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大師自述文叢(季羨林+馮友蘭+梁漱溟+顧頡剛)(套裝共4冊)

學術大師自述文叢(季羨林+馮友蘭+梁漱溟+顧頡剛)(套裝共4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馮友蘭 梁漱溟 顧頡剛 等 著
圖書標籤:
  • 學術
  • 大師
  • 自述
  • 季羨林
  • 馮友蘭
  • 梁漱溟
  • 顧頡剛
  • 中國哲學
  • 中國文化
  • 迴憶錄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11298210
版次:1
商品编码:11298210
丛书名: 朗朗书房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00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1935年,青年學子季羨林赴德留學,開始瞭十年羈旅生涯。數十年後,學術泰鬥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憶及往昔,遂寫下一部《留德十年》。
  馮友蘭先生為享譽全球的哲學大傢,他結閤自身九十多年的生活體驗,感悟有關人生的種種哲學思考,為疲憊的現代靈魂尋找一條提升精神境界之路。他將在書中與大傢分享自己的人生智慧,即如何通過改變對世界的認知,提升自身的精神境界,進而改變整個人生!
  幼年不學四書五經,而入洋學堂,念《英文初階》《地球韻言》,身後被譽為“中國後一個儒傢”“國學大師”!
  兩度欲自殺,一度想齣傢;哀民生疾苦,嘆“吾曹不齣如蒼生何”,積極入世求解中國與人生兩大問題!
  24歲以中學學曆登北大講壇,教授印度哲學;7年後,主動辭去教職,投身新教育和鄉村建設!
  巡曆抗戰遊擊區8個月,敵兵圍堵,飛機轟炸,數次險死還生,始終泰然自若!
  發起民主同盟,調查李聞慘案,力促國共和談,奔走8年,被稱之為“中國的甘地”!
  與毛澤東幾次通宵長談,激辯中國道路;1953年嚮高領袖“要雅量”,成“反麵教員”!

內容簡介

  《馮友蘭自述》:
  《馮友蘭自述》是世紀哲人馮友蘭先生在晚年迴眸自己學林春鞦的自述傳記。曆盡百年滄桑之後,馮友蘭先生以一種淡定的態度,娓娓道來自己求學、治學的經曆,同時也展現瞭作者麵對那個西風落葉的時代所懷有的心態,以及同一時代,一批學人輕舟激水、奮發圖強的精神。本書分“社會”、“哲學”、“大學”、“展望”四部分,分彆敘述瞭作者的人生經曆、學術成長、求學教學過程以及對“舊邦新命”的殷切矚望。
  
  《我生有涯願無盡》:
  《我生有涯願無盡》大抵是由梁漱溟先生生前關於自身生平的文章輯錄而成。先生自謂問題中人,且將其窮畢生之力孜孜探求的問題歸之為人生問題和社會問題。在先生細膩坦誠的筆觸之下,其披瀝此心艱難跋涉於探求社會、人生兩大問題之解決的徵途上的躑蹋身影清晰可見;而先生九十多年人生軌跡中自學之曆程、情感之所依、思想之變化以及天下興亡為己任之社會實踐等諸多方麵也縴毫畢現地展現在我們麵前,從而為瞭解和研究中國後的大儒梁漱溟先生的人生經曆、學術思想以及生活情操提供瞭豐富而翔實的資料。
  
  《留德十年》:
  1935年,青年學子季羨林赴德留學,開始瞭十年羈旅生涯。數十年後,學術泰鬥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憶及往昔,遂寫下一部《留德十年》。
  本書循時間的脈絡,記述瞭先生當年拋傢傍路赴德求學德經過。在赫赫有名的哥廷根大學,先生幾經輾轉選定印度學為主修方嚮,遂對其傾注熱情與辛勞,終獲得博士學位,也由此奠定瞭畢生學術研究的深厚根基。在此過程中,先生飽嘗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陰霾帶來的戲劇性苦難,而於苦難之外,又更難忘學長深思,友人深情。
  先生雖言“自傳”隻述事實,不及其餘,然“詩與真”並行不悖,洋洋十數萬言,生命之詩性本已蘊集期間。
  
  《走在曆史的路上》:
  《走在曆史的路上》收錄瞭顧頡剛為《古史辨》一冊所寫的序,曆述他求學的經過和生活的感受,以及他和古史考證、辨僞及民俗學的因緣,從中不僅可以看齣他踏入學術界的心路曆程,而且他的治學方法也值得有誌於從事曆史研究的人來藉鑒。《孟薑女故事研究》是這篇序言初稿中的一部分,現附其後,以呈現給讀者該序言的全貌。書中還收錄瞭《顧頡剛先生主要學術活動年錶》,以使讀者瞭解顧先生一生的學術活動。

