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文·學術精品·“感覺主義”的譜係:新史學十年的反思之旅 [A Personal Reflection Chinese New History]

培文·學術精品·“感覺主義”的譜係:新史學十年的反思之旅 [A Personal Reflection Chinese New History]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楊念群 著
圖書標籤:
  • 感覺主義
  • 新史學
  • 中國現代史
  • 知識分子
  • 學術史
  • 反思
  • 文化史
  • 曆史研究
  • 培文學術精品
  • 個人迴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06638
版次:1
商品编码:11036367
包装:平装
外文名称:A Personal Reflection Chinese New History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5
字数:28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培文·學術精品·“感覺主義”的譜係:新史學十年的反思之旅》薈萃瞭作者近十餘年間對此問題的持續思考,是史學界努力建立新研究範式的一次卓見成效的嘗試。當代曆史研究,在突破舊有意識形態的控製之後,又亟待跨越學科專業壁壘,建立起與當代思潮變動之間的關聯,進而具有廣闊的視野、通達的問題意識及跨越局部事件的洞察力。

作者簡介

楊念群,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儒學地域化的近代形態三大知識群體互動的比較研究》(1997)、《楊念群自選集》(2000),《中層理論:東西方思想會通下的中國史研究》(2001)、《雪域求法記:一個漢人喇嘛的口述史》(閤編,2003)、《再造“病人”:中西醫衝突下的空間政治1832-1985》(2006)、《何處是“江南”清朝正統觀的確立與士林精神世界的變異》(2010)等,主持《新史學》叢刊(中華書局版)及《新史學多元對話》係列叢書。主要學術興趣是中國政治史、社會史研究,並長期緻力於從跨學科、跨領域的角度探究中國史研究的新途徑。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上編 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的儒學
“儒學地域化”概念再詮釋
一 “儒學”的核心問題是如何進行“道德實踐”的問題
中華帝國氣質的變化與“道德主義”的興起
“講學”以“正君心”:道德實踐的發濛
“儒學地域化”的底層實踐:道德約束轉化為治理規範
“儒學地域化”的危機及其在近代的殘存形態
贅語:道統的坍塌
二 近代“東亞”的構建與儒學的命運
“東亞”概念的含混性
中國“華夷秩序觀”的文化遺留與民族國傢理念的衝突及其調適
中國構造“東亞”想象的曆史與現實基礎
日本的“脫亞”心態及其曆史根源
韓國的位置
結論:“東亞”想象的譜係
中編道統·政統的曆史構造與興衰軌跡
三“文質”之辨與中國曆史觀之構造
“文質”之辨與“三代”黃金期的建構
是“反智”還是“反知”?
“文質”辨析與明清易代
“文質”之辨僅僅是對曆史黃金期的復歸嗎?
四 清朝統治的閤法性及其治理技術
清朝統治閤法性的闡釋與清史研究新境的拓展
清朝“大一統”話語與早期全球化視野
清朝的治理技術與官員的政治執行力
如何從新的角度觀察“身體政治”
五 超越“漢化論”與“滿洲特性論”
“新清史”與“舊清史”研究路徑的差異
“新清史”研究的盲點之所在
清史研究齣現第三條道路的可能性
餘論:我看“大一統”曆史觀
六 中國藝術錶達中的“隱喻”傳統與曆史寫作
史學危機與“隱喻史”研究的興起
……
下編 超越“地方性”:思想與方法

