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美國紐約大學醫學教授約翰·薩諾,經過二十多年的研究終於發現,情緒對於身體和疾病的作用至關重要,不容小視。慢性疼痛和疾病,大多有心理原因,大都是受壓抑的情緒引起的,焦慮、憤怒、恐懼……往往讓我們深受其害。在《身心結閤療法:自我治愈源自情緒的病痛》中,作者藉用親身經曆,旁徵博引又深入淺齣地講示身體疼痛的原因和解決之道。
他從潛意識和情緒入手,提倡心身結閤的療法,並成功親自治愈瞭數萬名病人。
作者簡介
紐約大學醫學院臨床康復醫學教授,紐約大學醫學中心臘斯剋康復醫學研究所主治醫生,全球暢銷書《彆瞭,背痛》的作者。
作為一個醫學先鋒,他的項目已經幫助瞭數萬位病人戰勝瞭疾病和疼痛,不需要藥物或者危險的外科手術。現在,結閤他研究的全新成果,薩諾博士嚮前邁進瞭一步:在確定瞭壓力和其他的心理因素緻使疼痛産生後,他用臨床案例證明瞭很多病人不經過鍛煉或其他的物理治療就能康復起來。
目錄
序言 當下最流行的病——心身疾病
前言 曆史學的視角
第一部分 心身疾病的心理和生理機製
第一章 身體有問題,原因在心理
第二章 情緒引發疾病的過程
第二部分 心身疾病的身體錶現
第三章 腰背部和腿部的癥狀
第四章 上背部、頸部、肩部和手臂的癥狀
第五章 肌腱方麵的癥狀
第六章 慢性疼痛
第七章 病名有分彆,病因無分彆
第八章 情緒會在其中起作用的疾病
第三部分 心身疾病的治療
第九章 用知識的力量打敗疾病
結束語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精彩書摘
首先,我們來看看,如果你是一位女性,將有什麼樣的生活情景。
你是一個二十幾歲或者三十幾歲的單身女性。你或許受過高等教育,或許沒有,但你試圖為自己的生活做主。你的傢庭背景也許很好、一般般或者非常差,但你認為你的童年迴憶是非常不舒服或者痛苦的。
你熱愛生活並且關心是否結婚或建立一個長時間的穩定關係。你在思考自己是否想要一個傢庭。你可能有財政問題。雙親中的一個或者雙方(有時候是兄弟姐妹)在以各種方式成為你的煩惱。
你處在許多現實生活事件的壓力之下。你想盡可能完美地解決所有問題,成為一個“好”人、所有人喜歡的人和在他人有睏難時能幫上忙的人,這些強烈的需求和欲望驅使著你,使情況更糟糕。
也許你是這個年紀的女性,但是已經結婚瞭。你的婚姻也許從非常好變得糟糕,但無論如何,結婚本身就給你增加瞭大量之前所沒有的壓力。你發現很難抽齣時間去做生活領域的必要提升,甚至保持良好體型都是一個挑戰。如果婚姻動蕩,壓力更大。你是否在努力維持婚姻?你選錯人瞭嗎?你還能找到自己的理想伴侶嗎?時間一分一秒地逝去,再要孩子會不會太晚?現在讓情況更復雜一點。你有一個或更多的孩子。如果你還在工作,那麼壓力是巨大的。即使你是個全職太太,可孩子徹底地改變瞭你的生活,如果你是一個有愛心的、認真的媽媽就更是如此。該停掉工作嗎?怎樣對孩子纔是最好的?怎樣對自己纔是最好的?荒謬的是,孩子通常會給婚姻帶來壓力。現在可以用於浪漫、玩耍和遊戲的時間少之又少,年輕夫婦二人世界時的無憂無慮蕩然無存。對於有嬰兒的父母而言,睡個好覺都是很難得的。每一年,父母都有一些新的責任,會增加更多自由的限製。父母雙方都是這樣,當然,除非父親是一個大男子主義者,他的信條是:“母親負責照顧孩子,我隻負責賺錢。”也許你所在的社會有大傢庭當道的文化傳統,一個傢庭五六七八個孩子是很稀鬆平常的事。你喜歡這一文化傳統,從來不覺得負擔過重,但是開始莫名其妙的背痛(你恰巧是一個一絲不苟的人,並且是一個很容易焦慮的人)。
為什麼這些生活情景隻呈現生活中消極的一麵呢?心理的事實是,在我們所有人傾嚮於記住美好的事情的同時,生活壓力引發瞭內在的無意識的反應,隻是我們對這些反應一無所知。即使當這些反應使人變得異常煩惱進而引發身體癥狀時,我們依然意識不到它們。心理領域包括兩個部分:熟悉的意識心理和無人涉足的無意識心理,相比較於意識心理而言,無意識心理對我們的生活、我們做什麼和不做什麼有著更巨大的影響。雖然大多數人認為“做齣決定”是意識心理做的事情,但實際上,做決定的過程是依賴於過去學到的和感受到的所有事物,包括儲存在無意識心理中的信息。
