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季新政期間,財政製度前後變化至巨。本書重點探討清季財政改製中“變”與“不變”的復雜麵相,揭示“財”與“政”在製度變動過程中彼此牽製的動態情景,藉此管窺政治、財政和知識觀念在清季大變動中交互影響的實態。這項研究展示瞭西學東漸背景下近代中國舊製消匿、新製萌生的一般模式,其“不新不舊、童牛角馬”之形態實為當日製度變革的過渡性樣態,為今日製度史研究提供瞭一個鮮活的絕佳案例。《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叢書·“財”與“政”:清季財政改製研究》宗奉“人與製度”的分析模式將對相關學術研究具有啓發意義。
劉增閤,1967年生,山東安丘人,中山大學曆史學博士,暨南大學曆史係教授,博士生導師。著有《鴉片稅收與清末新政》(2005),在《曆史研究》、《近代史研究》、颱灣《中央研究院曆史語言研究所集刊》和《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等專業刊物發錶論文多篇。重點研究晚清財政與政治問題等。
  第五章西式稅製與國地兩稅劃分
  稅收是曆代王朝財政的主脈,稅製狀態反映齣封建王朝的理財能力和觀念取嚮。晚清就地籌款政策影響下的稅政製度,其主要弊端有三:其一,中央與地方共一財源,各省內結、外銷之款均來自省內各類稅捐,無所謂國傢稅、地方稅之分;其二,各省稅製因就地籌款政策的推行而更趨紊亂,稅種、稅率、徵稅方法、稅款使用、徵收機構等,因時因地,各有區彆;其三,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的政治矛盾明顯體現在稅款使用、徵稅權限和稅率確定上,因稅政界限不清、權限不明,導緻督撫與部臣的糾葛愈益明顯。
  庚子以後,理財新知東播中土,朝野各界也頻頻考察域外財政,日本、歐美諸國的理財製度漸為國人所知,各種資訊提示著協調中央與地方的財政矛盾隻有依靠厘定財權,尤其是推行國、地兩稅的劃分,纔可各就軌道,並可藉此確立預算製度,預防財政危機進一步加深。兩稅劃分的具體實踐是在1909年以後清理財政的過程中逐步展開的,此已為學界所注意。
  揆諸疆臣奏章、清理財政局報告、財政監理官函牘以及報章言論等文獻,可以看齣時人劃分兩稅的學理資源,幾乎大部分取法於歐美、日本等國,西方分稅製度的知識體係,尤為清季各級主政者、輿論參議者所熟知,權衡利弊,界定稅源,幾乎均以西式標準為取捨;兩稅劃分的過程中,由於對西式稅製學理認知角度差異以及固守本省利益的需要,中央與各省在劃分標準、具體接引、稅製分級等問題上,顯然各有所宗;分稅言論的歧異,隱隱顯示齣改革稅製與固守本位的矛盾心態。
  第一節新尺度與舊製度
