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中国知识人如何呢?中国知识人的历史和走向如何呢?作者也从一个侧面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中国“五四”以来的知识人身上也存在一种激越的浪漫主义,和法国颇相似,比如科学主义传统、天启传统和民粹主义传统,而这些“主义”的极端是乌托邦救世主义,这正是某种社会悲剧的根源。我认为,以“五四”一代为核心的中国现代知识人身上的确有很多西方的进步思想,但不巧的是,这种进步思想自诞生之日起就和中国传统封建思想的末世惯性仅仅缠绕在一起并且在最后大有偃旗息鼓之意,这也可以说是中国知识人的黄昏。如今几十年过去之后,我们迎来了新的黎明,天朗气清,惠风和畅,我们没有理由不去重塑中国知识人的概念。北宋知识人张载所谓“横渠四句”不应该仅仅是一句口号,中国现代知识人更应该继承我们自己的传统,这样才能同传统接续,同西方接续,继而成为具有独立品格的“中国知识人”。
评分萨义德曾说,真正的知识分子在受到形而上的热情以及正义、真理的超然无私的原则感召时应该叱责腐败、保卫弱者、反抗不完美的或压迫的权威,这才是他们的本色。20世纪全世界范围内的确涌现出了很多如萨义德所说那样的知识人,尤其是在法兰西,尤其是法兰西激进左派知识人,影响之大不可谓不深远。但是傅铿《知识人的黄昏》却从另一个角度反思知识人因何走下神坛甚至渐行渐远,他将这种趋势称为“知识人的黄昏”,读过之后不免啧啧称赞又感慨良多,因为这种反思至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
评分“欧洲危机与当今中国”,这是由三联书店主办的“启明文丛”讲座首场的主题。日前,作为讲座主讲人、巴黎索邦大学历史学博士陈彦带着他的新作《民主与乌托邦》走进三联书店与读者分享他的观点。
评分 评分《乌托邦》是托马斯·摩尔写的一部拉丁语的书的名字,全名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金书》。它出版于约1516年。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另一个说法是eu是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好地方”的意思,是一种理想国,并非一个真实的国家,而是一个虚构的国度,有着至美的一切,没有纠纷。
评分巴黎索邦大学历史学博士、“中欧社会论坛”执行主席陈彦是80年代《读书》杂志作者群中“巴黎五大才俊之一”,多年来人在欧洲,心怀故国,一直用中文为国 内期刊写稿,如今汇集成书:《民主与乌托邦》。此书既有历史学家的明理睿智,又有社会活动家的远见卓识,内容丰富,意蕴深厚。
评分傅铿首先从欧洲知识人(如托克维尔、哈耶克)入手,试图通过他们的所思所言建构出一个“知识人的乌托邦”,比如法国的浪漫主义传统、英美知识人的事功精神、哈耶克的自由主义等,可以说,知识人的乌托邦代表了一切进步思想:民主、自由、理性、平等,凡此种种,而这些乌托邦表现可以说又都是绝对理想化的,在作者看来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悲剧。法兰西知识人是这种乌托邦的集大成者,比如战后法国的知识英雄阿尔都塞、萨特、斯特劳斯和福柯等人,他们更是被作者称为“先知式的知识人”。然而作者的思想并不是为这些左派领袖歌功颂德,而是对之进行一种巧言无声的批判,因为从伏尔泰到福柯都“为整个人类设想出一种宏伟的理想蓝图,随后以此‘理想王国’为号召而激烈地破坏一切传统秩序”。 这是《知识人的黄昏》一书的核心所在。1968年的“五月风暴”似乎是一个分水岭,之后包括萨特的很多知识领袖都陷入到极左的深渊,作者认为,深渊的产生直接导致之前知识人推进的社会革命宣告破产,因为那是一种知识人的乌托邦,同时也是一种乌托邦的困境,换句话说,传统与破坏传统之间存在不能调和的矛盾,在面对社会改革人人都回天乏术之后,人们也只能选择飞鸟各投林了。从这个意义上说,“知识人的黄昏”可以说在所难免。
评分新观察家给乌托邦加上现实主义的限制词,反映的是一种小心翼翼的幻想。它恰好体现了一种理想的回潮,体现了人们摆脱20世纪噩梦束缚的努力。 乌托邦的原词来自两个希腊语的词根,“ou”是“没有”的意思(一说是“ 好”的意思),“topos”是“地方”的意思,合在一起是“没有的地方”或者“好地方”。其中文翻译也可以理解为“乌”是没有,“托”是寄托,“邦”是国家,“乌托邦”三个字合起来的意思即为“空想的国家”。
评分广义的乌托邦可以是理想的或实际的,但一般来说这个词更强调乐观的、理想的和不可能的完美事物。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