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過去瞭,她依然清楚地記得走近焚屍場時看到瞭紅色的花,可能是天竺葵,它們種在盒子裏,擺在窗颱上。在奧斯維辛艾麗斯從未見過鮮花,對她來說,那些花讓她想起過去安穩的生活:“我看見窗邊的花,它們讓你想起瞭傢,讓你想起德國人攻進匈牙利時,母親齣門去瞭,她沒有害怕、沒有哭喊,也沒有歇斯底裏,而是到市場上買瞭紫羅蘭迴來。那讓我感到非常平靜。如果母親還去買花,就說明情況不至於太糟。他們不會傷害我們。”正是這些小小的設計——比如焚屍場窗颱上的花——讓納粹的屠殺過程超瞭單純的暴行。”
關於奧斯維辛,這一與古拉格齊名的20世紀集中營,我們仍然充滿太多大而化之的錯誤認識。奧斯維辛並不是專門用於殺害猶太人的滅絕營,也不僅僅與“最終解決”有關——牛津大學曆史學傢、英國BBC著名曆史節目製片人勞倫斯·裏斯,在《奧斯維辛》這本榮獲英國圖書奬和英國電影電視藝術學院奬(BAFTA)的作品中,憑藉其豐富的檔案資料和第一手訪談材料,尤其是極其珍貴的受害者和加害者證詞,為我們對普利莫·萊維、凱爾泰斯?伊姆萊、埃利·威塞爾等著名作傢筆下的無盡深淵,進行動人、透徹且勇氣十足的探索和詮釋。
有奧斯維辛,就不能有上帝的存在。——普裏莫·萊維
無論我在思考什麼,總要思考奧斯維辛。感謝那些要求、甚至逼迫我們講述一切的人,因為他們想聽到、想知道發生在奧斯維辛的那些人、那些事。——凱爾泰斯?伊姆萊
我們要知道“人”真正是什麼,畢竟,這是發明奧斯維辛毒氣室,也是祈禱著走進毒氣室的“存在”。——維剋多·弗蘭剋
本書力圖以一個具體場所為切入點,對人類曆史上深重的罪行進行透徹的詮釋,這就是奧斯維辛。
曆史不是劇本,真相永遠不止一個。奧斯維辛並不是專門用於殺害猶太人的滅絕營,也不僅僅與“最終解決”有關——奧斯維辛,是集中營指揮官霍斯等納粹官員的奮鬥史;是波蘭人、吉蔔賽人、蘇聯戰俘、耶和華見證人的情感煉獄;它是一個八歲德國女孩一天起床,突然發現自己成瞭吉蔔賽人,被扔進奧斯維辛的故事;它是戰後幸存者迴到傢鄉,卻發現外麵的世界比奧斯維辛更糟的故事……這部書沒有孤證,每一個說齣來的字,都齣自兩處以上的曆史記錄,包括蘇聯解體後的解密檔案和親曆者訪談。
“人們問我,你在奧斯維辛學到瞭什麼?我想我隻能確定一件事:沒人真正瞭解自己。”1944年11月,希姆萊要求艾希曼停止驅逐匈牙利猶太人,並說:“到目前為止你一直都在滅絕猶太人,但我現在命令你從今天起變成猶太人的擁護者。”人的行為和信念能頃刻顛倒,因應自身處境(situation)而朝著沒有預料到的方嚮演變,這恰恰是所謂的“人性”。
奧斯維辛是一個更大的故事,我們從未真正瞭解它。這裏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
勞倫斯·裏斯(Laurence Rees),1957年生,牛津大學畢業,英國曆史學傢、紀錄片導演,被《泰晤士報》評為“英國*傑齣的曆史紀錄片製片人”。曾擔任英國廣播公司(BBC)曆史節目的創意總監,製作許多有關納粹和二戰係列的電視、電影,獲奬無數,包括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奬(BAFTA)、英國紀錄片格裏爾遜奬和國際紀錄片奬等。代錶作《奧斯維辛:一部曆史》《納粹:曆史的警示》《東方恐怖:1931-1945的日本侵略》《世紀之戰:希特勒和斯大林的戰爭》《希特勒:黑暗的剋裏斯瑪》等。
劉爽,1986年生,畢業於北京大學社會學係,現從事自由職業。
《奧斯維辛》可以成為一個切入點,以期引發學界和讀者對納粹德國更大的興趣和更周全的認識,並思考這些新方法和新觀點對研究我們自己的曆史可能有怎樣的藉鑒意義。
——徐賁
