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文道、劉瑜、熊培雲、許知遠聯袂主編——“理想國譯叢”(MIRROR)係列之一(002),全新精裝校譯版——保持開放性的思想和非功利的眼睛,看看世界的豐富性與復雜性。本書有熊培雲專文導讀,解析曼德拉的“光輝歲月”。
納爾遜·曼德拉(Nelson Mandela,1918—2013),南非一位黑人總統,世界著名的精神領袖和政治領袖之一,20世紀傳奇的自由鬥士,南非非洲人國民大會前主席。1993年獲諾貝爾和平奬;自2010年起,聯閤國為錶彰曼德拉對和平與自由作齣的貢獻,將其生日7月18日定為“曼德拉國際日”。
曼德拉並非生而渴望自由,但當他逐漸認識到南非黑人和其他族群的不自由之後,他的一生從未停止過為自由而鬥爭。他加入非國大,創建秘密武裝組織“民族之矛”,領導南非人民反抗白人專製,反抗種族隔離製度和種族歧視。在40多年史詩般的鬥爭曆程中,即使是漫長的27年鐵窗生涯,他也從未片刻停止對自由、平等的追求,從未放棄過勝利的希望。在他的領導下,南非告彆瞭種族隔離製度,消弭瞭種族間的差異;南非變成瞭全體南非人的南非,不分種族與膚色;南非人走嚮瞭自由和平等,獲得瞭民主與和平。
從無憂無慮的童年歲月,直到1994年當選為南非曆史上一位黑人總統,曼德拉在這部自傳中完整記載瞭他70多年的漫漫自由之路。這是一部有關鬥爭、學習與成長的史詩。他的智慧與善良,種族的胸懷,超脫仇恨的寬容,以及永不屈服的勇敢之心,堪為人類的楷模。
★曼德拉是集道義與理智、勇氣與寬容於一身的聖雄式人物。
——【秦暉,清華大學曆史係教授】
★他是南非乃至全世界範圍內追求公正、公平和尊嚴的化身。曼德拉所作齣的巨大犧牲激勵著各國人民,促使他們為人類的進步作齣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
——【奧巴馬,美國總統】
★他在一間牢房裏度過瞭近30年,卻絲毫未被怨恨侵蝕。他被全世界奉為傳奇,然而更令人驚訝的是,他不允許曾經承受的任何侮辱將他的心變冷。
——【奧普拉·溫弗瑞,美國著名主持人】
★20世紀史詩般的著名傳記之一,深深打動人心。
——《基督教科學箴言報》
★這本流暢優美的傳記,高明地錶現瞭曼德拉的一生以及爭取自由的鬥爭,無愧於曼德拉的高貴魅力。
——《齣版人周刊》
【導讀:光輝歲月】/熊培雲
一切個人傳記必然是“斷章取義”的。這未必是壞事。曼德拉願意以“LongWalktoFreedom”為主題來迴溯自己的一生,既是為瞭在書麵上為自己的人格賦予意義,也是在錶明他對自由的態度——追求自由,是他生死以之的誌業。
早先讀《漫漫自由路》的時候,我也注意到網上有一些關於曼德拉的負麵評價。比如他腦子裏還有些列寜、斯大林式國傢主義的東西,作為總統不懂市場經濟,等等。批評者感嘆曼德拉在破除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和促進族群和解方麵光彩照人,其他細節卻被世人有意無意地忽略瞭。
不過依我之見,上述細節即便是事實,曆史也會將它們慢慢淡忘。世人樂於銘記的還是那個意義最大化的曼德拉。正如喬治·;華盛頓雖然曾經有過不光彩的蓄奴經曆,但這些並不影響美國人將他尊為國父。沒有誰是完人,英雄、聖人、偉人都不是。你我肉身凡胎所能企及的“完人”高度,也不過是盡量做個能完成自己某一天命的人。前提是,你還要知道自己有何天命,因何而往。
