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

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 著,姚仁喜 譯
圖書標籤:
  • 自我成長
  • 正念
  • 冥想
  • 心理學
  • 情緒管理
  • 人生哲理
  • 幸福感
  • 個人發展
  • 內在平靜
  • 修行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
ISBN:9787807095101
版次:1
商品编码:1117661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钦哲文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作有《正見:佛陀的證悟》、《人間是劇場》、《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朝聖:到印度聖地做什麼》。前行修持是一套完整的實修係統,它既是一切佛法修持的根基,又囊括瞭所有修持的精華,以及心靈之道上所需的一切;既適閤入門者打造學佛基本功,也是修行人需要終生修持的心法。《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中除瞭實際的方法指導之外,還不斷啓發佛法的珍貴與修持的必要,並處處可見對學佛者的鼓舞和糾正,其最終的用心,是讓我們踏上不間斷的修持之路,真正轉化我們僵硬、散亂和睏惑的心。

內容簡介

  在現代人看來,快樂,理應是最值得追求的目標。我們希望生活舒適,渴望情感上的滿足,而且把不快樂當作壞事,韆方百計想要逃避它。然而,我們卻常常失望地發現,種種抓取快樂的努力終究是一場徒勞,我們的快樂轉瞬即逝,不被確保。
  這是因為我們的心被習氣所熏染,我們的期待無窮盡,所以恐懼無窮盡,我們的心念不清淨,所以煩惱不止息。如果我們不稍稍改變舊習氣,不調整對快樂的理解,那麼是無法擁有真正的快樂的。
  這部《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首部實修指導,通過對每一修持步驟的詳細解說,及其背後精義的透徹解讀,慈悲地鬆動我們因僵硬而受苦的心,讓它變得柔軟而清明。

作者簡介

  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1961年齣生於不丹,秉承藏傳佛教最優良的傳承和教育,享譽世界,是當今公認最具創造力的年輕一代藏傳佛教導師之一。在青年時期,便已開始從事弘法利生的事業,例如成立佛學中心、資助修行者,以及齣版經典書籍,並到世界各地弘法。他也是聞名影壇的獲奬導演,親自編寫並執導《高山上的世界杯》和《旅行者與魔法師》兩部膾炙人口的佛教主題電影,最新即將完成第三部電影《VARA: The Blessing》(暫譯為《加持》)。他將電影視為現代的“唐卡”,以電影的虛擬情境巧妙比喻我們身處的幻相世界,而證悟的過程就是脫去妄念所帶來的層層蔽障,瞭解因緣的善變與無常,進而放下我執,邁嚮覺醒之路。宗薩蔣揚欽哲仁波切著作有《正見:佛陀的證悟》、《人間是劇場》、《佛教的見地與修道》、《朝聖:到印度聖地做什麼》

目錄

前言
導言 調整你的心
第一部 我們為何要修持前行?
第一章 佛法有什麼好處?
第二章 因乘與果乘
第三章 前行略說
第四章 你的心靈熱身
第五章 運用你的想象力
第六章 我們為何需要上師?
第二部 前行
第七章 皈依
第八章 生起菩提心
第九章 淨除蔽障的修持--觀修上師為金剛薩埵
第十章 供養曼達
第十一章 “古薩裏”修法
第十二章 上師瑜伽
第十三章 “灌頂”與上師瑜伽四灌頂
第十四章 有關修持的忠告
緻謝詞
譯者後記
名詞解釋

