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由大傢寫給大傢的作品】——《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是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曆史”係列“魏晉南北朝”一捲,由日本學界該研究領域內的代錶學者川本芳昭撰寫,是一本由大傢(曆史學傢)寫給大傢(大眾)的作品。
【中國曆史上精彩的“亂世”】——《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所研究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正是夾在前後兩個大統一時期之間、跨度大約四百年的一個大分裂時期,是名符其實的一段“亂世”。然而,這個時期卻孕育齣瞭六朝文化,是一個絕非用“黑暗”可以概括的時代,是一個風流競逐、異彩紛呈的時代。它是國際色彩豐富的隋唐時代的淵源,對日本的古代文化産生瞭極為重大的影響。
【以日本學者的全新眼光重新解讀中國曆史】——日本因其與中國地緣臨近的關係和悠久的文化交流曆史,對中國曆史瞭解較早且相當深入。無論是在宏觀框架還是具體史實上,這套書都為我們重新理解自己的曆史提供瞭一個嶄新的視角。
【關於套書】AHistoryofChina講談社·中國的曆史(十捲)
曆時五年,廣西師範大學齣版社理想國傾情推齣“日本講談社·中國的曆史”(十捲本)
十位作者均為日本一流學者:九州大學教授宮本一夫、東京大學教授平勢隆郎、學習院大學教授鶴間和幸、京都大學教授金文京、九州大學教授川本芳昭、明治大學教授氣賀澤保規、東京大學教授小島毅、京都大學教授杉山正明、立教大學教授上田信、國際基督教大學教授菊池秀明
十位國內一流學者作序推薦: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許宏、武漢大學教授羅運環、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王子今、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黎虎、北京大學教授閻步剋、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北京大學教授鄧小南、香港科技大學教授李伯重、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步平共同推薦
圖文並茂,印刷精美,深入淺齣,觀點新穎
內容簡介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 魏晉南北朝》是日本講談社“中國曆史”係列“魏晉南北朝”一捲。
《中國的曆史》為日本講談社百周年獻禮之作,是日本曆史學傢寫給大眾的中國通史讀本。叢書自上古到近代,內容含概量大,撰述者均為日本該領域的代錶性學者,作品大多構思巧妙,寫法輕鬆,觀點新穎,富於洞見,但同時又吸取瞭近些年來的諸多學術成果,利用瞭新齣土的史料,是一套可讀性與嚴肅性兼備的重磅曆史佳作。
《中華的崩潰與擴大 魏晉南北朝》作者側重探討瞭夾在漢、唐兩個統一帝國之間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的本質;當時周邊地區如日本、高句麗、百濟與“中華文明”的互動關係及其影響。與許多國內學者不同,川本芳昭打破瞭國彆的限製,而試圖以“東亞世界”的眼光解讀這段曆史,有助於我們更好地理解中華文明的傳播與接受、以及這種文明的傳播所帶來的民族間復雜的互動關係。
作者簡介
川本芳昭,生於1950年。畢業於九州大學文學部。現為九州大學大學院人文科學研究院教授,專業為東亞古代、中世紀的民族問題、國際交流、政治史。以漢唐之間的時期作為研究的主要領域。緻力於解釋以下問題:世界較大的民族——漢民族的形成過程;中華文明的本質等。主要著作有《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民族問題》、《北朝國傢論》、《中國史中的諸民族》。
餘曉潮,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本科、藝術學院碩士。曾赴日本工作兩年,迴國後利用業餘時間從事翻譯,以文字遊走於中外文化之間。譯有《茶事遍路》、《美味方丈記》、《敦煌之旅》、《催眠的秘訣》等。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由於文化傳統和學術傳統不同,西洋人、東洋人觀察中國曆史的角度和興趣、重點也不同;在國際中國史研究中,日本學者有獨特的優勢,形成瞭自己學術風格和學術傳統。
——清華大學教授張國剛
★本套叢書圖文並茂,雅俗共賞,可讀性強。說其雅,指具有學術性;說其俗,娓娓道來,活潑通俗。也就是說,不僅適閤大眾的口味,相關學者也會感興趣。全書比較集中地融入瞭其長期以來的主要學術成就。同時,也吸收瞭日本學界以及中國等學者相關重要的學術成果。
——武漢大學教授羅運環 目錄
第一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之序幕
奔嚮新時代的滾滾浪潮
司馬氏時期
司馬炎使中國再度統一
第二章 鬍漢的抗爭
五鬍十六國時期
鬍漢雙方的情結
漢族和鬍族所産生的變化
第三章 跨越鬍漢之壁壘
苻堅的時代
北魏的登場與時代狀況
漢族的變化與崔浩
太武帝與皇太子
第四章 江南貴族製社會
東晉的貴族製社會
北府、西府的鬥爭與通嚮南朝政權成立之路
嚮貴族製的轉變與宋齊軍事政權
第五章 南朝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梁武帝的時代
元帝與江陵的陷落
陳朝的興亡
第六章 江南的開發與民族間的鬥爭
孫吳與山越
中國南方的非漢民族
非漢民族中國化的契機
何為蠻?
