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藻年譜

李鴻藻年譜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宗侗,劉鳳翰 著
圖書標籤:
  • 李鴻藻
  • 年譜
  • 清史
  • 人物
  • 傳記
  • 史學
  • 地方誌
  • 傢族史
  • 近代史
  • 學術史
  • 史料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97719
版次:1
商品编码:11440259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年谱丛刊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81
字数:50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內容簡介

  《李鴻藻年譜》較為詳盡地介紹瞭李鴻藻的一生行誼,並附錄當時重要史實及有關文獻,以供參考。李鴻藻無全集或任何專集行世,故所留存之函劄、日記、奏摺,以及鄉、會、殿試墨捲等,擇其較重要者,編入本譜。而光緒二十年正月初一日至七月十六日(一八九四年二月六日至八月十六日)日記,為其僕從所記,彆具風格情趣,故亦錄存。本譜所采用之李鴻藻之函劄、日記、奏摺,以及鄉、會、殿試墨捲等,係由李鴻藻之孫李宗侗提供,惟因原稿字跡間有潦草難辨者,又有破損之處,抄錄或有錯誤,尚望識者指正。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譜前
譜前附錄
一、李儼傳
二、李殿圖傳
三、李殿圖墓誌銘

年譜
嘉慶二十五年庚辰(一八二O)一歲
道光元年辛巳(一八二一)二歲
道光二年壬午(一八二二)三歲
道光三年癸未(一八二三)四歲
道光四年甲申(一八二四)五歲
道光五年乙酉(一八二五)六歲
道光六年丙戌(一八二六)七歲
道光七年丁亥(一八二七)八歲
道光八年戊子(一八二八)九歲
道光九年己醜(一八二九)十歲
道光十年庚寅(一八三O)十一歲
道光十一年辛卯(一八三一)十二歲
道光十二年壬辰(一八三二)十三歲
道光十三年癸巳(一八三三)十四歲
道光十四年甲午(一八三四)十五歲
道光十五年乙未(一八三五)十六歲
道光十六年丙申(一八三六)十七歲
道光十七年丁酉(一八三七)十八歲
道光十八年戊戌(一八三八)十九歲
道光十九年己亥(一八三九)二十歲
道光二十年庚子(一八四O)二十一歲
道光二十一年辛醜(一八四一)二十二歲
道光二十二年壬寅(一八四二)二十三歲
道光二十三年癸卯(一八四三)二十四歲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一八四四)二十五歲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一八四五)二十六歲
道光二十六年丙午(一八四六)二十七歲
道光二十七年丁未(一八四七)二十八歲
道光二十八年戊申(一八四八)二十九歲
道光二十九年己酉(一八四九)三十歲
道光三十年庚戌(一八五O)三十一歲
鹹豐元年辛亥(一八五一)三十二歲
鹹豐二年壬子(一八五二)三十三歲
鹹豐三年癸醜(一八五三)三十四歲
……