精彩書摘

在武藝、身體及其相關的技術方麵,明清時代的一個重大變化是齣現瞭內外之分,武藝技術的內外之分據說始於隱士張三豐(峰),而最早記錄張三豐內傢拳技術和源流的人則是黃宗羲、黃百傢父子。因之,“內傢”與“外傢”的技術之分,又不可避免地與明末清初的鼎革之變發生瞭關聯。趙丙祥發現,武藝、武術內外傢區分的“技術區域”首先齣現於浙東地區,後來纔逐漸波衍到華北,這與明清之際思想學術領域發生轉型的大背景有關。明中葉以後,陽明心學頗為流行,十分注重內心世界的自省,以有彆於宋學對外部之“理”的認知路徑,故影響到瞭對武林技擊技術的理解。內傢拳強調“以靜製動”,區彆於北方外傢拳的剛猛理念,當與此大背景有關。武術技擊中隱喻的“內”、“外”之分甚至投射到瞭明清之際遺民素持的“夷夏之辨”傳統言說中,即華夏世界的“內斂”剛毅與外番“滿人”的外嚮野蠻氣質構成瞭一種對峙關係,對“內傢拳”譜係的弘揚成為哀挽明代自由講學風格的一種寄托記憶的方式,對張三豐形象的重塑即有此悲涼之心結在。
當然對武學內外之彆區域背景的考察隻是文章的主題之一,其論證的核心之處乃是在於通過對張三豐“身體”形象的細緻觀察,重構明清“隱士”與“皇權”政治的互動圖景,作者仔細分析瞭由文字、肖像和碑刻所塑造齣的張三豐的兩個身體。在武當山道士的筆下,張三豐是道士仙人,其重要的身體特徵是手握一把“矩”(方尺)。在古代代錶“方”,其手中之矩喻示著溝通天地的能力。它和道士頭上的髻(代錶圓)相對應,實現天地陰陽的交會。而張三豐的另一幅畫像則頭戴鬥笠,手持行杖,杖頭是個尖嘴鋤,可能具有藥鋤的功能。這些特徵說明張三豐還扮演著“隱士”的角色,從而引申齣作為道士(仙人)及“隱者”的張三豐,其雙重隱喻形象與皇權的權威係統之間存在著微妙的對應關係。作者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觀點是,隱士與皇帝之間猶如嫁娶的關係,皇帝以科舉誘惑士人,但一個隱士若脫離山林,應召於朝廷,往往為同道所不齒,猶如女性的失貞。故“隱士”必須與帝王建立起另外一種“隱性”的姻親關係,以彆於進入宮廷的士人。隱士和皇室的關係不僅是精神性的,還是物質性的。明代皇室曾經嚮武當山賜贈瞭大量物品和封號,武當道宮不但在皇室支持下纔得以建立,其中的神像、道像、供簽、神幡等不計其數的日常用品與土地用度均由皇室賜予,猶如婚娶的嫁妝,隱士(道士)給予皇帝的物質迴報,一是“方藥”,二是“貢物”。明成祖尋訪張三豐的目的中就包含有尋藥的動機,武當山還有嚮皇帝進獻榔梅的慣例。
武當山的空間秩序也是被朝廷按照官府科署的方式加以營造的。張三豐的坐像位置被安排於遇真宮中,遇真宮之上是真武殿即最高金殿,在空間格局上,通過張三年身體坐像劃分內/外之彆。其坐像身體的另一個特徵是右手裸露,左手藏於襟袖之內,按右尊左卑的原則,隱喻著張三豐溝通神界(右)與俗界(左)的媒介功能,而皇室對武當山宮觀格局與張三豐坐像位置及身體姿勢的安排,又喻示著張三豐成為溝通皇權與真武大帝的媒介。張三豐的身體於是被賦予瞭諸多意義:一方麵它遊離於世俗日常生活之外,代錶隱逸的士人,其道士的身份也昭示著其在野的形象;另一方麵,由於張三豐代錶著玄天上帝,這錶明皇權隻有在對道士與隱士錶現齣足夠的敬意時,它纔能獲得來自神意授予的統治閤法性。
……

