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叢書·學術風氣與現代轉型:中山大學人文學科述論(1926-1949)

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叢書·學術風氣與現代轉型:中山大學人文學科述論(1926-1949)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小雲 著
圖書標籤:
  • 近代中國史
  • 中山大學
  • 學術史
  • 知識轉型
  • 製度轉型
  • 人文學科
  • 現代轉型
  • 學術風氣
  • 中國近現代史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ISBN:97871080456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333969
品牌:三联书店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近代中国的知识与制度转型丛书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3-09-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76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現代中國學術經曆瞭中西新舊的碰撞和交融,學術風氣的轉變往往還與學者之間的思想分歧、人事糾葛相交織,呈現齣錯綜復雜的麵貌。
  中山大學人文學科在20世紀的前半期,因其地緣優勢和人文政治的優勢,形成瞭開放、民主的學術研究氛圍。《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叢書·學術風氣與現代轉型:中山大學人文學科述論(1926-1949)》對傅斯年、顧頡剛、硃謙之的教學與學術交往加以深入研究,還涉及史祿國、古直、容肇祖、硃希祖、楊成誌等中大人文學者的學術活動,論述瞭中大語史所、讀經風波、現代史學運動、民俗學人類學諸問題,扼要而又生動地展現瞭中國現代學術轉型中的至關重要的一頁。

作者簡介

  劉小雲,1968年生,湖南祁東人。湖南師範大學曆史學學士和碩士、中山大學曆史學博士。現為玉林師範學院教授,主要研究晚清至民國時期的政治、文化與社會,發錶論文三十餘篇,獲第十次廣西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奬,曾編著《邊疆“廉故事”》。

內頁插圖

目錄

緒論
學術史
史料與方法

第一章 從國學到史學
第一節 中山大學語言曆史學研究所的建立
第二節 中山大學語言曆史學研究所各學會的創立與活動
第三節 “作語言曆史學之科學研究”
第四節 學術分歧與人事糾葛

第二章 “中大讀經”
第一節 中山大學讀經課程設置及其校內反應
第二節 中山大學中文係讀經課程的實施
第三節 校外迴響:武人倡行讀經
第四節 中山大學讀經迭起風波
第五節 “中大讀經”遺風餘韻

第三章 “現代史學運動”
第一節 “時代化”、“科學化”的“新史學”
第二節 “現代史學”社會科學化背景下的中大哲學、社會學
第三節 “現代史學”旗幟下的學術分歧
第四節 “現代史學”的“良友”及其批評者

第四章 從民俗學到人類學
第一節 中山大學民俗學東山再起
第二節 “西南夷地百蠻種,都是神明胄裔分”
第三節 中山大學人類學係的設立
結語
後記
附錶
徵引文獻

精彩書摘

  在顧頡剛的全力輔佐下,傅斯年如虎添翼,卓見成效。1927年10月16日,傅斯年在緻鬍適信中,一麵贊賞瞭顧頡剛,一麵洋溢著自得之情:“頡剛一返,文科大振,《語言曆史學周刊》、《民間文學周刊》、《圖書館周刊》均於下星期齣版,而《文科集刊》1月中亦可齣來,如我等久留則為豐美之始,如我等去之,則作去思之碑。”
  在中大語史所籌辦階段,以校長名義公布瞭一份《國立第一中山大學語言曆史學研究所研究生招生簡章》,反映齣中大語史所開展學術研究的方式、範圍及其學術團隊的水準,體現瞭傅斯年創辦研究所的基本意圖:
  (一)提齣“集眾的研究”方式。民初以來,中國學術界對建立研究機構形成共識,齣現瞭像北平地質調查所、北大國學門之類的研究機構,仿效者蜂起。中大語史所進一步揭舉“集眾的研究”旗號,使研究機構的性能更加鮮明。在中研院《曆史語言研究所工作之旨趣》中,傅斯年詮釋瞭“集眾的研究”真諦:“曆史學和語言學發展到現在,已經不容易由個人作孤立的研究瞭,他既靠圖書館或學會供給他材料,靠團體為他尋材料,並且須得在一個研究的環境中,纔能大傢互相補其所不能,互相引會,互相訂正,於是乎孤立的製作漸漸的難,漸漸的無意謂,集眾的工作漸漸的成一切工作的樣式瞭。”在傅斯年看來,“這集眾的工作中,有的不過是幾個人就一題目之閤作,有的可就是有規模有係統的研究”。無論範圍大小,“隻要其中步步都是做研究工夫的,便不會流成‘官書’的無聊”。
  (二)擴充研究範圍。中大語史所緻力於語言學、民俗學、人類學、考古學、文籍考訂學研究,試圖建設人類學館、曆史博物館,綜采中西學術的優長;新修廣東通誌、語言及國語教育法研究、公文研究,體現瞭學術的緻用性,這既與中大服務社會的辦學宗旨相一緻,又不悖傅斯年的改革意願。傅斯年在緻李石曾、吳稚暉信中,錶白瞭他此舉的用意所在:“至於不得不有之國文係,已改為中國語言文學係,但思為中學校造幾個教中國話——不容易——的教員而已。”新製修誌,乃承接廣東大學舊事。早在郭沫若任廣東大學文科學長時,廣東省政府第三三六七號令命廣東大學文科學院續修廣東通誌。不過,中大主持新修廣東通誌,直至鄒魯1932年重新擔任校長後纔得以實現。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价值法则支配下的市场经济的展开,是文明现代转型的基本内容。20世纪20年代以下,因特定的国际环境、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所导致,苏俄另辟蹊径,通过“集权一动员式体制”(一党专权,实行国家统制的计划经济),以寻求工业化的快速进路,形成所谓“苏联模式”。苏联在现代化道路上也有其他探索.如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1870—1924)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前期布哈林(1888—1938)主张发展富农经济,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1894~1971)推行物质刺激的改革,皆为试图引入市场机制的努力,但均未持续,而斯大林(1879—1953)的“集权一动员式体制”得以强力实施,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挤压农业与轻工业促成重工业快进,而“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的模式运行多个五年计划,奠定较为厚实的重工业基础和较高程度的科技水平,并实现教育普及,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超越英、法、德,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中苏联能击败纳粹德国,二战后更成为与美国争雄的超级大国,实力即得之于此。“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大约是“苏联模式”呈现的表象。