  晚清稅政弊端由來已久,朝野各界均有批評,有側重宏觀者,有詬病細微者,角度、深度各有不同。光緒中葉之前,批評者多就事論事,很少從整個稅製上加以反省。庚子以來,尤其是新政諭旨發布之後,隨著東西各國稅製新知大規模東播中土,朝野各界在把握外來稅製精義的同時,反觀國內稅政現狀,遂産生種種不滿。與以往不同,這些批評意見重在揭露稅製根本缺陷,而這些根本缺陷是基於西式稅製的映襯而自然暴露的。西方稅製和理財製度完備簡潔、收支有序的“理想”境界,確實能反襯齣國內稅製的混亂無序。參照係統的轉換,映像的麵貌自然也會發生改變,由域外新知反觀國內舊製,本土稅製弊端的癥結已非從前批評意見所能囊括,換言之,從前的批評均係枝枝節節,言少及義。伴隨西學東漸的深入,國內各界對稅種繁雜,稅率紊亂,徵稅機構復雜等批評意見迭見刊布。
  首先,稅製是否簡潔有序,這是中西對比過程中時人感觸較多的問題。有關舊製弊端的“新發現”往往從體會西方“文明國”理想的稅製架構開始。日俄戰爭後,有人即從稅製簡潔有序這一角度,對比中外稅製的種種差彆,頗感於東西諸國稅製明晰,而本土租稅則紛繁復雜,“文明各國租稅,有所謂國稅、地方稅、附加稅各等,中央政府所集者惟國稅而已;至於地方稅,則由地方官與參事會支收;若附加稅,則為自治團體之事。吾國既無國稅、地方稅之名,所謂租稅者,既為國用,又為地方用,如解京諸餉,即國用之類也;如報銷諸費,即地方用之類也;至於附加稅,則亦有相類者焉。”此外,尚有雜費、雜捐雜稅、津貼、捐輸、報效、加價等等,形成稅外有稅,租外加租,捐外有捐的龐雜稅製,與東西各國稅製明晰、簡潔有序的狀態形成巨大反差。正如時論所見,“近年舉辦新政,齣款漸多,惟加增稅目,徒為一時彌縫之計,稅法繁擾,而國傢仍無實惠”,“方今百度維新,稅法尤急須改良,宜仿照各國最簡法,專重普及者數款,以直取於民為本,不足則輔之以他。”注重主要稅源,刪減雜小稅源成為改良稅製的著眼點。清季負責清理財政的外省官員對此尤有感觸。奉天清理財政局在對比中外稅製之差彆後認為,國內稅製混亂,概無規矩可循,章製遠不完整,各省辦法更顯分歧。該局以本省為例,運用西方財政“法理”,觀照本土稅政狀態時,發現瞭諸多不閤理的弊端:
  我國稅法嚮未厘定,徵收製度率沿用習慣法。其關於國傢正稅者,已不免辦法分歧,罅漏百齣;而地方財政所收入尤為章製不完,顯違法理。即以奉天而論,從前財政本極簡單,嗣因政費增加,乃創辦各種捐款以為補苴之計;近年因籌辦各項新政,需款浩繁,國傢財力不足以支辦之,乃各量地方所齣,謀地方所入,隻以稅源有限,籌款維艱,於是對物、對事分彆酌量收捐,因地製宜,縴細畢具,……各種捐款,或屬普通辦法,或係單行章程,或為附加稅,或為獨立稅,錯雜紛紜,更僕難數……機關既不統一,用途復多混淆,且經徵舞弊,搜括病民,與財政收入之原理背道而馳者尤屬不少。
……
  鴉片戰爭以後,清廷有數次革新內政的實踐,規模和影響各不相同。就製度變革而言,清季的新政改革,無論在製度變革範圍,還是改革深度方麵,均超越以往其他革新內政的實踐。財政為庶政之母。雖然曆次新政均涉及財政層麵,然而,改變製度的力度卻大不一樣。清季革故鼎新的過程中,財政製度的變革成為新政的核心要項。清廷宣稱,“清理財政為預備立憲第一要政”。作為“立憲第一要政”,既有的財政規製在清理財政過程中,諸多方麵均齣現明顯變化,稅政、奏銷、理財觀念等突破瞭原有的樣態,走上瞭變革的不歸之路。時人感慨“舊政輪廓難存,新政支離日甚”,這種說法盡管略帶譏諷,但亦道齣製度嬗遞的一個側麵。
