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壺典

紫砂壺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劉黎平 著
圖書標籤:
  • 紫砂壺
  • 茶文化
  • 工藝美術
  • 收藏
  • 紫砂
  • 宜興
  • 茶具
  • 文玩
  • 傳統工藝
  • 壺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湖北美术出版社
ISBN:9787539466378
版次:1
商品编码:11458346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1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最豐富的紫砂壺全集、最實用的紫砂壺查詢手冊、饋贈紫砂愛好者的最佳禮品。
  市麵上介紹紫砂壺的圖書繁多,可是不但內容豐富,而且簡單易查的,卻少之又少。
  簡單說,這是一本愛壺之人的工具書。
  所有內容均以條目式結構陳列內容,將每一個知識點,以最準確精煉的方式,介紹紫砂壺的相關知識。
  這本書,既可通讀,也可以當你碰到任何與紫砂壺相關的問題時,拿起來,輕鬆查閱。

內容簡介

  《紫砂壺典》成品規格160*115CM,皮麵圓脊高檔精裝,全部彩色印刷。全書共計60萬字,彩圖2347幅,分結構、製坯額、裝飾、燒成、壺形、釋銘、名文221條、古賢255人、令巧238人,設問答776條。條文縷析,雅俗融通,全麵精確地對紫砂壺進行介紹解讀,通俗易懂、深入淺齣,對坯手、用傢、藏傢均有裨益。

作者簡介

  劉黎平,山西人。自接觸紫砂壺之日起,便“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浸淫紫砂壺的世界裏多年,奔走四方,隻為欣賞散落在祖國各地的名壺,拜訪燒製各種器形的大師。與徐漢棠等紫砂壺名傢,均結為好友。有個願望:成為懂壺的人裏最會寫的,會寫的人裏最懂壺的。

目錄

結構篇
泥料篇
製坯篇
裝飾篇
燒成篇
製壺篇
釋銘篇
名傢篇
購壺篇
養護篇
賞壺篇
逸聞篇

精彩書摘

  興紫砂壺,始於宋,成於明,盛於清,繁榮於當代。名師輩齣如群星,技藝完整成體係。1915年,曾在美國舊金山“太平洋萬國巴拿馬博覽會”獲頭奬;1926年又獲美國費城“萬國博覽會”特等奬;1930年獲比利時“國際博覽會”銀牌奬;1932年獲美國芝加哥“世界工藝博覽會”優秀奬;1935年獲英國倫敦“國際藝術展覽會”金奬;1984年獲德國“萊比锡春季國際博覽會”金奬,1991年獲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金奬……
  宜興紫砂壺,泥料材質獨特、成型工藝獨特、文化錶達獨特。既是實用品,又是工藝品,是用與賞的結閤;既是物質的,亦是精神的,是物質和精神的統一。
  材質獨特,是說宜興紫砂泥,化學、礦物、顆粒組成閤理,可塑性能好,生坯製成強度高。乾燥、燒成時收縮率小,成品緻密度理想,氣孔率適宜,可冷熱急變。因含鐵量不一,燒成後分呈不同的紅、棕、紫色,且色調豐富。貯茶不變色,泡茶不走味,盛暑不易餿。
  成型獨特,是說手工拍打、鑲接成型的工藝,與世界各地陶器成型方法有本質不同,不論圓、方、側角、筋囊,不論高、矮、麯、直,均可隨意製作,並能結構嚴謹、口蓋緊密、綫條清晰。
  文化獨特,是說素形、素色、素飾,本就質樸無華、簡潔大方,加上文人切茶、切水、切壺、切情的設計、書銘、題詩、繪畫和印章,使“詩書畫三位一體”的風韻,在一把壺上完美展現。熱衷於文化的藝人,與熱衷於紫砂的文人攜手,將紫砂壺的文化內涵擴展著、深化著。
  紫砂壺自古價格昂貴。
  ……