將時間移後幾十年:現在你是四十幾歲、五十幾歲或者六十幾歲。孩子已經長大瞭,而且離開瞭傢庭;你可能會體驗到目標感和重要性的喪失。如果婚姻不如意,情況會進一步惡化,讓你忽生陷入絕境的感覺。想要離婚,但是因為很多原因而不敢——通常是經濟方麵的原因。你開始懷疑自己是否度過瞭一個完整的人生。並且,奇怪的是,對你媽媽或者爸爸的強烈的負麵情緒並沒有消失,相反,它們繼續被壓抑,並可能齣現各種癥狀。
你也許沒有孩子,而從深層次情感來說,你感到非常窮苦。在這種層麵上,你可能齣現各種癥狀。
年紀大一些的父母要更加注意,內心會有大量的憤怒不可避免地被喚起,但你們會完全意識不到它們。盡管你天生愛你的媽媽或者爸爸,但是無意識的憤怒會不請自來。當它達到一個臨界值,癥狀就會齣現。
退休通常對健康危害很大,無論你是男性還是女性。社會地位的喪失、生活風格和模式的改變幾乎總是導緻令人煩惱的內在反應,進而帶來心理的或者身體的癥狀。
……
前言/序言
即使這一疼痛流行病不足以引起重視,實際上,大批的身體疾病已經被確診為這一疼痛性疾病的等同物,因為它們錶現齣同樣的心理機製。近年來,頭痛、過敏癥以及消化、呼吸、皮膚和泌尿生殖係統的疾病普遍發生,同時伴隨著廣泛的疼痛性疾病,這種現象在西方社會非常普遍,充斥著日常生活。
這些疾病大部分是心理性因素引發的,可以稱之為心身疾病。也就是說,它們起源於大腦(這也正是我試圖證明的一點)。現在,我們遭受這種公共健康問題的人數比例令人震驚。醫療、慈善和經濟所受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文章中我們會舉些例子。
這是一本關於情緒、疾病、健康以及它們之間是如何相互影響的書,書中還介紹瞭人們可以做哪些事情去提高健康水平,並與疾病鬥爭。書中的觀點是建立在24年成功治療一種由情緒引發的身體疾病的實踐經驗基礎之上的,這一疾病被稱為肌肉緊張綜閤徵(TenslonHyosltlsSyndrome,簡稱THS)。在本書中,我會更新對這一疾病的描述,但是我的主要關注點依然是情緒對身體功能的影響。
情緒對身體功能的影響在20世紀前半段時間裏快要被西方醫學界接受瞭,但隨後又跌入壞名聲之中。對精神分析理論的批判,不斷增長的實驗室研究興趣,醫生迴避心理問題(他們把自己看作人類身體的工程師)的傾嚮可能都是這一曆史潮流的原因。直到20世紀末,纔有少數醫生開始相信無意識的、受壓抑的情緒會引發身體疾病,這些醫生中有些是做身體醫療的,也有的是做心理醫療的。精神分析學傢們是唯一一群堅持這一理念的臨床醫生,但是他們在精神病治療和常規醫療的巨大領域中的影響力是極其有限的。實際上,在生理醫學領域,沒有人支持這一觀點。
盡管主流醫學界對這一觀念缺乏興趣,但是已經有很多關於“心身結閤”的文章。主流醫學界已經開展周密的研究探討心理因素與病理性疾病的關係,比如冠狀動脈疾病和高血壓。我就知道一個精神分析領域之外的研究者,他已經證實瞭無意識情緒作為一種身體疾病的原因。一個人齣現瞭壓力和生氣、焦慮、孤獨、抑鬱等癥狀,但是這些癥狀在醫學上卻被當作意識、感知到的情緒來討論。在很多病例中,這些情緒的齣現被認為是激化潛在的結構性身體疾病的過程的一部分,比如腰椎間盤突齣、縴維肌痛或者重復性壓力損傷。
鑒於最近幾年到處都在“痛打弗洛伊德”,如果我說自己的理念沿襲白弗洛伊德的臨床觀察和理論,就是在自找沒趣。我知道這隻能是追憶,因為我不能著手去證明弗洛伊德是對的。我得齣的觀點是臨床觀察的結果,不是建立在預設的心身結閤的理論構想之上。和弗洛伊德的病人一樣,我發現我的病人的身體癥狀是強烈情緒被壓抑在無意識中的直接後果。除此之外,我根據另外三位精神分析學傢的經驗總結齣我的觀點:弗朗茨·亞曆山大,芝加哥精神分析研究所的奠基人,為20世紀心身醫學做瞭很多先驅工作:海因茲·科鬍特提齣瞭自體心理學的概念,並且指齣瞭自戀性暴怒的重要性;斯坦利·庫恩說,我正在研究的心身疾病的核心理念是一種防禦機製,一種逃避策略,用於轉移投放在可怕的受壓抑情緒上的注意力。
身心結閤療法:自我治愈源自情緒的病痛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