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講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圖書介紹


方立天講談錄


方立天 著



點擊這裡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发表于2024-11-23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齣版社: 九州齣版社
ISBN:9787510825064
版次:1
商品編碼:11408507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名傢講談錄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4-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8
正文語種:中文

方立天講談錄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相關圖書



方立天講談錄 epub 下載 mobi 下載 pdf 下載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方立天講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4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談“空”說“有”話佛理,佛教的人生哲學,佛教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一部明佛學、參禪理的精當入門書。

內容簡介

  《方立天講談錄》為九州齣版社名傢訪談書係之一種,作者係中國人民大學教授、我國著名佛學傢。主要以訪談、演講的形式,闡釋中國傳統佛教的本質源流,舉凡四諦、五蘊、禪與悟、緣起性空、般若中觀、佛教與傳統文化之融閤……皆娓娓道來,平易而明。

作者簡介

  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1956年入北京大學哲學係學習,畢業後任教於中國人民大學。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一級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著有《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佛教哲學》、《中國佛教哲學要義》、《慧遠及其佛學》、《法藏》、《華嚴金師子章校釋》、《中國佛教與傳統文化》、《中國古代哲學問題發展史》、《方立天文集》等。

精彩書評

  近百年來,我們在學術研究方麵唯西方馬首是瞻,不能夠很契閤中國本土哲學和佛教的特點。方先生開闢瞭一條道路,讓中國哲學和佛教學術研究重新迴到中國文化的本位上來。
  ——樓宇烈(北京大學哲學係、宗教學係教授)


  方立天先生研究和弘揚中國佛教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文化精髓,闡發其現代價值和意義,是佛教界的老朋友。
  ——傳印(中國佛教協會會長)


  方先生不是一個呆在書齋裏治學的人,他關心宗教工作,關心宗教界,在這個領域中朋友眾多,經常深入實際,敢於發錶見解,時常提齣建議,還親自到宗教乾部或者宗教人士培訓班來授課。他為宗教工作貢獻瞭睿智和心血,宗教工作的實踐也成為他治學的活水源頭。國傢宗教局近水樓颱先得月,延攬瞭方先生的若乾弟子和學生,從事宗教工作事業,他們都已經成為中堅力量,而且極具發展潛力。事實上,我以及我的同事們,都把方先生當作老師……
  ——王作安(國傢宗教事務局局長)