前言/序言



培文·學術精品·“感覺主義”的譜係:新史學十年的反思之旅 圖書簡介 本書並非對特定學術思潮或曆史敘事的迴顧,而是一次深入的、麵嚮未來的知識探索之旅。它聚焦於當代學術語境中湧現齣的若乾關鍵性“觀念場域”,嘗試在不拘泥於既有理論框架的前提下,勾勒齣一種跨越學科邊界、重塑知識生産方式的潛在趨勢。 第一部分:知識考古與概念重構 在信息爆炸與全球化加速的背景下,傳統的知識劃分與研究範式正麵臨前所未有的挑戰。本書的開篇,將著眼於“觀念的生成與演變”這一宏大議題。我們不探討任何已確立的學派名稱,而是試圖追蹤那些在不同學術對話中,以不同形態、不同強度反復齣現的“核心意象”。 這些意象,如同深層地質結構中的斷層綫,影響著我們理解曆史、社會乃至個體經驗的方式。我們將考察,在近十年間,學界對於“感知邊界”、“媒介拓撲”、“記憶的物質性”等一係列未被明確命名的領域所進行的非正式探索。這些探索往往起始於對現有解釋模式的細微不滿,並在跨學科的碰撞中,逐步積纍齣一種新的觀察角度。 本書關注的不是“是什麼”,而是“如何成為”。例如,在對“時間性”的重新審視中,我們避免采用任何既有的時間理論模型,轉而分析不同領域(如數字人文、現象學、新唯物主義等)如何在不言自明地處理“同步性”與“延宕性”時,無意中共同指嚮瞭一種對綫性敘事的疏離。這種疏離,並非對曆史的否定,而是一種對曆史內在“質感”的重新捕獲。 第二部分:敘事的斷裂與視角的遷移 學術研究的進步往往伴隨著敘事模式的深刻變革。本書的第二部分緻力於解析當前研究中“敘事斷裂”的現象及其潛在意義。我們不描述任何已有的史學流派的特點,而是專注於分析研究者在麵對復雜現象時,如何從傳統的“因果鏈條”敘事中抽身而齣,轉而采用更為碎片化、多中心的觀察路徑。 這裏的“遷移”,指的是研究者思維焦點從“解釋事件發生的原因”轉嚮“描繪事件發生的現場感和多重在場性”。這要求對研究對象采取一種近乎“沉浸式”的接觸方式,強調微觀的交互細節,而非宏大的結構性概括。 我們通過剖析若乾前沿研究中使用的非傳統工具和方法論,來揭示這一轉變。例如,當研究者開始關注文獻、物質遺存或口述材料的“物理特性”——它們如何被製造、被觸摸、被時間侵蝕——時,這種對物質性的強調,實際上是對傳統上過度依賴文本分析的一種微妙的“修正”。這種修正不是要取代文本,而是要讓文本“迴歸”到其産生的物質語境之中,從而揭示齣隱藏在流暢敘事之下的“粗糲感”。 第三部分:知識生産的生態學視野 知識的生産並非真空中的純粹理性活動,它嵌入在一個復雜的“生態係統”之中,受到資助結構、齣版機製、青年學者培養方式以及全球知識傳播網絡的影響。本書的後半部分將采取一種係統論的視角,審視當代學術生産的“生態平衡”。 我們考察的不是具體的學術政治鬥爭,而是那些塑造瞭“什麼是可被研究的”與“什麼是值得被閱讀的”的無形力量。這涉及到對“影響力指標”與“學術聲譽”的非批判性接受模式的反思——如何防止對量化指標的追求,異化瞭探究的初衷? 書中將探討“邊緣性知識”與“主流接受”之間的張力。這種張力並非錶現為公開的論戰,而更多地體現為那些難以被標準齣版流程接納、難以被既定課程體係納入的創新性思考是如何艱難地尋找立足之地的。我們試圖描繪一個知識網絡,其中,真正的突破往往發生在那些尚未被正式命名的、遊離於既有結構之外的對話空間裏。 結語:通往未定義領域的路徑 本書的最終目標,不是為上述探索劃定邊界,而是為讀者提供一套“去標簽化”的思維工具,幫助他們在麵對快速變化的學術環境時,能夠更敏銳地捕捉到那些尚未被充分命名的、具有生命力的研究動嚮。它鼓勵一種持續的自我校準,提醒研究者保持對知識“生成過程”本身的警覺,而非滿足於對既有“成品”的復製與闡釋。這是一場關於方法論的開放式探詢,一場對未來學術形態的謹慎展望。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過程中,我特彆留意到作者在構建其論述框架時所展現齣的那種非綫性的思維模式。它並非是那種嚴格按照時間順序或者邏輯遞進的綫性敘事,而是像一張巨大的、相互纏繞的思維網,每一個論點都像是從不同的角度切入,相互印證,又彼此激發新的思考。這種結構要求讀者必須保持高度的專注,因為它考驗的不是記憶力,而是理解復雜關聯的能力。最終的結果是,這種復雜的結構帶來的閱讀體驗,是極具層次感和迴味無窮的,如同在迷宮中尋寶,每一步都充滿瞭發現的驚喜。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著實讓人眼前一亮,那種沉穩又不失雅緻的風格,仿佛在低語著其中內容的厚重與深度。拿到手裏,那種恰到好處的紙張質感,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探尋究竟。封麵那略帶復古感的字體排版,透露齣一種對學術傳統的敬意,但同時又隱約能感受到一種突破與革新的張力。從包裝上就能感受到作者在處理這個看似宏大實則精妙的議題時,所傾注的匠心。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藝術品,預示著內容本身的嚴謹與不凡。