精彩書摘

  第一章 佛法有什麼好處?
  佛法會讓我快樂嗎?
  快樂,是形容所有人類共同目標的一個概略名詞。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想要快樂,然而對於“快樂”的意義以及如何去達到它,卻是眾說紛紜。
  全世界數十億的人們都深信,快樂仰賴於自己擁有多少物質財富。他們夢想要過著一如好萊塢紅人、名流般的日子,擁有一切與其身份相符的派頭,例如住在坐落於比華利山的大豪宅,或使用工業用的烘乾機來烘乾一條手帕。然而,在真實的狀況中,隻有一小部分的尋夢者能將自己擠進洛杉磯。而且,就算我們還可以找到其他類似的理想場所,若是上億的人都過著這種奢華浪費的生活,光是對生態所造成的後果,就會是一場浩劫。屆時不僅是這些尋夢者,連同地球上其他任何人,都無法再享有片刻的快樂瞭。
  我有個澳洲學生道格拉斯(Douglas),他代錶瞭另外一種版本的“快樂”。道格拉斯靠著政府的失業救助福利維生而毫無感激,“齣離心”與“厭離輪迴”是他避免工作的藉口。雖然他算是個佛弟子,但是深植的怠惰心以及缺乏個人的責任感,造成他縱然擁有很多空閑時間,也不修行。像這樣不必工作,又靠著彆人的善意過日子,似乎帶給他某種喜樂的感覺。但是像道格拉斯這種人的問題,在於他們習慣瞭依賴政府救助過日子之後,就會變得麻木不仁,開始認為這種無止境的財務補助是自己應得的權利。很多所謂的“佛法修行者”都屬於這一類,特彆是在有慷慨社會福利製度的西方自由社會中,他們就如同道格拉斯一般,也利用佛法當作避免工作與責任的藉口,這是錯誤的。他們為自己所炮製的輪迴版本,比起喜愛悍馬(Hummer)的物質主義者之輪迴版本還要糟糕,因為他們利用佛法,將它做瞭精巧的僞裝。
  因此,在開始追求快樂之前,很重要的是必須先確定什麼是“快樂”真正的意義。對於那些喜好奢華的火紅名流或無所事事的浪蕩子,我會說,要想達到你們所認定的快樂,佛法是毫無用處的。然而,如果你“快樂”的概念是要超越世間的喜好與欲望,而不隻是名利的追求,那麼佛法也許就是你在尋覓的東西。
  培養“齣離心”
  如果世俗的快樂並非佛法的目標,那麼,是什麼東西讓人想要投入於修行?一個富裕、開心又有強大個人安全感的人,很可能不會動念要踏入心靈之道。當然,每個人——甚至富有的人——都會經驗到短暫的悲傷或無助,也都可能有過衝動想要掉頭拒絕這個世界能夠提供的東西。然而,這都不是真正“齣離心”的經驗,它與憂愁、無聊比較有關,就如被寵壞的小孩厭煩瞭玩具似的,我們隻是迫切地需要一些改變而已。
  蔣貢·康楚·羅卓·泰耶曾說,如果你的內心深處仍然相信輪迴中有某個小部分可能還會有用,甚或能對世俗問題提供究竟的解答,果真如此,你就很難成為一個真正的心靈探尋者。若是相信生命中的問題會自動解決,相信一切損壞的東西都會自動修補,相信在輪迴中有某些事物是值得奮鬥的,那就不可能培養齣一種真誠的、完全投入的態度來修持佛法。對佛法修持者唯一有用的見地是:痛苦沒有解答,輪迴亦無法修補。
  當我們思維死亡時,就很容易持守這個見地,因為死亡是絕大部分人類最恐懼的事情。從另一方麵而言,“生”卻會引起非常不同的反應,畢竟,“生”不就是關於美好未來的希望與允諾嗎?然而,像印度學者龍樹(梵Nagarjuna)這種聖者就不這麼想,龍樹認為“生”與“死”同樣的可怕,因為“生”意即迴到輪迴,佛法修行者應該恐懼它,恰如恐懼迫在眉睫的死亡一般。
  龍樹在《親友書》(A Letter to a Friend)中說道:
  如是漂流生死處 天人畜及阿修羅
  下賤業生眾苦器 鬼趣兼投捺落迦(即地獄)
  (輪迴如是,因此我們投生為天人、人,或為地獄中的眾生,或為鬼、畜生;但你應知,“生”是無益的,它是眾苦之器。)
  生緣於老死 憂病求不得
  輪迴大苦蘊 斯應速斷除
  如其生若滅 眾苦珍無餘
  (一旦有瞭“生”,伴隨而來的是難以言喻的憂悲、疾病、衰老、欲求不得、死亡、衰頹等。簡而言之,輪迴是苦的聚集。設若能停止“生”,這一切的苦就不會再生起。)
  很重要的是要瞭解,這世俗的一生或即使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也許會看似有正麵的品質,然而它終將失敗,因為在輪迴中絕對沒有任何事物會真正的成功。雖然這種心態非常難以培養,但是如果能夠至少在智識的層次上去接受,它就會提供我們步入心靈之道必要的誘因(其他的誘因包括:試圖去糾正世俗係統而愚弄瞭自己,或因而糾纏於其中無法脫身)。然而,從根本上而言,隻有真正領會到輪迴其實是多麼的毫無希望且缺乏目的,初學者纔會在心中生起追隨心靈之道的真正願望。
  如同釋迦牟尼佛以極大的悲心與勇氣,對一位獨裁的國王解釋四種無可逃避的事實,它們終將摧毀一切有情眾生:
  (一)我們都會老去而衰頹;
  (二)一切事物都隨時在改變,這是絕對確定的;
  (三)一切我們所積聚或成就的事物,終會潰散;
  (四)我們終究免不瞭一死。
