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厚重的專著,光是翻開扉頁,就能感受到作者沉甸甸的學術抱負。我原本隻是一個略知皮毛的藝術愛好者,對於“夢境”這個宏大而虛無縹緲的主題,一直抱持著一種好奇又敬畏的心態。市麵上關於古典繪畫的研究材料不少,但大多側重於技法分析或者曆史背景的梳理,鮮少有能深入到藝術傢內心世界與作品意象之間進行哲學層麵探討的力作。這本書的開篇便沒有急於切入具體的圖畫分析,而是花瞭大量的篇幅構建瞭一個理解“夢”在那個特定曆史時期和文化語境下,如何被觀看、被描繪的理論框架。這讓我意識到,要真正理解一幅畫作,必須先理解其背後的思維模式。作者的文筆嚴謹而不失溫度,引用的文獻跨越瞭文學、哲學乃至心理學範疇,構建起瞭一個多維度的解讀體係,使得即便是初學者,也能感受到自己正被引領著進入一個更深邃的知識領域。讀完前幾章,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書房,與那些早已逝去的思想者進行著跨越時空的對話,為接下來的具體作品鑒賞打下瞭堅實的基礎,心中對藝術的敬畏感又增添瞭幾分。
评分我個人對藝術品的“時間性”概念非常著迷,一件作品是如何定格瞬間,又如何跨越時間與後世對話的。這本書對於“夢境”與“時間停滯”之間的關係探討,無疑是全書最觸動我的部分之一。作者沒有將“夢”視為純粹的幻想,而是將其解讀為藝術傢試圖捕捉和凝固那些在清醒現實中稍縱即逝的“精神瞬間”的載體。通過對不同時期作品的縱嚮比較,可以清晰地看到畫傢在麵對時間流逝時的焦慮感是如何體現在畫麵構圖的穩定性和色彩的飽和度上的。這種對內在情緒的捕捉,讓原本冷峻的學術分析變得極富感染力。我甚至開始用一種全新的視角去審視那些我曾以為自己已經完全理解的經典畫作,開始思考畫麵中每一個元素——無論是遠山的一縷雲霧,還是一片苔蘚的顔色——是否都是藝術傢為瞭“挽留”時間而布下的精妙伏筆。這種深層次的共鳴,是我閱讀學術著作時最為珍視的體驗。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和排版布局也值得稱贊,這在許多學術齣版物中常常是被忽略的環節,但它對於閱讀體驗的影響是巨大的。在內容如此密集、信息量如此龐大的情況下,良好的視覺組織是保證讀者能夠保持專注力的關鍵。頁邊距的舒適度、圖版的印刷質量,以及最重要的——那些核心論述與輔助圖示之間的排布關係,都體現瞭齣版方對讀者的尊重。清晰、高分辨率的圖像配以外周的詳盡注釋,使得我們無需頻繁地在正文和圖注之間來迴翻找,極大地提升瞭研究的流暢性。這種對細節的極緻追求,與書中對藝術品細節的鑽研精神形成瞭完美的呼應,使得整個閱讀過程本身,也成瞭一種對“精美構造”的欣賞。這本書不僅是知識的載體,更是一件賞心悅目的閱讀産品,讓人愛不釋手,也更願意投入時間去細細品味其中蘊含的深厚學養。
评分坦白說,剛開始接觸這類專業書籍時,我最大的顧慮就是晦澀難懂,怕自己被過多的專業術語和晦澀的學術語境所淹沒,最終隻能流於錶麵地翻閱。然而,這本書真正展現齣其大師級的功力在於,它擁有將復雜概念“翻譯”成易於理解的語言的能力。作者似乎深知,最深刻的洞見往往需要最樸素的錶達。例如,在分析某一幅作品中人物的“凝視”時,作者沒有堆砌復雜的符號學理論,而是通過描述當時社會對“觀看”的禁忌與開放,巧妙地將筆觸導嚮瞭作品中人物眼神所承載的微妙張力。這種處理方式,極大地降低瞭閱讀門檻,使得那些原本隻在專業圈子裏流傳的見解,能夠被更廣泛的藝術愛好者所理解和接受。我感覺自己不是在被動地接受知識灌輸,而是在進行一場平等的、充滿啓發性的交流,每讀一頁,都有“原來如此”的豁然開朗。
评分我是一個對敘事邏輯要求極高的讀者,尤其在麵對藝術史研究時,我更傾嚮於那種清晰、綫性的梳理,能夠循著一條清晰的脈絡,從源頭追溯到最終的呈現。這本書在這方麵做得尤為齣色,它不像某些學術論文那樣將觀點雜糅在一起,而是像精心打磨的瑞士鍾錶,每一個章節、每一個論點都環環相扣,精準到位。特彆是關於光影處理與空間營造的章節,作者通過對一係列關鍵性作品的細節對比,展現瞭畫傢是如何在二維平麵上模擬齣三維的幻覺,並通過這種“造夢”的手法,引導觀者的潛意識進入其設定的情緒氛圍中。這種對視覺語言的剖析細緻入微,仿佛拿著一把精密的解剖刀,層層剝開畫麵的肌理,揭示齣隱藏在筆觸之下的作者意圖。讀到此處,我忍不住一次次閤上書本,閉目迴想那些書中所描繪的畫麵,試圖在自己的腦海中復現那種光綫的流動和景深的變換,這種沉浸式的閱讀體驗,是許多乾巴巴的圖錄所無法比擬的。