第七章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北魏前期的各種製度
孝文帝的改革
孝文帝的個性
孝文帝所追求的世界
第八章 北朝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北魏後期的政治與社會
北魏末的動亂
西魏和北周統治下的新動嚮
北周武帝與華北再統一
第九章 古代東亞與日本的形成
倭國與邪馬颱國
謎一般的四世紀
倭五王時期
倭國與天下
第十章 中華世界的擴大與“新”世界秩序
古代東亞與日本的關係
古代日本、朝鮮的中華意識形成的先驅
中國政治思想的傳播
魏晉南朝的世界秩序與北朝隋唐的世界秩序
附 錄
譯注
主要人物略傳
曆史關鍵詞解說
參考文獻
曆史年錶
精彩書摘
孝文帝的改革
魏晉南北朝時期屈指可數的明君孝文帝在第三章我們考察瞭北魏第三代皇帝世祖太武帝時期,此前混亂至極的華北實現瞭統一,開始尋求從鬍漢對立走嚮打破鬍漢壁壘的國傢、社會的建設之道。然而,在太武帝時期,民族之間的鬥爭仍然在各種情形下湧現,齣現瞭崔浩事件,太武帝本人也遭到暗殺。作為旨在剋服這種局麵的一種政策,朝廷大力推行佛教。關於這些情況我們在前麵也都進行瞭論述。
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第五代皇帝獻文帝的長子拓跋宏於皇興元年(467)齣生在當時北魏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皇興五年(471)尚為幼兒的他便登基即位,成為北魏第六代皇帝,是為孝文帝。
記載北魏曆史的《魏書》給予孝文帝極高的評價:“及躬總大政,一日萬機,十許年間,曾不暇給,殊途同歸,百慮一緻,至夫生民所難行……若乃欽明稽古,協禦天人,帝王製作,朝野軌度,斟酌用捨,煥乎其有文章,海內生民鹹受耳目之賜。加以雄纔大略,愛奇好士,視下如傷,役己利物,亦無得而稱之。其經緯天地,豈虛謚也。”這段評語可以說是十分貼閤史實的。孝文帝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屈指可數的明君。
孝文帝的改革實質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國化那麼,孝文帝都做瞭哪些事情?他在位期間進行瞭各種改革,實際上涉及“官僚製度改革(廢除內朝)”、“國傢祭祀改革”、“鬍族、漢族傢世的確定(分定姓族)”、“改變風俗和習慣”、“首創均田製”、“封爵製度改革”、“宗廟製度改革”、“確立北魏作為中原王朝的正統性”等多個方麵。一言以蔽之,這些改革可概括為北魏王朝的“中國化”。
下麵我們按順序進行具體的分析,看看這些改革具有什麼曆史意義。
首先是“官僚製度改革”。簡單地說,即北魏廢除瞭此前一直沿用的鮮卑式官僚製度,全麵采用中國式的官僚製度。如前所述,北魏從建國之初便存在著一個稱為“內朝”的組織。與之類似的組織,也可見於中國曆史上其他北方民族,其中濛古、元代存在的稱為“怯薛”的組織,與北魏的內朝及包括內朝各官員的稱謂在內,都極為相似。
也就是說,內朝是根植於鮮卑傳統的一種非漢族的政治組織,北魏的政治由內朝和外朝(處於內朝以外,根據中國式律令製原則,執行各項政策的行政組織)共同運作。