目錄


禪宗精神——禪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點
一、禪宗思想的核心——心性論
二、禪宗思想的本質:自然——內在——超越
三、禪宗的思想特點
如來禪與祖師禪
一、何謂如來禪?
二、何謂祖師禪?
三、如來禪與祖師禪的禪法區彆
四、如來禪與祖師禪的曆史界限
五、祖師禪提齣的思想背景及其流傳的文化意義
門外看生活禪
一、生活禪的提齣
二、生活禪的界說
三、生活禪的宗旨
四、生活禪的內涵
五、生活禪的修持方法
禪宗與念佛
一、禪與念佛的本義與發展
二、禪宗與念佛
三、小結
佛教思維方式
般若思維簡論
一、般若
二、中道
三、二諦
四、八不
五、現觀
佛教“空”義解析
一、“空”義的類彆
二、“空”義的內涵
三、佛教“空”義學說的評價
談“空”說“有”話佛理
一、“空”“有”問題是佛教義理的核心
二、“空”“有”學說的曆史演變
三、“空”“有”思想的現代意義
禪悟思維簡論
一、無念、無相、無住
二、觸類是道與即事而真
三、四料簡、四賓主與四照用
四、曹洞五位與雲門三句
五、機鋒與棒喝
六、超佛越祖與嗬祖罵佛
七、文字禪、看話禪與默照禪
八、略 評
中國佛教哲學思維方式簡論
一、中國佛教哲學思維方式的類型
二、中國佛教哲學思維方式的特點
三、中國佛教哲學思維方式是中國傳統哲學思維方式的
重要組成部分
中印佛教思維方式之比較
一、印度佛教思維方式的演變
二、中國佛教思維方式的演變
三、中印佛教思維方式的異同
佛教與人生
佛教的人生哲學
一、佛教的人生哲學
二、佛、儒人生哲學的異同
三、中國佛教對待與儒傢人生哲學差異的態度
人生理想境界的追求
一、前言
二、彌勒淨土信仰的興衰
三、彌陀淨土思想的歧解
四、唯心淨土觀念的流傳
五、人間淨土理念的倡導
彌勒信仰在中國
一、彌勒信仰興起的三個原因
二、彌勒信仰演變的三個階段
三、彌勒信仰的三個特點
中國佛教慈悲理念的特質及其現代意義
一、慈悲理念的哲學基礎
二、慈悲理念的思想含義
三、慈悲理念的善行要點
四、慈悲理念的形象創造
五、慈悲理念的內在特質
六、慈悲理念的現代意義
中國佛教的過去與未來
一、引言
二、中國佛教的曆史經驗
三、中國佛教的未來走嚮
佛、道的人生價值觀及其現代意義
一、人生價值觀是佛、道思想的核心
二、佛、道人生價值觀的要義
三、佛、道人生價值觀的現代意義
佛教生態哲學與現代生態意識
小引
一、佛教緣起論與生態構成
二、佛教宇宙圖式論與生態共同體
三、佛教因果報應論與生態循環
四、佛教普遍平等觀與生態平衡
五、佛教環境倫理實踐與生態建設
小結
佛教與文化
中華文化的核心與國民素質的提高
一、中華文化的形成與核心
二、人生價值觀的要義
三、人生價值觀與國民素質提高的關係
談談佛教與中國民俗
一、佛教信仰與民風葬俗
二、佛教活動與民間節慶
三、佛教生活與飲食習俗
佛教與中國文化
一、小引:探討的範圍、方法和視角
二、佛教與中國文化發生交涉的內在思想機製
三、佛教與中國文化交涉的過程與方式
四、佛教對中國文化的充實與豐富
五、佛教與中國文化交涉的成功經驗
中國佛教文化的內涵
一、佛教文化的意義
二、中國佛教文化的內涵
中國佛學思想精華與當代世界文明建設(論綱)
一、中國佛學思想的特質:重自力、重解脫、重入世
二、中國佛學思想的精華:緣起因果,求智修善,平等慈悲,中道圓融
三、中國佛學思想精華與當代世界文明建設
佛教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
一、佛教中國化與中國化佛教的界說
二、佛教中國化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三、佛教中國化的曆史進程
四、中國化佛教的基本內涵
五、中國化佛教的重要特點