或許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天命,隻是有的人並不知道自己有何天命,或雖知其天命,大多又都辜負瞭自己的天命。就後者而言,他們不是死在人生的結尾,而是死在人生的中途。曼德拉的幸運在於他很早就發現瞭自己的天命,並且堅持到瞭人生最後。此天命就在於讓四分五裂的南非走嚮團結與自由。對於這樣一個人物,瞭解他的優點遠比缺點更重要,因為他的某些缺點已廣泛地存在於同時代人物當中,而他在完成天命時所具有的良知、勇氣在同時代卻是屈指可數的。
《漫漫自由路》是一本關於南非黑人爭取自由曆程的書。在迴憶自己的童年生活時,曼德拉曾談到自己並非生來就渴望自由,因為他生下來就是自由的。那時候他可以在傢裏自由地奔跑,在村旁的小河裏自由地遊泳,在星光下自由地烤玉米,在牛背上自由地歌唱。這些都是符閤人之本性的。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他發現生活中的不自由越來越多。換句話說,這種不自由感是從他的生活經驗中慢慢生長齣來的。而當他意識到“不僅我的自由被剝奪,像我一樣的每個人的自由都被剝奪瞭”的時候,他開始擔負自己的天命,開始從一個膽怯的青年變成瞭一個勇敢的青年,從一個遵紀守法的律師變成瞭一個“罪犯”,從一個熱愛傢庭的丈夫轉變成瞭一個無傢可歸的人,從一個熱愛生活的人轉變成瞭一個“修道士”。
曼德拉的傳奇主要集中在兩段人生:一是為反對種族隔離而坐瞭二十七年牢,二是當選總統後緻力於推動南非族群和解。這兩段人生在本質上一以貫之,都是避免一個國傢處在事實的分裂之中。作為新南非的領導者,曼德拉更希望建立起一套製度,使“一群人壓迫另一群人”的悲劇永遠不再發生,希望太陽永遠照耀在“這個輝煌的人類成就之上”。
監禁,這一剝奪人類自由的刑罰,比起直接戕害身體的刑罰貌似進步。米歇爾·;福柯將監禁視為精神的刑罰,其作用主要在於規訓,在於摧毀人的意誌。在此意義上,曼德拉又是幸運的。他不僅沒有被訓服,反而在二十七年後破繭而齣。
曾經關押過他十八年的羅本島監獄如今早已列入“世界文化遺産”,並被人稱為“曼德拉學校”。正是在那些漫長而寂寞的監禁歲月裏,曼德拉更好地理解瞭自由和奴役。一方麵,他從對自己的自由的渴望變成瞭對所有的、不論黑人或白人的自由的渴望;另一方麵,正像被壓迫者的親身感受一樣,壓迫者必須得到解放,因為剝奪彆人自由的人纔是真正可恨的囚犯,他們被鎖在幽暗人性的鐵窗背後。兩種解放所針對的,都是被束縛的人性。曼德拉洞悉人性中被遮蔽的光亮。他相信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一定的仁慈和慷慨。他相信沒有一個人由於他的膚色、背景或宗教而天生仇恨另一個人。既然恨是後天學來的,那麼愛也一定可以通過後天學習獲得,而且愛在人類的心中遠比恨來得更自然。
獲得自由的人,同樣要經受自由的考驗,纔能真正擁有自由。對自由的理解讓曼德拉變得寬宏大量,也更好地認識瞭自己的天命。“當我走齣監獄的時候,解放被壓迫者和壓迫者雙方就成瞭我的使命。有人說,這個使命已經完成瞭,但是我認為,情況並非如此。事實上,我們還沒有自由,我們僅僅是獲得瞭要自由的自由,獲得瞭不被壓迫的權利……獲得自由不僅僅是擺脫自己身上的枷鎖,而是尊重和增加彆人的自由的一種生活方式。我們獻身於自由的考驗纔剛剛開始。”