作者簡介

  顧頡剛(1893-1980),曆史學傢,原名誦坤,字銘堅。江蘇吳縣人。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文科中國哲學門。曆任中山、燕京、北京、中央、復旦等大學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國成立後,任中國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研究員。
  顧頡剛從20世紀20年代起即從事中國曆史和古代文獻典籍的研究和辨僞工作。他主張用曆史演進的觀念和大膽疑古的精神,吸收近代西方社會學、考古學等方法,研究中國古代的曆史和典籍。他提齣瞭“層纍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觀點,是我國“古史辨”學派的創始人,同時他也是我國曆史地理學和民俗學的開創者,曾先後創辦民俗學會和《民俗周刊》、禹貢學會和《禹貢》半月刊等。
  新中國成立以後,他從事古史研究和古籍整理工作,負責校點《資治通鑒》和二十四史,並深入研究《尚書》。主要著作有:《古史辨》、《秦漢的方士和儒生》、《兩漢州製考》、《鄭樵撰》、《三皇考》、《史林雜識初編》、《中國曆史地圖集》(古代史部分)、《吳歌甲集》等。
  
  梁漱溟(1893-1988),中國現代著名思想傢、哲學傢、教育傢、社會活動傢、愛國民主人士、現代新儒傢的早期代錶人物之一。原名煥鼎,字壽銘。曾用筆名壽民、瘦民、漱溟,以後得以漱溟行世。祖籍廣西桂林,生於北京。
  
  馮友蘭(1895-1990),河南唐河人,字芝生,現代著名哲學傢、哲學史傢,被美國著名哲學傢杜威教授譽為“真正學者的材料”。
  院教務長,並接辦北平《村治》月刊。1931年與梁仲華等人在鄒平創辦山東鄉村建設研究院。抗日戰爭爆發後,先後任最高國防參議會議參議員、國民參政會參政員。1939年為促進團結抗日,參與發起組織統一建國同誌會,1941年該會改組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任同盟秘書長。1950-1980年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此後任全國政協常委及憲法修改委員會委員、中國孔子研究會顧問、中國文化書院院務委員會主席等職。
  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學概論》(1919)、《東西文化及其哲學》(1919)、《中國民族自救運動之最後覺悟》(1931)、《鄉村建設理論》(1936)、《中國文化要義》(1949)、《人心與人生》(1984)等。
  
  季羨林,1911年生於山東省清平縣(今臨清市)。北京大學教授,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中國語言學傢、文學翻譯傢、史學傢、教育傢、梵文、吐火羅文、巴利文專傢。1930年考入北京清華大學西語係。1934年畢業後,在濟南山東省立高中任教。1935年考取清華大學交換研究生,赴德國留學,在哥廷根大學學習梵文、巴利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1941年獲得哲學博士學位。1946年迴國,曆任北京大學教授兼東方語言文學係教授,係主任。作為學貫中西、久享盛名的學者,他對印度中進語言形態學、原始佛教語言、吐火羅文的語義,梵文文學等研究均作齣瞭重要貢獻。主要著作有《原始佛教的語言問題》、《印度簡史》、《中印文化關係史論文集》、《印度古代語言論集》、《關於大乘上座部的問題》、《羅摩衍那初探》、《天竺心影》、《朗洞集》、《季羨林散文集》等;譯作有《沙恭達羅》、《優哩婆濕》、《羅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說集》、《五捲書》等;主編有《四庫全書存目叢書》。

精彩書評

  這是文科研究生的一本必讀書,不止在治學上,而且在為人上,全都可以作一般青年人的學習榜樣。
  ——著名曆史學傢鄧廣銘
  
  盡管書中盡是對往事的迴憶,鮮有抒情和議論,然而在字裏行間仍然有一股曠達之氣。這是一種曆盡滄桑後的寜靜與淡遠,有如鞦後的山林、雪霽的原野,人生況味溢於先生的筆端,如行雲流水一般。
  ——讀者王東力
  
  先生苦學不倦,筆耕不輟,著作豐厚,學問深刻,用力甚勤,掘獲甚廣,實為人中麟鳳。先生待人真誠,行事正直,腳踏實地,實事求是,尤為人之楷模。先生的人品深為我所景仰。
  ——溫傢寶總理寫給季羨林94歲誕辰的賀信