精彩書摘

  禪宗精神——禪宗思想的核心、本質及特點
  在中國佛教史上,禪宗是中國禪師依據中國思想文化,吸取並改造印度佛教思想而形成的頗具創造性的成果,在東亞思想文化史上産生瞭巨大的作用和影響。禪宗經曆瞭準備、興盛和衰落的過程,曆史悠悠,流派眾多。自達摩迄至道信、弘忍以來,有牛頭宗的興起和南宗北宗的對立,南宗內又有荷澤、洪州、石頭等諸宗的競起,洪州、石頭兩宗又衍齣臨濟、溈仰、曹洞、雲門、法眼五傢的分立,門葉繁茂,傢風各異,蘭菊爭艷,異彩紛呈。禪宗主流標榜不立文字,教外彆傳,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其間不同流派或雲即心即佛,或謂非心非佛,或言即事而真,或稱本來無事,還有諸如揚眉、瞬目、叉手、踏足、擎拳、竪佛、口喝、棒打甚至嗬祖、罵佛等類機鋒,其教學與禪修的方法更還有語錄、公案、古則、話頭、默照以及雲門三句、黃龍三關、臨濟三玄三要、四料簡、四賓主、四照用、曹洞五位等,五花八門,紛然雜呈,令人眼花繚亂,睏惑難解。究竟如何認識禪宗?禪宗的根本精神是什麼?這是研究禪宗首先遇到的重大問題。我想,若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瞭解禪宗的思想核心、本質及其特點。
  一、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以高度的中央集權專製和分散的自然經濟為基本特徵。自中唐以來,這種社會格局的內在階級緊張、中央與地方摩擦、民族之間衝突,漸趨激化,適應破産農民和失意的士大夫的精神需要,禪宗獲得瞭廣泛的社會基礎和普遍流傳。禪宗為解救人生的苦難而産生,也在解救人生的苦難中發展,形成瞭一套人生價值哲學體係。禪宗思想體係包括本體論、心性論、道德論、體悟論、修持論和境界論等思想要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心性論、功夫論和境界論三大要素,分彆闡明瞭禪修成佛的根據(基礎)、方法(中介)和目的(境界)三個基本問題。從這三大思想要素的相互關係來看,心性論是禪宗思想體係的核心內容。
  禪宗把自心視為人的自我本質,認為苦樂、得失、真妄、迷悟都在自心,人生的墮落、毀滅、輝煌、解脫都決定於自心。自心,從實質上說是本真之心,也稱本心、真心,也就是佛性、真性,正如唐代道宣在《高僧傳》中介紹菩提達摩新禪法時所說的“含生同一真性”,此真性為人人所平等具有。由此,禪宗在傳法時講“以心傳心”,即師父不依經論,離開語言文字直接麵授弟子,以禪法大義使弟子自悟自解,這也稱傳佛“心印”。“自心”是眾生得以禪修成佛的齣發點和根據,是禪宗的理論基石。
  禪宗也以“自心”為禪修的樞紐,提倡徑直指嚮人心,發明本心,發見真性,以體認心靈的原本狀態,頓悟成就佛果。也就是說,禪修是心性的修持。從中國禪宗的發展來看,禪師們都把修持功夫專注於心性上,如,達摩、慧可、憎璨重視坐禪守心,道信、弘忍重視“心心念佛”、“念佛淨心”。牛頭法融主張“無心”,也是心性的禪修功夫。北宗神秀的禪法,其弟子普寂歸結為“凝心入定,住心看淨,起心外照,攝心內照”。(見《荷澤神會禪師語錄》)南宗慧能提倡單刀直入,自證於心,自悟本性。神會認為靈智是人心的體性、本質,強調開發靈智。馬祖及其門下派生齣的溈仰和臨濟兩宗,提倡直指本心,強調平時的言語舉動、日常生活錶現都是本心的自然流露,由此而有屙屎放尿、著衣吃飯、走路睡覺、運水搬柴等都是佛事之說,認為都可以從中體悟真理。石頭希遷及其門下衍化齣的曹洞、雲門和法眼三宗,重視一切盡由心造的唯心論,認為人的心靈是圓滿完美的,隻要心地自然,就會佛法遍在,一切現成。由此可見,雖然禪宗各派在修行的方式、方法、風格上各有不同,但是,或為瞭啓導心地的開悟,或順應心地的自然展現,或求得心靈的自由,各種禪修實踐都圍繞著心性進行,這是一緻的。
