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1 哲學是什麼?
導言
柏拉圖與傳統
元哲學的幕間休息
語言的普在性
哲人何為?
結語
2 心智與人性
導言
笛卡爾的二元論
羅蒂與心智的消失
語言性的人
結語
3 自我與道德
導言
康德式的道德
羅蒂與講述道德故事
弗洛伊德與自我創造的故事
關於反諷的一個注釋
結語
4 社會與道德
導言
正義?普遍性與理性
民主?親和性與種族中心主義
結語
參考書目
與羅蒂相關的著作
羅蒂與心智的消失
要想理解羅蒂對於心智所持的態度,我們有必要重復在前一章論及語言學原理或是語言學轉嚮時已經提到的一點。我們可以迴憶羅蒂的下述觀念:“人們不可能超越語言……如果不是在某種語言之中思索,人們就根本不可能進行任何思索。”而在這一章的語境中,這個觀念可以被重新錶述為:並不存在什麼“先於語言學習的‘覺識’(awareness)。”羅蒂進一步解釋說,“從更具一般性的角度看,我認為,那種相信我們無論運用什麼樣的語詞、都總是會擁有同樣經驗的公認直覺,實際上隻是威爾弗裏德·塞拉斯稱之為‘給定性神話’(the Myth of the Given)的一種殘跡;它主張覺識是在先的,而語言則必定是隨之而來的,並且應該去適閤原初的覺識。這種看法的麻煩在於,‘適閤’是一個空的概念。我們根本沒有任何標準,可以判定某種語言對於某個非語言性覺識的閤適性”。
在思考心智問題時,我們決不應該低估這條原理的重要意義。無論人們是像笛卡爾那樣宣稱實在是由兩種不同實體構成的二元論者,還是像大多數科學傢那樣相信實在是由單一的物質實體構成的一元論者,或是像羅蒂那樣對於實在的本性並不給齣一個陳述的後哲學傢,人們都不得不把“覺識”納入這場討論之中——要麼是以肯定性的方式,要麼是以否定性的方式。即便從羅蒂有關哲學的“傢族傳奇”觀點看,錶哥笛卡爾對於人類的對話其實也做齣瞭很大的貢獻。笛卡爾對於自我及其屬性的理解,是大多數人所持有的關於自我的標準觀點。大多數人發現他們很容易接受這樣一些信念:個體既是肉體、又是靈魂,靈魂位於肉體之中、並且是個體隱私性地擁有的。而笛卡爾的理解在很大程度上又依賴於下麵這個假設:由於心智擁有對自身的某種覺識,心智總是獨一無二的。由於這種覺識,心智就擁有瞭理解某些真理——特彆是那些可以保證它自身的存在和同一性的真理——的自明性的能力。
毫無疑問,在傳統哲學的爭論中,“覺識”是一個常常被捲入到有關身—心問題的眾多討論之中的課題。這些有關心智的爭論呈現齣來的趨勢之一,就是把著名的“無辨異的同一性”當作基本的原則;或者用比較容易理解的術語說,人們同樣也可以把它稱之為“可辨異的非同一性”原則。這條原則可以錶述如下:如果人們能夠辨識齣一點差異,那麼就根本不存在同一性。以肯定性的方式說,隻有當兩個東西的所有本質屬性都相同的時候,它們纔是同一的。這一點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為據說人們對於自己的心智擁有某種特殊類型的“覺識”,它能使人們獲得不同於有關物質事物的知識的某種特殊形式的知識。這樣,這種“覺識”作為精神功能的一種屬性,就將在針對一切唯物主義理論所展開的批判中發揮關鍵性的作用。唯物主義的一種變體,就是主張“精神狀態”與“大腦狀態”所指稱的是同一個東西。因而,這種主張實際上就是把心智與大腦等同看待。而那些想要駁倒唯物主義的人們,就常常訴諸於“可辨異的非同一性”原則。他們認為,他們可以指齣心智所具有的某些屬性是不可能還原到大腦的物理狀態那裏去的。這樣,他們就能夠斷定,在心智與大腦之間不可能存在同一性。結果,心智或主體性的實在性就能夠得以維係。至於那些被認為是心智的本質所獨有的精神屬性,則包括如下一些特徵:
1.隱私性(我對我自己心智的瞭解——比方說,我處在痛苦之中——與其他人對我的心智的瞭解是有所不同的)。
2.無誤性(我對在我的心智中所發生的事情不可能産生誤解)。
3.直接性(我對在我的心智中所發生的事情可以直接把握,而不必進行推論)。
4.內省性(為瞭瞭解在我的心智中所發生的事情,我隻需要付齣內省性的努力)。
5.意嚮性(我可以指稱或是思考那些非存在或想象的對象)。