评分王朝的更迭,使王鑑、王时敏辈心绪纷乱,矛盾重重。客观地说,“二王”在明代皆为仕宦,入清后不仕,表面上是为保全不事二主的儒家名节,实质上则因未获清廷起用。他们在清初与达官显宦交接频繁,其中尤以鼎食明清两朝的贰臣居多,如吴伟业、钱谦益、龚鼎孳、梁清标、曹溶、宋荦等。王鑑、王时敏在清初虽无出仕经历,但迎降失节行为却成为其一生的梦魇与暗伤,从此角度来看王缢、王时敏的文化身份,与严格意义上的遗民显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倘若将“二王”的迎降行为搁置一边,仅仅从他们在清初出处上看,他们又具有一般遗民的特征一一其言行充满了对故国的怀思与对归隐山林的渴望。因此,今人在定位王镒与王时敏的政治身份时颇多分歧,特别是将其定位为遗民则基于一种笼统的立场。163按照一般的理解,遗民与贰臣是属于两个不同世界中的人物,二者之间似是汉贼不两立的。然事实上,在清初即便像顾炎武、黄宗羲、傅山那样耿直的遗民,也居然能够与身为贰臣的清廷大吏相视为莫逆,亦不足为奇,更不消说王鑑、王时敏辈有着如此微妙的“两截人”身份。正如谢正光指出:“事实上,遗民与贰臣被推向于两个极端,并不只限于道学家的催化,也由于一些专门为遗民立传的‘明遗民录’的史家于有意无意之间为之定型。”故而,如果将政治操守的量尺暂时搁置起来,而从一个较宏观的文化观点去考察遗民与贰臣之间的行谊,则有其社会伦理之基础。萧启庆将宋元之际的遗民分为“激进”、“温和”与“边缘’’三种类型,其中“边缘型”遗民,乃指其人政治态度模棱两可:不宋不元又亦宋亦元,此如王时敏、王鑑辈既附降清朝,又未有出仕行为。故而在清初的明遗民中,耿亮守节者,不必尽是山野或田园中人,亦不必都是伯夷、叔齐式的,或陶渊明式的。
评分在江山易祚之际,梅兰竹菊之类的题材,在士人的精神世界里有着菟丝附女萝的关系。以“咏菊”寄寓故国哀思,以及寄人篱下的屈辱无奈,实为清初士人遗民情结的一种宣泄方式。虽则尚无迹象显示王鑑参与此次雅集,但毋庸置疑的是,王缢作为该文化圈的重要人物,势必也会染有这种令人难以超拔的抑郁。譬如,壬子年(1672)的一个冬夜,王鑑与梅清、笪重光、恽南田等兴会于毗陵(常州)西郊舟中,诸友相继为王晕《雪图》题咏。王鑑即兴题七绝二首,抒发其对高隐意象的憧憬。其云:
评分本章借由对《梦境图》图式思维的探讨,比对清初画坛的仿作与临摹现象,得以一窥古典母题(如“辋川图”题材)在中国绘画中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正是中国绘画生态的以恒定延续的关键所在。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视觉模式对国人审美观念的篡位,促使人们在关照传统艺术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视觉立场的先验思维与传统艺术历史清净的不对应性,这也正是20世纪以来,学界对明清绘画提出苛刻批评的根源所在。作为经验的集古思维,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汉字、文学与文化传统中,只有当我们进入中国文化的传统情境中,才能够真正体会中国绘画绵延发展的特殊方式。本书写作目的,不是简要的颠覆二十世纪以来对明清绘画的种种固有观点,而是希望给这些观点添加一些新的注脚,从而重视母题文化内涵在中国画中的潜在能量与活力。
评分辋川笔迹少陵诗,泛泛轻舟兴所之。闲与沙鸥定盟处,莫叫笑我不追随。
评分三 王鑑的父兄与家道/31
评分本章借由对《梦境图》图式思维的探讨,比对清初画坛的仿作与临摹现象,得以一窥古典母题(如“辋川图”题材)在中国绘画中的稳定性,而这种稳定性,正是中国绘画生态的以恒定延续的关键所在。二十世纪以来的西方视觉模式对国人审美观念的篡位,促使人们在关照传统艺术的时候,往往会忽略视觉立场的先验思维与传统艺术历史清净的不对应性,这也正是20世纪以来,学界对明清绘画提出苛刻批评的根源所在。作为经验的集古思维,是多么深刻地植根于汉字、文学与文化传统中,只有当我们进入中国文化的传统情境中,才能够真正体会中国绘画绵延发展的特殊方式。本书写作目的,不是简要的颠覆二十世纪以来对明清绘画的种种固有观点,而是希望给这些观点添加一些新的注脚,从而重视母题文化内涵在中国画中的潜在能量与活力。
评分二风雨如磐/56
评分一《辋川图》及其画本传序/97
评分尾语寻找桃花源/185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