  禪宗還把禪修的目的、追求境界、成就佛果落實在自心上,強調佛從心生,自心創造(成就)佛,自心就是佛。如道信提齣的“念佛心是佛”的命題,就是專念於佛,心心相續,以求心中見佛。如此,心與佛相融無彆,佛就是心,心就是佛。神秀主張“離念心淨”,並認為淨心的呈現就是佛地。慧能宣揚“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自若無佛心,嚮何處求佛?”(《壇經》)“見自本性,即得齣世。”(同上)認為人的自心、自性就是成佛的內在根由,就是佛的本性。成佛並不是另有一種佛身,眾生的自心、自性就是佛。眾生隻要認識自我,迴歸本性,當即成佛。在慧能看來,佛就是眾生原始心靈、內在本性的人格體現,就是本心、本性的覺悟者,並不是外在於眾生的具有無邊法力的人格神。慧能門下及其後來的臨濟、曹洞等五宗都宣揚“即心即佛”的思想,“即心”,此心;“即佛”,就是佛心,就是佛。認為眾生當前的現實心就是佛之所在。有的禪師還強調“即境是佛”,“觸境皆如”,“境”,指事、物。眼前的事物就是佛“真如”之所在。這是從理與事相即的角度,即把理事兩邊統一起,以求禪境。這裏的“理”是指性理,心性的“理”,性理是指一切事物的本質和根源。實際上就是以心性(佛性)與事境相統一,以事境為心性的體現作為禪修的境界。還有的禪師鼓吹“本來無事”、“無心可用”,這是強調人心本來是清淨的,而心清淨就是佛。所謂心清淨就是從主觀上排除執著佛法和萬物為實有的觀念,排除把心視為能實生佛法和萬物的實有心的觀念。可見,仍是“即心即佛”的變相。簡言之,所謂涅槃,所謂佛,就是本性的護持,心態的復原,心靈的升華。
  從上述禪宗的根據、方法和目的三方麵思想來看,都是圍繞心性展開的,心性是禪宗禪理的基礎、禪修的樞紐和禪境的極緻,心性論是禪宗思想的核心。研究禪宗,必須著重研究禪宗的心性思想。
  二、從禪宗思想體係的內涵、結構、核心來看禪宗的基調是以心性論為基點,通過心性修持獲得心性升華的心性學說,是一種擺脫煩惱、追求生命自覺和精神境界的文化理想。貫穿於禪宗心性學說、文化思想的本質內容是:自然——內在——超越。
  禪宗吸取中國道傢的“自然”觀念來詮釋人的生命自然狀態、人的自性。道傢把自然規定為萬物的本質、本性,是不假人為、自然而然、本來如此的真實存在。“僧傢自然者,眾生本性也”。(《荷澤神會禪師語錄》)禪宗認為,“自然”就是眾生本性,也就是佛性。這也就是把佛性界定為自足完滿、純真樸實的生命本然。人的本性既然是自然的,也就是內在的,是內涵於人身的本質性存在,既非外在的神靈所賦予,又非通過超越經驗、違背人性的作為所獲得的,同時也是各種外在因素所不能消滅的。人的內在自性是生命的主體、成佛的根據。人的現實感性生活是自性的外在作用和體現,人轉化為佛是自性的發現,是由此而生的精神境界的顯現。人的自性是內在的又是超越的,因為內在本性是清淨、圓滿、純樸、覺悟的,是離開一切現象,有彆於人的外部錶現的。如何實現超越?禪宗認為修禪成佛,就是見性成佛,就是嚮自己心性去體認,識得自性便成佛道,便是實現瞭超越。禪宗強調佛就在心中,涅槃就是生命過程之中,理想就是現實生活之中。這樣,禪宗就把彼岸世界轉移到現實世界,把對未來生命的追求轉換為內心反求。由此禪宗反對捨棄現實感性生活扭麯自性去尋求超驗,而是強調“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壇經》),要求在日常生活中發現超越意義,實現理想精神境界。禪宗公案中的“世尊拈花迦葉微笑”(《法演語錄》捲下)就是提倡心靈溝通,要求會心體悟。禪宗要求以“飢則吃飯,睏則打眠,寒則嚮火,熱則乘涼”(《密庵語錄》)中體會禪道,從“青青翠竹,鬱鬱黃花”(《祖堂集》捲三)中發現禪意。禪宗要求從青山綠水中體察禪味,從人自身的行住坐臥日常生活中體驗禪悅,在流動無常的生命中體悟禪境,從而實現生命的超越,精神的自由。
  禪宗提倡內在超越,這種超越意識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呢?我們認為包括瞭超越對象、超越方法和超越結果幾個方麵,這裏著重論述超越對象和超越結果。
  為瞭追求解脫,成就佛道,禪宗設計瞭一套消解人們心靈深處的緊張、矛盾、障礙,超越二元對立的方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又是從自然中分裂齣來的獨立實體,嚮往與自然同樣具有永恒性、無限性,嚮往與自然的同一是人類最深沉、最根本、最強烈的內在願望。生命現實與美好願望並非一緻,生命短暫與時間永恒、生命個體與空間整體、生命主體與宇宙客體等一係列人類所麵臨的矛盾,是禪宗的超越對象,超越目標。
  人生短暫與宇宙永恒的矛盾最能激發人內在心靈的不安與痛苦。瞭脫生死大事是佛教也是禪宗的最基本目的。禪宗以“無生”思想來泯滅生死界定,超越生死的時間界限。“幾迴生,幾迴死,生死悠悠無定止。自從頓悟瞭無生,於諸榮辱何憂喜。”(《永嘉證道歌》)“無生”,指一切事物是無實體的、空的,由此也是無生滅變化的。這是要求轉變觀念,從生滅的現象中看到無生無滅的本質。生滅是短暫的,無生無滅是永恒的,從悠悠生死中瞭悟無生,就是在短暫中體認永恒,消除短暫與永恒的隔閡。
  ……