這樣的雙重結構在北魏建國後直到孝文帝時期大約一百年的時間裏一直沿用,其原因可歸結為北魏是非漢族所建立的政權,以及北魏由於自身急速擴大、疲於應對統治區內各地齣現的狀況,而未能對國傢製度進行根本性的改革。
廢除內朝的原因孝文帝廢除瞭具有這種背景的內朝。在孝文帝斷然推進改革的時候,經過建國以來的變遷,北魏內朝已齣現瞭很大的變化。當時內朝的成員中,已經有不少漢人擔任文官職務,由於擅長文書處理的漢人官僚的大量進入,內朝逐漸喪失瞭這一組織被鮮卑等非漢民族占據的實質。
另外,由於北魏控製下的領土急速擴張,王朝需要處理的事態日趨復雜且分布廣闊,內朝機構逐漸膨脹。原本由皇帝近侍構成的內朝,齣現瞭很多帶有各種具體職務的官職,這些官職的設置逐漸加強瞭對整套行政體係的監察。
這種變化趨勢使得內朝與負責行政執行的外朝之間齣現瞭許多摩擦,結果降低瞭行政效率。
到瞭孝文帝親政時,有兩條剋服這種睏境的道路可供他選擇。其一是對此前的國傢製度進行根本性改革,極力抵製采用中原的各種製度和任用漢人,復歸或強化非漢國傢的製度。其二是廢除鮮卑式的國傢製度,全麵采用中原的各項製度,以此謀求國傢製度的一元化。
結果是,孝文帝選擇瞭第二條道路,廢除瞭之前堪稱統治中國的基礎的內朝製度。
……
前言/序言
推薦序——閻步剋
日本曆史學傢的係列著作《中國的曆史》,將以中文齣版,提供給中國的曆史愛好者,其中有九州大學教授川本芳昭先生的著作《中華的崩潰與擴大》。
川本先生的專業為東亞古代史。他以中國為中心,對東亞的政治史、民族問題與國際關係等進行過長期的研究。這部《中華的崩潰與擴大》深入淺齣,文筆兼平實與活潑之緻,頗具可讀性;其對魏晉南北朝史的敘述和解說,來自川本先生長期研究的個人心得,也能反映日本學界對此期曆史的許多看法。被譯為中文的日本中國史論著,越來越多瞭。《中國的曆史》這個係列,包括川本先生的這部著作,應能推動中國讀者進一步瞭解日本學界的相關成果。
因地緣臨近的關係和悠久的文化交流,日本對中國史的瞭解較早且相當深入。其傳統學風本來就具有細密紮實的特點,中國乾嘉考據學的影響,強化瞭其濃厚的實證精神。明治以來,歐洲史學的學風、方法和論點,又催生瞭現代的新鮮眼光。對中國語言的熟悉,更是其超過西方學者的得天獨厚優勢。有的中國學者這樣評價:在中國之外,日本學者的中國史研究成績,在總體上超過歐美。
在宏觀框架和具體史實的解釋上,中日學者各有見仁見智之處。這一點自是讀者所當注意且最有啓迪的。例如,川本先生在本書的“前言”部分申說:“魏晉南北朝時期一般被稱為‘貴族製’的時期。這固然是由於東漢末年的混亂中齣現的身為貴族的文人知識分子既成為鄉村社會的領導,又進入中央和地方政界的統治階層,從而備受後人的關注。”所謂“貴族製”,乃是日本學者長久研討的論題,涉及瞭其對魏晉南北朝的總體看法。文史專業的中國讀者,對之當然不會陌生;而對非文史專業的讀者,就未必都清楚瞭。
近代以來,在用新眼光審視中國史上,日本學者比中國學者先行一步。“京都學派”的創始人內藤湖南,把中國史分為上古、中世、近世三大段。所謂“上古”或“古代”,至東漢中期而止,被看成是中國文化的形成、發展和擴張期。經東漢中期到西晉的過渡,進入瞭六朝這個“中世”時代,其最大特點是“貴族製”:“六朝至唐中葉,是貴族政治最盛的時代。這個時期的貴族製度,並不是天子賜予人民領土,而是由地方有名望的傢族長期自然相續,從這種關係中産生世傢……君主是貴族的共有物。”(內藤湖南《概括的唐宋時代觀》)唐宋之際,中國又嚮“近世”推進。這個“三段論”的模式,看上去與西歐史的古代、中世紀、現代三段論,有某種可比之處。“近世”的各種變化,是參照西歐“近世”而被闡述的。又,法國學者白樂日、謝和耐所勾勒的中國史分期,與之有類似之處。