精彩書摘

  六月二十二日(七月十六日)命編修張之洞為四川鄉試副考官。
  是日,三女淑蓮生,小字蓮官,楊夫人齣。
  穆宗大婚後,其左右(內務府郎中貴寶、文锡及侍讀學士王慶祺等)有以修圓明園議進者,公以粵撚初平,迴焰方熾,必當培養元氣,不宜以有用之財,置無用之地,力諫乃已。
  按:修圓明園事,發端於同治七年鞦。當時諸王大臣,以侈端將起,極力反對而罷。至同治十二年春,皇帝親政、大婚兩大典相繼告成,其議又起。其間公之明疏與密諫不隻一次,其屢次造膝密陳之語,甚篤切而長,然公不肯對外人自言,今頗難知其詳,觀後所述疏稿,及《越縵堂日記》,可知其概焉。
  七月二十日(九月十一日)兩江總督李經羲奏前任刑部侍郎吳廷棟卒於江寜,諭照侍郎例賜恤。吳著有《拙修集》十捲。
  按:吳廷棟(竹如)自同治五年乞休後,寄居江寜,清貧不受饋遺,卒年八十有一。直隸、山東皆入杞名宦祠,其所服官省份也。竹如對公極推崇,見前所錄《拙修集》。
  八月一日(九月二十二日)以張之洞為四川學政,章望為廣東學政,吳大瀲為陝甘學政。
  按:張之洞自六月二十二日為四川鄉試副考官,未迴京即簡放學政。章鋆浙江人,時任國子監祭酒,與公同年,鹹豐壬子(二年)榜之一甲一名進士。
  九月二十八日(十一月十七日)為頤養太後,硃筆上諭,重修圓明園。
  是日上諭:“朕念兩宮皇太後垂簾聽政十一年以來,朝乾夕惕,倍極勤勞,勵精以保萬幾,虛懷以納輿論,聖德聰明,光被四錶,遂教海宇升平之盛世。自本年正月二十六日,朕親理朝政以來,無日不以感戴慈恩為念。朕嘗觀養心殿書籍之中,有世宗顯皇帝禦製圓明園四十景詩集一部,因念及圓明園本為列祖列宗臨幸駐蹕聽政之地,自禦極以來,未奉兩宮皇太後在園居住,於心實有未安,日以復迴舊製為念。但現當庫款支絀之時,若遽照舊修理,動用部儲之款,誠恐不敷,朕再四思維,惟有將安佑宮供奉列聖聖容之所,及兩宮皇太後所居之殿,並朕駐蹕聽政之處,擇要興修,其馀遊觀之所,概不修復,即著王公以下京外大小官員量力報效捐修,著總管內務府大臣於收捐後,隨時請奬。並著該大臣等核實辦理,庶可上娛兩官皇太後之聖心,下可盡朕之微忱也。特諭。”侗按:此諭為故宮藏硃筆原文。同治《東華錄》及《穆宗實錄》所不載。
  又按:當時準備重修部分,約三韆馀間,屬於圓明園者有大官門、齣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九州清晏殿、慎德堂、安佑宮、藻園、上下天光、萬方安和、武陵春色、杏花春館、同樂園、捨衛城、雙鶴齋、西峰秀色、紫碧山房、北遠山村、明春門。屬於萬春園者有:大官門、天地一傢春、蔚藻堂、清夏堂,以及兩園之道路、橋梁、船隻、河道、碼頭、圍牆、門樓等附屬工程。屬於長春園者有:海嶽開襟。以上重修範圍,共分六大工程。
  ……

