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本期有五大重要議題,且看過來:
? zui高人民法院收迴死刑核準權十周年紀念特稿文章
? 從審控辯學的角度來看如何推進嚴格司法與提升司法公信力
? 行政協議製度當中的重要問題及其對策
? 如何看待民法典編纂背景下的商事立法、民事習慣
? 針對我國監察體係的憲製思考
更多亮點:
本期捲首語由zui高人民法院副院長李少平題寫,題為《堅持問題導嚮 聚焦精準發力 把司法改革推嚮新的階段》,闡明當前司法改革的曆史時機、所取得的重要成績以及深化改革需要繼續付諸努力的領域和方嚮。 特稿欄目:時下正值死刑復核權收歸zui高人民法院統一行使十周年之際,zui高人民法院原院長、首席大法官肖揚迴顧瞭這一重大法律曆史事件的“前生今世”,實可謂“幾經波摺、多番研討、數輪準備”,在眾多努力之下方纔使這一目標終得以實現,而且十年來的實施效果良好,真正踐行瞭“不忘初衷、不辱使命”。
對話欄目:本期對話欄目圍繞“推進嚴格司法與提升司法公信力”,特彆邀請到zui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顔茂昆、zui高人民檢察院公訴廳副廳長張相軍、京都律師事務所名譽主任、著名刑事辯護律師田文昌和中國人民大學教授、著名刑事訴訟法專傢陳衛東,四位專傢聚焦與這一主題密切相關的七大重點方麵展開對談,以期對當下全麵推進的司法改革理論與實踐予以深度迴應。
專論欄目:近年來,行政協議作為一種全新的國傢治理方式,已經在行政管理實踐中被廣泛應用,如城市供水、供氣、供熱、汙水處理、垃圾處理以及土地房屋徵收補償等諸多領域,同時也成為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參與社會管理的重要方式。為瞭更好地完善行政協議的理論和製度體係,專門邀請瞭zui高人民法院、國傢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觀韜中茂律師事務所的法官和專傢學者分彆就行政協議的現狀與未來進行研討,八位作者圍繞行政協議的時代價值、雙重屬性、識彆標準、救濟途徑、規範衝突、發展前景等進行瞭多維度的分析和研究;專傢們集思廣益,策論精彩。
思想欄目,具體如下:
南京大學法學院範健教授撰寫《民法典編纂背景下商事立法體係與商法通則立法研究》一文,指齣時下正值中國民法典編纂的重要階段,國傢zui高立法機關需要同步規劃中國商事立法的體係化、法典化,並給齣實現這一目標的現實路徑,首先製定中國《商法通則》,逐步完成中國《商事法律匯編》,zui終實現中國商法典編纂。建立完備的商法製度這一統籌考慮,更有利於中國民法典編纂的科學性、實用性。
清華大學法學院高其纔教授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法學院教師陳寒非博士閤作《調查總結民事習慣與民法典編纂》,指齣調查總結民事習慣作為民法典編纂的基礎性工作,具有不容忽視的重要意義;需要認真總結歸納民事習慣被國傢法吸納、認可及運用的寶貴經驗及有益資源,具體方式包括調查社會生活中的民事習慣、總結司法判例中的民事習慣、概括人民調解中的民事習慣以及歸納既有立法中的民事習慣四個方麵,頗有參考價值。
杭州師範大學範忠信教授的《公堂文化、公正觀念與傳統中國司法禮儀》,從八字衙門、懸鼓放告、包公黑臉、獬豸冠服、公堂拷跪、刑以兵威六大方麵入手對傳統中國執法司法禮儀進行梳理,並解讀闡釋瞭這些司法禮儀成分中所蘊含的中國人特有的公平正義追求。文章非常有話題性,內容詳實有趣,亦不乏點睛之筆。
上海交通大學法學院鄭戈教授撰寫專稿《以法律實施道德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比較法視野下賣淫嫖娼的法律規製》,針對我國法學界目前關於賣淫嫖娼討論的局限,以比較法的視野圍繞英國《伍爾芬登報告》和德國賣淫閤法化等主要立法討論,分析“用法律實施道德”和“人的尊嚴”兩種規範視角如何在事實層麵産生瞭相似的效果,進而藉助潘綏銘教授的相關社會學研究揭示瞭調和賣淫嫖娼規製之名與實、規範與事實的基本思路。文章問題意識鮮明,在諸多旁徵博引的論證中揭示齣法治先進國傢關於賣淫嫖娼治理經驗的共性與特色,為時下中國的禁娼法規製提供瞭極為有益的參照。
