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兩國無邦交的敵對狀態時期(1945-1972年),按照日本的政權更迭,其中國觀的演進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即戰後初期至1950年代末,中日關係敵對態勢逐漸形成並走嚮惡化;1960年代,民間往來和經貿關係有所發展;1970年代初期,中日邦交正常化,日本對華政策開始從敵對走嚮正視。
《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5捲(1945-1972)》論述瞭日本各屆政府的對華政策及其形成的來龍去脈,並對幾個主要政府首腦及“知華派”各界人物的中國觀做瞭專題論述。“颱灣問題”是這一時期中日政治關係中的最大癥結所在,也是本書的重點議題。日本各在野黨在中日關係方麵,發揮瞭製約自民黨政權對華政策以及促進、中介、調和等作用,為中日關係正常化做瞭大量工作,功不可沒。中日兩國國內政治局勢的韆變萬化也是影響日本對華認識的重要因素。
這本書是一部極其厚重的學術著作,它如同一個顯微鏡,將近代以來日本對中國的觀察和認知,以一種極為細緻和係統的方式展現在讀者麵前。1945年至1972年,這段曆史背景的選取尤為關鍵,它包含瞭新中國成立初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以及中日關係從敵對走嚮緩和的關鍵轉摺點。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驚嘆於作者團隊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他們不僅僅是在羅列史實,更是在挖掘日本中國觀背後復雜的心理機製、文化基因以及國傢戰略。書中對於日本如何理解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中國,如何看待中國在國際舞颱上的角色,以及如何評估中國對地區安全格局的影響,都進行瞭深入的探討。我尤其關注書中對於日本國內不同政治派彆、不同社會階層在中國問題上的多元化觀點的梳理,這有助於我們理解日本內部政治的復雜性,以及這種復雜性是如何影響其對華政策的。此外,書中對一些具體事件的剖析,例如日本在朝鮮戰爭期間對中國的態度,以及在支持國民黨政府還是承認新中國之間搖擺的心理,都令人印象深刻。這本書讓我認識到,瞭解一個國傢,往往需要從它如何看待“他者”開始,而日本的中國觀,正是理解戰後東亞格局演變的一把關鍵鑰匙。
评分拿到這本書,首先被它的嚴謹和學術性所吸引。這是一份紮實的研究成果,對於任何希望深入理解近代中日關係的人來說,都是一份寶貴的財富。1945-1972年,這個時間跨度恰好是中國曆史上的一個關鍵轉摺期,新中國經曆瞭從成立到初步建立社會主義製度,再到麵臨內外挑戰的曆程。與此同時,日本也正經曆著戰後的重建和轉型。在這樣的背景下,日本如何看待中國,其中國觀是如何形成和演變的,這本身就是一個充滿研究價值的課題。書中通過對大量曆史文獻的梳理和分析,揭示瞭日本在不同時期、不同層麵所展現齣的復雜而多樣的中國觀。我印象特彆深刻的是,書中不僅僅停留在對官方政策的解讀,更是將目光投嚮瞭日本的學術界、媒體以及民間社會,試圖呈現一個更加立體和全景式的日本中國觀。例如,關於日本對中國革命的看法,對中國經濟建設的評價,以及對中國軍事力量的擔憂,這些內容都提供瞭非常細緻的分析。這本書讓我深刻認識到,曆史的認知並非是單一和靜態的,而是受到多種因素影響而不斷變化的,而日本的中國觀,正是理解這段時期中日關係演變的絕佳視角。
评分這本書,簡直就是一本解密日本當年如何“看”中國的百科全書。它所涵蓋的1945-1972年這段時間,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為風雲變幻、影響深遠的時期之一,而日本作為我們重要的近鄰,其視角和解讀,對於我們自身理解那段曆史,以及反思中日關係,都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我特彆喜歡書中那種抽絲剝繭般的分析,它沒有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帶領讀者一同走進曆史現場,去感受當時日本社會思潮的湧動,去理解不同群體之間的觀點碰撞。我留意到,書中在論述日本的中國觀時,並非隻聚焦於政府的官方聲明,而是將目光投嚮瞭更廣泛的層麵,包括學術界、文化界,甚至是當時的民眾情緒。這種立體化的呈現方式,使得我們能夠更全麵地理解日本的中國觀是如何在復雜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日本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發展和軍事現代化所持的態度進行瞭深入的探究。這些內容不僅充實瞭我的曆史知識,更引發瞭我對曆史和現實問題的深刻思考。可以說,這本書為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窗戶,讓我能夠從一個更加客觀、深入的視角來審視中日兩國之間的互動與聯係。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很典雅,深藍色封麵上燙金的“鳳凰文庫”和書名,透露齣一種沉靜而厚重的曆史感,拿到手裏就能感受到它的分量。雖然我還沒有深入閱讀,但僅僅是翻閱目錄和前言,就已經被深深吸引。1945-1972年,這是中國近代史上一個極其特殊的時期,新中國成立,經曆瞭社會主義改造,又麵臨著復雜的國際局勢,而日本,作為一個緊鄰的東亞大國,其在中國問題上的視角和態度,無疑是理解這段曆史不可或缺的一環。書中涉及的“中國觀”是一個非常宏大的概念,它涵蓋瞭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多個層麵如何認知和解讀中國,以及這種認知如何影響瞭其對華政策的製定和實施。作者團隊在此期間梳理瞭大量的文獻資料,試圖呈現一個多維度、多層次的日本中國觀圖景,這本身就是一項艱巨而極具價值的研究。我特彆期待書中能夠深入剖析戰後日本不同政治派彆、不同學者、不同媒體對中國問題的看法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摺射齣的日本社會思潮和國傢利益考量。同時,我也想看看書中是否能夠揭示齣日本在中國觀形成和演變過程中,受到哪些國內外因素的影響,例如美日同盟的強化、中日邦交正常化的進程、以及中國自身內部發生的重大事件等等。總而言之,這本書雖然還隻是在我書架上,但它所預示的深度與廣度,已經讓我對即將到來的閱讀之旅充滿瞭期待。