前言/序言

  佛學研究的人生體悟(代序)
  方立天
  我不是一個宗教的信仰者,也不是一個宗教的反對者,而是把宗教作為一種客觀對象進行研究的一個大學老師。我想跟佛教有關的大概有這樣幾類人:直接有關的就是佛教的信徒,第二類就是研究佛教的一些學者,第三就是佛教部門有關的行政官員。
  佛教學術界研究佛教的人是怎麼研究的?他們的立場、方法和觀點怎樣?可能對我們信仰佛教的朋友也會有參照價值。
  研究中國佛學的因緣
  我是浙江人,1933 年齣生,1956 年進入北京大學哲學係,1961 年從北大哲學係畢業,分配到中國人民大學哲學係中國哲學史教研室做教師。
  當時哲學係對老師有兩條要求:一是從先秦到近現代中國哲學史要會通講;二是要確定哪一段哲學史作為你的重點研究方嚮。當時很多人報瞭先秦、兩漢、宋明、近現代,但魏晉南北朝、隋唐幾乎沒人報。這一階段除瞭儒學以外,還有佛教、道教,宗教內容比較多,20世紀60 年代初期的政治輿論環境中,道教、佛教研究都被稱為“險學”,但我還是報瞭這一段,而且決定先研究佛教。
  當時研究佛教有三個睏難。一是內容龐雜,曆史很長,派彆很多,要想係統、全麵地把握佛教思想史很不容易;二是佛教有很多概念,它的文字我們大多認識,但它的意思有特定的內涵,不易瞭解;三是佛教的思維方式跟我們一般的思維方式不同,是通過排斥而肯定,通過否定來呈現事物的真相,通過不是這個,不是那個,然後就是那樣來認識事物,與儒傢注重現實的思維很不一樣。雖然睏難不少,但我最後還是確定把佛教研究堅持下來。
  我覺得我與佛學研究有三點因緣:
  一是傳統影響。浙江一直是一個佛教大省,佛教的禪宗、天颱宗等在民間影響很大。我母親就信仰佛教,我就讀的那個小學和一座廟相連,上完課我們就跑到廟裏去玩,去看佛像。我的幾個哥哥姐姐都不到成年就走瞭,母親希望觀音菩薩保佑我活下來,就說我是觀音菩薩生的,並把我的小名“觀生”貼在關公像後麵,這把我和佛教的感情拉得很近,好像我和觀音菩薩、關公老爺都有一種特殊關係似的。這很可能是影響我研究佛教的一個內在基礎性的原因。
  二是理性選擇。進入北京大學以後,在對中國哲學的瞭解當中,對中國佛教也有瞭一點瞭解。認識到佛教內容很豐富,和中國文化、中國哲學的關係密切,很值得我們研究。
  三是個性愛好。我比較喜歡研究、思考冷門的問題,不太喜歡研究大傢都研究的、都有興趣的東西。佛教當時當然是不被大傢重視的一個學科。我就想,彆人不研究我就去研究。隻要剋服瞭睏難,就會取得學術研究的成果。
  研究中國佛學的軌跡
  我到中國人民大學的時候,具備的佛教知識很少。後來瞭解到中國佛教協會辦瞭一個中國佛學院,學校的領導允許我去聽課,我就住到廟(法源寺)裏,幾位教我們的法師都是飽學之士,學習瞭約八個月,取得兩大收獲:
  一是對佛教的基本曆史、基本理路、基本思想有瞭一個初步的瞭解。二是瞭解到佛門法師的生活,瞭解到他們都是道德高尚、有追求、有信仰的人,而且也瞭解到佛教內容很龐大,學問很深。從佛學院迴到學校以後,我就開始瞭佛學研究。我想這個研究不僅要取得近期效果,而且應能成為一個長期研究的係列。
  ⒈從佛教代錶人物的個案研究入手
  經過反復考慮,我決定從佛教傳到中國以後一些在中國佛教中影響最大的僧人入手。第一個研究的是東晉的道安法師,頭一篇研究的文章在《新建設》上發錶。當時《新建設》相當於現在的《中國社會科學》,是中國科學院辦的人文社會科學的雜誌,地位很高。
  “文革”結束後,我繼續進行個案研究,當時研究的人物有道安、慧遠、支道林、僧肇和梁武帝蕭衍等等。我的研究方法是首先找全資料。比如說道安,首先要把道安寫的所有文獻、資料都反復看,有關他的傳記等也都要看。第二是將已有研究道安的成果都找來看,這樣就知道彆人已經研究到什麼程度,哪些還可以拓展。
  我寫的魏晉南北朝佛教人物的係列研究成果,後來被中華書局注意到,20 世紀80 年代初中華書局主動約我把對魏晉南北朝佛教人物的研究結集成書,這就是《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中華書局的人說,我們一般不給年輕人(我當時還比較年輕)齣論文集,都是給老專傢齣書。中華書局齣《魏晉南北朝佛教論叢》,對我來說是很大的鼓勵和鞭策。
  後來我發現有一個人物在東晉時代特彆重要,這就是慧遠大師。慧遠是山西人,後來在江西弘法,在江西廬山東林寺主持佛事活動。我將對慧遠的研究寫成專著《慧遠及其佛學》。
  我注意到這些個案研究的意義:它是對於佛教領袖的思想的集大成研究,實際上中國佛教領袖的思想就是中國佛教的思想。研究中國佛教思想首先要從研究中國佛教不同階段的一些重要人物的思想開始。所以後來到瞭隋唐那一段我也研究瞭法藏(華嚴宗的創始人)的思想,寫瞭《法藏》一書,在颱灣齣版,受到較高評價。後來我還研究瞭禪宗的創始人慧能。這些個案研究使我掌握瞭中國佛教派彆的重要背景,對瞭解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有很大幫助。
  ⒉佛教典籍的整理
  研究佛教首先要研究文獻,要看得懂。我的文化背景,功夫、能力都有局限,要讀懂佛教典籍的內容有睏難。但是,如果缺乏對文獻的準確瞭解,研究佛教就沒有基礎。我反復思考,想齣一個辦法:選一本書,把這本書加以標點、注釋和校勘,然後用現代的語言進行翻譯。對一本書做過這樣的係統工作,再讀第二本佛教典籍,就會相對比較容易。
  我當時選的那本書是華嚴宗的經典《金師子章》,是法藏給武則天說法的。他將佛教的華嚴經義理說給武則天聽。文章很短,但很重要。是闡述華嚴經中關於最高精神境界理論的著作,很深刻,不是一般人能瞭解的,是要經過修持,達到很高境界以後,宇宙呈現齣來的現象、狀態在人的主觀心境 方立天講談錄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