對於深化我們對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理解做齣瞭重要貢獻……憑藉強烈的求知欲和真誠的學術追求,裏斯對集中營納粹黨衛隊管理者和看守的心態進行瞭深入探索。
——安東尼·比弗(《斯大林格勒》及《柏林1945》作者)
勞倫斯·裏斯讓我們深入瞭解奧斯維辛,它如何演變成最終那個恐怖地獄,納粹暴行的永恒象徵。這本令人欽佩的書值得廣泛閱讀。
——伊恩·剋肖(《希特勒》作者)
很顯然,一半的英國人從沒聽說過奧斯維辛,另一半裏有一些人覺得關於它再沒什麼可說的。但勞倫斯·裏斯錶明,我們從未真正瞭解過奧斯維辛。本書內容來自他對親曆者令人敬佩的尋訪,其中既包括幸存者也包括納粹行凶者。裏斯花瞭數年時間耐心地勸導這些人,終於讓他們在人生盡頭處開始講述。
——英國《衛報》,尼爾?阿捨森
令人嘆服。這本開創性的著作揭示齣納粹*臭名昭著的死亡營“毀滅性的動態發展”。裏斯不斷提齣全新的見解,他生動地描繪齣集中營幕後的運作方式。
——美國《齣版人周刊》(Publishing Week)
這本書嚴謹而坦誠。作為BBC傑齣的媒體人和曆史學傢,裏斯以樸實的筆法剝絲抽繭,鋪陳大屠殺的層層細節。閱讀本書是一種痛苦的體驗——這恰恰意味著作者的成功。
——美國《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導 讀 集中營:一個牲人和獸人的世界/徐賁
序 言
第一章 意想不到的開端
第二章 服從命令與自主行動
第三章 死亡工廠
第四章 腐敗
第五章 瘋狂的殺戮
第六章 解放與報復
注 釋
緻 謝
圖片齣處說明
索 引
序言(部分)
這本書包含很多令人心情沉重的內容,但我仍然認為我們需要這樣一部作品:一方麵是因為調查錶明,大多數人對奧斯維辛的真實曆史仍一知半解;另一方麵,我希望這本書能提供一些獨特的見解。
我圍繞納粹題材進行文字和電視節目創作已有十五年時間,這本書力圖在這些年的積纍之上,以一個具體場所為切入點,對人類曆史上最深重的罪行進行最透徹的詮釋,這個場所就是奧斯維辛。不同於反猶主義,奧斯維辛有確定的開始日期(第一批波蘭囚犯到達,是1940年6月14日);也不同於種族屠殺,奧斯維辛有確定的結束日期(1945年1月27日,集中營獲得解放)。在這兩個日期之間,奧斯維辛那段復雜的曆史從許多方麵反映齣納粹種族和民族政策的復雜性。奧斯維辛並不是專門用於殺害猶太人的滅絕營,也不僅僅與“最終解決”有關——盡管它後來成為奧斯維辛的主題。奧斯維辛營地的結構和設施一直在變,而這些變化常常與德國人在各個戰場上的戰況密切相關。奧斯維辛,通過其毀滅性的動態發展,成為納粹國傢核心價值觀的有形體現。
對奧斯維辛的研究,不僅是讓我們更深刻地洞悉納粹,還可以讓我們瞭解在曆史最極端的情況下,人類會做齣什麼。這裏所涉及的故事,有不少可以讓我們更好地認識我們自己。
這本書的寫作離不開一些特彆的調研,也就是對近百名集中營幸存者和納粹行凶者的訪談。此外,我也參考瞭此前為另外幾個關於第三帝國的節目所進行的數百場訪談,其中不少受訪對象曾是納粹黨員。與幸存者和行凶者的會麵和對談讓我們收獲頗多,他們提供瞭單憑文字材料很難獲得的更深入的觀點。盡管自學生時代起我就一直對這一時期的曆史感興趣,但真正的深入研究源於1990 年與一位前納粹黨員的談話。當時為瞭編寫和製作一部關於約瑟夫·戈培爾博士的影片,我訪問瞭威爾弗雷德·馮·奧芬(Wilfred von Oven),他是戈培爾的專屬秘書,是這位臭名昭著的納粹宣傳部長的得力助手。在正式訪談結束後,我們喝著茶,我問這個頭腦聰明而又極富魅力的人:“如果用一個詞來概括你在第三帝國的經曆,你會選哪個詞?”馮·奧芬先生思考著問題的答案,我以為他會提及這個政權犯下的恐怖罪行——對這些罪行他供認不諱——以及納粹主義對世界造成的傷害。“這個嘛,”他最後說道,“如果要用一個詞來總結我在第三帝國的經曆,我會說——天堂。”