  然而,由於我們強大的情緒與習氣,即使真諦就在麵前直視著我們,我們也看不見。
  除瞭認知輪迴的徒勞無功之外,修持佛法的要點在於它藉由促使我們捨離“世間八法”,因而能穿透我們的心,並減少我們對我執與世俗生活的執取。我們的修持也應當能強化自己對真諦的虔敬心,增加自己對齣世間法的重視,不違犯佛陀教法的重點,並完全地契閤佛陀的究竟法教。如果我們所謂的“修持”無法成就上述這些重點,那就不是真正的佛法修持。
  任何一種修持,無論它看起來多麼有益,或多麼“政治正確”,或令人感到振奮,如果它未能抵觸你執著於恒常的習氣,如果它狀似無害,卻鼓勵你忘卻無常的真諦與現象如幻的本質,那麼它帶領你所走的方嚮終將與佛法背道而馳。
  偉大的吉美·林巴(Jigme Lingpa)說,當你修持佛法時,如果毫不費力就變得富裕的話,那你應該供養火供或水供、薈供(tsok)等供施;如果你變得有名而吸引許多追隨者的話,那你就應該將他們引導到佛法的修持上。雖然特意去討好有財有勢者並不具任何意義,但是如果這麼做能讓佛法利益某些眾生,或齣現某些善果的話,就無須去得罪這些人。更準確地說,以無上的佛法作為指引,就如同身為國王一般。一切所想都隻是佛法,會讓一個凡俗的人生變得殊勝。修持菩提心遠勝於修持一般的宗教,而歇息於本然狀態中,遠遠超過安住於任何一般的見地。
  他同時也指齣,雖然擁有人身就如同發掘到如意寶一般,但我們也必定注意到,許多人都未曾經驗過“傷悲之心”,因而浪費瞭自己珍貴的生命。雖然得遇上師比受封王位更值得慶祝,但我們也必定注意到,那些缺乏虔敬心的人視上師是“不淨”的,因而糟蹋瞭自己的好運。雖然一瞥“當下心”(this-moment mind)就如同親見佛陀一般,但我們也必定注意到,那些缺乏精進的人讓自心遊蕩而入於散亂。
  培養麵對真諦的意願
  大多數的人在必須麵對真相時,總是容易心生怨恨,再從怨恨生齣否定,最明顯的例子,是在自己不得不承認生命本質如幻或死亡事實的時刻。縱然死亡是無疑而普遍的真諦,我們卻不肯去思維它,習慣性地假裝它不會發生——這也是麵對大部分其他令人不安的真諦而難以“下咽”時,我們所采取的態度。
  真誠地希望成為佛法修行者,很重要的是要培養擁抱真諦的意願與開放的態度,而非心生怨恨,因為佛法就是真諦。佛陀直截瞭當、不加渲染或掩飾地述說瞭真諦,無論是針對無常真諦的恐怖、煩惱的摺磨、世界的如幻本質,以及最重要的、深廣的“空性”(梵shunyata)真諦,他都從未給弟子們玫瑰色的眼鏡片來柔化它們。所有這些真諦都不容易理解,甚至也很難讓人願意去理解,特彆是對於習慣以情緒的滿足與世俗的快樂作為目標的心靈而言,更是如此。因此,若有人得以聽聞空性的教法,而且在智識上、實際上、情緒上都能容忍的話,這就是他們與佛法真正有緣的徵象瞭。
  如何珍惜佛法真正的價值
  要學習珍惜佛法真正的價值,第一步就是要真誠地承認並全然接受這兩個事實:輪迴是無藥可救的絕癥,而且我們都深受其苦。這個病癥雖然讓人虛弱、昏沉、失去任何自我控製的能力,但我們仍堅信自己能處理並指使生命的每個麵嚮,我們深信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事實上,我們當然完全無能為力,而且除非理解並承認自己病況嚴重,否則要真正珍惜佛法是無望的。每天自我提醒上述這兩個事實是個好方法,一如病人需要定時依循醫師的處方進行治療,而且藉由這麼做,你將打下“謙卑”的基石。
  一旦真心接受自己是虛弱、有病的,就會自然生起尋得療方的動力,因而引導我們培養齣“追尋之心”(seeking mind)。積極地尋求療方非常重要,特彆是在我們踏上心靈旅途時,“尋覓”往往比“尋獲”更為重要。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的老師就是自己所依賴診斷病癥的醫生,而他的教法就是開給我們治療的處方。但在此末法時期,很少人能如此地看待自己的狀況;相反的,我們對自己顯然健壯的身體,以及得以擁有一切生活所需(甚至更多)而感到驕傲。正如康楚仁波切所指齣的,在優先順序上,我們一嚮都把佛法排在最後。因此之故,如果讓我們選擇一口裝滿瞭深奧佛法教法的大箱子,或是一隻裝瞭緻富成名必需品的小皮包,多數人都會寜願選擇後者。
  也許你會以為,一旦完全瞭知自己病瞭,想要找尋療法的急迫感就會讓我們沒有太多時間做其他的事,但是對某些人而言,他們對佛法的渴望,是一輩子都在心靈之道上“瀏覽櫥窗”所使用的藉口。很遺憾,具有這種心態的人,常都被那些有意避免任何苦修,而且號稱具有快速、無痛心靈答案的宣傳所欺騙。雖然善逝(Sugata)的大樂之道(佛陀所指引的心靈之道)並不鼓勵具有自我摧殘傾嚮的苦行,例如自我鞭笞等,但毫不費力的心靈之道是不存在的。不幸的是,以修持佛法為名的“心靈櫥窗瀏覽者”對自己所聽聞、閱讀的教法總是漫不經心,不加分辨,甚至連花點力氣去復印一頁純正佛法的好奇心與興趣都付諸闕如。他們從未想過要將所聽聞的教法付諸修持。
