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文化與無政府狀態》是19世紀中後葉英國著名詩人、文學和社會評論傢馬修#·阿諾德的一本影響深遠的代錶作。作者嚴厲抨擊瞭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人自滿、庸俗和拜金主義,倡導以美與智的文化——通過閱讀、觀察和思考通嚮天道和神的意旨——來對抗隨心所欲、我行我素的個人主義與工業主義所導緻的缺憲法秩序、準則和方嚮感的無政府狀態,以期實現“文化、人性整體和諧、全麵發展的完美”,從而確立國傢的觀念、集體的最優秀的自我,和民族的健全理智。
內頁插圖
目錄
譯本序
附:關鍵詞
引言
第一章 美好與光明
第二章 隨心所欲,各行其是
第三章 野蠻人、非利士人和群氓
第四章 希伯來精神和希臘精神
第五章 但是不可少的隻有一件
第六章 自由黨的實乾傢
結論
序言
修訂譯本後記
精彩書摘
然而,盡管文化堅定地認為以上種種都隻是手段和工具,它卻仍通過對所有這些工具手段的態度錶現齣它的特點,即一心一意地熱愛完美,真誠希望天道與神的意旨通行天下,並且不會走火入魔,發熱發狂。狂熱的人看到人們盲目地迷信財富和工業主義,或是強健筋骨的活動,或是某政治的或宗教的團體——總之,害狂熱病的人看到人們因盲目迷信這樣那樣的工具手段而危及自身時,他們就會大張旗鼓地反對這個或那個政治團體和宗教團體,反對運動健身,反對財富和興辦工業,他們會用激烈的手段不準這類情形繼續下去。但是美好與光明則有靈活性,這是真誠追尋文化時文化給予的一種迴報。文化的靈活性使人看到,某種傾嚮可能有其必要性,甚至是有益的,它可以為實現將來的目標作好準備;但文化的靈活性也使人看到,服從這種傾嚮的一代代人或個人都做瞭它的犧牲,順從這種傾嚮便沒有希望達到完美;這種傾嚮的危害應受到批評,不然它會變得太根深蒂固,在達到目的後仍延續下去而不終止。
格萊斯頓先生在巴黎的一次演講中清楚地指齣(彆人也指齣過同樣的問題),為瞭給未來社會的富足安康打下豐厚的物質基礎,目前奔嚮富裕和通過工業振興社稷的偉大運動有多麼必要。最糟糕的是,諸如此類的辯護詞通常是講給正在全身心地投入這運動的人聽的。不管怎麼說,這些人如飢似渴地抓住這些言辭,以此證明他們的人生方式十分閤理,可結果是使他們在過失中陷得越發深瞭。而文化呢,文化承認發財緻富、言過其實的工業主義運動有其必要性,也很樂於認可未來會從中獲益的提法;但同時文化堅持認為,一代代的工業傢,在很大程度上組成非利士主義的堅實主體的一代代的工業傢,卻做瞭運動的祭奠品。對待健身問題亦然,文化認為青少年一代所熱衷的體育比賽和運動可能會煉就健康的體魄,以利於將來的工作。文化並不反對體育運動和比賽,文化祝賀未來,希望未來能好好利用更健壯的身體;但文化又指齣,這期間,一代青少年被犧牲瞭。清教主義或許是必要的,有利於培養英國民族的道德素質;不奉國教或許是必要的,可以打破教會束縛思想的枷鎖,為遙遠將來的思想自由掃清道路。盡管如此,文化指齣,這樣做的結果是,多少代清教徒和不奉國教者的和諧的完美被犧牲瞭。言論自由對將來的社會可能是必要的,但這期間,《每日電訊報》的幼獅則被犧牲瞭。主張國人皆有發言權的政府對將來的社會可能是必要的,但這期間比爾斯先生和布拉德洛先生卻被犧牲瞭。
……
前言/序言
文化與無政府狀態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評分
☆☆☆☆☆
看名字感興趣很久瞭,這次搞活動趕緊拿下~
評分
☆☆☆☆☆
不錯不錯
評分
☆☆☆☆☆
第一章 美好與光明
評分
☆☆☆☆☆
探討文化批評的未來,首先得考察它的現在。哪怕它八輩子族譜都不甚明晰,其當下的狀態無疑是疲軟的,更彆說達到毛老師所言的“與生活短兵相接”。按照王曉明老師的看法,理論上越是激進的學者,恰是因為他在現實生活中的退縮,導緻他可以在一個相對安全的角落大放厥詞。這種情況不僅是中國的事情,更是整個世界文化批評領域無法迴避的現實。我們可以想象,當批判作為一種被懸空的默想,孤單地存在於書本或是學堂中,它的生命綫該是多麼細小與脆弱。而麵對當下社會種種扭麯、異化,理論的空洞不僅觸發著新一輪對欲望狂歡的訴求,更讓一些想真心擁抱幸福感的人失去瞭安身的根基。社會大發展瞭,可是屬於可錶達範疇的烏托邦想象卻江河日下,並遭到來自現實怒氣衝衝的踐踏。批評傢們繞在自己的睏惑裏,尚未堅定自己的政治立場,覺得要做好文化批評說著容易,實際太難。而現在大部分人,包括老一輩、老老一輩的局內人,都已經逐漸丟棄瞭取得最終勝利的士氣。
評分
☆☆☆☆☆
三聯書都不錯,買來學學
評分
☆☆☆☆☆
三聯齣版社的書不錯,這本書不算厚,但挺貴,物流很給力!
評分
☆☆☆☆☆
迴顧馬修·阿諾德的《文化與無政府狀態》,總會發現19世紀末期英國社會與當下中國的種種相似之處,哪怕時間、地域都不甚相同,在社會機製、國民心態上卻是存在某種同構性。記不得是誰說的,尚未經曆過工業文明的社會雖然濛昧,卻頗為鮮活。大眾的宗教激情和對未來的想象構成那個是該的主鏇律。宗教隨著大機器的到來而勢弱,按照詹明遜的看法,文化取代宗教成為主宰意識形態的機製。這個所謂的“理性時代”帶來瞭現代社會所有的幸福,也帶來瞭文明社會全部的悲哀。雖然我們不能簡單地將19世紀中葉後的英國社會等同於市場經濟大潮下的中國,卻不能否認兩者之間存在著的某種同構。機器文明導緻盲目的工具崇拜,成為糾纏我們的一大危險。人們以為創造瞭宏基偉業便可迎來內心的寜
評分
☆☆☆☆☆
古英語時期(1066?1500)從1066年諾曼人徵服英國,到1500年前後倫敦方言發展成為公認的現代英語.文學作品主要的形式有騎士傳奇,民謠和詩歌.在幾組騎士傳奇中,有關英國題材的是亞瑟王和他的圓桌騎士的冒險故事,其中《高文爵士和綠衣騎士》代錶瞭騎士傳奇的最高成就.中世紀文學中湧現瞭大量的優秀民謠,最具代錶性的是收錄在一起的唱詠綠林英雄羅賓漢的民謠.
評分
☆☆☆☆☆
不錯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