迴想人類曆史中的無數革命與苦難,這段話尤顯意味深長。筆者相信,真正偉大的革命,不在於擺脫自己身上的枷鎖,翻身做主人,而在於讓這個國傢從此不生産奴隸。
在《漫漫自由路》中,讀者可以輕而易舉地找到一些與曼德拉精神有關的詞匯:勇敢、仁慈,以及心懷希望。這些品質也並非與生俱來。如其所述,“我知道,勇敢並不是不畏懼,而是戰勝瞭畏懼。我記不清我自己有多少次感到畏懼,但是我把這種畏懼藏在瞭勇敢的麵具後麵。勇敢的人並不是感覺不到畏懼的人,而是徵服瞭畏懼的人”。關於這一點,我讀馬丁·;路德·;金的傳記時也深有體會。這是一種在恐懼麵前讓自己免於恐懼的自由。
曼德拉曾經在法庭上念完自己四個多小時的稿子後,靜靜等待死刑判決。但隻要是活下來瞭,哪怕是在監獄裏,也要積極生活——哲學意義上,我們誰又不是在獄中求存呢?在此,我願意將他的獄中生活概括為“小處安身,大處立命”。
相信許多人都在在曼德拉身上看到影片《肖申剋的救贖》裏主人公的影子:堅守心中的維度,不被監獄體製化,與惡周鏇同時堅守底綫,相信人性中的善。此外,力求從小處著手改變自己的生活。比如,曼德拉和獄友們不僅一度爭取到瞭《經濟學人》雜誌,還給自己開闢瞭網球場。甚至,曼德拉還在羅本島監獄為自己爭取到瞭一塊菜地。1982年,曼德拉被轉移到波爾斯穆爾監獄後,有瞭更大的菜園,近900株植物讓他變成瞭一個“菜農”。種植菜園成瞭曼德拉在獄中最愉快的消遣,也是他“逃避周圍單調乏味的混凝土世界的一種方式”。這些植物的榮發生長除瞭給瞭他耐心和時間感,還有其他意義。而且,曼德拉很快注意到,當獄警吃瞭囚犯種的番茄後,舉起皮鞭的手不再那麼有力瞭。
曆史上任何直接針對人性的改造都以失敗告終,真正有希望的變革是將人性置於美好的關係(製度)之中,讓人性之惡得到規避,人性之善得到弘揚。所以說,不是人壞,是關係(製度)壞。但這並不意味著在壞的關係(製度)徹底改變之前,人必定甘於束縛而無所作為。若真如此,新關係(製度)也必然無從建立。
曼德拉諳熟“小處安身”的道理,他很快意識到在任何囚犯的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不是司法部部長、監獄管理局局長,甚至也不是監獄長,而是負責其監禁區的獄警。前者會以不閤規定(製度)為由拒絕給你一條毯子,但走廊內的那位獄警可能會二話不說,立即到倉庫裏給你拿條毯子。這樣的交往在曼德拉眼裏意義非凡——獄警身上那些若隱若現的人性,雖然短暫無比,但作為人性永不熄滅的火種,卻能給他無窮信心。另一方麵,監獄裏的這些“小處安身”,也是曼德拉“與敵人對話”的開始,所謂“設法教育所有的人,甚至包括我們的敵人”。
當然,上述權宜之計和細碎的希望並不能掩飾苦難本身,肩負天命者還必須於“大處立命”,融入時代的洪流。熟悉南非轉型曆史的人知道,南非最終能夠平穩轉型,仍決定於那是一個敵友雙方都是英雄輩齣的時代。這一閤力,遠非曼德拉一人所能完成。除瞭大主教圖圖、流亡律師奧比·;薩剋斯,更有白人政府時期的當政者德剋勒剋。人勢已有,時勢同樣重要。如果沒有東歐劇變,蘇聯無力支持非國大,一直拒絕對話的非國大能否與南非白人政府走嚮談判桌?如果德剋勒剋是個鐵血的獨裁者,曼德拉又是否可以平安地走齣監獄?
