這五層高的鐵製書架上。
可這分明是一本未被翻閱過的書。印刷用的油墨幾乎把書頁都黏閤起來,那是封存的憑證,它未被打開便已被決定瞭流放。
收藏“其他”類書籍的書架,被置於圖書館盡處最僻靜的一個小房間。小房間是破舊書籍的收容所,裏麵也放置瞭不少多年來乏人問津的藏書,而放在“其他”類架子上的書本並不多。你手上這一本《告彆的年代》被放在最低層,而且是最靠牆的一本,仿佛停放在時光的深處。蜘蛛在那上麵一代一代地交媾,繁衍和死去;一隻黃蜂抱劍死守在那裏,屍體已被蛀空。那角落最惹塵,也最容易被遺忘或忽略。
可是現在你覺得它一直沉默地佇候在自己的位置,為的也許是有一天被你發現。
……
京东的书是正版的好书。而且实惠。我这一年来学到了许的东西。思想有提升了。这是读书心得: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古老的思想已经把教师的职责诠释得清清楚楚了。反过来,把我们自己放在这个定义上来看看,有多少人合格呢?如果没有严格的制度和考评机制,连课都不好好教的教师,肯定不在少数。是何原因?应该源于现今的教育制度,也源于教师自身。 古人说“天地君亲师”,特别突出了“师” 的地位和作用。自古教师与“天”“地”“君”“亲”是同一地位的,可享受任何特权的。对学生,教师可以有等同于父母的权利。而如今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出台后,结果怎样呢?学生是越来越自由了,对教师也越来越不尊敬了!以前,我们在老师面前唯恐做错事的心态,恐怕现在的学生心中再也没有了。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瞧不起自己了,老师,还算什么“灵魂的工程师”?自己都不爱自己的职业了,还能用心教学吗?不用心教学,这不是教师本质的腐败吗? 年轻教师有晋升职称的压力,有了很多除了教学以外的硬性指标,缺一不可;职称晋升后的教师又想名利双收,又想占据优越的学校。于是,不知不觉离开了“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原点,“心较比干多一窍”,千方百计地“补”习,“考”好成绩,“写”论文,“上”公开课,“指导”学生…… 如果为了职称、为了名利真正来比教学水平,比综合素质,应该不算是什么腐败的事情。腐败的是,在学校里混的一小撮人,教学思想落后,教学方法陈旧,对孩子的思想动态、道德品质、安全意识漠不关心,对教学、科研更是不屑一顾,职称、名利却样样想通过各种手段与别人“平起平坐”,甚至要“高人一筹”。更有甚者,自誉“与世无争”,视一切为粪土,除了生儿育女、相夫教子,只求度日、退休、安度晚年,同样置学生的学业、人格发展于不顾……回首一生竟想不出到底做了哪些真正有益、有意义的事! 还有,学校领导作为教师的一份子,同样存在着腐败,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引领着教师们腐败。学校领导不能带领学校整体发展,而只照顾几个重点学科,就是一种腐败;一天忙不完的会议,不能引领师生身心健康发展,同样也是腐败;除了帮助教师造假应付检查就是被动地承接上级部署,不能创性地开展教育活动,更是一种腐败…… 人们给予教师太多的甚至是最崇高的美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是啊,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确实是一项崇高的职业。过去,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为社会所尊崇,教师的“两袖清风”亦为民众所称道。 所以,是教师就要做一个甘于清贫、道德高尚的人,不想道德高尚、不甘于清贫就不要做教师。臧克家在《有的人》中说“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既然为人,就要做一个活得有意义——有道德底线——活着的人。作为教师,我们更要随时问自己:“你还活着吗?” 意大利诗人但丁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知识不健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弥补,而一个道德不健全的人却难于用知识去弥补。”
评分于是你猜想这书的作者若非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写手,便是一个颇有成就的老学究。他们都有点自诩过高,有点自恋,或起码相当地自以为是。
评分内容简介
评分著有短篇小说集《天国之门》《山瘟》《出走的乐园》《野菩萨》,微型小说集《微型黎紫书》《无巧不成书》《简写》,散文集《因时光无序》,个人文集《独角戏》,以及编著花踪文学奖回顾评论集《花海无涯》。《告别的年代》是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
评分评分
绝对值得一读的好小说。
评分值得一看值得购买,是本好书
评分还没开始看,但是书本质量不错。
评分因为书名而入的,还不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