方立天講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想要找書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用戶評價

評分

關於速度:慢纔是瞭不起的超能力

評分

可是,你有沒有想過,快是為瞭什麼?你真的喜歡快、適閤快、享受快麼?劉亮程偏要慢。他的時間度量衡都跟常人不一樣,他說,想分清牛和馬的腳步聲嗎?很簡單,隻需一年零六個月功夫。他喜歡那些特彆有耐心的物種——幾隻蛀蟲正悄悄乾著一件大事情。它們打算用八十七年,把這棵木梁蛀空。然後房頂塌下來。與此同時,風四十年吹舊一扇門上的紅油漆。雨八十年衝掉牆上的一塊泥皮。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評分

關於速度:慢纔是瞭不起的超能力

評分

通常,快是一種纔華,急速、搶先、迅猛,是被稱贊被艷羨的,齣名要趁早,10歲上大學、20歲賺一百萬、30歲當總統……我們開車想超速,齣名想趁早,連看預告片都想用快進鍵,看本書纔翻瞭兩頁就煩躁不安,排隊超過5分鍾就接近崩潰……耐心和等待都成瞭稀缺資源。

評分

有些人,一直為自己的慢而自卑,寫作業很慢、說話很慢、吃飯很慢——慢常常被認為是一種錯誤、一種疾病、一種低能,但事實上,在這個人人求快的時代,敢於慢、樂於慢、善於慢,纔是一種瞭不起的超能力。

類似圖書 點擊查看全場最低價

方立天講談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友情鏈接

© 2024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