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與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改良與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曉鞦 著
圖書標籤:
  • 晚清史
  • 民初史
  • 中國近代史
  • 曆史研究
  • 史學
  • 改良運動
  • 革命運動
  • 政治史
  • 社會史
  • 文化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12462
版次:1
商品编码:1111036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博雅史学论丛·中国史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2-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16
字数:28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改良與革命:晚清民初史事新探》分專題集中討論瞭以下一些問題:圍繞晚清的幾次改良運動和五四運動、辛亥革命,論證晚清曆史上改良與革命的辯證關係;晚清中國改革先驅者和政府對世界的認識和走嚮世界的曆史軌跡;對晚清的一些重要曆史文獻,如《日本變政考》、《海國圖誌》進行發掘、解讀,考證它們的文本、傳播和影響;京師大學堂及北京大學在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中的史實等等,均依據第一手資料,作瞭仔細的考訂和論證,新見迭齣,多有創建。

作者簡介

王曉鞦,男,1942年8月生,江蘇海門人。1964年北京大學曆史係畢業留校任教,現任北京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副會長。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近代史和中日關係史。主要著作有《近代中日啓示錄》、《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關係史研究》、《東亞風雲》、《民族英雄林則徐》、《中日文化交流史話》、《近現代中國的革命》、《戊成維新與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等。

內頁插圖

目錄

自序
輯一 改良與革命
試論中國近代史上改良與革命的辯證關係
晚清改革史研究論綱
試論康有為的“仿洋改製”
試論清末京城立憲派
試論辛亥革命的世界意義
民國元年孫中山與袁世凱北京會談新論
五四運動在東京新探

輯二 中國與世界
晚清中國改革先驅者的世界認識
晚清中國人走嚮世界的曆史軌跡
1887年海外遊曆使新探
晚清中國官員三次集體齣洋的比較
晚清民初中國參與世界博覽會的曆史迴顧和啓示
晚清民初中國人日本觀的變遷

輯三 文獻與傳播
黃遵憲《日本國誌》初探
康有為《日本變政考》初探
林之望《庚申日記》初探
魏源《海國圖誌》在日本的傳播和影響
日本《革命評論》與中國同盟會

輯四 北大校史叢考
戊戌維新與京師大學堂的創立
京師大學堂與日本
辛亥革命與民國初年的北京大學
孫中山與北京大學
五四時期北大師生與日本思想界的交流

精彩書摘

康有為在《日本變政考》中認為設立民選議院是變法的綱領:“夫人主之為治,以為民耳。以民所樂舉樂選者,使之議國政、治人民,其事至公,其理至順。”(捲六)他甚至還鼓吹“天之生人,並皆平等,故孔子謂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捲五)。這種認識帶有西方“天賦人權”的資産階級民主思想色彩,並反映瞭他為中國資産階級爭取政治地位的要求。康有為又從古代曆史中找尋設立議院、君民共主的根據。他說:“昔先王治天下,無不與民共之。傳言文王與國人交,洪範雲謀及庶人,虞廷之明白達聰皆由闢門,周禮之詢謀詢遷皆會大眾,凡此皆民選議院之開端也。”(捲六)可是,“三代之下,其君日尊,其民日卑,上下不交,於易為否。天下多亂而少治,難存而易亡,皆古義不明,馴至之弊”(捲六)。他尖銳地揭露批判:“遂至君尊極而無權,民卑極而愚魯。外國來爭,乾戈不已,由是大權不失於內,則失於外。亞洲諸國,莫不皆然。夫近世民智日開,豈能復以循故以治之,但高拱深官,不達外情乎?”(捲一)他認為設議院可使君民相親相愛:“君之保民如保其子女,民之愛君如愛其父母,互相愛也,互相保也,雖萬年長存而不亡可也。”(捲六)他十分嚮往這種所謂“君民共治”的君主立憲政體。竭力稱頌:“此民選議院之良製,泰西各國之成法,而日本維新之始基也。”(捲六)因此康有為認為隻有“改定國憲”,即立憲法、設議院,改君主專製為君主立憲,纔叫做真正的變法。他強調:“購船置械,可謂之變器,不可謂之變事。設郵便,開礦務,可謂之變事矣,未可謂之變政。改官製,變選舉,可謂之變政矣,未可謂之變法。日本改定國憲,變法之全體也。總攝百韆萬億政事之條理,範圍百韆萬億臣民之心誌。建鬥運樞,提綱挈領,使天下戢戢從風,故為政不勞而易舉。”(捲七)所以他的《日本變政考》最後寫到明治二十三年(1890)十一月二十九日天皇親臨國會開幕典禮,正式實行君主立憲,以此作為日本變法完全成功的標誌。康有為總結道:“日本變法二十四年,而後憲法大成,民氣大和,人士知學,上下情通。而後議院立,禮樂莘莘,其君亦日益尊,其國日益安,此日本變法已成之效也。”(捲十二)像日本那樣保留天皇很大權力的君主立憲製度和資産階級議會政治,正是康有為倡導變法運動的根本綱領,也是他孜孜以求的奮鬥目標。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包装排版都挺好的,物流很快

评分

这本书还行。

评分

发货速度很快,服务态度很好!

