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傢史說:曆史文物趣談

大傢史說:曆史文物趣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高伯雨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文物
  • 文化
  • 科普
  • 趣味
  • 通俗易懂
  • 史學
  • 中國曆史
  • 故事
  • 講解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故宫出版社
ISBN:9787513402262
版次:1
商品编码:1093274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大家史说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1-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11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大傢史說:曆史文物趣談》主要內容包括:毛公鼎、甲骨趣談、宋高宗的字、三老忌日碑、有趣的買地券、寒山寺鍾與詩碑等。

作者簡介

高伯雨,名秉蔭,又名貞白,筆名林熙。齣生於廣東澄海。青年時期,曾遊學日本,1926年遊學歐洲,主修英國文學。迴國後,曾在北平跟溥儒習畫,隨楊韆裏學篆刻,與當時的文化、學術、書畫界名傢接觸密切。1937年後,高伯雨移居香港,靠賣文為生。因平生喜雨,故號伯雨,在報紙上開設的專欄和以後結集的隨筆也多以聽雨樓為名。他精通文學、曆史、翻譯,也喜歡繪畫、金石、書法;文風生動活潑,又不乏從容氣度,其筆下的掌故隨筆,見解不俗。

目錄

大盂鼎與大剋鼎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盤
甲骨趣談
三老忌日碑
王羲之的蘭亭帖
蘇東坡《寒食詩帖》真跡
宋高宗的字
三希堂法帖
唐宋入畫的《蕭翼賺蘭亭圖》
談《八十七神仙捲》
山東沂南漢墓畫像石刻
有趣的買地券
寒山寺鍾與詩碑
最古的版本書——石經
《永樂大典》的過去與現在
《四庫全書》與七閣
範氏天一閣
《會試錄》與《登科錄》
趙飛燕玉印
李廷珪程君房方於魯製墨
葉小鸞眉子硯
刻絲
嘉定竹刻
……

精彩書摘

我們明白瞭甲骨占蔔的次序之後,我們會問,到底占什麼事用甲,什麼事用骨呢?據專傢的研究,殷人對此沒有分彆,大概甲、骨是一齊並用的。據鬍厚宣先生說:
其次則殷代蔔用之骨與甲者究有若乾,亦一至有興味之問題。殷代北方多牛,牛以祭祖,其胛骨即為占蔔之用。……至於龜則係南方所産而貢於殷者。……至於蔔用之甲骨則已齣土之十萬片甲骨文,其甲與骨之百分比為七三與二七,即甲約73000片,骨約27000片。……故殷代蔔用之龜,約在數萬,蔔用之牛,約有五六韆頭,或至少當在此數以上也(見鬍氏的《甲骨學商史論叢》第二集下冊)。
一九五四年七月十二日某新聞社報道,蔔骨在河南安陽一帶齣土,這一帶正是蔔骨分布的區域,在發掘城子崖的報告中已有詳細的說明,現在續有發見,對於中國文化的貢獻更大。至於蔔用的龜甲的分布區域,多在淮河流域,蔔骨則多在山東、河南甚至遼東一帶。《後漢書》的《東夷傳》有:“灼骨以蔔,用決吉凶”,可見遼東的人也學瞭用骨蔔的方法。李濟在他的《城子崖》(1934年齣版)序文裏有說:
單就骨蔔言,除瞭孕育殷商期中國最早期的朝代文化外,後來又東傳至日本,北至通古斯及西伯利亞之海濱民族,曆史期間的韃靼民族,也浸染瞭這個習慣,以後西播,直到愛爾蘭、摩洛哥一帶。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经典名家之作,非常喜欢,正在学习之中!!

评分

  为了更方便读者学习与品鉴,本套丛帖在文字疏解、艺术赏评诸方面做了全新的尝试,使文字记载、释义的属性与书法艺术造型、审美的作用相辅相成,进一步拓展字帖的功能。同时,该丛帖精选底本,并充分利用现代高度发展的印刷技术,精心校核,原色印刷,几同真迹,这必将有益于临习者更准确地体会与欣赏,以获得学习的门径。

评分

书比较簿,另一本想要的还没货。希望内容的趣味度比书厚。

评分

介绍了毛公鼎、甲骨趣谈、宋高宗的字、三老忌日碑、有趣的买地券、寒山寺钟与诗碑等。值得一读

评分

一九五四年七月十二日某新闻社报道,卜骨在河南安阳一带出土,这一带正是卜骨分布的区域,在发掘城子崖的报告中已有详细的说明,现在续有发见,对于中国文化的贡献更大。至于卜用的龟甲的分布区域,多在淮河流域,卜骨则多在山东、河南甚至辽东一带。《后汉书》的《东夷传》有:“灼骨以卜,用决吉凶”,可见辽东的人也学了用骨卜的方法。李济在他的《城子崖》(1934年出版)序文里有说

评分

喜欢

评分

书太薄了啊,太贵了啊。

评分

其次则殷代卜用之骨与甲者究有若干,亦一至有兴味之问题。殷代北方多牛,牛以祭祖,其胛骨即为占卜之用。……至于龟则系南方所产而贡于殷者。……至于卜用之甲骨则已出土之十万片甲骨文,其甲与骨之百分比为七三与二七,即甲约73000片,骨约27000片。……故殷代卜用之龟,约在数万,卜用之牛,约有五六千头,或至少当在此数以上也(见胡氏的《甲骨学商史论丛》第二集下册)。

评分

适当运用典故可以增大诗词表现力,在有限的词语中展现更为丰富的内涵,可以增加韵味和情趣,也可以使诗词委婉含蓄,避免平直。诗词史上,用典故多的尤以李商隐、苏东坡为甚。有人说李商隐“好积故实”,如《喜雪诗》,一篇中用了18个典故。事实上,似乎用典就是相伴诗而来的,诗与典故是密不可分的。外国也不例外,就是反对用典的人,其诗作中也往往自觉不自觉用起典故来。其主要原因还在于典故的凝缩委婉和诗歌的简练生动有关。在创作诗词中如何能运用好典故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