從這些方麵說,曼德拉和南非是幸運的。1993年,放下權柄的德剋勒剋與走齣監獄的曼德拉同時獲頒諾貝爾和平奬,彰顯轉型時期當政者與反對派聯手推進的積極意義。相較於曼德拉,許多人並不熟悉德剋勒剋也獲過諾奬,大概是因為前者人生實在過於傳奇,以至於閃現在德剋勒剋身上的人性的光輝被部分遮蔽瞭。對於德剋勒剋,圖圖大主教在《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中有較為公允的評價——德剋勒剋當時的言行為他帶來的巨大功績,是無論如何都無法抹殺的。“如果他沒有做齣他已做的一切,我們就會曆經許多人預測的、使南非在劫難逃的血腥屠殺。”當然,幸運同樣給瞭德剋勒剋。如果德剋勒剋遇到的是個一心復仇,誓死讓白人以血還血的人,他也可能無所作為。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走完瞭他九十五年的人生曆程。曾經有人問他,希望世人如何紀念他,他的迴答是——“我希望在我的墓誌銘上寫一句話:埋葬在這裏的是已經盡瞭自己職責的人”。
為自己盡責,在我看來就是“以己任為天下”,就是“以不負自己之天命而不負世界”。曼德拉的上述遺言讓我想起刻在倫敦西敏寺地下無名墓碑上的文字:
當我年輕的時候,我的想象力從沒有受到過限製,我夢想改變這個世界。
當我成熟以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這個世界,我將目光縮短瞭些,決定隻改變我的國傢。
當我進入暮年後,我發現我不能改變我的國傢,我的最後願望僅僅是改變一下我的傢庭。但是,這也不可能。
當我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我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我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後作為一個榜樣,我可能改變我的傢庭;在傢人的幫助和鼓勵下,我可能為國傢做一些事情。然後誰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據說這是塊改變瞭曼德拉一生的墓碑。幾十年前,他因為看到這篇碑文而茅塞頓開,從此放棄瞭急功近利、以暴易暴的思維,努力於讓自己成為親友和同胞眼中的榜樣。幾十年後,他終於因為改變並堅持那個最好的自己而改變瞭他的國傢。我不確定這段傳聞是否屬實,但我確定西敏寺已經在2014年3月宣布將為曼德拉安放紀念石,因為這位黑人的確改變瞭世界。
曼德拉是一個傳說,他將以意義曼德拉的形式在世界流傳。2013年初,我在美國開始第二次為期一月的旅行。為更好地瞭解這個國傢的非暴力抗爭史,我橫穿大陸,多次搭乘瞭夜間巴士趕往下一座小城。在那一次次漫長而孤獨的旅程中,伴我最多的歌聲是黃傢駒為曼德拉齣獄而寫的《光輝歲月》。記得有個晚上,當大巴車穿行至一片雪地山林時,耳畔正好傳來“今天隻有殘留的軀殼,迎接光輝歲月,風雨中抱緊自由”,一時竟至熱淚盈眶。
一個來自東方的遊子,在美國的風雪中懷想起遠在非洲的曼德拉,這是一幅怎樣穿透黑夜的人類精神交流圖景?我們總是盼著自由來臨的時候,將迎來光輝歲月,其實光輝歲月並非隻在將來,更在我們承受並拒絕苦難之時。
2014年8月8日,於東京大學訪學期間
★【第十一部:自由·;115】
5月10日拂曉,天空中萬裏無雲。在過去的幾天裏,我一直高興地忙於接待政要和前來在就職典禮之前錶示敬意的各國領導人。這次就職典禮將是國際領導人在南非土地上的一次最盛大的聚會。
就職典禮在比勒陀利亞由工會大廈組成的一個美麗的圓形露天戲場舉行。幾十年來,這裏一直是白人霸權的象徵,現在,這裏卻變成瞭各種膚色和民族織成的一道彩虹,南非第一個民主的、沒有種族歧視的政府就要在這裏誕生。
在這個鞦風送爽的日子裏,我在我女兒澤尼的陪同下來到瞭會場。在講颱上,德剋勒剋先生首先宣誓就任第二副總統,然後,塔博·;姆貝基宣誓就任第一副總統。當輪到我宣誓就職的時候,我莊嚴地說齣瞭自己的誓言:遵守和堅持憲法,為共和國的繁榮、昌盛和共和國的人民貢獻自己的一切。麵對在座的嘉賓和全世界的目光,我說:
今天,我們大傢歡聚一堂……為新生的自由帶來瞭光榮和希望。經受瞭太長太長的人道災難之後,一個全人類都為之驕傲的社會就要誕生瞭。
……我們,不久前還是囚犯,今天卻被給予瞭寶貴的特權——在自己的土地上作為主人接待世界各國的客人。我感謝我們尊貴的國際友人齣席這個大會,與我國人民共同慶祝這個屬於正義、和平、人類尊嚴的偉大勝利。
我們終於獲得瞭政治解放。我們決心把我們所有的人民都從貧窮、被剝奪、痛苦、性彆歧視及其他歧視的束縛中解放齣來。
絕不能讓這個美麗的國傢再次發生一夥人壓迫另一夥人的悲劇,絕不能!絕不能!……太陽將永遠照耀在這個輝煌的人類成就之上。
讓自由主宰一切。上帝保佑非洲!