评分

书中关于改良和革命做了很好的论述。真正的人生需要文化作为底色,文化的传承在于书籍文本和精神禀赋中。读书生活的独特性在于思接千载,心游太玄,在喧哗与骚动中保持自我思想的独立性,守持人文理性的价值底线和良善心地。读书使人心理、精神、人格气质不断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在思想的超越性和言说的有限性之间感到生命的飘逝性,在怦然心动的阅读中体悟无边的人类忧思和生命意义的升华。英国的思想家培根在《随笔录·论读书》中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就是说,读书使人明智,使人善辩,使人深刻,使人进步。写过多部描述解放战争、中国抗美援越战争等军事小说的作家黎汝清在谈读书的体会时说:“在书的天国里,我是自己的上帝。对于历代帝王将相我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我可以超越时空在古往今来的书海中任意遨游。我可以去跟老子促膝谈心,也可以跟黑格尔老人争辩是非。我想深沉,可以到历代悲剧中去为古人扼腕叹息;我想欢愉,可以到人间喜剧中去体验人生至福;我想壮烈,可以亲临战场目睹血肉横飞。读书越多,想象越丰富,一闭眼,就可以听见金字塔下的骆驼铃声;一抬头,可以看见世界各地火山喷发……其乐无穷,妙不可言。”举世公认的现实主义小说艺术大师巴尔扎克说,图书包含着整个生活。读书的重要功能之一正是影响人心、创造梦想和希望。诚如台湾作家张大春所说,文学带给人的往往是“一片非常轻盈的迷惑”,它不能帮助人解决人生问题,它的存在,只是“一个梦、一则幻想”而已。然而,谁都不能否认,只有那种存着梦想的人生,才是真的人生。读书犹如做梦。因为有了这个梦,单调的生活将变得复杂,窄小的心灵将变得广阔。读书可以让人们的大脑更加充实,心胸更加宽广,信念更加坚定,内心更加和谐。而且,读书还会使我们知道学习的路程是艰苦的,美好的希望不是一触而就的;读书也使我们更知道,要想达成自己美好的梦想,就要多读书。“开卷有益,读书好处多”这是自古以来人们的共识,每一个人要想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越壮阔,就要拥有渊博的知识。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因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才能充实。书里乾坤,纸上心迹,记载的都是前人的智慧和学识,后来者借着读其书,便能与其心灵相通,受其教益,为之熏陶,以致远避世俗的侵蚀,渐达高远的境界,不亦快哉?所以,联想自己的读书生活,我深深感到,读书,其实是充实生活的精神支柱。从我读书的经历中深深体会到,读书是我成长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当裴多菲说“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我懂得了做人的价值;当简爱说“我们是平等的,我不是无感情的机器”,我懂得了一个人的自尊;当鲁迅说“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懂得了创造的重要;庄子在无路可走时,面对楚王的邀请,在濮水边“持竿不顾”!使我懂得了这叫洒脱;苏轼在匈奴牧羊十九载,始终未放弃归汉的努力,使我懂得了这叫坚持;文天祥在外族的屠刀下高吟“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使我懂得了这叫气节;海伦在失明又失聪的情况下,毅然坚持学习,最终成为著名的作家,使我懂得了这叫意志;当杜甫说“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我懂得了关心别人的快乐;读古代的“二十四孝的故事”,使我懂得了这叫孝顺;……《鲁滨逊飘流记》这部小说,写鲁滨逊乘坐的商船在海上触礁破碎后飘流到一个荒无人迹的孤岛上,靠他自己一个人以顽强的毅力战胜各种艰难生活下去,而且活得很好,最后遇到一艘商船把他救回去了。我读了这部小说受到很大的鼓舞,懂得人是有力量的,有创造性的,能战胜各种困难,能战胜自然。另外,鲁滨逊与“礼拜五”之间的充满人情味的互助、交流,也令我感到非常亲切。这本书我也读了好多遍。所以,读书是我充实生活的精神支柱。读书增加人的思想深度。读书是超越的前提,是自我思想诞生的产床。读书是读者与著者的心灵之镜光明,互相渗透,使光之强度增加。这正如显微镜与望远镜之所以能使人看见更细微更深远之事物,是由于利用凹凸镜之互相重叠,能使光线深入事物内部,将事物内部之情形清楚地反映出来,为人们所见。

评分

王晓秋,1942年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会长等职。曾任日本国际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中央大学、法国巴黎高师、韩国高丽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庆应大学、泰国法政大学等校访问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近代中日启示录》(曾获第二届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以及《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日本出版日文本)、《东亚风云》(台湾出版)、《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国出版韩文本)等书。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历史卷》、《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等书。并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

评分

很不错的书,一直想买来看。好好加油!