中南大學法學院唐東楚教授的《人民陪審的兩個“第三波”與司法群眾路綫》,通過迴顧自清末引進陪審製度以來,齣現瞭兩個“第三波”,通過梳理、比較這兩個“第三波”的背景、思路、文本和實施後,發現黨的群眾路綫和行政自上而下的推動始終是兩條主綫。文章提齣,為保證實效,當下改革應當改變行政推動和“配閤法院”的模式,實現人民陪審員“從群眾中來”對法院的“監督和分權”。對於當下正在進行的人民陪審製改革,此文具有顯見的參考意義。
中國政法大學趙宏教授的《信息自決權在我國的保護現狀及其立法趨勢前瞻》,由德國法上的“信息自決權”切入,指齣這一概念是為瞭有效避免信息化時代下監控國傢産生的風險;針對我國的實際現狀提齣我國有必要在私法保護之外,也要重視對個人信息的公法保護。也正是在這一意義上,德國經驗對我國有相當啓示,對其基礎理論的細緻考察也有助於我國在未來《個人信息保護法》上的立法判斷和製度選擇。
華南師範大學法學院李斯特副教授的《創新與知識私有的矛盾》,通過考察既有研究發現成功的創新型企業都要小心地避開資本的控製,在內部抑製知識私有,即揭示瞭創新與知識私有之間的矛盾,現代大創新對集體協作的要求已經到瞭新的高度,企業的規模相應地擴大直至國傢主持;並以青蒿素抗瘧藥物的研發為例提供瞭相應的新路探索。這一看法打破瞭既有的通常理解,其解釋也非常具有吸引力。
影像欄目:利維坦
本欄目圖文資料由復旦大學法學院孫笑俠教授提供
策略欄目:di一篇是武漢大學法學院秦前紅教授的《睏境、改革與齣路:從“三駕馬車”到國傢監察——我國監察體係的憲製思考》,針對目前正在試點中的監察委員會製度改革,從憲法學的角度提齣瞭需要認真對待的命題,如何在既有的憲製框架下實現這一改革的良好初衷,本文具有重要的理論思考和實踐觀照價值。
第二篇是深圳大學法學院鄒平學教授的《共識與分歧:香港<基本法>解釋問題的初步檢視》,迴顧梳理瞭圍繞《基本法》解釋實踐中齣現的共識與分歧方麵,並指齣應如何應對這樣的分歧,以便在內地與香港特區之間取得彼此的善意正解。
第三篇是西北政法大學褚宸舸教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職能之商榷》,針對新《立法法》賦予法工委這一工作機構相應職能為齣發點,文章對這一賦能可能帶來的憲法問題錶示隱憂,不失為一種具有參考意義的學理思考。
目錄
捲首語
李少平:堅持問題導嚮 精準聚焦發力 把司法改革推嚮新的階段
特 稿 肖 揚:曆史的迴聲——紀念zui高人民法院收迴死刑核準權十周年
對 話
顔茂昆、張相軍、田文昌、陳衛東:推進嚴格司法,提升司法公信力——審控辯學四人談
專 論 行政協議:跨越公私法界限的意思自治
賀小榮:行政協議的創設與國傢治理方式的轉型
李 亢:從特許經營協議探究行政閤同的公私融閤
於 安:我國PPP閤同的幾個主要問題
徐孟洲:論政府和社會資本閤作關係的經濟法調整
梁鳳雲:行政協議案件適用閤同法的問題
麻錦亮:糾纏在行政性與協議性之間的行政協議
楊科雄:試論行政協議的識彆標準
呂立鞦:行政協議的糾紛解決路徑與思考
思 想
範 健:民法典編纂背景下商事立法體係與商法通則立法研究
高其纔 陳寒非:調查總結民事習慣與民法典編纂
範忠信:公堂文化、公正觀念與傳統中國司法禮儀
鄭 戈:以法律實施道德的可能性及其局限——比較法視野下賣淫嫖娼的法律規製
唐東楚:人民陪審的兩個“第三波”與司法群眾路綫
趙 宏:信息自決權在我國的保護現狀及其立法趨勢前瞻
李斯特:創新與知識私有的矛盾
影 像
孫笑俠:利維坦
策 略
秦前紅:睏境、改革與齣路:從“三駕馬車”到國傢監察 ——我國監察體係的憲製思考
鄒平學:共識與分歧:香港《基本法》解釋問題的初步檢視
褚宸舸: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職能之商榷
捲首語
堅持問題導嚮精準聚焦發力 把司法改革推嚮新的階段
剛剛過去的2016年是全麵深化司法改革的攻堅之年。中央頂層設計的改革方案陸續齣颱,地 方實踐探索的鮮活樣本“百花齊放”,司法改革主體框架搭建完成,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取得 重大突破,影響司法公正、製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問題正逐步得到解決,司法改革蹄疾步穩,人民 群眾獲得感日益增強。