不長時間之後,當南非噴氣式飛機、直升機和軍事運輸機壯觀的編隊從工會大廈上空呼嘯著進行各種造型錶演的時候,我們都驚奇地抬頭望著天空。這不僅是尖端技術和軍事力量的展示,而且也是軍隊忠於民主、忠於自由公正選舉齣來的政府的錶現。僅僅不長時間之前,南非國防軍和警察的最高將領,胸前掛著綬帶和勛章嚮我敬禮,並宣誓效忠。我不禁想起沒有多少年前,他們不但不嚮我敬禮,而且還逮捕過我。最後,排成V字形的黑斑羚噴氣式飛機在其尾部噴齣瞭黑、紅、綠、藍和金黃色的彩煙,那是新南非國旗的圖案。
那天,我認為更有象徵意義的是黑人、白人分彆用科薩語和南非荷蘭語演唱我們的兩首國歌。白人唱的是“NkosiSikelel’iAfrika”(《上帝保佑非洲》),而黑人唱的是“DieStem”——原先的共和國國歌。盡管那天黑人和白人都不熟悉各自唱的歌詞,但是,他們將很快從心底裏體會到這些話語的含義。
就職典禮那天,我一直沉浸在一種曆史感之中。20世紀中的第一個十年期間,也就是殘酷的英布戰爭之後以及我本人降生之前不幾年,南非的白人解決瞭他們之間的分歧,並建立起瞭一種白人在黑人自己的土地上統治黑人的社會製度。他們創造的這種製度,形成瞭世人皆知的最殘酷、最野蠻的社會基礎。現在,在20世紀最後一個十年,也就是在作為我個人的第八個十年裏,這個製度被永遠地推翻瞭,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承認所有的人,不分他們是什麼膚色都享有權利和自由的社會製度。
正是由於成韆上萬的難以想象的犧牲纔換來瞭今天,這些人作齣的犧牲是絕對無法計算的,也是絕對無法得到迴報的。正如過去的那麼多其他日子一樣,那一天我感到,我僅僅是那些先我而去的南非愛國者的代錶。那條漫長而崇高的鬥爭道路似乎已經到瞭終點,現在將由我把它延續下去。我為不能嚮他們錶示感謝和他們不能看到自己的犧牲換來的今天而感到難過。
種族隔離政策在我的國傢和我的人民身上留下瞭深深的、持久的傷痕。我們大傢要從深深的傷害中得到康復,即使不需要花費幾代人的時間,也可能要花費許多年的時間。但是,幾十年的壓迫和野蠻統治還有另一個意想不到的作用,那就是,它造就瞭像奧利佛·;塔博、瓦爾特·;西蘇陸、魯圖利酋長、玉蘇福·;達杜、布拉姆·;費希爾、羅伯特·;索布剋韋這樣偉大的時代人物。對於這些如此勇敢、智慧、慷慨大方的人物,可能再也沒有人去瞭解他們。也許,隻有如此深重的壓迫纔能打造齣這種高尚的人格。我們國傢的地底下蘊藏著許多礦産和寶石,但是,我總認為,我們國傢最寶貴的還是它的人民,他們比最純正的鑽石還要純淨和寶貴。
我正是從這些鬥爭中的同誌身上弄清楚瞭勇敢的含義。我一次又一次地看到,人們不分男女,為瞭一個理想而去冒險和犧牲生命,我親眼目睹瞭我們的人民勇敢地、不屈不撓地麵對攻擊和摺磨,顯示瞭難以想象的力量和堅韌。我知道,勇敢並不是不畏懼,而是戰勝瞭畏懼。我記不清我自己有多少次感到畏懼,但是我把這種畏懼藏在瞭勇敢的麵具後麵。勇敢的人並不是感覺不到畏懼的人,而是徵服瞭畏懼的人。
我從來也沒有對發生這種偉大轉變喪失希望。這不僅僅是因為我提到的那些偉大的英雄人物,而且也因為我們國傢的普通老百姓所錶現齣來的勇敢精神。我知道,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存在著仁慈和慷慨。沒有一個人由於他的膚色、背景或宗教而天生仇恨另一個人。人們一定是通過學習纔會有恨,如果他們能夠學會恨,那麼他們也一定能夠學會愛,因為愛在人類的心中比恨來得更自然。即使是在監獄裏那些最冷酷無情的日子裏,我也會從某個獄警身上看到若隱若現的人性,可能僅僅是一秒鍾,但是,它卻足以使我恢復信心並堅持下去。人的善良就像是可以隱藏但絕對不會熄滅的火焰。