前言/序言


好的,以下是一部名為《古陶瓷鑒藏實錄》的圖書簡介,內容詳盡,不涉及紫砂壺相關信息: --- 《古陶瓷鑒藏實錄》圖書簡介 一部跨越韆年,探尋東方泥土與火焰的藝術史詩 作者: [此處可填入虛構的資深陶瓷史學傢或收藏傢姓名,例如:瀋懷德] 齣版社: [此處可填入虛構的權威齣版社名稱,例如:翰墨軒文化] 定價: [此處可填入閤理定價,例如:RMB 398.00] 開本/頁數: [例如:16開 / 680頁] --- 內容概述 《古陶瓷鑒藏實錄》並非一部枯燥的學術論著,而是一部融閤瞭精深考據、實地考察、實物解析與鑒藏心得的集大成之作。本書深度聚焦於中國自新石器時代至清代中期,橫跨數韆年的主要陶瓷窯係發展脈絡,特彆是那些在世界藝術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青瓷、白瓷、彩繪瓷以及特定區域的特色硬質陶器。 本書以“實錄”為核心理念,旨在為當代收藏傢、研究者和愛好者提供一個全麵、立體且高度實操性的鑒賞指南。作者憑藉數十年如一日的田野考察經驗和對傳世珍品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輔以最新的科技檢測成果,力求揭示古人如何將尋常的泥土,通過對火候的精準掌控與對釉料配方的世代積纍,轉化為承載著時代精神與審美情趣的永恒藝術品。 全書結構宏大而嚴謹,從製瓷原料的地理分布講起,逐步深入到不同曆史階段的技術革新、審美取嚮的轉變,直至最終呈現為一件件具有高度辨識度的傳世名作。 核心章節與內容深度解析 第一部分:史前與早期陶器的文化烙印 (約占總篇幅 15%) 本部分將追溯至中國陶瓷工藝的源頭。重點解析瞭仰韶文化的彩陶圖案符號學,探討其幾何紋飾與早期宇宙觀、氏族圖騰的關聯。隨後,深入研究馬傢窯文化彩陶的暈染技法,如何用簡練的綫條勾勒齣令人驚嘆的鏇轉與流動感。不同於側重紫砂的論著,本書將大量篇幅用於區分紅陶、灰陶與早期的黑陶,特彆是對龍山文化蛋殼黑陶的燒製工藝和其對後世黑釉瓷的潛在影響進行瞭詳細的化學分析和結構復原推演。 第二部分:青瓷的韆年流光——從原始到巔峰 (約占總篇幅 30%) 青瓷,作為中國陶瓷史上最早成熟的釉色體係,是本書的重中之重。 1. 越窯秘境: 詳述唐五代至宋代的越窯青瓷,特彆是對秘色瓷的釉色理論進行瞭深入探討。書中收錄瞭大量高倍顯微鏡下的釉層結構圖,對比瞭不同時期釉料中鐵、鈦含量的細微變化,揭示瞭“韆峰翠色”的科學成因。 2. 龍泉的雄渾: 重點分析瞭宋元明三代龍泉窯的發展軌跡,尤其關注其最具標誌性的粉青與梅子青。作者提供瞭區分官窯與民窯(如大窯、小梅溪)的實例對比,並詳細記錄瞭“開片”(冰裂紋)在不同胎土與釉藥結閤下的自然生成機理,而非僅僅停留在美學描述層麵。 3. 南方兄弟: 對婺州窯、甌窯等地方性青瓷體係進行瞭梳理,強調瞭它們在南宋外銷貿易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並對比瞭不同窯口在仿製官窯器型時的細微差異。 第三部分:白瓷的純粹與輝煌 (約占總篇幅 20%) 本書對白瓷的探討聚焦於其對“白”的極緻追求,以及如何利用白度來反襯釉下或釉上的裝飾。 1. 邢白與定白: 詳細對比瞭唐代邢窯的“假玉器”之譽與宋代定窯的“覆燒法”對器物形態的製約與成就。書中收錄瞭多件定窯刻花、劃花、篦劃花的精細拓片和綫條分析,展示瞭工匠對工具的掌握已達到齣神入化的地步。 2. 景德鎮的崛起: 在青白瓷(影青)階段,本書著重解析瞭景德鎮如何以其優質的高嶺土資源,逐步取代北方窯口,成為全國陶瓷中心。對元代樞府青白瓷上清晰的蓮花紋、竹紋的刻劃深度和模印技術進行瞭專題研究。 第四部分:彩繪的盛宴——釉上與釉下裝飾藝術 (約占總篇幅 25%) 彩瓷的章節是本書色彩最為豐富的部分,完全避開瞭與茶道相關的器物敘述,專注於裝飾藝術的演變。 1. 青花瓷的基因: 詳盡梳理瞭元代蘇麻離青與永樂、宣德時期國産鈷料的化學差異,並通過對“鐵銹斑”的微觀分析,提供瞭鑒彆不同時期青花料的可靠依據。本書特彆收錄瞭對明代中期“淡描青花”和晚期“對比強烈的青花”的風格演變路徑分析。 2. 五彩的交響: 深入研究瞭明代鬥彩(釉下青花勾勒輪廓,釉上彩料填色)的復雜工藝流程,以及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粉彩技術從模仿到超越的曆程。本書對粉彩“玻璃白”的運用,如何使得色彩更具柔和的層次感,進行瞭專門的實驗性描述。 3. 單色釉的極詣: 雖名為彩繪,但作者認為某些單色釉的燒製難度和審美高度不亞於彩繪。因此,本書獨立闢章論述瞭祭紅(郎窯紅)、仿古銅釉、以及雍正時期高度成熟的茶葉末、仿官釉等,強調這些釉色對於胎體吸熱速率的極端要求。 第五部分:實戰鑒藏與技術解讀 (約占總篇幅 10%) 本部分迴歸鑒藏的實用層麵,但完全聚焦於青瓷、白瓷、彩瓷的斷代和辨僞。包括: 胎釉結閤部(“火石紅”與“縮釉”)的觀察要點。 款識的演變規律: 重點對比明清官窯與民窯款識的書法風格和刻印手法。 輔助材料的辨識: 如墊圈、支釘、墊砂的形態特徵與窯爐環境對它們的影響。 本書的獨特價值 《古陶瓷鑒藏實錄》的價值在於其“硬核”的實證精神。作者拒絕依賴二手資料,所有結論均建立在對齣土遺址、傳世名作以及實驗室成分分析報告的交叉驗證之上。本書尤其擅長將礦物學、化學分析與曆史審美相結閤,幫助讀者建立起一套科學的、不易被錶象迷惑的鑒賞體係。 這是一部麵嚮深度研究者和資深藏傢的權威參考書,它將帶領讀者穿透曆史的迷霧,真正理解中國古代陶瓷藝術中,那份源於泥土、煉於烈火的、不可復製的偉大造物精神。 --- 推薦閱讀對象: 資深陶瓷收藏傢、博物館研究人員、藝術史專業學生、以及對中國古代青瓷、白瓷及彩繪瓷有深入研究興趣的鑒賞愛好者。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次穿越時空的對話。它成功地將冰冷的泥土和韆年的曆史通過文字的力量重新激活瞭。我特彆喜歡它對“紫砂文化圈層”的剖析,那種對文人、士大夫如何將紫砂壺納入其日常精神生活的描摹,非常生動。比如書中引用瞭多篇清代筆記中關於茶會、賞壺的片段,讀來讓人仿佛置身於那個雅緻的年代,想象著文人在爐火旁,手持一方佳壺,品茗論道的場景。書中對特定曆史時期,如民國“紫砂七大傢”的集體畫像,也勾勒得極為傳神,不是簡單的個人介紹,而是將他們置於那個動蕩時代背景下,探討瞭他們是如何在傳統與變革的夾縫中堅守並發展紫砂工藝的。這種將藝術置於社會文化結構中的考察方式,使得全書的厚度大大增加,它不再是孤立的工藝指南,而是一部社會文化史的側寫。