评分

价值法则支配下的市场经济的展开,是文明现代转型的基本内容。20世纪20年代以下,因特定的国际环境、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所导致,苏俄另辟蹊径,通过“集权一动员式体制”(一党专权,实行国家统制的计划经济),以寻求工业化的快速进路,形成所谓“苏联模式”。苏联在现代化道路上也有其他探索.如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1870—1924)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前期布哈林(1888—1938)主张发展富农经济,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1894~1971)推行物质刺激的改革,皆为试图引入市场机制的努力,但均未持续,而斯大林(1879—1953)的“集权一动员式体制”得以强力实施,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挤压农业与轻工业促成重工业快进,而“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的模式运行多个五年计划,奠定较为厚实的重工业基础和较高程度的科技水平,并实现教育普及,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超越英、法、德,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中苏联能击败纳粹德国,二战后更成为与美国争雄的超级大国,实力即得之于此。“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大约是“苏联模式”呈现的表象。

评分

价值法则支配下的市场经济的展开,是文明现代转型的基本内容。20世纪20年代以下,因特定的国际环境、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所导致,苏俄另辟蹊径,通过“集权一动员式体制”(一党专权,实行国家统制的计划经济),以寻求工业化的快速进路,形成所谓“苏联模式”。苏联在现代化道路上也有其他探索.如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1870—1924)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前期布哈林(1888—1938)主张发展富农经济,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1894~1971)推行物质刺激的改革,皆为试图引入市场机制的努力,但均未持续,而斯大林(1879—1953)的“集权一动员式体制”得以强力实施,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挤压农业与轻工业促成重工业快进,而“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的模式运行多个五年计划,奠定较为厚实的重工业基础和较高程度的科技水平,并实现教育普及,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超越英、法、德,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中苏联能击败纳粹德国,二战后更成为与美国争雄的超级大国,实力即得之于此。“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大约是“苏联模式”呈现的表象。

评分

值得

评分

值得

评分

价值法则支配下的市场经济的展开,是文明现代转型的基本内容。20世纪20年代以下,因特定的国际环境、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所导致,苏俄另辟蹊径,通过“集权一动员式体制”(一党专权,实行国家统制的计划经济),以寻求工业化的快速进路,形成所谓“苏联模式”。苏联在现代化道路上也有其他探索.如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1870—1924)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前期布哈林(1888—1938)主张发展富农经济,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1894~1971)推行物质刺激的改革,皆为试图引入市场机制的努力,但均未持续,而斯大林(1879—1953)的“集权一动员式体制”得以强力实施,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挤压农业与轻工业促成重工业快进,而“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的模式运行多个五年计划,奠定较为厚实的重工业基础和较高程度的科技水平,并实现教育普及,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超越英、法、德,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中苏联能击败纳粹德国,二战后更成为与美国争雄的超级大国,实力即得之于此。“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大约是“苏联模式”呈现的表象。

评分

价值法则支配下的市场经济的展开,是文明现代转型的基本内容。20世纪20年代以下,因特定的国际环境、文化传统、政治制度所导致,苏俄另辟蹊径,通过“集权一动员式体制”(一党专权,实行国家统制的计划经济),以寻求工业化的快速进路,形成所谓“苏联模式”。苏联在现代化道路上也有其他探索.如20世纪20年代初列宁(1870—1924)实行“新经济政策”,30年代前期布哈林(1888—1938)主张发展富农经济,50年代后期赫鲁晓夫(1894~1971)推行物质刺激的改革,皆为试图引入市场机制的努力,但均未持续,而斯大林(1879—1953)的“集权一动员式体制”得以强力实施,牺牲农民利益以实现工业化,挤压农业与轻工业促成重工业快进,而“每一千块砖头,每一双皮鞋或每一件内衣,都要由中央调配”的模式运行多个五年计划,奠定较为厚实的重工业基础和较高程度的科技水平,并实现教育普及,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超越英、法、德,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二战中苏联能击败纳粹德国,二战后更成为与美国争雄的超级大国,实力即得之于此。“斯大林接过的是一个扶木犁的穷国,他留下的是一个有核武器的强国。”大约是“苏联模式”呈现的表象。

评分

值得

评分

值得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