  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Kyabje Dilgo Khyentse Rinpoche)曾說,一般人與非凡的人都如此,甚至有些喇嘛與轉世祖古也都想以簡單的方法來修持佛法,而不想忍受太多的辛苦。雖然他們應該比彆人更瞭解,但是他們對領受到的珍貴法教卻鮮少感到珍惜,或做任何形式的供養,更不用提身、語、意或獻身命的供養!他們喜歡那種無須立下任何承諾的法教,而且不但不積極尋覓上師或創造修持所必要的因緣,反而期待這些都自動上門。
  剋服貧睏的心態
  我們許多人都自覺心靈貧睏,根據康楚仁波切的說法,這是因為我們從不停止對舒適與快樂的欲求之故。除非剋服這種貧睏心態,否則我們大部分的心力永遠會忙於想要確保更多個人的舒適與快樂,如此一來,要放下任何事情都很睏難。甚至連那些自認的心靈修持者,都會發現自己無法做到放棄個人舒適與快樂所必要的那種超乎常人的嘗試。
  在此的問題是,從錶象、世俗的層麵上來看,一切心靈之道的事物——特彆是佛法——都似乎毫無用處,而且全然是浪費時間。我們是實用主義者,我們喜歡建造能讓自己舒適且快樂地居住於其中的房屋。因此,建造一座沒有臥室、廁所或任何功能的佛塔,會讓我們覺得純屬浪費。但是,就如同康楚仁波切所說,若我們仍然對於“世俗的價值與理想可能有點用處”的想法有些微執著的話,我們就很難去從事如心靈修持這種明顯看似無用的事,而且要切斷與世俗價值捆綁在一起的習氣,尤其是與物質財富有關的習氣,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吉美·林巴曾說,在此末法時期,人們以追隨上師的弟子人數多寡以及寺院對其弟子們的影響力大小,來衡量佛法的興盛與否。然而,從純正佛法的觀點來看,“財富”有著完全不同的意義。對佛法修行者而言,“財富”不是金子、銀子或銀行存款,而是“知足”,是你認為自己已經足夠、彆無所求的那種感覺。吉美·林巴更說,雖然齣離者或許不必然會渴求更多財富,但他們可能會渴求名聲。他警告修行者,這比渴望財富還更糟糕。
  要貪求“聖財”
  無論渴求的是世俗財富還是“聖財”(noble wealth),兩者都得之不易。我們為瞭獲得世俗財富付齣許多努力,為瞭聖財——齣離心、慈愛心、虔敬心與大悲心——更應該加倍付齣努力,特彆是在心靈之道的初期。
  怙主頂果·欽哲仁波切曾說,佛法修行者對於他們所領受、研讀、修持的教法數量,永遠都不應該覺得滿足,因為“法財”(wealth of dharma)是唯一值得擁有的財富。往昔有為數驚人的上師、聖者、學者,他們完全瞭解這個真諦而心甘情願地以生命換取一句法語。他們也充分理解,當我們臨終時,雖然必須放下自己的身體、傢園與銀行存款,但佛法卻是我們可以帶著走的唯一財富。
  如果你憧憬聖財,而且想要自己擁有一些的話,首先需要一些基礎訓練。實際上,生起對心靈之道的真心喜好,就如同曇花一現般地稀有,因此,以它來確保心靈的未來是不夠的。而真誠、由衷的啓發與渴望也極為稀有,你可能一輩子都等不到一次這種經驗。生起對輪迴真正的厭離與反感,也同樣非常稀有,由於這些感受都不容易自動生起,你必須去造作、製造它。因此,對於心靈之道的新進者而言,一個首要的工作就是調整自己的基本假設,然後僞裝它!
  “假裝”自己厭惡輪迴,一開始可能會感覺奇怪又不自然。但是,經由一再地修心來接受這個事實,真正齣離的感受終將在你心中培養齣來。虔敬心、信任心、自足感、傷悲之心也都是如此,一旦你造作、強化這些情緒的時間夠久,它就會自動變成真的。因此之故,初學者要能安於接受自己大部分的修持都以“僞裝”作為基礎。
  聽聞與思維佛法
  彌勒菩薩在《寶性論》(梵Uttaratantra)中,禮贊智慧超越一切。他說:
  入禪定消三界火 已勝梵天最上位
  不若受持一句法 所生淨福勝禪定
  (設若有人其禪定能消除三界一切煩惱火,並已達梵天境界之成就,甚至進而能作為獲得無上正等正覺的修持方便,又有人僅聽聞此法一言,卻充滿信心,此人所得的福德更勝禪定之福德。)
  布施唯能得享樂 持戒唯生天界中
  禪定能除煩惱苦 二障唯般若能除
  是故般若為最勝 彼因則為聞此法
  (何以故?布施僅能帶來財富,持戒能引導我們投生善道,禪定能祛除煩惱,然而隻有般若[智慧]纔能完全去除煩惱障與所知障。因此,般若是最殊勝的,而研讀此法即是般若之因。)
  對於我們而言,輪迴一直是如此精密而完美的呈現,但藉由聽聞佛法,我們開始發現其本質上隱藏的過患以及其令人訝異的脆弱性。同時,隨著輪迴的真相漸次地暴露齣來,我們也開始發現涅槃並非一如先前所想象的那般無聊或難解。相反的,涅槃殊勝的力量與功用,突然變得非常明顯,讓我們開始更能分辨有價值的行為與傷害性的行為。
  對於想要獲得證悟的人而言,雖然聽聞佛法是不可或缺的方式,但它並不容易,因為聽聞一係列的話語是一件事,而要全然瞭解所聽聞的內容,又是另一件事,這完全要依賴自己到底積聚瞭多少福德而定。
  ……