……
◎納爾遜·;曼德拉年錶(簡略版)
1918年7月18日:納爾遜·;曼德拉齣生在特蘭斯凱首府烏姆塔塔附近的姆衛佐村。
1923年:南非土著人國民大會(1912年成立)正式改名為非洲人國民大會。
1927年:曼德拉9歲,父親逝世前把他托付給泰姆布部落攝政王容欣塔巴收養。……
1938年:曼德拉開始在福特黑爾大學讀書,在此期間與奧利佛·;塔博等人結識。
1940年:曼德拉因參與學生罷課被校方暫令退學,迴到傢鄉後,又因不滿容欣塔巴為他操辦的婚事而齣走。
1941年:曼德拉到約翰內斯堡,先是在剋朗金礦當保安,後搬到亞曆山大鎮,並結識瞭瓦爾特·;西蘇陸。……
1943年:亞曆山大黑人居住區的非洲人為抗議車票漲價,舉行瞭為期9天的抵製公共汽車運動。曼德拉參與瞭這次運動。
1944年:曼德拉結識瞭當護士的艾韋琳,不久即結婚。同年參加非洲人國民大會,並參與組建主張改革的非洲人國民大會青年團。
1946年8月:德蘭士瓦金礦工人罷工,要求增加工資,遭到政府武裝鎮壓。
1948年:曼德拉當選為非洲人國民大會青年團全國書記。同年,國民黨競選獲勝,馬倫政府上颱,開始全麵推行種族隔離製度。……
1950年6月26日:非洲人國民大會和印度人大會聯閤組織全國性大罷工,曼德拉負責兩個組織間的協調工作。
1950年底:曼德拉當選非國大全國執行委員會委員、非國大青年團全國主席。……
1952年6月26日:1950年全國大罷工紀念日,反抗運動正式開始。當天深夜,曼德拉散會後因宵禁時間在外行走而遭到逮捕。這是他第一次進監獄,但很快被釋放。……
1952年10月:曼德拉當選為非洲人國民大會德蘭士瓦省主席。
1952年12月:非洲人國民大會全體會議選舉阿爾伯特·;魯圖利為主席,選舉納爾遜·;曼德拉為副主席。曼德拉在取得律師閤格證書後,與奧利佛·;塔博閤辦律師事務所,並受非國大委托製訂瞭“曼氏計劃”。……
1955年6月26日:南非人民代錶大會通過瞭著名的《自由憲章》。……
1956年12月5日:1000多名警察同時齣動,在全國範圍內對黑人解放運動積極分子進行搜捕,曼德拉與其他非國大領導人被捕。被捕的156人被控犯有叛國罪。……
1958年6月14日:處於管製禁令之下的曼德拉爭取到6天婚期,在溫妮的傢鄉比薩納舉行婚禮。
1958年8月:叛國案的正式審判開始。
1960年3月21日:反通行證運動遊行開始。沙佩維爾慘案發生,警察嚮示威群眾開槍,打死69人,傷180人。……
1960年3月30日:政府宣布實行緊急狀態法。
1960年4月8日:南非議會根據《鎮壓共産主義條例》宣布非洲人國民大會和泛非主義者大會兩個組織為非法。
1960年8月底:政府取消緊急狀態,釋放被捕者。……
1961年12月:曼德拉創立“民族長矛軍”(又譯“民族之矛”)。……
1962年11月7日:曼德拉被判處5年監禁。
1963年7月11日:非國大“民族長矛軍”司令部被查獲,一些非國大的主要領導人被捕,其中包括西蘇陸等人。警方發現曼德拉參與瞭“民族長矛軍”的組織工作,將他從羅本島轉到比勒陀利亞監獄。
1963年10月9日:震驚世界的利沃尼亞審判開庭。由於起訴書不準確,法官不得不撤銷起訴。……
1964年6月12日:法官宣布判處曼德拉等8名被告終身監禁。……
1980年:非國大宣布當年為“行動年”。“釋放曼德拉”的群眾運動從南非國內蔓延到國外。
……
1990年2月2日:德剋勒剋在議會宣布重大改革措施,包括取消對非國大、泛非大和南非共産黨的取締令。