评分

這本《紫砂壺典》真是讓人愛不釋手,它以一種近乎詩意的筆觸,描繪瞭紫砂藝術的深邃與靈動。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對於明清時期幾位製壺大傢技藝傳承的梳理,簡直是一部微縮的藝術史。比如,書裏詳細分析瞭時大彬的“減法美學”,那種洗盡鉛華、返璞歸真的境界,通過文字都能讓人感受到泥土在高手手中化為生命的奇妙過程。作者並沒有停留在簡單的作品羅列上,而是深入探討瞭不同時期紫砂泥料的配方演變,比如陳腐時間對砂礫顆粒感的影響,以及不同含鐵量泥料在燒成後呈現的“火氣”差異。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作者的腳步,走進瞭宜興的古老窯口,親眼見證瞭匠人如何將粗糲的泥巴塑造成具有生命力的器物。書中對紫砂壺“形、神、意、韻”的解讀,更是彆開生麵,尤其是在論述“意”的部分,提到瞭許多文人雅士與紫砂壺之間的精神共鳴,使得紫砂壺不再是單純的飲具,而成為瞭承載文人情懷與審美理想的載體。對於一個初學者來說,這本書提供瞭紮實的理論基礎;對於資深玩傢而言,其中精妙的鑒賞角度也足以令人醍醐灌頂。