前言/序言

  在我們開始任何計劃——例如學習新的語言——之前,若能毫無疑問地知道自己為何要做,並能確定它值得自己去貫徹,是會有幫助的。一旦建立起這個基礎,你自然會問:“我應當先做什麼?”這是一個好問題,而且,如果是學習新語言的話,答案也相對單純。對初學者而言,當然從字母學起;但是,如果談到“圓滿成就心靈之道”這種更具雄心大誌的主題時,事情就會變得有點復雜。雖然我們必須提齣同樣的問題,但是比起學習語言的學生,這條探索之路對於渴望成為佛教徒的人而言,將更為危險。為什麼?因為在佛教世界中,問題與答案都已經被製度化瞭。
  理論上,由於每個人的心靈旅程必然有所不同,因此,對於“我應當先做什麼”這個問題,也就會有許多不同的答案。遺憾的是,隻有圓滿證悟的諸佛與大菩薩,纔能就每個人需要先做什麼給予精確的量身教示;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遇見這般聖者的可能性卻極為微小。那麼,我們該如何開始?我們該何時開始?該做什麼?是否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忽視或略過的?
  由於我們缺乏證悟諸佛的個彆指引,因此,唯一能依賴的就隻有佛法現存的一般化教授,而這是數世紀以來揣摩臆想的成果。雖然這不像是個激勵人心的消息,但是請諸位不要絕望。這些揣摩想象雖然已有數百年曆史,但最初都是由一些世界上曾經存在過的、最偉大的學者與修行者所發展齣來的。因此,“依循佛法之道,我該做什麼?”如果你這個問題所獲得的答案是修持“止禪”(shamatha meditation)或“四加行”(four foundations),那麼你大可放心,這個答案若不中,亦不遠矣。
  我們今天所麵對的一個問題,是“前行”(藏Ng鰊dro)這項修持愈來愈被看作是一種慣例或習俗。這並不是新的現象,習俗或傳統原本就一直環繞著心靈修持的方法而衍生。事實上,我們很難想象如何能避免它,甚或該不該避免它。例如在緬甸、日本、泰國等地,現今裝點佛陀智慧的當地色彩,即是過去讓教法生根發展的極大助力。但是今天,隻要有個想要步入金剛乘(梵vajrayana)的弟子一接觸到教法,就會被告知:做任何其他事情之前,必須先完成“前行”。然而,佛陀所有教法背後的意圖,就是要我們超越人為的習俗與文化,這些都會隨著時代、國界與主流思想而有所改變。設若佛教的律法是始於某個飛沙走石之地,佛陀無疑地會建議比丘們使用現在所謂的“罩袍”(burka)來保護臉龐。如果這個傳統後來被移植到一個潮濕無風的熱帶森林,當地的比丘們可能不會覺得這條戒律有何啓發人心之處。
  你的修習愈深入,你就愈會發現前行是金剛乘最獨特的要素。可悲的是,在這年頭,大傢都流行愈快擺脫它愈好,新進的金剛乘弟子將前行視為自己被允許接受更高深教法之前所需剋服的門檻。這是極大的錯誤!而且也是個潛在的危險,因為它幾乎無法被駁斥。然而,許多人都抱持這種看法,而其後果也開始愈來愈難以收拾。例如,在佛教圈裏,有種心靈“政治正確”的作用,因此,即使像是“並非每個人都需要纍積十萬遍大禮拜”這種最輕微的建議,也會受到極大的排斥。如果愈多人這麼想,這項珍貴的修持被貶為無意義儀式的風險也就愈大。
  當然,依循一套步驟分明的修行之道,是有益又令人感到有所成就的。但問題是,現今的佛弟子們總是太過亦步亦趨地依循既定的修持。其實每個弟子的需求都不同,因而上師需要培養的一種善巧,是要找齣最適閤每個人根器的修持方法。
  舉例而言,假設你必須教導隔壁的鄰居學騎自行車。你首先發覺她在清晨注意力都難以集中,而那卻是她需要騎去上班的時刻。作為老師的你,於是建議她離傢前先喝一杯咖啡來提神。結果成效奇佳,不到兩天,她就在早晨安全地騎車上班瞭。不久之後,她的堂兄要她教如何騎車,由於你建議的那杯咖啡對她的騎車經驗非常有效,於是不管他是否需要,她就將這個建議傳遞給堂兄。接著,她堂兄又將同樣的訊息傳遞給弟弟,弟弟又傳遞給女兒,如此一路傳遞下去。過瞭五百年,就衍生齣一種嚴密的教派——他們一定先喝完咖啡再騎自行車,否則就不上路。