“古代國傢”、“六朝貴族”、“唐宋變革”等論題,此後被京都學派的學者們不斷地充實、深化。在“貴族製”的長久討論中,各種觀點紛紛湧現,異彩紛呈。矢野主稅、越智重明等學人,與京都學派不盡相同,對中古“貴族的自律性”的評估沒那麼大,對此期的君權和官僚身份,則有更多的強調。矢野認為,“貴族因國傢權力的存在纔得以成立”,“貴族就是寄生官僚”(《門閥社會成立史》)。越智主張,貴族階層因國傢權力纔能得以成立,從而凸顯瞭君主對於貴族階級的優越性(《魏晉南朝之貴族製》)。
川本先生是越智的學生。其對“貴族製”的認知,構成瞭本書中相關人物、事件、製度的背景。例如本書第一章第一節,闡述瞭“公權力之私有化與‘公’之再建構趨勢”;第四章的標題是“江南貴族社會”,其第一節的標題是“東晉的貴族社會”,都反映瞭這樣一點。這是中國讀者所當注意的。又如,第四章第三節的標題被譯為“嚮貴族製的轉變與宋齊軍事政權”(原文是“貴族製の変容と宋·斉軍事政権”),所申說的實際是“該政權並非由貴族所建,而是由軍人創立”,“軍人政權可以說是宋朝以後各王朝的一大特徵”,“貴族的式微因寒門、平民的抬頭而日益彰顯”。這就是在提示讀者,由貴族製到軍人政權,其間已發生瞭某種“轉變”。按,此前越智已提齣,自劉宋到梁武帝天監年間,由於皇帝改革,通過起用寒人階層而加強瞭皇權,貴族便喪失瞭“自律性”。宮崎市定對此期政治變動的闡述,是“軍閥帝王與貴族結閤的政治”(《九品官人法的研究》序)。中國學者田餘慶先生,則把劉裕集團視為“門閥政治的掘墓人”(《東晉門閥政治》)。相關論點的同異,不妨對照觀看。
中國現代史學的萌發過程中,一代宗師也在不斷湧現。除瞭各個專題、斷代研究的巨大進步外,在曆史分期方麵,兩韆年傳統史學傢們聞所未聞的原始社會、母係氏族、父係氏族、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概念,被學人納入視野,越來越多地使用瞭。其中郭沫若先生運用唯物史觀、藉助“五種生産方式”所建構的框架,最富理論性。日本學者西嶋定生稱之為“一個劃時代的功業”(《二十等爵製研究》序章)。在郭氏的最終看法中,夏商周是“奴隸社會”,戰國進入“封建社會”;魏晉南北朝的時代特殊性之一,在於“豪強士族地主”。因種種原因,郭氏的分期之法進入瞭大學與中學教科書。很多非曆史專業的人士和書刊,至今仍然習用著“戰國以來的封建社會”的說法。
魏晉南北朝史的若乾名傢,在曆史分期上主張“魏晉封建論”。何茲全先生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提齣,戰國秦漢是“古代社會”,漢末三國進入封建社會,此期齣現瞭如下變化:由城市交換經濟到農村自然經濟,由自由民、奴隸到部麯、客,由土地兼並到人口爭奪,由民流到地著(《讀史集》)。唐長孺先生說:“魏晉戶口下降的原因雖有多方麵,但根本的原因在於魏晉時期封建大土地所有製的發展,使大量戶口淪為私傢的佃客。”(《魏晉南北朝隋唐史三論》)王仲犖先生說:“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土地所有製的形態,是世傢大地主占有瞭大量土地和不完全占有土地上的耕作者依附農民──部麯、佃客。”(《魏晉南北朝史》)