一 迴顧黨的十八大特彆是黨的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以來,法治被賦予前所未有的曆史厚重感, 全麵依法治國被納人“四個全麵”的戰略布局,司法作為全麵推進依法治國的關鍵環節,迎來瞭深 化體製改革、破除沉屙積弊的重大曆史機遇。
——改革理念明確清晰。我們對改革的信心和決心,首先來自對改革理念的思想認同。xi近平 總書記強調“要多推有利於增添經濟發展動力的改革,多推有利於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改革,多推 有利於增強人民群眾獲得感的改革,多推有利於調動廣大乾部群眾積極性的改革。” “要努力讓人 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堅持司法體製改革的正確政治方嚮,堅持以提高 司法公信力為根本尺度,堅持符閤國情和遵循司法規律相結閤,堅持問題導嚮、勇於攻堅剋難”等, xi近平總書記關於法治建設和司法改革的一係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為全麵深化司法改革指明瞭 道路和方嚮。司法改革是一場深刻的自我革命,改的是體製機製,動的是利益格局。人民法院既是 改革的對象,也是改革的主體。zui高人民法院以xi近平總書記係列重要講話精神為指導,緊緊圍繞 “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的目標,把“堅持問題導嚮、符閤中國國情、 尊重司法規律、服務人民群眾”作為改革必須堅持的基本原則和立場,積極推進司法改革,在解決
人民群眾反映強烈的立案難、訴訟難、執行難等問題上取得顯著成效。
——頂層設計力度空前。我們對改革的信心和決心,來自對中央決策的理性認同。黨的十八屆 三中、四中全會為司法體製改革設定瞭總路綫圖和時間錶。截至2016年12月15日,xi近平總書 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麵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全體會議30次,審議重大司法體製改革文件38個。《關於 司法體製改革試點若乾問題的框架意見》《關於人民法院推行立案登記製改革的意見》《人民陪審 員製度改革試點方案》《關於完善人民法院司法責任製的若乾意見》《法官、檢察官單獨職務序列 改革試點方案》《法官、檢察官工資製度改革試點方案》等一係列重大改革方案齣颱,搭建起改革 主體框架。zui高人民法院發布《關於全麵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即人民法院“四五改革綱要”, 製定瞭 65項改革舉措。三年來,zui高人民法院單獨或會同有關部門齣颱改革文件93件。
——改革方法係統科學。我們對改革的信心和決心,來自對改革方法的準確把握。這一輪司法 改革在方法論上有幾個突齣特點:一是遵循司法規律和符閤中國國情相結閤。司法唯有遵循規律纔 能發揮其功能價值,改革必須既有理想又接地氣纔能行其久遠。比如,在推進司法責任製改革時, 我們認真研究審判權作為判斷權和裁決權的規律特徵,構建“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的司 法責任製;在推進法院人財物統一管理改革時,既堅持司法權作為中央事權的屬性,又考慮中國國 情根據地方差異穩步推進。二是中央頂層設計和地方探索相結閤。鼓勵地方在中央頂層設計的框架 內勇於探索、改革創新,走齣一條中國特色的司法體製改革之路。三是堅持試點先行和整體推進相 結閤。一方麵,建立司法改革任務電子颱賬係統,加強改革統籌協調和項目管理,紮實推進所有改 革舉措;另一方麵,重大司法改革采取先行試點、分批推進的方法,發揮試點的示範、帶動、促進 作用。目前,包括司法責任製在內的13項重大改革在全國試點。四是改革創新和依法推進相結閤。 我們始終堅持按照法律程序有序推進改革。人民陪審員、公益訴訟、認罪認罰從寬等改革措施,先 行爭取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律授權。對於實踐證明可行的改革經驗做法,積極配閤全國人大推動法律 修改,確保始終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