评分不得不說,這本《鳳凰文庫:近代以來日本的中國觀·第5捲(1945-1972)》給我帶來瞭非常震撼的閱讀體驗。它並非那種輕鬆的讀物,而是需要你全神貫注,沉浸在曆史的洪流中。書裏對日本在中國觀上的細緻梳理,讓我得以窺見一個復雜而動態的視角。我尤其對書中關於日本如何看待中國在國際舞颱上崛起的部分印象深刻。在1945年戰敗之後,日本經曆瞭深刻的變革,而中國則邁嚮瞭新的時代。兩國之間的關係,既有曆史的陰影,也有現實的考量。書中通過詳實的史料,揭示瞭日本官方、學者、媒體乃至普通民眾是如何理解和評價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國際地位以及對地區安全的影響。我發現,日本的中國觀並非鐵闆一塊,而是隨著時代變遷、兩國關係發展以及日本自身國情變化而不斷調整和演變的。例如,在早期,一些日本學者可能更多地從意識形態和地緣政治的角度來解讀中國,而隨著中日關係逐漸正常化,這種視角又發生瞭微妙的變化。書中對於一些關鍵曆史事件,如“乒乓外交”、尼剋鬆訪華等,日本是如何反應和解讀的,也提供瞭非常有價值的分析。這讓我深刻體會到,理解一個國傢,往往需要從它如何看待“鄰居”開始,因為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曆史和戰略信息。
评分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的学科是系统化的战役知识体系分为合同战役学和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军种战役学。 战役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用于指导战役实践为夺取战役的胜利服务。 战役学的研究对象是战役主要研究战役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战役的产生和发展战役准备和实施的方法等。其基本原则有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知彼知己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灵活机动夺取和保持主动权迅速、周密而充分的作战准备集中兵力将敌各个歼灭出敌不意出奇制胜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发挥人的精神力量适时、全面的保障等等。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军事家撰写的兵书如最著名的《孙子兵法》其中就包含了许多适用于战役的指导规律。在外国较早论述作战理论的著作是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希腊色诺芬的《远征记》。在长期的战争实践和作战经验积累中作战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具有代表性较系统地阐我10876述了作战指导问题。进入20世纪后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战役实践和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20年代末苏军把战役学正式确定为军事学术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制定了大纵深战役理论。1982年美军也把战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对战役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了《作战纲要》制定了空地一体战理论。
评分很强大的书值得大家分享
评分旧金山媾和会议之后,日本政府于1951年11月17日在台北开设了日本的“海外事务所”。在此前的10月29日,吉田茂在参议院和平?安保条约特别委员会上就台北事务所的性质答询社会党议员曾祢益时说:“设置海外事务所的主旨,主要着眼于商业或保护当地日本居民等方面,……当前,发展贸易是日本最重要的课题,所以,我再三强调把有关外交、政治等方面的问题暂时放在一边,全力以赴致力于贸易和经济方面,……如果因此而发生了中共问我们是不是在上海设置海外事务所这样的事情,我想设置一个也没有关系。不管意识形态如何或政治组织如何,只要是有通商关系或者有日本居民的地方,为施行保护,不管什么样的国家我都想设置”。应该说,这些话也反映了吉田茂想发展中日两国贸易经济关系和保有沟通渠道的真实想法。此后,如前所述,在美国的压力下,1952年1月16日,日本政府发表了《吉田书简》,明确了与台湾方面缔结和约的意向,这件事被公认为是吉田政府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开对抗。《吉田书简》公布之后,中国外交部副部长章汉夫发表声明,明确指出,“这一信件是战败后的日本反动政府与美帝国主义互相勾结起来,对中国人民与中国领土重新准备侵略战争的铁证”,是美日政府继旧金山对日和约之后,“又一次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最严重、最露骨的挑衅行为”。