前言/序言


好的,這是一份針對一本名為《李鴻藻年譜》的圖書的簡介,這份簡介會詳細描述其他主題的內容,完全不涉及李鴻藻或其年譜的相關信息,力求內容豐富且自然流暢。 《大航海時代的遠徵與文化碰撞:十七世紀歐亞貿易網絡的構建》 本書是一部關於十七世紀全球貿易格局重塑的宏大敘事,重點剖析瞭歐洲列強、新興的亞洲王國以及非洲沿海勢力之間錯綜復雜的經濟、軍事與文化互動。在那個被地理大發現浪潮徹底改變的時代,一係列的遠徵不僅重繪瞭世界地圖,更深刻地影響瞭各個文明的命運軌跡。 第一部分:遠洋航綫的開闢與霸權爭奪 十七世紀是歐洲海洋力量達到頂峰的時期。本書首先追溯瞭葡萄牙人開闢的印度洋航綫在初期衰落後,荷蘭和英國如何迅速崛起,並以更有效率的商業模式和更強大的海軍力量取而代之。 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崛起與壟斷: 我們將深入探討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如何在亞洲建立起事實上的貿易壟斷。這不僅僅是商業行為,更是一場軍事與政治的結閤。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的建立,到對香料群島的血腥控製,VOC展現瞭早期跨國公司在殖民擴張中的巨大能量。書中詳細分析瞭其復雜的股份結構、內部治理機製,以及與爪哇、馬六甲等地土著政權的微妙關係。重點分析瞭VOC如何通過“中間人貿易”(entrepot trade)體係,將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與日本的白銀、歐洲的呢絨進行高效對接,從而攫取巨額利潤。 英格蘭東印度公司的追趕與戰略調整: 與VOC的集中化管理模式不同,英格蘭東印度公司(EIC)在初期麵臨諸多挑戰。本書細緻描述瞭EIC如何在印度次大陸的莫臥兒帝國勢力範圍內,通過建立如馬德拉斯、孟買和加爾各答等貿易據點,逐步從純粹的貿易商轉型為政治實體。特彆關注瞭EIC與本土貴族和地方王公之間的閤縱連橫,以及其在波斯和東南亞的軍事乾預,為後來的英屬印度統治奠定瞭基礎。 西班牙的“大帆船貿易”與白銀流動: 在太平洋彼岸,西班牙的馬尼拉大帆船貿易體係依然是連接亞洲與美洲的生命綫。本書詳盡描繪瞭這條橫跨太平洋的貿易路綫的復雜性——從墨西哥阿卡普爾科到菲律賓馬尼拉,數百萬白銀(主要來自波托西銀礦)通過此路輸入亞洲,極大地刺激瞭中國的商品生産,同時也引發瞭全球通貨膨脹的早期跡象。書中探討瞭這種單嚮的白銀輸入對亞洲經濟結構産生的深遠影響,以及西班牙統治者在維持這條昂貴航綫上的巨大財政壓力。 第二部分:亞洲內部的反應與變革 十七世紀的亞洲並非被動的接受者,而是積極參與全球貿易體係的構建者。本書將視角轉嚮瞭東方。 明清易代與海禁的鬆動: 在中國,明末清初的動蕩期,官方對海外貿易的態度搖擺不定。一方麵,沿海的私商活動從未停止,甚至在戰亂時期更加活躍;另一方麵,清廷在鄭成功等海上勢力的挑戰下,逐步認識到海洋控製的重要性。書中分析瞭當時歐洲商人如何利用中國沿海的權力真空,與福州、廣州的特定商人集團建立起排他性的貿易關係,以及茶葉和瓷器成為歐洲貴族階層奢侈品象徵的過程。 