1990年2月11日:南非當局無條件釋放曼德拉。當晚,曼德拉在開普敦市政大廈廣場發錶演說。第二天,他在開普敦舉行瞭齣獄後的第一次記者招待會。2月13日,他迴到索韋托傢中。
……
1991年6月30日:種族隔離製正式宣告結束。
1991年7月2—7日:曼德拉當選為非國大主席。
……
1993年10月15日:曼德拉與德剋勒剋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奬。
1993年11月14日:曼德拉錶示,非國大承諾次年組成的民族團結政府將包括當時的白人總統德剋勒剋。……
1993年12月22日:南非白人議會通過瞭南非曆史上第一部非種族主義的臨時憲法。該臨時憲法被用來指導南非民主進程,直至建立一個真正的民主國傢。
1994年2月:曼德拉作齣重大讓步,錶示非國大同意起草有關建立一個白人傢園的憲法草案。……
1994年4月26—28日:南非舉行第一次多種族大選,非國大取得決定性勝利。
1994年5月9日:多種族議會正式開幕,納爾遜·;曼德拉當選為新政府總統。
1994年5月10日:納爾遜·;曼德拉宣誓就職總統。翌日,南非新內閣宣誓就職。
1998年7月18日:曼德拉80歲生日,與第三任妻子格拉薩結婚。
1999年6月:曼德拉卸任總統。後大力興辦學校,並為南非防治艾滋病投入大量心力。
2004年:南非廣播公司舉辦“最偉大的南非人”票選活動,曼德拉被選為“最偉大的南非人”。
2013年6月8日:曼德拉因肺部感染病情惡化,緊急入院救治。後病情緩慢好轉。
2013年7月18日:曼德拉在病床上度過95歲生日。
2013年12月5日:曼德拉在約翰內斯堡住所逝世。
《曼德拉自传》是一本很有分量的书,不单单在于其人的影响力,而是其传奇经历背后所给人的启示
评分理想国译丛,除了被禁的6本,其余20本全部收齐。这套书无论是内容,思想,印刷,装帧,排版,都是一流的!京东物流很快,包装很棒,买书请上京东!
评分4. 作者小熊英二结合“史家”、“社会学者”和“人子”三重身份,对父亲深
评分送货快,书是正版,非常干净,这套书值得收藏,精神食粮啊,囤起来慢慢看,不定哪天就缺货了
评分上午下单,下午就收到了,速度好快哦
评分当代重要的政治思想家之一弗朗西斯·福山,为我们提供了一幅今日政治机构是如何从历史中发展出来的全面画卷。《政治秩序的起源》(第一卷),把对政治秩序的探讨向前延伸到人类的灵长目祖先,然后依次讲述人类部落社会的出现,现代国家在中国的生长,法治在印度和中东的开始,一直到法国大革命前夕问责制政府在欧洲的发展。《政治秩序的起源》是一次严密的尝试,力图通过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形成对人类历史的概览,建立一个理解政治制度演化的宏大框架。
评分书栩栩如生地重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中东,描写奥斯曼帝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扮演的角色。中东是地缘政治的关键,奥斯曼帝国得到德国金钱、@和军事顾问的支持,向英法俄军队开战。土耳其人在加利波利、美索不达米亚和加沙,给协约国以决定性的打击,然而战局逆转。巴格达、耶路撒冷、大马士革相继陷落。战后胜利者瓜分奥斯曼帝国,种下了现代阿拉伯世界永无止境的冲突根源。 【作
评分理想国泽丛都不错,社科爱好者的必配。
评分理想国译丛系列的第6本了,每一本都很爱。这本主题比较分散,随时都可以拿起来看几篇。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