6.自明性(對我來說,在我的心智中所發生的事情似乎總是真實的)。
唯物主義難以被人接受的原因之一似乎就在於,絕大多數人(其中也包括許多哲學傢)都認為,所有這些屬性或是其中的某個屬性,對於心智來說是本質性的;人們不可能在不損害可信性的前提下,輕而易舉地否認它們。盡管唯物主義宣稱它從科學的進步那裏獲得瞭支持,盡管它承認瞭自然界的統一性,盡管它認同瞭那條“奧卡姆剃刀”的著名原理——“如無必要,切勿增加實體”,但是,唯物主義作為對各種事件的一種一般性解釋,卻似乎在“覺識”這塊石頭麵前碰瞭壁。絕大多數人都發現,他們難以放棄那種認為覺識是心智本性的組成部分的信念。而在唯物主義者這方麵,他們也沒有被這些常識性的觀念所嚇倒(在他們看來,這些觀念似乎隻是想阻擋科學前進的道路),而是依然相信:人們越是深入地研究大腦及其功能,就越是能夠很快地達到一種有關人類心智是如何運作的完整解釋。
至於羅蒂,他想做的事情就是:根本避免在主觀主義者與唯物主義者之間展開這些爭論的那種傳統形式。在他看來,這些爭論被賦予的那種框架結構本來就是不可接受的。羅蒂解釋說:“唯名論者用以考察……主客觀之間區分的基本方法就是指齣,在係統地闡述那種可以幫助人們獲得他們想要的東西的詞匯錶與那種不能夠做到這一點的詞匯錶之間存在著的區彆方麵,它們其實是一些會把人們引入歧途的路徑。”因此,作為一位實用主義者或是唯名論者,羅蒂是反二元論、反本質主義的,認為根本就不存在諸如心智的本性這一類的東西。由此齣發,他認為二元論是一種糟糕的選擇。不過,雖然他是同情科學和唯物主義的,但羅蒂終究還是一位語言學的實用主義者,並不認為科學提供的世界圖景就是一幅最終的圖景。所以,在他看來,唯物主義其實也是一種不必要的形而上學理論。羅蒂解釋說:“唯名論者並不認為,科學根本不可能發現某些實實在在地存在於那裏的東西;毋寜說,在它看來,‘實實在在地存在於那裏的東西’(既包括常識性的知覺詞匯錶所指稱的那些對象,也包括科學性的理論詞匯錶所指稱的那些對象),隻不過是指那些‘我們發現談論起來十分有用的東西。’”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震撼的地方,在於它如何處理羅蒂思想所引發的倫理睏境和政治後果。很多介紹羅蒂的書籍往往止步於對他認識論轉嚮的贊揚,認為這是一種解放性的思想工具。然而,這位作者則勇敢地深入挖掘瞭“實用主義”的激進麵所帶來的潛在風險。書中對羅蒂在麵對種族不公、社會邊緣化群體時所采取的立場進行瞭細緻的批判性考察,這無疑提升瞭本書的深度。作者似乎在不斷地追問:當所有宏大敘事都被拆解,當“真理”成為地方性的、暫時的工具時,我們如何為正義而戰?書中對羅蒂後期強調“同情心”的努力進行瞭多角度的審視,既肯定瞭其人性化的努力,也對其有效性提齣瞭尖銳的質疑。這種不偏不倚、既肯定又質疑的態度,使得全書的論證充滿瞭張力,迫使讀者必須走齣舒適區,直麵羅蒂思想的“後現代睏境”。它不是一本為羅蒂“辯護”的書,而是一次對一個偉大但充滿瑕疵的知識分子的誠實迴顧。
评分總而言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提供瞭一個“非教條式”的羅蒂入口。它拒絕將羅蒂塑造成一個完美無缺的導師,而是把他呈現為一個不斷自我修正、充滿矛盾的思考者。這種處理方式的成熟之處在於,它沒有急於給羅蒂的哲學下一個最終的“判詞”,而是將探究的責任更多地交還給瞭讀者。書的結尾部分,作者提齣瞭一些發人深省的問題,關於我們今天如何在使用羅蒂的工具箱來應對氣候變化、數字極化等新挑戰時,應該如何警惕他思想中可能存在的盲點。它成功地將一位已故思想傢的理論與我們眼前的緊迫現實連接起來,使得閱讀體驗不僅僅是迴顧曆史,更是一種對當下處境的反思。讀完之後,我感到我的知識邊界被拓寬瞭,並且對如何進行有意義的公共對話有瞭全新的體悟。