评分

魔戒》(英语:The Lord of the Rings,又名《指环王》)是一部由牛津大学教授兼语言学家J·R·R·托尔金创作的史诗奇幻文学作品。这个故事原是托尔金早年创作的儿童幻想小说《霍比特人历险记》(1937年)之续篇,但随着故事的发展逐渐变得恢弘庞大。此作品绝大部分完成于1937至1949年,约与二战期间相符,在某些方面亦受到该场战争的影响[1]。直至近年,《魔戒》一书仍是第二卖座的小说[2]。 常有读者将其误认为一“三部曲”,其实托尔金起初的构想是将本书同《精灵宝钻》组合成一个两卷的作品。但碍于经济原因,出版商在1954、1955年决定删掉《精灵宝钻》的部分,而只把《魔戒》分为三卷共六册出版,形成今天广为人知的《魔戒》三部曲。分别称作《护戒同盟队》、《双塔奇兵》、《王者归来》。其中每一部又分为两册出版,并收录了相关的背景资料。此后,《魔戒》一书被译为多种语言并重刷多次,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奇幻文学作品之一。 这个故事的原文名称,The Lord of the Rings(魔戒之王)指明了最主要的反派角色——黑魔王索伦,他创造了一枚戒指来统领其他戒指,并以此作为对抗甚至统治中土大陆的终极武器。故事开始于平静的夏尔,一个类似英国乡村的哈比家园,随着魔戒的争夺而横跨了整个中土大陆。主角包括霍比特人佛罗多·巴金斯、山姆·詹吉、梅里、皮平和他们的同伴游侠阿拉贡、矮人吉姆利、精灵莱戈拉斯,还有巫师甘道夫。 托尔金众多作品的写作主题、背景和其由来皆被大量研究过。尽管加入了大量的知识,《魔戒》剧情其实仅是托尔金自1917年以来写作之浩大史诗中的最后一个环节,他并自称该史诗的类型为“神话创作”(mythopoeia)[3]。影响《魔戒》的因素广泛来源於哲学、神话、宗教、对工业化的反对立场、作者前期作品与两次世界大战等[1]。一般认为《魔戒》为现代奇幻作品带来巨大的影响,“托尔金派”(Tolkienian和Tolkienesque)一字甚至为《牛津英语词典》所收录 [4]。 《魔戒》一书的历久不衰为流行文化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及参照。托尔金迷们创建了许多社群,亦出版了大量有关托尔金及其作品的书籍。《魔戒》正持续地衍生出不同作品,如艺术插图、音乐、电影、电视、广播剧、电玩游戏、同人文章等。 全书共分六篇: 第一篇:黑影重临(I: The Return of the Shadow) 第二篇:魔戒远征队(II: The Fellowship of the Ring) 第三篇:伊森加德的背叛(III: The Treason of Isengard) 第四篇:莫多之旅(IV: The Journey to Mordor) 第五篇:护根战争(V: The War of the Ring) 第六篇:王者回归(VI: The Return of the King) 托尔金原来打算集结成一册出版,但在二战后由于纸张短缺,他的想法未能付诸实现。小说最后只能分为三册出版:《魔戒首部曲

评分

好书,非常值得细读和收藏

评分

王晓秋,1942年生于上海市。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外关系史研究所所长。并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委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委员,中国中日关系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中日文化交流史研究会会长等职。曾任日本国际文化研究中心、日本中央大学、法国巴黎高师、韩国高丽大学等校客座教授,日本东京大学、庆应大学、泰国法政大学等校访问研究员。主要著作有《近代中日启示录》(曾获第二届全国通俗政治理论读物一等奖)、《近代中日文化交流史》、《近代中日关系史研究》、《近代中国与世界:互动与比较》、《晚清中国人走向世界的一次盛举》以及《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日本出版日文本)、《东亚风云》(台湾出版)、《近代中国与日本:他山之石》(韩国出版韩文本)等书。主编《戊戌维新与近代中国的改革》、《戊戌维新与清末新政——晚清改革史研究》、《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历史卷》、《国外中国近现代史研究述评》等书。并发表论文一百五十多篇。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