二
知是行之始,行乃知之成。經過三年多來的改革實踐,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取得瞭新進展、新成績。
——司法責任製改革全麵開展。審判權運行機製得以重塑,法官請示匯報案件嚮獨立裁判轉變, 院庭長個案審批嚮審判管理監督和直接辦案轉變,審判委員會工作重心從個案討論嚮宏觀指導轉變, 科層化管理嚮扁平化管理轉變,法官事無巨細、大包大攬嚮各類人員分工負責、密切協作轉變,人 盯人的監督機製嚮全留痕的監督機製轉變,模糊的錯案責任界定嚮清晰的違法審判責任追究轉變, 內部行政化的問責機製嚮外部準司法化的法官懲戒機製轉變。試點法院辦案質量效率穩步提升,人 均結案率、當庭宣判率明顯上升,案件平均審理時間明顯縮短,審判質效主要指標良好。
——立案難、訴訟難問題基本得到解決。從2015年5月1日開始,各級法院實行立案登記製, 對依法應當受理的案件,做到有案必立、有訴必理,根本上消除“立案難”的製度障礙。改革後全 國法院登記立案數量同比增長近三成,當場登記立案率達95%。在深圳、瀋陽分彆設立zui高人民法 院di一、第二巡迴法庭,增設南京、鄭州、重慶、西安四個巡迴法庭,設立北京四中院、上海三中 院兩個跨區劃法院,設立北京、上海、廣州三個知識産權法院,開展行政案件集中管轄、公益訴訟 等改革試點,法院組織體係和管轄製度進一步完善,群眾訴權得到有效保障。截至2016年10月底, 全國99%的法院建立瞭訴訟服務大廳,2189傢法院開通訴訟服務網,1734傢法院開通12368訴訟 服務熱綫,781傢法院開通訴訟服務手機APP,建成2萬餘個科技法庭和2200餘套遠程訊問係統,
“互聯網+訴訟服務”讓群眾少跑腿,讓數據多跑路,訴訟更加方便快捷。開展人民陪審員製度改 革試點,改革陪審員選任機製和參審職權,促進司法公開民主。建設以審判流程、庭審活動、裁判 文書、執行信息公開四大平颱為主體,以傳統媒體、公報、白皮書、門戶網站、微博微信新媒體等 多樣化公開形式為支撐的陽光法院,公開、透明已逐步成為司法新常態。
——推動更高層次上司法公正與效率的統一。zui高人民法院會同有關部門齣颱《關於推進以審 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製度改革的意見》,落實罪刑法定、疑罪從無、非法證據排除等原則製度,建 立科學規範的證據規則體係,促使偵查、起訴階段的辦案標準符閤法定定案標準,努力預防冤假錯 案,以敢於擔當的勇氣依法糾正聶樹斌案,實現懲治犯罪和保障人權相統一。推進庭審方式改革, 促進庭審實質化。大力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和矛盾多元化解,齣颱《關於進一步推進案件繁簡分流優 化司法資源配置的若乾意見》《關於人民法院進一步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製改革的意見》等,試 點法院通過試行認罪認罰從寬製度、完善繁簡分流工作機製、深化多元化糾紛解決機製、推進內設 機構改革、加強信息化建設等,有效破解案多人少矛盾,提升司法效能。
——嚮“執行難”全麵宣戰。zui高人民法院以巨大的改革決心和勇氣,嚮全社會作齣兩到三年 基本解決“執行難”的莊嚴承諾,並製定工作綱要,細化執行體製改革時間錶和路綫圖。中辦、國 辦印發《關於加快推進失信被執行人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機製建設的意見》,zui高人民法院已與 40多個國傢ji關和具備社會管理職能的單位建立失信被執行人信用懲戒機製,形成“一處失信、 處處受限”的信用監督、警示和懲戒格局。積極推進民事執行工作在人民法院內部審執分離的體製 改革,穩妥開展改革試點,為基本解決“執行難”提供體製保障。
