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文所安教授1996年齣版的一部著作,包括一篇導論和七篇論文,並附錄瞭三篇古典詩歌、傳奇作品的英譯。全書在所探討的時序上似乎延續瞭《初唐詩》、《盛唐詩》,其旨趣則大有不同;它的篇幅較之宇文教授的前兩部著作要小得多,而涉及的論題之廣且大,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至於各篇的要義,宇文教授在導論中現身說法,已有揭示,此處也就無庸辭費瞭。
第一篇論文,《獨特與獨占》,將中唐文學對身份的再現視作對他人或為他人所排斥。在個人身份的層麵上,這樣的一種特立獨行要吧錶現為宣稱自己優於他人,不過它也可以是一種異化感,而這種異化感造成瞭他人對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時代的作品中,特立獨行錶現為一種獨特而易於辨識的風格,它可以為他人所襲用,但它卻總是與一個個體作傢掛鈎。
接下去的一篇論文,《自然景觀的解讀》,討論各種不同的再現風景的方式,顯示自然的潛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為一個問題。一方麵是文本對於自然的井然有序的錶述和品評;這樣的風景具有建築性,這在先前的詩歌是罕見的。另一方麵是對於缺乏潛在秩序的風景的再現,是美麗去不連貫的細節的堆砌。
這第二篇論文公限於物理世界秩序的再現問題,然而同樣的問題也在人倫世界的事件中生成。《詮釋》這第三篇論論文探討中唐時代的一種傾嚮,它對現象所給齣的推測性解釋,要麼就是與常識相乘違,要麼就對通常認為無需解釋的境況做齣解釋。如此獨特的詮釋,缺乏任何證據或文本章順的支撐,常常沾染上一層富於反諷甚或瘋狂的意味。
第三篇論文《機智與私人生活》審視對私人空間和閑暇活動的遊戲性的誇大詮釋,作為抗拒常規價值的一種私人價值觀的話語。
第四篇《九世紀初期詩歌與寫作之觀念》探討中唐時期對寫作,尤其是對詩歌寫進行再現時發生的某些根本性的變化。
最後兩篇文章探討八世紀晚期成形的新的浪漫文化。
本書是宇文所安唐代文學“四部麯”之三,但去初、盛唐詩的寫作已有15年。鑒於中唐文學的復雜性和特殊性,本書並不像前兩部一樣是完整的專著,是“詩歌史”,而是由七篇論文組成。這些論文具有文學史性質,但本身並不構成一部文學史;而由於中唐文學在風格、主題及處理的範式上遠較初、盛唐復雜,且詩歌、傳奇及非虛構性的散文享有共通的旨趣,因此更不適宜稱為“中唐詩史”。但這些論文卻透過不同類型的文本和文體來探討一係列相互關聯的問題,這些具體的問題就其性質而言與文化史或社會史等更大的領域息息相關,從而構成瞭中唐“文學文化”的一副氣質獨具的概貌。
簡言之,作者認為中唐是中國的一個曆史分水嶺,某種程度上是一種“現代”的開端。他這樣解釋:“中唐是中國文學中一個獨特的時刻,又是一個新開端。自宋以降所滋生齣來的諸多現象,都是在中唐嶄露頭角的。在許多方麵,中唐作傢在精神誌趣上接近兩百年後的宋代大思想傢,而不是僅數十年前的盛唐詩人。” 由此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為何中唐意味著“中世紀的終結”。
宇文所安,為唐詩而生的美國人
宇文所安,美國著名漢學傢。1946年生於美國密蘇裏州聖路易斯市。他從小就對詩歌感興趣,在巴爾的摩市立圖書館,宇文所安第一次接觸到中文詩,並迅速與其相戀,至今猶然。
宇文所安認為,文學傳統就好像神話裏的寶盒:你把其中寶藏給予越多的人,你就會同時擁有更多彆人的寶藏。但是,假如你想把這個寶盒鎖起來,說“是我一個人的!”那麼,它就隻是一個空盒。
三聯版前言
導論
特性與獨占
自然景觀的解讀
詮釋
機智與私人生活
九世紀初期詩歌與寫作之觀念
浪漫傳奇
《鶯鶯傳》:抵牾的詮釋
附錄
後園居詩(九首之三)
霍小玉傳
鶯鶯傳
譯後記
這本書所探討的主題,讓我聯想到瞭一些我之前讀過的有關社會轉型期的著作。我記得有一本關於法國大革命的書,它詳細描述瞭舊製度的瓦解和新社會的孕育過程,其中充滿瞭衝突、變革與希望。當時我就被這種時代劇變中的復雜性所吸引,曆史的進程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充滿瞭各種麯摺和反復。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充滿瞭引人深思的意味,它似乎暗示著一個時代的終結,也預示著一個新時代的到來。這種“終結”與“開始”之間的張力,往往是曆史敘事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我喜歡那些能夠深入挖掘時代轉摺點背後深層原因的著作,它們幫助我們理解當下,也為我們認識未來提供瞭一種可能的視角。每次閱讀這類書籍,我都會不由自主地將書中的內容與現實世界進行對照,思考著曆史的規律是否會在不同時代重演,或者又會以何種全新的方式呈現。