目錄

《留德十年》
楔子
一留學熱
二天賜良機
三在北平的準備工作
四“滿洲”車上
五在哈爾濱
六過西伯利亞
七在赤都
八初抵柏林
九哥廷根
十道路終於找到瞭
十一懷念母親
十二二年生活
十三章用一傢
……
《馮友蘭自述》
《我生有涯願無盡》
《走在曆史的路上》

前言/序言


薪火相傳,思想之光: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的精神史詩 在這套《學術大師自述文叢》中,我們得以窺見四位在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留下濃墨重彩印記的學術巨匠——季羨林、馮友蘭、梁漱溟、顧頡剛——他們的人生軌跡與學術探索。這套文叢並非簡單地匯集瞭四位大師的傳記或學術論文,而是以他們各自的“自述”為核心,呈現瞭一幅幅生動鮮活的個人畫捲,摺射齣二十世紀中國社會巨變中知識分子的命運浮沉、思想嬗變與學術堅守。 季羨林:漢學之根,世界之眼 翻開季羨林先生的自述,我們仿佛走進瞭一位飽經滄桑卻始終懷揣赤子之心的老人。他的文字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廣博的學術見地。從山東的鄉野孩童,到北京大學的博士,再到走嚮世界,在德國哥廷根大學求學八載,季先生的生命曆程本身就是一部濃縮的中國現代知識分子走嚮世界的縮影。 他的自述,娓娓道來童年時代的純真與懵懂,少年時代的勤奮與誌嚮,青年時代的求索與彷徨。在異國他鄉,麵對語言、文化、習俗的巨大差異,他以驚人的毅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攻剋瞭一個又一個難關。哥廷根大學的學習經曆,不僅奠定瞭他深厚的學術功底,更重要的是,開闊瞭他的視野,使他對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有瞭更為透徹的理解。他的研究領域,從印度語言、梵文、佛教,到比較文學、民俗學,無一不展現齣其“漢學之根”與“世界之眼”的融閤。 季先生在自述中,並未迴避自己人生中的不如意與麯摺,反而以一種平和的心態敘述瞭那些艱難的歲月。他對故土深情眷戀,對學術孜孜以求,對學生循循善誘。他的人生,是“麯摺”、“平凡”卻又“充實”的。他的人生哲學,可以用“真、善、美”來概括,而他一生所追求的,便是用自己的學識和人格,為社會留下一些有益的東西。他的自述,是一麵鏡子,映照齣一位學者的風骨與情懷,也引導著我們去思考人生的意義與價值。 馮友蘭:國學大師的哲學人生 馮友蘭先生的自述,則是一部深刻的中國哲學史的迴顧,也是一位思想傢自我反思的記錄。作為中國現代新儒傢哲學的代錶人物,馮先生的學術成就斐然,他的《中國哲學史》、《貞元六書》等著作,深刻影響瞭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學者。 他的自述,以嚴謹而富有邏輯的筆觸,梳理瞭他從少年時代對哲學産生的濃厚興趣,到在北京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習經曆,再到迴國後在清華大學執教,以及之後一係列學術創作的曆程。他詳細闡述瞭自己哲學思想的演變過程,從早期的“新理學”到後期的“晚年對人生意義的追問”,無不體現瞭他對中國傳統哲學與西方哲學進行對話和融閤的努力。 馮先生的自述,不僅僅是學術思想的陳述,更包含瞭他對人生道路的深刻反思。他經曆瞭民國時期的風雲變幻,也經曆瞭新中國成立後的政治運動。在動蕩的時代背景下,他的思想曾麵臨巨大的挑戰和考驗。他的自述,勇敢地麵對瞭這些挑戰,坦誠地錶達瞭自己曾經的睏惑、掙紮和最終的釋然。 他對自己學術道路上的某些選擇,甚至是人生的某些經曆,進行瞭深刻的反思和批判。這種自我剖析的勇氣,是知識分子精神成熟的標誌。通過他的自述,我們不僅可以看到一位哲學傢的思想深度,更能感受到一位在時代洪流中努力保持獨立思考和人格尊嚴的學者的擔當。他的文字,充滿瞭智慧的光芒,也充滿瞭人生的厚重感。 梁漱溟:鄉村建設的悲憫情懷 梁漱溟先生的自述,則是一麯關於中國農民命運的悲歌,也是一位思想傢投身社會實踐的壯麗史詩。作為中國現代思想傢中一位重要的鄉村建設理論傢和實踐者,梁先生的一生,與中國農村的命運緊密相連。 他的自述,追溯瞭他早年對人生意義的追問,對印度哲學的研究,以及最終將目光投嚮中國社會現實,特彆是對農民問題的關注。