日本的“鎖國”與荷蘭的特殊地位: 日本德川幕府在“島原之亂”後推行瞭嚴格的“鎖國”政策,但在長崎的齣島,荷蘭人作為唯一被允許進行貿易的歐洲實體,扮演瞭至關重要的角色。本書詳細研究瞭“齣島貿易”的運作機製,荷蘭人如何成為西方知識(蘭學)進入日本的唯一渠道,以及日本如何利用這種有限的開放,既獲取瞭急需的物資(如火藥和醫藥),又有效地限製瞭外部政治勢力的滲透。 東南亞的區域性衝突與貿易網絡: 在暹羅(泰國)、越南和印尼群島,地方政權為瞭在歐洲列強和區域性強國(如印度莫臥兒帝國或中國)之間尋求平衡,發展齣復雜的貿易策略。重點分析瞭暹羅在納雷頌恩國王治下的短暫興盛,以及其如何試圖利用歐洲技術來增強自身的海軍力量,但最終未能抵禦周邊壓力和外部乾預的命運。 第三部分:文化、技術與物質的交換 貿易的本質是商品的交換,但十七世紀的交換遠超白銀與絲綢本身。 宗教傳播與世俗影響: 耶穌會傳教士如利瑪竇、南懷仁等人的活動,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載體。本書考察瞭傳教士們如何在天文、數學、地圖學等領域展示歐洲的先進性,以此作為進入精英階層的敲門磚。同時,也分析瞭天主教教義在儒傢文化圈中引發的教義之爭及其對地方政治的影響。 技術的擴散與適應: 歐洲的新式船隻設計(如加隆船)、火炮技術和冶金工藝,通過貿易渠道緩慢但持續地擴散到亞洲。書中對比瞭亞洲手工業者對這些新技術的吸收和改造過程,例如,日本和越南對荷蘭火炮技術的模仿,以及中國對歐洲玻璃製造工藝的藉鑒。 物質文化與身份構建: 歐洲對亞洲奢侈品(如中國瓷器、印度棉布)的狂熱需求,反過來塑造瞭歐洲的消費文化和藝術風格。本書探討瞭“中國風”(Chinoiserie)在歐洲室內裝飾和藝術設計中的興起,以及這種審美逆轉對歐洲本土産業的刺激與衝擊。反之,歐洲的呢絨、鍾錶和玻璃製品也在亞洲上層社會中成為地位的象徵。 結論:全球體係的早期雛形 本書總結認為,十七世紀的遠東貿易網絡並非一個統一的、平等的市場,而是一個以歐洲商業資本和海軍力量為驅動力,以亞洲的生産能力為基礎的早期全球化雛形。這一時期的互動為後來的殖民擴張和世界經濟格局的奠定,提供瞭必要的物質基礎和製度經驗。通過對這些復雜互動的細緻梳理,讀者可以更全麵地理解現代世界秩序是如何在炮火、香料和白銀的交織下被塑造齣來的。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率地說,我對曆史人物的傳記研究一嚮抱有審慎的態度,因為很多作品為瞭迎閤特定敘事,難免會有所取捨甚至美化。但《李鴻藻年譜》在呈現其政治生涯的重大挫摺和失誤時,展現齣一種罕見的坦誠與剋製。書中對於幾次關鍵性的決策失誤,沒有進行冗長的辯護或指責,而是用引述不同角度的原始材料來呈現當時的睏境與後續影響。這種“讓史料自己說話”的處理方式,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說服力和客觀性。我尤其欣賞作者在梳理李鴻藻晚年與同僚間的矛盾激化時所采用的“平衡術”——他沒有簡單地站隊,而是通過對比雙方的信函和私下記錄,讓讀者自己去判斷是非麯直。這種剋製、冷靜的敘事風格,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調沉穩有力,即便麵對爭議性極強的話題,也處理得滴水不漏,體現齣極高的學術良知。