评分

這本書所展現齣的那種對既有學術範式的質疑態度,令人印象深刻。它似乎總是在追問“為什麼是現在這樣?”而不是滿足於“現在就是這樣”。這種挑戰權威、解構傳統的勇氣和智慧,貫穿始終。作者並沒有簡單地否定前人的貢獻,而是像一個精明的工匠,小心翼翼地拆解那些看似堅不可摧的理論基石,審視其內部的結構與材料,然後嘗試用更具適應性和生命力的新材料取而代之。這種批判性的深度,讓人在閤上書頁後,仍舊難以平靜,會忍不住對平日裏習以為常的認知體係産生新的審視。

评分

從文本的細節處理上來看,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紮實,語言風格多變,適應瞭不同層次的論述需求。時而用精準、凝練的術語剖析前沿概念,邏輯嚴密到令人窒息;時而又會突然轉為富有畫麵感和哲學思辨色彩的散文筆法,引導讀者進入更廣闊的想象空間。這種在嚴謹與靈動之間的嫻熟切換,使得即便是麵對晦澀的學術議題,閱讀過程也少有枯燥感。它提供瞭一種高水準的智力刺激,讓讀者在跟隨作者思維的崎嶇山路上,同時享受著文字本身的藝術美感。

评分

這本書的序言部分,語調齣奇地引人入勝,它沒有采用那種高高在上的學術腔調,反而以一種近乎私人的、坦誠的口吻,勾勒齣瞭作者在學術道路上踽踽獨行的心路曆程。這種敘事方式極大地拉近瞭與讀者的距離,讓人感覺不是在閱讀一份冰冷的理論梳理,而是在參與一場深入的、充滿個人情感的對話。作者似乎毫不設防地敞開瞭自己的思考過程,那些迷茫、頓悟、甚至是自我懷疑的時刻,都被細膩地捕捉瞭下來,使得整本書的基調在開始時就顯得異常真摯可信。

评分

感觉主义,好有挑战性的名词

评分

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史学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移的时期,或者说新旧交替的时期。一方面,新史学已经形成,方兴未艾,尚未占据上风;另一方面,传统史学的危机已很明显,已不能适应客观社会发展、科学文化变迁的要求和史学本身发展的需要,但尚未丧失主流地位:正因为西方史学的这种剧变是与客观社会条件的变化分不开的,因而从传统史学向新史学转移的趋势在西方各主要国家都程度不同地、或先或后地有所反映。然而,其中影响最大、成效最显著的当推法国。这或许同法国史学本身具有的一些传统有关。譬如,法国史学有长期比较重视社会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研究的传统,从格雷高瓦 (Gregoire de Tours,538——594)的《法兰克人史》到波丹 (Jean:Bodin,1530——1596)、伏尔泰、孟德斯鸠 (1689——1755)等人的著作都有反映。法国史学也有比较重视史学理论、方法论问题探讨的传统。这方面的著作,除了上面提到的波丹、伏尔泰的以外,还可以加上波绪埃(Bossuet,1627——1704年)、丹纳(H. A. Taine,1828——1893年)、马比戎(D. Mabillon,1632——1701年)、第勒蒙(Le Nain deTillemont,1637——1698年)、西蒙(R. Simon,1638——1732年)等人的。或许正是上述这些传统使法国史学在20世纪新史学的形成过程中更容易起到一个主导者的作用。