“天堂”?在我讀過的曆史書裏,沒有任何一本是這麼形容納粹時期的。這個詞也不像是齣自這位坐在我麵前、優雅且通情達理的男人之口。說起來,他的言談舉止根本就不像個納粹黨員。這樣的人怎麼會選擇這麼一個詞?任何一個有頭腦的人怎麼可能這樣評價第三帝國?而20 世紀的德國人又為何犯下這樣的罪行?他們畢竟是歐洲文化的核心、一個有著良好教養的民族。多年前的那個午後,這些問題縈繞在我的腦海中,直到今天仍揮之不去。
在我尋找答案的過程中,曆史的兩次偶然幫瞭大忙。第一,那些曾是納粹一分子的受訪者,在我嚮他們提問的時候,恰好處在即使公開錶達也不會有什麼損失的人生階段。早上十五年,作為社會中流砥柱的他們什麼也不會透漏。而今天,包括迷人的馮·奧芬先生在內,他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已過世。
第二個機緣在於,這項研究恰巧趕上瞭柏林牆倒塌和東歐劇變。突然之間,我們能接觸到的不僅有調研所需的檔案,還有人。我曾在1989 年共産主義時期的蘇聯進行拍攝,那時談及國傢曆史,人們基本隻能喊喊政治口號。而到瞭20 世紀90 年代,壓抑已久的迴憶和觀點,一時之間如決堤的洪水般傾瀉而齣。在波羅的海諸國, 我聽到人們迴憶他們如何將納粹視為解放者而夾道歡迎;在卡爾梅剋人的大草原上,我獲得瞭斯大林對整個民族進行報復性驅逐的一手資料;在西伯利亞,我遇見瞭兩度陷於囹圄的老兵們—一次拜希特勒所賜,另一次則是蘇聯;在明斯剋附近的一個小村莊,我偶遇一位女士,她曾參與瞭現代曆史上最殘酷的遊擊戰,迴首過去,她認為,紅軍更為可怕,如果不是共産主義的傾塌,所有這些深埋的過去將隨著當事人的離世,最終從這個世界被抹去。
更可怕的,是反猶主義。當我輾轉行走於這些纔獲得獨立的國傢——從立陶宛到烏剋蘭,從塞爾維亞到白俄羅斯,我以為人們會告訴我,他們有多痛恨蘇聯共産主義——這纔是他們該有的情緒。而恨猶太人?簡直荒唐可笑,特彆是沒有幾個猶太人還住在那兒。看來,希特勒和納粹的工作相當“成功”。然而,波羅的海的一位老人在1941 年曾幫助納粹射殺猶太人,而六十年後他仍認為當年的所作所為是正確的。甚至一些曾反對納粹的人也持有狂熱的反猶主義觀點。我仍記得一位烏剋蘭老兵在一次午餐時嚮我提齣的問題。他曾作為烏剋蘭民族主義者與納粹和蘇軍浴血奮戰,並因此遭到迫害。他問我:“我聽說紐約有個由各國猶太金融傢組成的秘密團體, 他們打算乾掉所有非猶太人政府。你怎麼看?”我愣住瞭。每逢意料之外且毫不掩飾的反猶主義,不是猶太人的我總會陷入震驚。“我怎麼看?”我最終答道,“我覺得那純粹是鬍扯。”這個老兵抿瞭一口伏特加。“是麼,”他說,“你是這麼想的啊。有意思……”
所有認為本書所涉及的曆史與當下無關的人,都應該記住前麵寫到的一切。所有認為隻有納粹分子甚至隻有希特勒纔持有極其惡毒的反猶主義觀念的人,也應當認真反思。最危險的想法之一,就是認為歐洲人是在少數瘋子的強迫下心不甘情不願地犯下瞭滅絕猶太人的罪行。……追溯希特勒、希姆萊、海德裏希和其他納粹領導人如何逐步決定建造奧斯維辛並執行“最終解決”,有助於我們瞭解一個不斷變化、激進且極其復雜的決策過程是如何展開的。在這過程中並沒有一個自上而下強製執行的計劃,也不存在一個自下而上提齣、最終得到批準的方案。沒有哪個納粹分子是遭到威脅被迫進行屠殺的。不, 這是一項由成韆上萬的人共同經營的事業,決定是他們自己做齣的, 不僅參與而且積極主動地尋找辦法,以解決如何殺戮人類同胞、如何處理他們屍體的問題——因為殺害人數之多、規模之大,史無前例。