评分這本書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人,讀起來有一種很強的代入感,仿佛自己置身於那個時代,親曆著曆史的風雲變幻。作者在遣詞造句上頗具匠心,既有曆史學傢的嚴謹,又不失文學的韻味,使得那些看似遙遠的事件和人物,變得生動鮮活起來。我記得有一次,我在閱讀一本關於文藝復興的傳記時,就曾被作者流暢的敘述所摺服,他能夠將復雜的政治鬥爭和藝術思潮,用一種娓娓道來的方式呈現,讓我在不知不覺中沉浸其中,領略到那個時代的輝煌與掙紮。這本書似乎也有著類似的魔力,它沒有使用艱澀的學術術語,而是用一種更加平易近人的方式,引導讀者去思考和感受。我尤其欣賞那些能夠將宏大的曆史敘事與個體命運巧妙結閤的作者,他們總能讓我看到曆史的溫度,感受到曆史背後真實的人性。讀這本書的過程,就像是在與一位智慧的長者進行一場深入的對話,他用他飽含曆史智慧的語言,為我描繪齣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曆史畫捲。
评分這本書的裝幀確實很精美,沉甸甸的,紙張的質感也非常好,拿在手裏就有一種厚重感,讓人忍不住想一窺究竟。封麵設計簡潔大氣,卻又蘊含著某種深邃的意味,隱約透露齣一種曆史的滄桑感,仿佛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過往。我之前讀過一本關於古代文明的著作,它的裝幀風格就與此書有幾分相似,那種用心的細節打磨,總能在一開始就抓住讀者的眼球,也讓我對其中內容充滿瞭期待。我常常覺得,一本好書,從外在的觸感和視覺的衝擊力開始,就已經在無聲地講述著它自己的故事。特彆是精裝書,它更像是一件藝術品,不僅內容值得珍藏,它的 physicality 本身也承載著作者和齣版者的心意。我喜歡將這樣的書擺放在書架上,它們不僅豐富瞭我的閱讀世界,也為我的空間增添瞭一份人文氣息。每次看到它,都會迴想起我當初在書店裏,被它獨特的氣質所吸引,然後小心翼翼地把它帶迴傢的場景。這種儀式感,也是閱讀體驗的一部分,不是嗎?
评分這本書的齣版,無疑為我們提供瞭一個重新審視中國曆史的機會。我一直對中國曆史的悠長與厚重充滿敬畏,也深知其中蘊含著無數值得我們去探索的寶藏。尤其是一些被我們固有觀念所固化的曆史時期,如果能有新的研究視角和方法來解讀,一定會帶來意想不到的啓發。我曾讀過一本關於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演變的著作,它顛覆瞭我對某些學說的傳統理解,讓我看到瞭不同思想流派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和影響。這本書的齣現,似乎也試圖挑戰某種約定俗成的曆史分期,或者是在重新定義某個曆史時期的內涵。我期待它能夠帶來一些顛覆性的觀點,或者是以一種全新的方式梳理那些復雜的曆史脈絡,從而幫助我們更深刻地理解中華文明的發展軌跡。這種敢於挑戰權威、勇於創新的研究精神,本身就值得我們贊賞。
评分從這本書的序言和前言來看,作者似乎對曆史的細微之處有著極深的關注,並且善於從宏觀的視角中挖掘齣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我曾經讀過一本關於中國古代某一朝代的社會生活史,作者就是通過對大量民間文獻的梳理,展現瞭那個時代普通人的喜怒哀樂,以及他們如何在曆史洪流中生存和發展。正是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構成瞭曆史最真實的麵貌,也最能打動人心。我特彆期待這本書能夠在這方麵有所建樹,能夠展現齣那個被稱作“中世紀”的時代,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嚮終結的。是社會經濟結構的深刻變化?是思想觀念的悄然演進?抑或是某些關鍵人物的決策?作者的切入點究竟在哪裏,這讓我充滿好奇。我喜歡那些能夠提供獨特見解,並且有紮實史料支撐的研究,它們能夠讓我跳齣固有的曆史認知框架,看到更廣闊的圖景。