他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又對西方思潮有所藉鑒,最終形成瞭自己獨特的“東方性”和“生命本能”的思想體係。 然而,梁先生最為人稱道的,是他將自己的思想付諸實踐的勇氣和決心。他不僅提齣瞭係統的鄉村建設理論,更身體力行,在各地開展鄉村建設運動。他的自述,生動地描繪瞭他在農村摸爬滾打的艱辛歲月,與農民群眾打成一片的親切情景,以及在推行鄉村建設過程中遇到的種種睏難和挫摺。 他對於中國農民的深切同情,對於中國傳統鄉村文明的珍視,以及對於現代化進程中可能齣現的對鄉村的衝擊,都充滿瞭憂慮。他的自述,展現瞭他堅韌不拔的毅力,也暴露瞭他內心的孤獨與無奈。他試圖在傳統與現代、東方與西方之間找到一條適閤中國國情的道路,他的探索,充滿瞭理想主義的光輝,也充滿瞭現實的無奈。 梁先生的自述,是一份寶貴的曆史文獻,它讓我們看到瞭一個知識分子如何將自己的學識與情懷,融入到改變國傢和民族命運的洪流之中。他的文字,飽含著對土地和人民的深情,也充滿瞭對社會變革的深刻反思。 顧頡剛:民俗學的拓荒者與疑古的勇氣 顧頡剛先生的自述,則是一次關於中國古代曆史與民間文化的求索之旅,也是一位學者“疑古”精神的生動展現。作為中國現代民俗學、曆史學的重要奠基人,顧先生以其嚴謹的治學態度和開闊的研究視野,在中國學術史上留下瞭不可磨滅的印記。 他的自述,從童年時代對傢鄉民間傳說的著迷,到在北京大學師從王國維、劉師培等名師,再到他在民俗學、曆史學領域的深入探索,展現瞭他一步步走嚮學術高峰的曆程。他詳細迴顧瞭自己如何從傳統史學研究中跳脫齣來,將目光投嚮更廣闊的民間文化領域,以及他對“古史辨”的堅持。 顧先生在自述中,詳細闡述瞭他“層纍地造成的中國古史”的理論,以及他對神話、傳說、民歌、風俗等民間文化的研究方法。他的“疑古”精神,並非否定一切,而是以一種科學的態度,對曆史進行審視和辨析,力求還原曆史的真相。 他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他對民間文化所蘊含的生命力的贊賞,在字裏行間顯露無遺。他的自述,也記錄瞭他與當時許多著名學者之間的學術交往,以及他對學術爭鳴的態度。 顧先生的自述,不僅是一份個人學術生涯的迴顧,更是一部中國現代學術史的生動寫照。他展現瞭一位學者如何以其不懈的探索和獨立的思考,為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他的文字,充滿瞭智慧的啓迪,也充滿瞭曆史的厚重。 薪火相傳,思想之光 這套《學術大師自述文叢》,匯集瞭四位不同領域、不同思想流派的學術巨匠。他們的自述,雖然風格各異,內容各不相同,但都共同展現瞭二十世紀中國知識分子在時代洪流中的精神風貌。他們身上,都有著對學術的執著追求,對國傢民族命運的深切關懷,以及在艱難環境中堅守學術良知的品格。 閱讀這套文叢,我們不僅僅是在閱讀四位大師的個人經曆,更是在閱讀中國現代思想史的一部宏偉畫捲。他們的思想,他們的探索,他們的堅守,都如同點點星火,匯聚成照亮中國文化前行道路的璀璨光芒。這套文叢,是知識分子的精神史詩,是思想傳承的寶貴財富,更是激勵我們繼續前行的不竭動力。它將引導我們去思考,在瞬息萬變的時代,我們應如何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又應如何以獨立的思想和審慎的態度,去探索人生的意義和社會的未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套書的標題本身就極具吸引力,“學術大師自述文叢”,簡練卻力量十足。能夠將季羨林、馮友蘭、梁漱溟、顧頡剛這四位在各自領域都享有盛譽的大傢的名字放在一起,足以說明其分量。我一直認為,瞭解一位學者,最好的方式莫過於傾聽他們自己的聲音。他們的自述,不僅僅是對個人經曆的梳理,更是對自己學術思想的闡釋,對自己人生觀、世界觀的錶達。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探究,在他們看似平靜的人生背後,隱藏著怎樣的思考與抉擇。這套書,對我來說,不僅僅是閱讀,更像是一次與大師們麵對麵的交流,一次對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深度探索,一次對生命價值的重新審視。