這本書的敘事節奏和語言風格,有一種奇特的張力,它既保持著曆史學傢應有的審慎與客觀,又在關鍵時刻,爆發齣瞭難以抑製的道德憤怒。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海量檔案、證詞和統計數據時所展現齣的高超的整閤能力。他並沒有試圖用煽情的筆法來“美化”或“戲劇化”苦難,相反,正是那種近乎數據報告般的冷靜陳述,纔更顯齣事件本身的恐怖底色。讀到某些章節,我不得不停下來,深吸一口氣,因為那些對囚犯日常生存狀態、被剝削的勞動價值計算,以及集中營內部管理邏輯的細緻描摹,如同冰冷的解剖刀,剖開瞭“效率”與“死亡”之間那條扭麯的鏈條。它讓我們明白,這並非是一場混亂失控的暴行,而是一個“項目”,一個有預算、有時間錶、有組織架構的龐大“工程”。這種對過程的還原,比單純的受害者迴憶錄更具穿透力,因為它揭示瞭,在極權體製下,最普通的人——那些管理者、技術員、士兵——是如何一步步滑嚮深淵,成為係統的一部分的。
评分翻開這本書,仿佛被一股沉重的力量猛地拽入一個無法迴避的、曆史的深淵。作者以一種近乎冷酷的冷靜和精準的筆觸,為我們構建瞭一幅跨越數十年的、關於人類文明巨大斷裂的圖像。這絕不是一部簡單的編年史,它更像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考古挖掘,將那些被時間試圖掩埋的結構、流程、權力運作的細節一一剝開,呈現在我們麵前。那種被精心設計的、程序化的、工業化的“毀滅”過程,其邏輯的冷酷無情,讓人不寒而栗。閱讀過程中,我不斷地被一種強烈的、幾乎是生理上的不適感所攫住,因為它直觀地揭示瞭,在特定的意識形態驅動下,人可以被如何係統性地“非人化”,以及“善意”或“服從”的口號下,多麼龐大的群體是如何參與到這場超越想象的悲劇中。這種對機製和權力運作的深入剖析,遠超齣瞭單純的敘事層麵,它迫使每一個讀者去思考,在麵對結構性的邪惡時,我們自身的立場與責任究竟何在。這不隻是一段曆史的記錄,更是一份對現代性可能走嚮極端惡果的深刻警示。
评分這本書在文獻的廣度和深度的考據上,達到瞭一個令人難以企及的高度。它不僅僅依賴於主要的戰後審判記錄,更穿插瞭大量的、此前不為人所知的內部文件和幸存者的碎片化敘事,構建起一個多維度的敘事場域。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處理那些“灰色地帶”——比如集中營內的特定囚犯群體關係、物資分配的黑市,以及不同層級管理者之間的復雜博弈——時所保持的復雜性和不輕易下斷語的立場。這使得全書的論證建立在無比堅實的地基之上,避免瞭任何可能被解讀為簡單化的道德批判。對於那些尋求嚴肅、紮實研究成果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部裏程碑式的作品。它不是用來安慰讀者的良藥,而是一劑清醒劑,用無可辯駁的史實,為我們描繪齣人類理性在麵對非理性暴力時可能展現齣的極緻悲劇。
评分作為一個曆史愛好者,我關注的焦點往往在於事件背後的社會心理變遷。這本書在這方麵提供的視角極其精妙。它沒有將施暴者簡單地標簽化為麵目模糊的“惡魔”,而是試圖探討“常人”是如何被捲入“非常之事”的。從早期對特定群體的排斥和邊緣化,到法律和規章製度的逐步收緊,再到最終的“最終解決方案”的推行,作者清晰地勾勒齣瞭一個社會從溫和歧見到係統性滅絕的每一步漸進式升級。這種漸進性,纔是最令人不安的——它告訴我們,極端往往不是在一夜之間發生的,而是通過無數個看似微不足道、閤乎程序的小決定纍積而成的。閱讀這本書,與其說是在迴顧一個遙遠的過去,不如說是在審視我們自身社會中,那些關於“我們”與“他們”的微妙界限是如何被構建和維護的。這是一種對集體無意識和群體服從性的深刻反思,其警示意義超越瞭特定的曆史時空。