评分

翻開這本書,首先被其嚴謹的考據和清晰的脈絡所摺服。它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像是一部關於紫砂文化符號演變的研究報告。我尤其欣賞作者在討論紫砂壺的“實用性”與“藝術性”之間的平衡時所采用的辯證手法。書中用大量的篇幅對比瞭光素器和筋紋器的結構力學,分析瞭流嘴、壺把與壺身的比例關係如何影響注水的流暢度與齣湯的速度,這些細節的探討,絕非一般浮光掠影的介紹能夠企及。此外,關於紫砂壺的“款識”鑒彆部分,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存在。作者細緻入微地對比瞭不同曆史階段的印章字體、落款位置甚至是鈐印的深淺,這種對細節的執著,足以讓讀者感受到作者對“真”與“僞”之間那道細微界限的敬畏。讀完這部分,再去看市麵上的紫砂壺,立馬能有種撥開雲霧見真容的清醒感。它教會我的不是“買什麼”,而是“如何看”,這種認知上的提升,纔是真正寶貴的財富。

评分

這本書的編排邏輯非常值得稱贊,它沒有固守傳統的年代順序,而是構建瞭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我特彆欣賞其中關於“泥料與水土學”的那一章,作者深入探討瞭宜興不同礦區的紫砂泥料(如黃龍山、青龍山等)的礦物成分差異,以及這些差異如何微妙地影響到成品的透氣性與茶湯的口感,這一點對於追求極緻品飲體驗的玩傢來說,價值韆金。書中還穿插瞭一些非常實用的保養與“養壺”的經驗分享,但絕非市麵上那些流於錶麵的技巧,而是基於對泥料物理特性的深刻理解得齣的科學建議。例如,關於開壺時水溫的控製、茶垢的清潔與“留白”的藝術,都體現瞭作者極高的專業素養和對這門古老手藝的敬畏之心。總而言之,這是一部集學術性、鑒賞性和實用性於一體的鴻篇巨製,讀之受益匪淺。

评分

老實說,我原本以為這會是一本枯燥的學術著作,沒想到《紫砂壺典》的文筆竟然如此富有畫麵感和代入感。作者在描述紫砂壺的“包漿”形成過程時,那段文字簡直是神來之筆,他將長期的摩挲與環境的熏陶比作時間的雕刻刀,將壺體錶麵那種溫潤如玉的光澤,描述得如同陳年佳釀的醇厚與幽深,讓人讀完就想立刻拿起自己手中的老壺,仔細端詳那份歲月的痕跡。書中對不同流派的壺藝風格差異的歸納總結,也極具洞察力。比如“筋囊式”的嚴謹與“掇隻”的圓融,那種綫條的張力與和諧,作者用極簡的語言就能精準捕捉到。它教會我們欣賞的不僅僅是壺的造型,更是造型背後所蘊含的哲學思想,是追求和諧統一的東方審美情趣。這本書的閱讀過程,與其說是學習知識,不如說是一種審美潛能的激發與喚醒。

评分

我以为是大本,原来是小本。还不错

评分

非常好,,,,,,

评分

书质量很好,知识面丰富,好看,学习中,学到了很多的知识

评分

《紫砂壶典》成品规格160*115CM,皮面圆脊高档精装,全部彩色印刷。全书共计60万字,彩图2347幅,分结构、制坯额、装饰、烧成、壶形、释铭、名文221条、古贤255人、令巧238人,设问答776条。条文缕析,雅俗融通,全面精确地对紫砂壶进行介绍解读,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对坯手、用家、藏家均有裨益。

评分

你想了解的书里都有!买对了!

评分

还不错,比较超值了,是正版

评分

商品质量和快递服务都很好,让人放心、安心!

评分

茶海旁的手边书

评分

书的印刷质量非常好,无可挑剔的,内容比较多,应该算是字典了,希望通过学习,可以将紫砂壶弄明白,多多学习,。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