《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 一場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探索,一次對內心寜靜的堅定追尋。 在紛繁復雜的世界裏,我們常常陷入對“快樂”的無休止追逐,似乎生活的目標僅僅是為瞭獲得那轉瞬即逝的愉悅。然而,當我們迴首人生,是否發現這份追求帶來的更多是焦慮、失落,以及對自身真實狀態的疏離?《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並非要剝奪你追求幸福的權利,而是邀請你踏上一條更深邃、更穩固的道路,一條不以短暫的快樂為終極目的,卻能抵達更持久、更具意義的內在平靜與力量的修持之路。 本書的主旨在於,將我們的目光從外在的、不斷變化的“快樂”體驗,轉嚮內在的、恒常不變的“存在”本身。它不是一本關於如何獲得更多物質享受、社交認可或感官刺激的書。相反,它是一份邀請,邀請你進入自己內心深處,去認識、去接納、去轉化那些阻礙我們體驗真實平和的模式和觀念。 一、 破除“快樂至上”的迷思:重新定義生命的目標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一種觀念:快樂是衡量成功的標尺,是人生的終極追求。然而,這種觀念往往建立在對“快樂”的狹隘理解之上。“快樂”常常與興奮、愉悅、滿足感等短暫的情緒體驗劃等號。一旦這些情緒退去,我們就感到失落,並再次投入到下一輪的追逐中。這種循環是耗竭的,並且容易讓我們忽略生命中更深刻的價值和意義。 《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首先要做的,是解構“快樂至上”的迷思。它引導讀者去審視,我們所追求的“快樂”是否真的能帶來長久的幸福。它提齣,真正的生命圓滿,並非僅僅在於短暫的愉悅,更在於一種深層的、內在的安穩感,一種與自我、與世界和諧共處的狀態。這種狀態,或許不總是伴隨著興奮,但它擁有更堅實的根基,不易被外界的風浪所動搖。 本書將帶領讀者認識到,許多時候,我們對“快樂”的渴望,實際上是對安全感、被愛、被認可的深層需求的投射。而這些需求,往往需要通過更根本的內在轉化來滿足,而非僅僅依賴於外在的短暫愉悅。 二、 認識內在的“阻力”:發現情緒的根源與模式 為什麼我們常常難以獲得持久的平靜?書中將深入剖析那些潛藏在我們內心的“阻力”。這些阻力並非外部的障礙,而是我們自身的思維模式、情緒反應、以及根深蒂固的信念係統。 思維的慣性: 我們的大腦習慣於將事物分為好與壞、喜歡與不喜歡,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固定的評判和期待。這種思維模式,讓我們容易陷入對不如意之處的抱怨和對美好事物的執著,從而在情緒的起伏中不斷消耗能量。 情緒的習得性反應: 許多時候,我們的情緒反應是習得的,而非當下情境的真實寫照。例如,當我們感到焦慮時,可能並非因為眼前真的發生瞭什麼災難,而是過往的經驗觸發瞭潛意識中的不安。 身份認同的束縛: 我們常常將自我與特定的身份、角色、成就緊密地聯係在一起。當這些外在的東西受到威脅時,我們的內在就會感到恐慌和失落,而將這種感受誤認為是“不快樂”。 對“失去”的恐懼: 對失去快樂、失去擁有、失去既有狀態的恐懼,會驅使我們緊緊抓住,反而失去瞭更廣闊的視野和內心的自由。 本書將引導讀者通過一係列的自我觀察和反思,去識彆這些內在的阻力,理解它們是如何運作的,以及它們是如何阻礙我們體驗到更深層的寜靜。這並非要我們壓抑或否定這些情緒,而是要以一種清明、不評判的態度去觀照它們。 三、 前行修持的實踐:重塑心靈的智慧 《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的核心在於提供一套切實可行的“前行修持”方法。這些方法並非神秘的儀式,而是基於對人心靈運作規律的深刻洞察,旨在幫助讀者重塑心靈的智慧,培養強大的內在力量。 正念的深化: 書中將超越簡單的“活在當下”的概念,深入探討如何將正念融入生活的每一個麵嚮。它會教導讀者如何以一種不帶評判的態度,覺察當下的念頭、情緒和身體感受,從而不再被它們牽著鼻子走,而是能夠選擇如何迴應。這包括對日常活動的覺察,如吃飯、行走、工作,以及對內心活動的覺察,如思慮、擔憂、喜悅。 慈悲的培養: 慈悲並非僅僅是對他人的善意,更是對自己以及一切生命的深刻理解和接納。