评分閤上書捲,留下的不是對往昔仇恨的簡單復述,而是一種深入骨髓的、對“記憶的責任”的沉重感。這本書最強大的力量在於,它將那些宏大的、似乎抽象的“曆史災難”具體化、人格化到瞭每一個被消滅的個體身上,盡管作者的敘述保持瞭剋製,但那種對個體生命價值被踐踏的描述,卻以一種更深刻的方式衝擊著讀者。它強迫我們直麵曆史的“汙點”,而不是將其簡單地歸咎於“時代背景”或“少數瘋子”。它是一次對人性幽暗角落的誠實探索,探究的是,在極端壓力和意識形態的蠱惑下,文明的基石是如何被一點點侵蝕的。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答案,而在於提齣最尖銳的問題:我們如何纔能確保,我們所珍視的社會契約和人權準則,不會在下一次危機中,被同樣的邏輯所瓦解?這絕對是一部需要被認真對待,並反復閱讀的重量級著作。
评分理想国译丛这套书,完全值得收藏。名家名作,装帧讲究。每一本书都能引导我们对当下进行思考。买的时候才发现要在市场上凑齐一套,已经不是很容易的事儿了,部分书已经绝版,所以喜欢应该立刻购买。
评分正在收藏此系列的书。
评分吾消费京东商城数年,深知各产品琳琅满目。然,唯此宝物与众皆不同,为出淤泥之清莲。使吾为之动容,心驰神往,以至茶饭不思,寝食难安,辗转反侧无法忘怀。于是乎紧衣缩食,凑齐银两,倾吾之所有而能买。东哥之热心、快递员之殷切,无不让人感激涕零,可谓迅雷不及掩耳盗铃儿响叮当仁不让世界充满爱。待打开包裹之时,顿时金光四射,屋内升起七彩祥云,处处皆是祥和之气。吾惊讶之余甚是欣喜若狂,呜呼哀哉!此宝乃是天上物,人间又得几回求!遂沐浴更衣,焚香祷告后与人共赏此宝。人皆赞叹不已,故生此宝物款型及做工,超高性价比之慨,且赞吾独具慧眼与时尚品位。产品介绍果然句句实言,毫无夸大欺瞒之嫌。实乃大家之风范,忠义之商贾。
评分当天联合国190个会员国参加了投票。德国和多米尼加共和国均获得184票,南非、比利时、印度尼西亚和马尔代夫分别获得183票、181票、144票和46票。马尔代夫落选。
评分原来是用盒子和空气泡膜,后来只有盒子,现在打着环保的名义只剩塑胶袋了,塑胶袋是否环保?你能保证每一个快递没有被暴力分拣?试问哪位买家愿意买一本新的破损的书?麻烦用点心好吗?如果这样包装书籍,要慎重了!
评分《事实即颠覆:无以名之的十年的政治写作》是蒂莫西·加顿艾什全新一本融历史研究与新闻报道于一体的文集,收入作者2000—2009年发表在《纽约书评》、《卫报》等媒体上的文章。作者追踪世界大事,从东欧的“橙色革命”、英国与欧洲及欧盟关系的演变,到@主义的兴起、“9·11”、美国大选及反恐,再到缅甸、伊朗等非西方国家的新动向,其足迹几乎遍及全球,深度挖掘各种事件的来龙去脉,给当下事件的报道以历史的深度,并赋予它们文学化的表达,同时探讨作家与事实的关系。本书集中体现了加顿艾什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
评分60年过去了,她依然清楚地记得走近焚尸场时看到了红色的花,可能是天竺葵,它们种在盒子里,摆在窗台上。在奥斯维辛艾丽斯从未见过鲜花,对她来说,那些花让她想起过去安稳的生活:“我看见窗边的花,它们让你想起了家,让你想起德国人攻进匈牙利时,母亲出门去了,她没有害怕、没有哭喊,也没有歇斯底里,而是到市场上买了紫罗兰回来。那让我感到非常平静。如果母亲还去买花,就说明情况不至于太糟。他们不会伤害我们。”正是这些小小的设计——比如焚尸场窗台上的花——让纳粹的屠杀过程超*了单纯的暴行。”
评分书装订好,内容丰富!
评分戴隆和缇努维尔喜欢离开父亲廷威林特的石窟宫殿,一起外出去森林中度过漫长时光。戴隆经常坐在草墩或树根上演奏乐曲,缇努维尔则伴随乐曲翩翩起舞。有戴隆伴奏,她跳起舞来比格玟德凌还要轻盈,比月光下的金嗓廷方更具魔力。如此轻快活泼的身姿人间难觅,唯有在维林诺的玫瑰园才能一见,奈莎在彼处长青不凋的草地上舞蹈。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