评分這本書最讓我眼前一亮的,是作者對於羅蒂與其美國同代人之間復雜關係的梳理。我們通常將羅蒂孤立地看作一個“後現代偶像”,但本書卻將其置於更廣闊的二十世紀後半葉美國知識界的生態係統中進行考察。作者花瞭不少篇幅來描繪羅蒂與蒯因、庫恩,乃至與那些文化批評傢們之間的思想交鋒和個人友誼。通過這些細節,我們看到瞭羅蒂是如何在不同的學術圈層中遊走、如何吸收和反駁他人的觀點,從而塑造齣自己獨特的思想版圖。這種“社交史”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們對羅蒂的理解——他並非是一個憑空齣現的哲學傢,而是在特定的曆史時刻、特定的學術權力結構中成長起來的人物。書中對這些關係的處理,使得羅蒂的形象更加立體、更具人情味,不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理論符號,而是一個在辯論中不斷完善自己的學者。
评分讀完這本關於羅蒂的著作,我首先被其敘事方式深深吸引。作者的筆觸細膩而富有洞察力,仿佛帶領我走進瞭一場與這位復雜思想傢跨越時空的對話。這不是那種枯燥的學術梳理,更像是一場智識上的冒險。作者沒有試圖將羅蒂簡單地歸類為某一種“主義”的代錶,而是著重描繪瞭他思想演變過程中的那種動態的、充滿內在張力的掙紮。尤其是在處理他從分析哲學轉嚮日常語言哲學,再到最終擁抱後現代主義和文化批評的那個關鍵轉摺點時,那種內心的驅動力和外部環境的影響被描繪得淋灕盡緻。我尤其欣賞作者對羅蒂那些充滿反諷意味的錶達的精準把握,這使得理解這位思想傢時,那種特有的“俏皮”和“犬儒”之間搖擺不定的氣質得以鮮活再現。這本書的結構安排也十分巧妙,它並非完全按照時間順序推進,而是圍繞幾個核心主題——比如對“真理”的解構、對“客觀性”的質疑以及對“公共話語”的重塑——進行螺鏇上升的探討,讓讀者能更深刻地體會到羅蒂思想體係的內在邏輯關聯,而不是被零散的觀點所淹沒。
评分作為一位長期關注當代哲學思潮的讀者,我發現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的選擇極為大膽和新鮮。它避開瞭傳統哲學著作那種刻闆的術語堆砌和嚴密的論證鏈條,轉而采用瞭一種更為文學化、近乎散文詩的筆調來闡釋高度復雜的概念。例如,當作者描述羅蒂如何從康德那裏“偷取”瞭某些結構,然後將其重新包裝進實用主義的語境中時,那種描述方式讀起來就像是一齣精彩的戲劇對白,充滿瞭畫麵感和象徵意義。這種風格使得那些原本可能令人生畏的、關於“語言轉嚮”或“文化帝國主義”的討論變得易於消化,同時又不犧牲其思想的嚴謹性。這種雅俗共賞的平衡拿捏得極好,它既能滿足專業學者的需求,也能為對哲學感到好奇的普通讀者打開一扇窗。這種處理方式本身就是對羅蒂所倡導的“文化公民”角色的最佳實踐——讓思想在文化領域自由流動和交流。
评分还可以的说,感觉整体上还不错思想家买了好几套,感觉还可以
评分中华书局精装本好,值得买。大爱京东,最近收不住手,一直在买。
评分正版图书,全新的,继续关注!
评分一千年后人类如果还在,他们的活法照样离不开《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绍介的那些哲人理念的形塑效应。这或许也就是你应当通过这套丛书走进这些哲人的理念世界的最重要理由。
评分商品很好,京东自营的确实质量有保证。
评分超级推荐的一套书,介绍了历史上重要思想家的平生,读完非常有感触!印刷很好,送货也快,小孩子也可以阅读,人类历史的伟大思想家造就了如今社会思潮,值得阅读!
评分因为我几年前写了一篇小文章,有关洛克的“政府解体”理论的。
评分超级推荐的一套书,介绍了历史上重要思想家的平生,读完非常有感触!印刷很好,送货也快,小孩子也可以阅读,人类历史的伟大思想家造就了如今社会思潮,值得阅读!
评分每一个思想体系就如一个精神殿堂。对于初学者而言,要想领略和欣赏其中的奥妙和美丽,需要一个好的引导。这位引导者需要给初学者既展示出其整体面貌又不浮光掠影。大部头的学术专著往往令人望而生畏,而思想史著作的章节因其篇幅限制显得过于简略。《最伟大的思想家》系列丛书的作者以其深厚的学术背景,深入浅出,用十万字左右的篇幅,向读者勾勒出了每位思想家的精神概貌,引人入胜。无论是初学者,还是专业研究人员,阅读这些系列丛书,都会感到获益匪浅。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