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谘詢與治療係列·主體間性心理治療:當代精神分析的新成就

心理谘詢與治療係列·主體間性心理治療:當代精神分析的新成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博斯剋(Peter Buirski),[美] Pamela Haglund 著,尹肖雯 譯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01994632
版次:1
商品编码:1134417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心理咨询与治疗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11
字数:1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這是一本瞭解當代精神分析新發展的必讀書。同時,這也是一本指導心理治療師如何將“主體間交互性”理論應用於治療當下的教程。

內容簡介

  《心理谘詢與治療係列·主體間性心理治療:當代精神分析的新成就》其實是一本主體間性心理療法的教材,它概念清晰、條理分明,同時結閤案例很充分地展現瞭主體間性心理療法的內涵、技術和過程。對主體間性心理療法有瞭解的學習者,對當代精神分析前沿有學習的愛好者,對目前遭遇個案睏難希望解疑減壓的臨床工作者來說,《心理谘詢與治療係列·主體間性心理治療:當代精神分析的新成就》都是一本能夠滿足需求的作品。

作者簡介

本書的兩位作者Perter Buirski和Pamela Haglund 直承由史托羅樓等發展而來的主體間性心理療法學派,是十分優秀且經驗豐富的心理治療師。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Peter Buirski和Pamela Haglund撰寫的本書為心理治療著作又添異彩。《心理谘詢與治療係列·主體間性心理治療:當代精神分析的新成就》所呈現齣的主體間心理治療的視角和方法十分有價值。它清晰地介紹瞭主體間理論的基本概念,並輔以臨床案例幫助大傢理解與實踐。它加深瞭我們對谘詢過程中“人本”這一概念的體會,也有助於我們瞭解現代心理動力學派的發展動態。不管是初齣茅廬的初級治療師,還是經驗豐富的資深治療師,都會從中獲益。
  ——《精神分析案例解析》作者 Nancy McWilliams

目錄

推薦序
序言
前言
導言
第一章 主體性和主體間性
第二章 主體間感受性
第三章 洞悉來訪者的內心:情感協調以及共情-內省式傾聽
第四章 關係的重要性
第五章 主體間心理治療的實踐
第六章 主體性經驗的闡釋
第七章 治療關係的校正與調整
第八章 擴展——主體間理論與督導
第九章 主體間視角下的心理治療

精彩書摘

  主體間理論的重點強調的谘詢立場是:共情一內省的谘詢模式。Kohut早在1959年就首次闡述瞭共情內省式谘詢方式的內涵。根據Kohut的理論(1984),對共情最好的定義就是:體驗和感受另一個體內心世界的能力(p.82)。此後,自我心理學對於“共情”就給齣瞭兩種不同的解釋:第一,共情是一方給予另一方的關心,類似同情心,比如:“約翰很同情瑪麗”。第二,共情是指谘詢師的傾聽狀態。Stolorow及其同事(1987)認為應該僅僅將共情定義為傾聽狀態以避免混淆。對主體間理論而言,共情被認為是瞭解來訪者主觀感受的一種方式,共情式傾聽是指治療師為瞭理解來訪者的主觀感受所做的努力,他們企圖通過自己的努力讓自己盡可能地瞭解來訪者。Stolorow及其同事提齣:我們經常用情感協調一詞來錶示谘詢師對來訪者的反映。比如說,如果谘詢師說:“當你父親忘記你的生日的時候,你好像比較傷心”,就是谘詢師就她對來訪者情感狀態的瞭解和來訪者進行溝通,通過這種解釋,谘詢師會讓來訪者感到自己能夠被人理解及接納。此外,谘詢師對來訪者的情感協調也可以促進來訪者進行情感整閤(來訪者會說,是的,我確實很受傷),而且也是一種自體一客體機能。所謂共情狀態就是谘詢師企圖走進來訪者內心的方式,也是能讓來訪者體驗到情感協調的谘詢師的反應方式。
  既然主體間理論強調谘訪雙方的主體性互動形成的“場”,共情一內省式谘詢狀態所涉及的內省元素主要是指谘詢師自我協調的方式(谘詢師與自己內心的體驗相協調)。谘詢師內省最重要的一個方麵是谘詢師要對自己給來訪者造成的影響保持覺醒。對其他關係取嚮的心理治療來說,谘詢師應該重視自身經驗以及對來訪者的反移情,因為這些都包含瞭與來訪者動機有關的信息。對於主體間理論來說,它之所以重視內省狀態是因為:①它可以揭示谘詢師對來訪者主觀感受的影響和貢獻;②它可以為谘詢師提供情感或經驗類比,而這有助於幫助來訪者理解來訪者的內心,並且促進二者的情感協調。比如,來訪者爽約並且沒有及時通知谘詢師,麵對這種情境,為瞭能和自己被激惹與被忽視的感受相協調,治療師必須試圖理解來訪者無意識“被動攻擊”谘詢師的動機;而對剋萊因派的谘詢師來說,來犯者無意識想要通過這種行為讓谘詢師體驗自己兒時的“不幸”遭遇,比如,放學後傢長不接自己時進退兩難的感受。以上兩種狀況,患者的行為被認為是齣自憤怒動機,主體間理論則不這麼認為,麵對來訪者的爽約,主體間學派的谘詢師會反思上一次麵詢過程(內省過程),並試圖探索麵詢過程中來訪者對谘詢師的感受。患者的缺席是否和谘詢師的某些言行有關?來訪者會不會因為谘詢師的言行而感受到傷害?主體間理論沒有明確指齣來訪者的爽約不是齣於氣憤,而是將關注重點轉移到“主體間場”,確切地說是在上次麵詢過程中谘訪雙方形成的主體間場。
  以上的例子強調背景對於主體間心理治療的重要性。對弗洛伊德理論來說,所有谘詢立場的設立都旨在揭示來訪者的內心世界,而主體間理論心理治療則企圖說明谘詢師或來訪者的感受或體驗産生的背景。
  ……

前言/序言


用户评价

评分

物流速度较快,包装完整。

评分

8. 在主体间理论的视角下,患者不会无意识地隐瞒或伪装真实自我;相反,咨询师会把来访者的陈述视作一种动态的问题解决方式,用来应对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情感问题。

评分

经典!经典!经典!经典!经典!

评分

评分

有老师推荐过,还没开始读

评分

简单速成,希望有用!!!

评分

很不错获益非潜,很不错的书

评分

10. 由于无意识的重复“婴儿-抚养者”的情感反应方式,人类的主体性就慢慢具备了一定的结构性和组织性,进而形成了特异的“互动模式”。这些“互动模式”来自于个体生命早期体验过的情感,是人们当下主观感受形成的基础;而且,个人自我统合感的保持、经验的连续感也依赖于这些互动模式。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