本書將引導讀者如何將慈悲的力量轉嚮內心,學會對自己溫柔,接納自己的不完美,從而化解自我批評和內疚。同時,也會拓展到對他人的慈悲,理解他們行為背後的睏境,從而減少評判和衝突。 感恩的力量: 感恩是滋養心靈的甘露。本書會教授讀者如何發現生活中隱藏的寶藏,無論大小,都能心懷感恩。它強調感恩不僅僅是對已有的,更是對體驗本身,是對生命給予我們的一切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接納與放手: 很多時候,我們是因為抗拒現實、不願放手而感到痛苦。《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將指導讀者學習接納那些我們無法改變的事實,並以智慧的方式放下不屬於我們的負擔。這並非消極的放棄,而是以一種更靈活、更智慧的態度來麵對生命的無常。 智慧的觀照: 智慧的觀照是幫助我們看清事物本質的關鍵。本書將引導讀者訓練自己的思維,不再被錶象所迷惑,而是能夠看到更深層的因果關係和生命的真相。這包括對“無常”的深刻體悟,對“無我”的逐漸認識,以及對“緣起”的理解,從而減少執著,獲得內心的解脫。 行動的轉化: 修持不僅僅是內心的觀照,更要體現在具體的行動中。本書將鼓勵讀者將所學的智慧運用到日常生活中,以一種更積極、更富有建設性的方式去麵對挑戰,去與人互動,去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而不再僅僅是為瞭追求短暫的快樂。 四、 走嚮更深的寜靜與力量 《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所倡導的修持,並非是一種逃避現實的隱居,而是一種更強大、更具韌性的生活方式。當我們不再以“快樂”為唯一的衡量標準,我們反而能夠: 獲得更持久的內在平靜: 這種平靜不是沒有波瀾,而是即使在風浪中,我們也能保持內心的錨定,不至於隨波逐流。 增強麵對睏難的韌性: 當我們不再恐懼“不快樂”,而是將其視為成長的機會,我們就更能從挑戰中站起來,學習並前進。 深化與他人的連接: 當我們不再急於從他人那裏索取快樂,而是能以真誠、慈悲的心去連接,我們的關係會更加真實和牢固。 發現生命更深的意義: 當我們的目光從短暫的愉悅轉嚮內在的成長和對他人的貢獻,生命的意義便會自然顯現。 活齣真實的自我: 擺脫瞭對“快樂”的執著,我們更容易卸下扮演的麵具,勇敢地展現真實的自己。 誰適閤閱讀《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 本書適閤所有感到生活陷入某種睏境,卻找不到齣路的人;適閤那些厭倦瞭追逐短暫快樂,渴望更深層意義的人;適閤那些希望提升自我覺察能力,掌握內在平和之道的人;更適閤所有願意踏上一段自我探索與轉化的旅程,去發現生命更廣闊可能的人。 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是一份邀請,一份為你內心深處的聲音而設的指南。它不是要你放棄所有樂趣,而是要你超越對快樂的單一追求,去體驗生命更豐盈、更真實的姿態。《不是為瞭快樂:前行修持指引》,將是你通往真正內在自由的堅實一步。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著實引人注目,那種低飽和度的灰調與醒目的標題形成瞭強烈的對比,似乎預示著內容將是嚴肅且深刻的。我花瞭很長時間纔下定決心翻開它,因為“前行修持指引”聽起來就充滿瞭挑戰性,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哲學著作,充滿瞭佶屈聱牙的術語,適閤那些已經浸淫多年、追求終極真理的修行者。然而,當我真正沉浸其中時,發現它的敘述方式遠比我想象的要平易近人。作者似乎非常擅長將復雜的概念分解為一係列可以逐步實踐的步驟,這對於我這樣半路齣傢的“學習者”來說,簡直是雪中送炭。它沒有給我空泛的承諾,也沒有鼓吹任何奇特的法門,而是非常務實地探討瞭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持內心的定力與清醒,那種不為外物所動的力量,是如何在瑣碎的日常中慢慢積纍起來的。特彆是關於“覺察”的部分,它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來審視我們與周遭環境的關係,讓我開始重新評估那些我習以為常的反應模式。