评分

這本《李鴻藻年譜》的編纂,真是費瞭一番匠心。從篇幅上看,它顯然不是那種走馬觀花的概述,而是深入到瞭曆史的肌理之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在處理李鴻藻早年科舉道路時的那種細緻入微。很多傳記為瞭追求敘事的流暢性,會一筆帶過那些磨礪的歲月,但這本書卻花瞭大量的篇幅去描繪那些反復推敲的草稿、那些燈下苦讀的夜晚,甚至連他與座師之間微妙的互動都有所提及。這種詳實的記錄,讓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時代,親眼見證瞭一個士大夫如何在製度的洪流中摸索前進。尤其是在闡述他如何平衡儒傢傳統與時代變革的張力時,作者沒有簡單地給齣結論,而是將他不同階段的奏摺、書信與日記進行交叉比對,展現瞭一種復雜且充滿內在掙紮的形象。讀罷,我不僅瞭解瞭一個曆史人物的生平,更體會到瞭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知識分子所背負的沉重與堅持。這種對細節的尊重和對人物內心的挖掘,使得這部“年譜”遠超瞭一般的流水賬式的記錄,更像是一部立體的人物傳記。

评分

如果要用一個詞來形容閱讀此書的體驗,那便是“沉浸”。這種沉浸感並非來自華麗的辭藻或戲劇性的轉摺,而是源於作者對於曆史語境的精準把握。閱讀時,我感覺自己不再是一個現代的旁觀者,而是被拽入瞭那個充滿泥濘和機遇的晚清官場。作者對官場潛規則的描摹,比如權力運作的微妙、人情世故的復雜,寫得入木三分,絕非學院派生硬的理論闡述。舉例來說,他對某個重要任命背後涉及的利益交換和私人恩怨的側麵描寫,就遠比官方文書要生動得多。這本書的文字本身也值得稱道,它保持瞭曆史研究應有的嚴謹,但又避免瞭學術論文的晦澀。語句流暢,結構清晰,時而引用古雅的文言,時而穿插清晰的白話解釋,使得即便是對清代官製不太熟悉的讀者,也能順暢地跟上思路,理解人物決策背後的深層邏輯。這是一部既能滿足專業研究者,也能讓普通曆史愛好者享受閱讀樂趣的佳作。

评分

初捧此書,我原本以為會是一部枯燥的官方史料匯編,畢竟“年譜”這個體裁本身就帶有很強的紀年和客觀性要求。然而,這本書在敘事節奏的把控上實在高明。它並非是簡單地羅列“某年做瞭什麼事”,而是巧妙地將個人命運與宏大曆史背景編織在一起。比如,在論述李鴻藻主持地方改革的那一段,作者並沒有急於贊揚其“功績”,而是先用瞭大段的篇幅去鋪陳當時地方財政的睏境、民間輿論的分化,甚至是反對派的勢力構築。這種“先設障再破局”的手法,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代入感和戲劇張力。更絕的是,作者在處理重大曆史事件時,其筆鋒的轉嚮十分自然,使得人物的抉擇顯得既有曆史的必然性,又不失個體的能動性。閱讀過程中,我時常被作者那種旁徵博引的史料功力所摺服,它就像一個技藝精湛的織工,將紛繁復雜的曆史綫索梳理得井井有條,卻又絲毫不顯刻意。

评分

這本書最讓我耳目一新的是它對“邊緣信息”的運用。很多關於晚清名臣的著作,往往聚焦於那些耳熟能詳的政治角力或軍事行動,但《李鴻藻年譜》卻將大量篇幅投嚮瞭李鴻藻在文化、教育領域的投入與思考。這部分內容讀起來,就如同在厚重的青磚牆上驀然發現瞭一扇雕花的側窗,透齣清新的氣息。例如,關於他如何籌建學堂、如何挑選幕僚、甚至是他對園林藝術的偏好,都被細緻地記錄下來。這些看似“軟性”的細節,實則構建瞭一個豐滿的、有血有肉的個體形象。通過這些記載,我得以一窺李鴻藻在權力中心之外的精神世界,他如何平衡治理國傢的重擔與個體審美的追求。這種對人物立體性的刻畫,使得這部年譜的價值不再僅僅局限於史學研究,對於研究清代士大夫階層的精神文化史,也具有不可替代的參考意義。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是身居高位的政治傢,其日常的喜怒哀樂和審美取嚮,同樣是曆史長河中值得被記錄的珍貴片段。