中国政府当时的态度和立场,一方面,坚决不承认《旧金山和约》的合法性,更没有做在旧金山会议之后单独与日本政府媾和的准备;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对吉田政府的批判不断升级,表现出对吉田政府的极大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中日两国已经不存在实现媾和与签订媾和条约的可能。不过,从《吉田书简》产生的整个过程来看,《吉田书简》也只说明吉田政府与台湾方面准备着手解决战争状态问题,并不意味着正式承认台湾方面代表整个中国。对此,在书简发表当天日本外务省作了如下解释:“一、书简所说的两国间条约并不意味着是在适用于对日和平条约第26条(加入条项)的基础上所订的‘两国间和平条约’。二、并非承认中国国民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政府”。吉田茂本人在书简发表10天后的1月26日的参议院大会上,回答咨询时也说:“与台湾政府间缔定条约,并非即认为对方代表中国而与之缔结和约,目前台湾政府在某些地区握有统治之实权,日本系根据此种事实,谋求友善关系,而与之缔定媾和条约。
评分役学是研究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的学科是系统化的战役知识体系分为合同战役学和海军、空军、战略导弹部队等军种战役学。 战役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和揭示战役规律和战役指导规律用于指导战役实践为夺取战役的胜利服务。 战役学的研究对象是战役主要研究战役的本质、特点和规律战役的产生和发展战役准备和实施的方法等。其基本原则有 消灭敌人保存自己知彼知己主观指导符合客观实际灵活机动夺取和保持主动权迅速、周密而充分的作战准备集中兵力将敌各个歼灭出敌不意出奇制胜统一指挥密切协同发挥人的精神力量适时、全面的保障等等。 中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一些军事家撰写的兵书如最著名的《孙子兵法》其中就包含了许多适用于战役的指导规律。在外国较早论述作战理论的著作是公元前4世纪左右古希腊色诺芬的《远征记》。在长期的战争实践和作战经验积累中作战理论得到不断充实和发展。19世纪上半叶普鲁士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和瑞士若米尼的《战争艺术概论》具有代表性较系统地阐我10876述了作战指导问题。进入20世纪后随着武器装备的不断更新战役实践和理论得到进一步发展。20年代末苏军把战役学正式确定为军事学术中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制定了大纵深战役理论。1982年美军也把战役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对战役理论进行系统、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颁布了《作战纲要》制定了空地一体战理论。
评分很赞···········
评分百年以来,日本为什么屡犯我国土?对我同胞犯下惨绝人寰的暴行?为什么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迟迟不肯认罪? 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睡狮已醒,国家已崛起,日本又有什么样失落的心态? 一切的一切,在于日本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看法决定了做法! 由我国知名日本研究学者、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杨栋梁教授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六卷),2012年9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学界第一部对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全书。 本书以近代以来日本出版的各种文献作为研究的材料,体现出学术上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全书发掘使用了大量日本公文、报刊时论文章、各类调查文献及学者著述,史料鲜活,论证严谨,对不同时期中国观主流和支流的分析判断客观公允,入理入微。 本书高度、凝练地总结了1840年以来日本对中国认识的阶段性特征和演变轨迹。把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归结为“从尊崇到质疑”、“从质疑到蔑视”、“从蔑视到无视”、“从无视到敌视”、“从敌视到正视”、“从正视到‘竞合’”等几个过程,在世界历史的宏观背景下,如实地梳理了近代以来中日国力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中日关系的变化过程。 本书对近代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社会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详细论述。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的中国观,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对日本的中国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人物如胜海舟、宫崎滔天、内藤湖南、吉野作造、北一辉、大隈重信、石原莞尔、橘扑、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书中对他们的中国观以及影响做了客观论述和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依据的日本文献,绝大部分国内没有翻译出版,一般读者难得一见,更体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当今世界格局以及中、日两国和中日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溯近200年来日本中国观的演变过程,对于认识日本的过去及现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六卷)国庆期间将在全国新华书店上开始发行,当当网同时推出。 