评分很好,很好,很好,评价十个字。
评分很好 很喜欢 希望京东能够多搞一些图书优惠活动 这样就更有购物的积极性了
评分宇文所安教授199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包括一篇导论和七篇论文,并附录了三篇古典诗歌、传奇作品的英译。全书在所探讨的时序上似乎延续了《初唐诗》、《盛唐诗》,其旨趣则大有不同;它的篇幅较之宇文教授的前两部著作要小得多,而涉及的论题之广且大,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至于各篇的要义,宇文教授在导论中现身说法,已有揭示,此处也就无庸辞费了。
评分严谨认真客观不错不错
评分《中国“中世纪”的终结》一书对中唐文学的勾勒栩栩如生。
评分《独特与独占》,将中唐文学对身份的再现视作对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斥。在个人身份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要吧表现为宣称自己优于他人,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异化感,而这种异化感造成了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时代的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识的风格,它可以为他人所袭用,但它却总是与一个个体作家挂钩。《自然景观的解读》,讨论各种不同的再现风景的方式,显示自然的潜在秩序如何在中唐成为一个问题。一方面是文本对于自然的井然有序的表述和品评;这样的风景具有建筑性,这在先前的诗歌是罕见的。另一方面是对于缺乏潜在秩序的风景的再现,是美丽去不连贯的细节的堆砌。这第二篇论文公限于物理世界秩序的再现问题,然而同样的问题也在人伦世界的事件中生成。《诠释》这第三篇论论文探讨中唐时代的一种倾向,它对现象所给出的推测性解释,要么就是与常识相乘违,要么就对通常认为无需解释的境况做出解释。如此独特的诠释,缺乏任何证据或文本章顺的支撑,常常沾染上一层富于反讽甚或疯狂的意味。《机智与私人生活》审视对私人空间和闲暇活动的游戏性的夸大诠释,作为抗拒常规价值的一种私人价值观的话语。
评分宇文所安以“元和主要诗人的去世,以及对他们的诗歌风格的明显抵制”作为晚唐开端,认为这一“诗歌兴趣的反叛和重新定向的时刻”标志了一个时期的转变,以860年收尾,此后出现的大量诗歌出现只是“继续着我们所研究的诗歌传统”。在具体论述上,他主要择取了三类人物,一是以白居易为代表的元和时代遗留下来的老诗人,再是以贾岛为代表的律诗巧匠及其长达一个半世纪的忠实追随者,最末则是为人熟知的代表晚唐诗歌特点的杜牧、李商隐和温庭筠,虽然后两位的诗歌成就其实在有生之年皆未获得普遍承认。
评分第一篇论文,《独特与独占》,将中唐文学对身份的再现视作对他人或为他人所排斥。在个人身份的层面上,这样的一种特立独行要吧表现为宣称自己优于他人,不过它也可以是一种异化感,而这种异化感造成了他人对自己的排斥。在中唐时代的作品中,特立独行表现为一种独特而易于辨识的风格,它可以为他人所袭用,但它却总是与一个个体作家挂钩。
评分今日口耳相传的关于唐代诗歌的分期“初盛中晚”,应归因于明朝高棅《唐诗品汇》的处理方法。高棅认为唐诗各体在三百年间各有衍变,呈现出“兴与始”、“成于中”、“流于变”、“陊之于终”四个阶段。在依时序按唐代纪元为唐诗进行了先后等分划界之后,他还将“始”、“正”、“变”、“终”等具有明显价值倾向的字眼与四大分期相结合,呈现出“价值判断由时序的标志显出演化的历程”,即便今日我们都不会简单将初、盛、中、晚视为时间的干瘪标签,相反它们无一不具实在的美学涵义。尤其是当高棅在书中将“正宗”、“大家”的高华品目安置在盛唐时期,以盛唐诗为基准的文学史观益显顺理成章。如此安排再加上彼时明代“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复古文学思潮的推波助澜,巨大牢笼了后世对于唐诗的理解。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