评分

購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被“自述”這個關鍵詞所吸引。我總覺得,相較於他人的評論或分析,作者本人的敘述,尤其是關於人生曆程和思想發展的心路曆程,是最能觸及靈魂的。季羨林先生那種“學海泛舟”的從容與灑脫,馮友蘭先生在哲學道路上的不斷求索,梁漱溟先生對中國文化根脈的深切憂思,以及顧頡剛先生對曆史細節的執著探尋,這些都必然會在他們的自述中留下鮮活的印記。我渴望通過這些第一手的資料,去理解他們之所以成為“大師”的必然性,去感受他們是如何在各自的領域內,用畢生的精力去耕耘、去創造。這種對“真實”的追求,促使我毫不猶豫地選擇瞭這套書。我希望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知識,更是對人生、對學術、對文化的一種更深切的理解和體悟。

评分

這本書的裝幀確實讓人眼前一亮,沉甸甸的質感,素雅的封麵設計,透露著一股沉靜而厚重的學術氣息。我一直對20世紀中國思想文化界的大師們抱有深深的敬意,季羨林先生的學識淵博,融匯中西;馮友蘭先生的哲學思辨,嚴謹深刻;梁漱溟先生的中國文化情懷,質樸而動人;顧頡剛先生的民俗考據,一絲不苟。能夠將這四位巨匠的自述匯集一堂,本身就是一件極具意義的事情。我特彆期待能夠從他們的親筆文字中,窺見他們的人生軌跡,感受他們學術思想的形成過程,瞭解他們麵對時代變遷的內心世界。這些自述,不單單是他們個人經曆的記錄,更是中國近現代思想史的一麵鏡子,摺射齣那個波瀾壯闊的年代,知識分子所經曆的思考、掙紮與堅守。翻開這本書,仿佛就能穿越時空,與這些偉大的靈魂進行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從中汲取智慧,獲得啓迪。

评分

當我看到這套書的介紹時,腦海中立刻浮現齣那些經典的學術影像,以及他們對中國學術界乃至整個文化界産生的深遠影響。季羨林先生的語言學造詣,馮友蘭先生的中國哲學史體係,梁漱溟先生的鄉建思想,顧頡剛先生的古史辨,這些都早已是耳熟能詳的學術成就。然而,成就的背後,是怎樣的人生故事?是怎樣的信念支撐著他們走到最後?這套自述文叢,就像一把鑰匙,為我打開瞭通往這些大師內心世界的大門。我期待在閱讀中,能夠感受到他們對學術的赤誠之心,對真理的孜孜以求,以及他們身上所體現齣的中國知識分子的獨立人格與風骨。這是一種精神的洗禮,也是對我們這一代人的一種激勵。

评分

一直以來,我對這些老一輩學者的生活方式和精神世界都充滿瞭好奇。他們如何度過清貧的歲月,如何在動蕩的環境中保持學術的純粹,如何在人生的關鍵時刻做齣選擇,這些都是常人難以想象的。這套《學術大師自述文叢》恰好提供瞭這樣一個絕佳的視角,讓我得以近距離地觀察他們的“凡人”一麵,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他們“大師”的光輝。我猜想,他們的自述中,一定充滿瞭對往昔的迴憶,對師友的懷念,對學術的摯愛,以及對故土的眷戀。或許,還能看到他們對人生得失的釋然,對學術傳承的期許。這些看似平淡的敘述,蘊含著的是歲月沉澱下來的智慧和豁達,是對生命本質的深刻洞察。

评分

《我生有涯愿无尽》:

评分

相当棒的一本书,非常喜欢,感谢京东。

评分

1935年,青年学子季羡林赴德留学,开始了十年羁旅生涯。数十年后,学术泰斗季先生已近耄耋之年,忆及往昔,遂写下一部《留德十年》。

评分

1983年10月18日,《新闻联播》第一个记者站———香港记者站建

评分

《走在历史的路上》收录了顾颉刚为《古史辨》第一册所写的序,历述他求学的经过和生活的感受,以及他和古史考证、辨伪及民俗学的因缘,从中不仅可以看出他踏入学术界的心路历程,而且他的治学方法也值得有志于从事历史研究的人来借鉴。《孟姜女故事研究》是这篇序言初稿中的一部分,现附其后,以呈现给读者该序言的全貌。书中还收录了《顾颉刚先生主要学术活动年表》,以使读者了解顾先生一生的学术活动。

评分

? 主播阵容

评分

? 主播阵容

评分

11结尾卖萌

评分

9切换错误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