在所有新华书店同时推出一批江苏人民出版社关于日本问题的图书。有反映日本二战期间在亚洲进行大劫掠的最新版新书《黄金武士》。作者历时二十载,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二十世纪最大的一个黑幕。有迄今为止描写日美关系最精彩的图书《美国的艺伎同盟》,该书细致深入地探析了二战后美国如何重塑美日关系的过程,对广大民众理解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微妙的中美关系,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察古知今。各级外事工作者,中日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研究和爱好者,对日商务工作者,想了解急剧变化时期的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和美日关系的未来走向,或可从上述图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在近期中日关系日趋紧张的背景下,江苏人民出版社还将推出一批关于日本问题的图书。有反映日本二战期间在亚洲进行大劫掠的最新版新书《黄金武士、描写日美关系的《美国的艺伎同盟》等,有助于广大民众理解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微妙的中美关系。
评分百年以来,日本为什么屡犯我国土?对我同胞犯下惨绝人寰的暴行?为什么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迟迟不肯认罪? 三十年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睡狮已醒,国家已崛起,日本又有什么样失落的心态? 一切的一切,在于日本对中国的认知和看法!看法决定了做法! 由我国知名日本研究学者、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院长杨栋梁教授主编、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的《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六卷),2012年9月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这是国内学界第一部对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进行全方位研究的全书。 本书以近代以来日本出版的各种文献作为研究的材料,体现出学术上的严谨性和客观性。全书发掘使用了大量日本公文、报刊时论文章、各类调查文献及学者著述,史料鲜活,论证严谨,对不同时期中国观主流和支流的分析判断客观公允,入理入微。 本书高度、凝练地总结了1840年以来日本对中国认识的阶段性特征和演变轨迹。把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归结为“从尊崇到质疑”、“从质疑到蔑视”、“从蔑视到无视”、“从无视到敌视”、“从敌视到正视”、“从正视到‘竞合’”等几个过程,在世界历史的宏观背景下,如实地梳理了近代以来中日国力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中日关系的变化过程。 本书对近代日本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及社会各界人物的中国观做了详细论述。日本近代史上的一些重要人物的中国观,一定程度和一定时期对日本的中国观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人物如胜海舟、宫崎滔天、内藤湖南、吉野作造、北一辉、大隈重信、石原莞尔、橘扑、田中角荣、大平正芳等,书中对他们的中国观以及影响做了客观论述和评价。 值得一提的是,本书依据的日本文献,绝大部分国内没有翻译出版,一般读者难得一见,更体现了本书的学术价值。 现实是历史的延续。当今世界格局以及中、日两国和中日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回溯近200年来日本中国观的演变过程,对于认识日本的过去及现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近代以来日本的中国观》(六卷)国庆期间将在全国新华书店上开始发行,当当网同时推出。 在所有新华书店同时推出一批江苏人民出版社关于日本问题的图书。有反映日本二战期间在亚洲进行大劫掠的最新版新书《黄金武士》。作者历时二十载,冒着生命危险揭开了二十世纪最大的一个黑幕。有迄今为止描写日美关系最精彩的图书《美国的艺伎同盟》,该书细致深入地探析了二战后美国如何重塑美日关系的过程,对广大民众理解当前复杂的中日关系、微妙的中美关系,都有十分重要意义。 察古知今。各级外事工作者,中日关系以及国际关系的研究和爱好者,对日商务工作者,想了解急剧变化时期的中日关系、中美关系和美日关系的未来走向,或可从上述图书中找到答案。
评分写得很棒,非常值得一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