  本書選題確定為清末新政時期的財政製度變動。典章製度史研究曆來是中國史學的固有強項。曆朝曆代的財政製度嚮為學人所矚目。民國迄今,晚清財政研究宏著迭齣。不過,既有研究中,關於晚清財政製度變動的專論反而較少;以清季新政期間財政製度嬗遞為研究對象的專門著述則更為少見(詳後)。清季財政製度變革雖涉及很多方麵,但本選題與一般的通史架構不同,不準備照顧麵麵俱到、教科書式的“體係完整”,而是著力深究清季財政製度變革的關鍵問題。主要圍繞光緒前期的財政製度興革、新政期間的清理外省財政、外省財政機構變動、試辦預算製度、稅政製度的閤理化變革等數個問題展開討論,冀能展示清季財政製度變動的主要麵相。
  無論是清季新政還是財政製度的研究,無疑均屬晚清史研究中較具挑戰的課題。過往學者從各種角度涉獵過相關文獻,也産生過相當多的論著,自具開創性意義。而本書論題同時關涉兩者,兼顧其互有製約和影響的一麵,實係清代典章製度研究中更有挑戰難度的選題。難度何在?清季新政期間,全方位引納外來知識和製度體係,安置本土的過程又充溢著無窮的變數:模仿與泥古並存,趨新與守舊共時,速變、緩變與不變共同構成新政的主調;財政製度變動處於新政大環境中,動輒觸及各階層利益,既得利益者尤其成為影響製度變革的關鍵,導緻財政規製的改革産生變異。揆諸時人記載與後齣文獻,可以看齣製度更張過程中,章程條文與曆史實態互有參差,理想與現實若即若離。要恰當處理過渡時期的典章製度變動,難度在此,挑戰亦在此。
  但是,最大的挑戰還在於“理解過去”。依私見,這是今人研究典章製度史最難逾越的障礙。今日國人的思維習慣、言說話語、行事方式,畢竟遠離瞭百年之前的舊軌轍和舊傳統。以新的言說和思維來處理清季變革前的製度形態,極易陷入以今人揣古人,兩不沾邊的窘境。光緒前期,藩司衙門、府廳州縣官衙中以科房處理政事,其中辦事人員之稱謂即為今人所難以理解,諸如稿案、照磨、幫稿之類,望文生義顯然動輒齣錯;以今人熟悉的現代行政科層觀念來理解光緒年間的科房職能,附會解釋外省設立的度支公所,甚至以現代財政學知識附會清代的度支、理財這類舊有說辭,顯然是十揣九謬。職是之故,學者在梳理清季製度的變動時,易涉虛懸想象[imaginary]的危險,或格義附會,或隔靴搔癢。此事端賴學人抱高度之自覺,須警惕以後見之明妄揣史事變嬗,藉今日慣性思維揣摩研究對象言行的傾嚮。這就要求研究者在感情和心智上真正置身於中國社會的曆史場景中,力圖處在同一“田野”下去理解過去。陳寅恪教授要求“瞭解之同情”的研究態度,依然是典章製度史研究的至高境界:
  對於古人之學說,應具瞭解之同情,方可下筆。……吾人今日可依據之材料,僅為當時所遺存最小之一部,欲藉此殘餘斷片,以窺測其全部結構,必須具備藝術傢欣賞古代繪畫雕刻之眼光及精神,然後古人立說之用意與對象,始可以真瞭解。所謂真瞭解者,必神遊冥想,與立說之古人,處於同一境界,而對於其持論所以不得不如是之苦心孤詣,錶一種之同情,始能批評其學說之是非得失,而無隔閡膚廓之論。……但此種同情之態度,最易於穿鑿傅會之惡習。……若加以連貫綜閤之搜集及統係條理之整理,則著者有意無意之間,往往依其自身所遭際之時代,所居處之壞境,所熏染之學說,以推測解釋古人之意誌……其言論愈有條理統係,則去古人學說之真相愈遠.”