——推進法院隊伍職業化建設。按照法官、司法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實行人員分類管理。 堅持以案定額、按崗定員、嚴格遴選,有序推進法官員額製改革,各省區市法官員額控製在中央政 法專項編製39%以內,優秀人纔嚮辦案一綫流動趨勢明顯,試點法院85%以上司法人力資源配置 到辦案一綫。建立從符閤條件的律師、法學專傢中招錄法官製度,齣颱《關於建立法官檢察官逐級 遴選製度的意見》,zui高人民法院率先從下級人民法院公開遴選法官。實行法官單獨職務序列改革, 完善相配套的工資薪酬製度,中辦、國辦印發《保護司法人員依法履行法定職責規定》,zui高人民 法院齣颱具體實施辦法,司法職業保障製度改革邁齣堅實步伐。齣颱《關於建立法官、檢察官懲戒 製度的意見(試行)》,設立法官懲戒委員會,完善法官懲戒製度。齣颱《關於招錄人民法院法官 助理、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助理的意見》《法官助理、檢察官助理和書記員職務序列改革試點方案》, 積極探索購買社會化服務等方式拓寬審判輔助人員來源渠道,加強審判輔助人員隊伍建設。
司法改革既是一個完善司法體製機製的過程,也是一個發現問題、允許試錯、校準改革的過程。 通過督察評估,我們確認瞭司法改革新成效,總結瞭試點改革新經驗,同時也發現瞭改革過程中的 新問題,提齣瞭校準改革新措施。比如,2016年在長春召開的全國司法體製改革推進會上,針對 政法專項編製增幅遠低於案件增速、不能滿足實際需要、不少地方案多人少矛盾突齣的問題,提齣 適當增加基層法院員額比例,把事業編製人員納人員額比例基數;針對領導乾部是否人額、如何人 額各地比較睏惑的問題,提齣要從工作需要齣發,嚴格把握,形成正確導嚮;針對工資製度改革政 策中的一些問題,提齣“三類人員、兩種待遇”,法院工作人員現有的三項補貼予以保留,等等。
三
2017年是全麵深化司法改革的決勝之年。人民法院要緊緊抓住司法責任製改革這個“牛鼻子”, 深化審判管理監督機製轉型,完善相關配套措施,加強改革督察評估,確保司法責任製改革落地生 根、開花結果。此外,還要進一步重點研究和推動以下問題的解決。
——完善法院設置,促進組織體係科學化。推動發揮zui高人民法院巡迴法庭職能作用,推進跨 行政區劃法院改革,形成係統完整的跨行政區劃法院體係,探索普通類型案件在行政區劃法院審理、 特殊類型案件在跨行政區劃法院審理的訴訟格局。
——完善審級職能,實現職能定位閤理化。明確四級法院職能定位,完善審級製度,一審重在 解決事實認定和法律適用問題,二審重在解決訴辯雙方對一審認定事實和適用法律的爭議,再審重 在依法糾錯、維護裁判quan威,實現法院裁判的終局性。
——推進繁簡分流,帶動審判方式新變化。要建立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製度,推動庭審實質化、 優質化,不斷提升審判質量。要進一步優化司法職權配置,促進案件繁簡分流,加強訴調對接工作, 創新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製,讓有限的司法資源解決zui重要的問題。
——注重法官培養,推動隊伍建設職業化。推進法官員額製改革,建立健全逐級遴選製度,切 實將法官配置在行使司法權的崗位。加強法官履職保障,落實法官單獨職務序列改革和工資製度改 革,建立法官依法履行法定職責保護機製,切實提升法官職業尊榮感。推動審判輔助人員製度改革, 形成閤理的法官養成機製。推進編製外書記員管理製度改革,盡快配齊配強審判輔助人員。
——打造智慧法院,推動司法服務智能化。實施“智慧法院”戰略,以信息化、數字化、全媒 體、大數據為支撐推動法院整體工作機製改革,實現信息化手段和互聯網科技與司法工作的深度融 閤。推進網上立案、在綫調解、電子送達、遠程開庭、司法公開,讓人民群眾享受到司法的透明便 捷;加強網絡執行查控,完善綫上綫下全方位信用懲戒機製,讓“老賴”無處遁形;推進網上辦案, 加強對審判工作各個環節和重要流程節點的全程監督、動態跟蹤、無縫管理,促進司法公正;加強 國傢司法信息資源庫、司法大數據係統和辦案人工智能係統建設,積極為法官辦案、改革決策、立 法修改、社會治理提供幫助。
擊楫勇進在中流,馳風馭浪正揚帆。迴望來路,人民法院司法改革在全麵依法治國的大背景下 砥礪前行;展望未來,我們更加滿懷信心,在以xi近平同誌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不忘初心、 繼續前行,以司法改革的新成效書寫時代新篇章,讓公平正義的司法陽光普照每一個角落。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