评分

新叙述史

评分

还没看,应该会不错吧

评分

在先验感性论中康德讨论直观,像是它并不依赖思维的任何活动而就包含有一个对象的意识似的。然而在先验分析论中,当他进而考虑思维里面经验的条件时,他清楚地指出没有思维的活动就不能有真正对象的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把感性论中所表现的观点看为在某意义上是临时的,其部分理由就是这个事实,即早在他开始看到知性有它自己的某些是经验不可少的组成形式之先,康德已经形成了他关于空间与时间作为直观的验前形式的看法。可是我们又须把这个预期的程序作为方法上的手段来看。在说明他在寻常想象到知识的方式中要作出一个完全革命的整个学说时,康德觉得须要尽可能从一般关于直观作为给出对个别事物的知识这个看法出发。所以在感性论中,他竭力想要做的就是指出,如果假定直观是领会个别感性事物的一种知识的形式,我们为了说明事实,就必须主张直观含有两个因素——质料与形式。质料是从外边来的,而形式是属于我们直观能力的结构本身的,这个形式是验前的,正因为它是和对象的任何直观不可分开的;而作为这样来说,它就能使我们说明怎样把某种验前的判断以它为基础。主张直观和概念作用两者之问有着种类上的区别也是康德的目标的一部分。在莱布尼兹的学派里,是主张数学的判断是验前的;可是和这个见解一起又有另一种见解,是康德认为和前一种见解相矛盾的,那就是,直观和概念作用是同类的,其差别只是清楚性与明了性多少的不同。 先验感性论

评分

蛮喜欢杨老师的书,每本必买,虽然有点概念先行的毛病,呵呵。

评分

史学的转型期

评分

当然对武学内外之别区域背景的考察只是文章的主题之一,其论证的核心之处乃是在于通过对张三丰“身体”形象的细致观察,重构明清“隐士”与“皇权”政治的互动图景,作者仔细分析了由文字、肖像和碑刻所塑造出的张三丰的两个身体。在武当山道士的笔下,张三丰是道士仙人,其重要的身体特征是手握一把“矩”(方尺)。在古代代表“方”,其手中之矩喻示着沟通天地的能力。它和道士头上的髻(代表圆)相对应,实现天地阴阳的交会。而张三丰的另一幅画像则头戴斗笠,手持行杖,杖头是个尖嘴锄,可能具有药锄的功能。这些特征说明张三丰还扮演着“隐士”的角色,从而引申出作为道士(仙人)及“隐者”的张三丰,其双重隐喻形象与皇权的权威系统之间存在着微妙的对应关系。作者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是,隐士与皇帝之间犹如嫁娶的关系,皇帝以科举诱惑士人,但一个隐士若脱离山林,应召于朝廷,往往为同道所不齿,犹如女性的失贞。故“隐士”必须与帝王建立起另外一种“隐性”的姻亲关系,以别于进入宫廷的士人。隐士和皇室的关系不仅是精神性的,还是物质性的。明代皇室曾经向武当山赐赠了大量物品和封号,武当道宫不但在皇室支持下才得以建立,其中的神像、道像、供签、神幡等不计其数的日常用品与土地用度均由皇室赐予,犹如婚娶的嫁妆,隐士(道士)给予皇帝的物质回报,一是“方药”,二是“贡物”。明成祖寻访张三丰的目的中就包含有寻药的动机,武当山还有向皇帝进献榔梅的惯例。

评分

非常经典的书目,值得一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