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夠吸引人瞭,“近代中國的知識與製度轉型叢書”這個係列名本身就點明瞭研究的核心,而“‘財’與‘政’:清季財政改製研究”則將視角聚焦於一個極為關鍵但常常被忽視的領域。我一直對晚清社會變革的內在邏輯深感好奇,尤其是在那個內憂外患、急於尋求齣路的時代,經濟與政治的相互作用是如何推動曆史進程的。這本書顯然觸及瞭這個核心問題,通過對清季財政改製的深入研究,試圖揭示知識分子在這個轉型時期的思想嬗變,以及這些思想如何與當時的政治製度發生碰撞、融閤,並最終促成或阻礙瞭變革。想象一下,在那個風雨飄搖的年代,那些為國計民生而奔走的士大夫,他們是如何理解“財”的,又是如何將其與“政”的運作聯係在一起的。他們是否也曾麵臨如何在維護傳統政治秩序的同時,引入新的財政理念和工具的睏境?本書的標題暗示瞭一種探索,一種試圖在宏大的製度轉型敘事中,捕捉具體而微的財政改革如何成為時代齒輪的關鍵一環。我期待作者能夠帶領我深入探尋那些塵封的史料,重現那個充滿張力與變動的時代,理解在“財”與“政”的交織中,近代中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嚮未來的。
评分“知識與製度轉型”這個係列名,讓我對這本書充滿瞭期待,尤其是它聚焦在“財”與“政”這兩個看似基礎卻又極其核心的領域。“財”代錶著經濟基礎和國傢運行的物質保障,“政”則關乎權力結構和治理邏輯。清季的財政改製,在我看來,絕不僅僅是技術層麵的調整,而是一場深刻的、觸及統治閤法性與國傢形態的變革。這本書無疑是要去挖掘那些隱藏在改革背後的知識觀念的轉變。例如,當時的人們是如何理解“國傢財政”的概念的?是將其視為皇室的私産,還是一個獨立運作的公共領域?他們又如何認識到建立現代財政製度對於國傢生存和發展的必要性?我很好奇,作者會如何梳理這些知識的源頭,是來自對西方模式的直接模仿,還是在傳統儒傢思想中尋找新的契閤點?同時,製度轉型更是核心,財政改製必然會挑戰原有的權力分配和利益格局。這本書會如何解析在這個過程中,改革派與保守派之間的博弈?新的財政機構是如何建立和運作的?官僚體係又如何適應這些變化?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齣一番波瀾壯闊的圖景,展現知識的萌芽如何孕育齣製度的變革,以及在這個過程中,那些個體命運與時代洪流的交織。
评分對於“財”與“政”的關係,我一直覺得這是一個理解中國近代轉型繞不開的議題。清季尤其如此,國傢財政的枯竭與政治的腐朽形成瞭惡性循環,而外部的壓力又迫使統治者不得不尋求改變。這本書所研究的“財政改製”,在我看來,並非是孤立的技術性改革,而是與整個國傢機器的運轉、權力結構的調整,甚至是社會心態的重塑息息相關的。我特彆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繪那個時代知識分子的“財”的觀念的。他們是否在藉鑒西方“國傢理性”和“公共財政”的概念,還是在傳統的“聚斂”與“節用”之間搖擺?同時,這種觀念的轉變,又是如何影響到政治製度的改革?例如,中央與地方財政關係的重塑,稅收製度的革新,是否伴隨著權力下放與集中的博弈?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深入剖析這些層麵的復雜性,而不是停留在對改革事件的簡單羅列。我想看到的是,在知識分子的思考與實踐中,在製度的碰撞與演進中,近代中國是如何一步步走嚮與過去不同的財政與政治麵貌的,以及這個過程中的得失與教訓。
评分“財”與“政”的結閤,聽起來就充滿瞭曆史的厚重感,尤其是在“清季財政改製”這樣一個充滿變革與危機的時代背景下。這讓我聯想到,那個時期,國傢財政的睏境是如何直接導緻政治上的被動,又如何反過來,政治上的革新又試圖通過財政的重塑來鞏固權力、抵禦外侮。這本書的研究,我想,應該不僅僅停留在對具體財政製度的介紹,更重要的是去探究在那個轉型的關口,知識分子群體對於“財”的認識是如何演變的,以及這些知識的演變如何與政治製度的改革相互激發、相互製約。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揭示齣,在那個充滿動蕩的年代,財政領域的探索是如何成為突破口,又是在何種程度上推動瞭整個國傢機器的轉型。比如說,那些關於“國庫”、“預算”、“公債”等概念的引進與實踐,在多大程度上改變瞭傳統的權力運行邏輯?又或者,在改革的過程中,又遭遇瞭哪些來自傳統觀念與既得利益的阻力?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為細緻的觀察,去理解“財”與“政”的復雜互動,以及它們在塑造近代中國命運中的關鍵作用。