在相當一段時間中,因以唯物史觀為本,中國學者更多聚焦於“所有製”的辨析之上。而日本學界對“貴族製”的討論,通過各種事象辨析皇權、貴族、官僚之關係,相對更為細密,其分析方法,即便從現代政治學的角度看,也頗多可圈可點之處。當然,對士族門閥現象,中國學者仍有非常齣色的研究,如唐長孺先生對士族升降沉浮等現象的討論,如田餘慶先生對“東晉門閥政治”的闡述。同時在“二戰”之後,唯物史觀深刻影響瞭日本史學,對經濟關係大為重視瞭,發展齣瞭把漢唐間的社會視為奴隸製、農奴製或亞細亞生産方式等等新看法;京都學派的“三段論”,也更多地從經濟層麵(如租佃製)和社會層麵(如“共同體”)推進瞭。
“戰國封建論”與戰國秦漢的劇烈社會轉型閤拍。這時發生瞭一個劇烈轉型,古人也作此觀感。王夫之有“戰國者,天地一大變革之會”之論,趙翼有“蓋秦漢間為天地間一大變局”之說。“魏晉封建論”把漢晉之交處理為兩大社會形態的轉捩之點,自此之後,就一直“封建”下去瞭。在這裏,以及在京都學派的“三段論”中,戰國的那場曆史巨變不夠鮮明。“唐宋變革”的提法,令中國史的中後期波瀾再起,以此來解說唐宋間的各種變化,研究者會感覺很“給力”。改革開放之後,國內學界對“唐宋變革”的關注大增,若乾唐宋史學者樂於在不同程度上、以各種方式參用其說。在內藤的“三段論”中,“貴族製”與“唐宋變革”是相關的。“變革”的錶現之一被認為是君主獨裁,而六朝的“貴族製”,就反襯齣瞭唐宋間的變化足以構成“變革”,是劃時代的。但如認為六朝大體仍是皇權主導,貴族製隻是一種政治現象,而非社會形態,那麼它與宋代君主獨裁的反差到底有多大,是否大到足以構成“變革”的程度,就應再行推敲瞭。
除瞭“貴族製”之外,民族問題,一嚮被看做魏晉南北朝的又一時代主題。東亞民族研究,是川本先生用力最勤的課題之一,有專著專論。本書也把此期確定為一個“漢民族與異民族、異文化之間的大對抗、大融閤時期”,並揭舉瞭這樣的任務:“自漢帝國以後,經過與諸多異族和異文化之間的對立和融閤,漢族文化和文明發展演變至今日。運用這種民族形成的視角對魏晉南北朝時期進行分析梳理之後,這個時期將會有什麼樣的真相浮齣水麵?”進而對十六國北朝的鬍漢民族、鬍漢政治集團和鬍漢文化的衝突融閤,對相關的政治發展,提供瞭係統的論述。(當然,南方少數族問題也未被忽略)
對此期鬍漢關係的大趨勢,作者使用瞭“中國化”一詞。第七章第二節的一個論斷,就是“孝文帝的各項改革實質上是北魏王朝的中國化”。“中國化”的用詞,也被用於解釋此期中國文化的域外影響,即對東亞各地區的外部輻射。這也是川本先生長期緻力的論題之一。較早時候,中國學者在論述十六國北朝時,除瞭使用“漢化”一詞之外,還有人使用過“封建化”的概念。這個“封建化”概念,其實是容易引起疑問的,因為對什麼是封建製,有很不相同的定義。川本先生還進一步提齣“華夷秩序的變貌”的問題:原屬夷狄、從五鬍中崛起的北朝發展為隋唐,成為
中國的正統王朝,“這是一種逆轉現象”,“原來非正統的王朝成為瞭正統,這裏展現瞭一段非常耐人尋味的曆史發展進程”。確實,此期北方少數族對中國史進程的影響,其最耐人尋味之處是什麼?無疑值得深思。
講談社·中國的曆史05·中華的崩潰與擴大:魏晉南北朝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