评分

我必須承認,閱讀過程比我預期的要更耗費心神。這不是那種可以輕鬆地在睡前翻幾頁消遣的書,它要求你全神貫注,甚至在讀完一章後,你還需要停下來,在現實生活中進行一段時間的“迴味”和“試驗”。書中的邏輯推演非常嚴密,作者似乎每走一步,都會用精妙的論證來支撐其觀點,這使得任何試圖跳躍性閱讀的行為都會讓你感到迷失。我最欣賞的一點是,它對於“進步”的定義非常審慎。它沒有販賣“一夜開悟”的幻想,反而不斷強調修持是一個漫長且時常會遭遇反復的過程。這對我這種容易急躁,期望快速看到成果的人來說,是一種溫和的敲打,提醒我要學會欣賞過程本身,而不是緊盯著那個遙不可及的目標。讀完後,我感覺自己並沒有獲得什麼“超能力”,但內心深處似乎有某種堅固的基石被重新夯實瞭,應對外部波動的能力有瞭微妙但堅實的提升。

评分

對於那些尋求“速成”或者希望通過閱讀來獲得某種精神“興奮劑”的讀者來說,這本書可能會帶來一些誤解和失望。它的“修持”二字,強調的是日復一日的堅持和微小的校準,而不是一次性的頓悟。這本書最強大的地方在於它的“持續性影響”。它不是那種讀完就束之高閣的書籍,而是需要經常被翻閱,每次都能從中汲取齣新的滋養。它在關於“如何麵對失敗與挫摺”的論述中,提供瞭一種極其堅韌的韌性哲學。這種哲學不是教人如何避免痛苦,而是教會人如何在痛苦中保持完整和清醒,讓每一次跌倒都成為下一次起跳的預備動作。總的來說,這是一部需要耐心對待,但迴報遠超預期的心智修煉之作,它真正做到瞭言傳身教,引導讀者走嚮更紮實、更持久的內在安定。

评分

坦白講,初讀時我曾一度感到有些沮喪,因為它直指人性的弱點和我們固有的惰性,毫不留情地揭示瞭我們許多看似“閤理”的行為背後隱藏的逃避機製。這本書的語調雖然保持著一種超然的平靜,但其內容本身卻充滿瞭對我們日常懈怠的批判。它迫使我直視那些我一直試圖用忙碌和娛樂來掩蓋的內心空洞。這與其說是一本“指引”,不如說更像是一麵清晰的鏡子,讓你看清自己真實的倒影,接受那個不夠完美的自我,但同時,又提供瞭切實可行的方法來超越這個局限。我特彆喜歡作者在論述中穿插的那些簡短的個人反思片段,它們稀釋瞭學術的冰冷,增添瞭一絲人性的溫度,讓人感覺作者並非高高在上,而是與我們同行在同一條路上,隻是他先行瞭一步,並迴頭為我們指路。

评分

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很有匠心,像是一張精心繪製的地圖,首先標明瞭“我們身在何處”(即當前的心理睏境),然後逐步引導讀者探索通往下一個裏程碑的路徑。它沒有過多地糾纏於宏大的形而上學辯論,而是聚焦於可操作性的心智工具。其中關於“放下不必要的執念”的章節,對我觸動尤為深刻。作者並沒有簡單地要求“放下”,而是深入剖析瞭這些執念是如何在我們的思維中構建起自我囚禁的牢籠的。他使用的比喻非常貼切,仿佛一位經驗老到的工匠,教你如何用正確的工具去拆解那些看似無法撼動的舊有結構。這種由內而外的重塑,是這本書最核心的價值所在。讀完後,我發現自己看待那些曾經讓自己耿耿於懷的小事時,心態發生瞭顯著的變化,少瞭一份情緒化的捲入,多瞭一份冷靜的旁觀。

评分

很不错,质量满意,快递快速……

评分

囤货进行时,基本没有毛病,所以就通用评论了

评分

第一次在京东购书,不错的购物!

评分

…………

评分

好看好看

评分

没有关于佛学的基础,有点难懂

评分

是佛教入门书籍,讲述了一些基本道理和休息法门。

评分

盗版的厉害 不好看

评分

送货速度快,正品书籍,包装无破损。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