评分對於“財”與“政”這對概念在近代中國語境下的聯結,我一直抱有極大的興趣。過去閱讀一些近代史的著作,往往側重於政治事件、軍事衝突或是思想流派的介紹,而對財政體係的演變及其與政治權力之間的互動關係,則往往是點到為止。然而,一個國傢的財政能力,無疑是其政治穩定、軍事力量和對外影響力的基石。清季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其財政狀況的窘迫與改革的嘗試,直接影響瞭晚清政府的決策,也深刻塑造瞭後來中國的國傢建構。這本書以“財”與“政”為切入點,研究清季的財政改製,我猜想,它不僅僅是關於稅收、國債、度支等具體財政製度的梳理,更可能深入探討的是,在“富國強兵”的口號下,知識分子是如何構想新的財政理論,又是如何將其轉化為可行的政治實踐的。這其中必然涉及對西方財政思想的引入、消化與改造,以及在這個過程中,傳統官僚體製的阻力與調適。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提供一個更精細的視角,去理解那個時代政治精英們在財政問題上的焦慮與智慧,以及這些努力最終帶來的影響。
评分如今经济发展的强力推动下,人群对知识的渴求也在增长,但是这种渴求,多半是对社会现状、自身现状的一种定位上的渴求。这样的知识,也只是知识界面中的一点而已。但当罗辑思维等自媒体通过提炼,推出包装一新的概念时,人群的确很容易接受。但是这样的接受,只是单方面的接受,而思考、特别是独立提出自己的见解,很少也很难,或者没有途径,或者没有回报,人群的思考的机会在减少,而对知识的渴求在增长。这样的情况下,这样的知识社群自然成了猎奇社群、拾人牙慧社群、思考也很有限社群等等。
评分质量不错,应该是正品的吧
评分是财政史方面比较好的书,值得读读!就是书有点灰啊!
评分质量不错,应该是正品的吧
评分很好,很强大,很不错,good,还是说实话,只是比较便宜,其实很一般,不想多说。。。。。还是可以吧。挺厚的一本书,虽是重印,但印刷质量很好,就是开本小了点,字也小点,16开的那种好了,总体来说很满意。 wonderful,great,perfect,good,!!!很好,很强大,很不错,good,还是说实话,只是比较便宜,其实很一般,不想多说。。。。。还是可以吧。挺厚的一本书,虽是重印,但印刷质量很好,就是开本小了点,字也小点,16开的那种好了,总体来说很满意。 wonderful,great,perfect,good,!!!
评分随着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双方都进一步争取同盟者。结果,汉诺威(英国王室在欧洲大陆上的世袭领地)、黑森-卡塞尔、不伦瑞克等德意志诸侯国以及葡萄牙先后参加英普同盟;瑞典、萨克森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大多数德意志诸侯国以及西班牙则先后参加法奥俄同盟。
评分质量不错,应该是正品的吧
评分清季新政期间,财政制度前后变化至巨。《财与 政--清季财政改制研究》重点探讨清季财政改制中“ 变”与“不变”的复杂面相,揭示“财”与“政”在 制度变动过程中彼此牵制的动态情景,藉此可见政治 、财政和知识观念在清季大变动中的交互影响。这项 研究展示了西学东渐背景下近代中国旧制消匿、新制 萌生的一般模式,其“不新不旧、童牛角马”之形态 实为制度变革的过渡性样态,为当今制度史研究提供 了一个鲜活的绝佳案例
评分我认识很多这样的人,但是和这种态度完全相反的人也有很多。读书从来就不应该是功利的,为了一个特定的目的或结果去拼命,在我看来不配叫读书人。真正的读书人和书融为一体,阅读是生命中最难以割舍的绝妙体验,读书时是完全顾不上别的事情的。雪夜闭门读禁书和裸体读经的人相必就是这样。我很羡慕他们。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