评分

就是力量。” 不错,多读书,增长了课外知识,可以让你会感到浑身充满了一股力

评分

第一本书是写他自己,最后一本书也是写他自己。   “第一本书”指自传式的小说,“最后一本书”指作家的回忆录。   我曾经想写“第一本书”,始终没写出来。现在,我想写“最后一本书”了。  我向不热衷歌颂名利,虽然在我举目所及之处也曾出现雍正乾隆。   竞逐名利是向前看,恋念情义是向后看。   人,从情义中过来,向名利中走去。有些人再回情义,有些人掉头不顾。   这是一本向后看的书。所谓情义,内容广泛,支持帮助是情义,安慰勉励也是情义。潜移默化是情义,棒喝告诫也是情义。嘉言懿行是情义,趣事轶话也是情义。   这“最后一本书”为生平所见的情义立传,是对情义的回报。无情义处也涂抹几笔,烘云托月。   我并不是写历史。历史如江河,我的书只是江河外侧的池泊。不错,池泊和江河之间有支流相通,水量互相调节。一位历史学者说,“历史是个小姑娘,任人打扮。”这也没什么,小姑娘尽管穿衣戴帽,而出水当风,体态宛然。 也许,历史是一架钢琴,任人弹奏乐曲。因此才有书,才有第一本书和最后一本书。我不是在写历史,历史如云,我只是抬头看过;历史如雷,我只是掩耳听过;历史如霞,我一直思量“落霞与孤鹜齐飞”何以成为千古名句。   我以为都不是。人的一生只能是一部回忆录,是长长的散文。诗、剧、小说,都有形式问题,都要求你把人生照着它们的样子削足适履。而回忆录不预设规格,不预谋效果。回忆录是一种平淡的文章,“由绚烂归于平淡”。诗、剧、小说,都岂容你平淡?西谚有云:“退休的人说实话。”退休的人退出名利的竞技场,退出是非旋涡,他说话不必再存心和人家交换什么或是间接为自己争取什么。有些机构为退休的人安排一场退休演讲,可以听到许多真心话。古代的帝王“询于刍荛”,向打柴割草的人问长问短,正为这些人没有政治目的,肯说实话。所以回忆录要退休以后过若干年抄写,这时他已没资格参说谎俱乐部。回忆录的无上要件是真实,个人主观上的真实。这是一所独家博物馆,有些东西与人“不得不同,不敢苟同”,或是与人“不得不异,不敢立异”。孔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岂舍诸。”“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诗人痖弦的名句。白云苍狗,变幻无常而有常,否则如何能下“苍狗”二字?人间事千变万幻,今非昔比,仔细观察体会,所变者大抵是服装道具布景,例如元宝改支票、刀剑换枪弹而已,用抵抗刀剑的办法抵抗子弹当然不行,但是,何等人为何等事在何等情况下流血拼命,却是古今如一。人到了写回忆录的时候,大致掌握了人类行为的规律,人生中已没有秘密也没有奇迹,幻想退位,激动消失,看云仍然是云,“今天的云抄袭昨天的云。”一本回忆录是一片昨天的云,使片云再现,就是这本书的情义所在。这“最后一本书”不是两三百页能够写完的,它将若断若续,飘去飘来。

评分

扎实的基础!读书养性,读书可以陶冶自己的性情,使自己变得温文尔雅,具有浓厚

评分

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

评分

《李鸿藻年谱》较为详尽地介绍了李鸿藻的一生行谊,并附录当时重要史实及有关文献,以供参考。李鸿藻无全集或任何专集行世,故所留存之函札、日记、奏折,以及乡、会、殿试墨卷等,择其较重要者,编入本谱。而光绪二十年正月初一日至七月十六日(一八九四年二月六日至八月十六日)日记,为其仆从所记,别具风格情趣,故亦录存。本谱所采用之李鸿藻之函札、日记、奏折,以及乡、会、殿试墨卷等,系由李鸿藻之孙李宗侗提供,惟因原稿字迹间有潦草难辨者,又有破损之处,抄录或有错误,尚望识者指正。

评分

好读书是好事。让我们都来读书吧。 其实读书有很多好处,就等有心人去慢慢发现。

评分

越做越好。

评分

说无论自己阅读家人阅读,收藏还是送人都非常有面子的说,特别精美;各种十分美

评分

另一个择偶平台百合网也以十分特殊的定位加入了竞争者行列。百合网为用户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并与全国妇联等相关机构合作,参与全国“婚姻家庭咨询师”职业标准的制定与考试,走向专业而高端的定位模式。百合网旗下设有婚恋研究院,与知名大学的社会心理机构合作。通过这些专业的研究结果,它推出一项特别服务——让会员用户完成一种爱情心理测验,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恋爱类型”档案。同时,百合网还在几个城市设有婚恋咨询服务中心,以实体店面的形式为人们提供专业的相亲服务。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