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鍾紹京(659-746),字可大,虔州贛(今江西贛州市)人,鍾繇十七世孫,時稱“小鍾”。紹京嗜書畫,傾其傢産而搜求法書名作,王羲之、王獻之、褚遂良真跡傢藏數百捲。書學薛稷,武則天時(684-704)諸宮殿門榜、明堂門額及九鼎之銘皆為紹京所書。傳世墨跡有《轉輪王經》《靈飛經》。
《靈飛經》傳為鍾紹京所書,真跡在明代為董其昌所得,後經海寜陳元瑞刻入《渤海藏真帖》。是以我們所見大多為刻本,即“渤海本”“望雲本”等。《碑帖導臨·唐:靈飛經》所錄兩種版本,前者為翁方綱所藏之墨跡本;後者為嘉祥曾恒德《滋蕙堂帖》刻本。
此作筆勢圓勁,字體精妙,筆法以中鋒行筆為主,露鋒順入居多,流暢中求穩健,輕而不浮,重而不滯。其結體雋永端莊,勻稱大方,妙趣橫生,秀媚舒展。章法參差錯落,疏密有緻,字與字之間,行與行之間顧盼照應,雖為楷書,卻有行書的流暢與飄逸之氣韻,曆來受到書法傢的重視,是最佳的小楷臨摹範本之一。
翁方綱所藏《靈飛經》墨跡本,又稱“四十三行本”每頁縱20.8厘米,橫8.9厘米,無名款。現藏於美國紐約大都市會藝術博物館,雖然我們已無法看到《靈飛經》真跡的整體原貌,但四十三行本畢竟讓我們看到瞭《靈飛經》的本來麵目。刻本《滋蕙堂帖》本,乾隆33年刻,前後妄增“褚氏”、“大觀”、“政和”等印章。此本與另一傳世刻本海寜陳氏《渤海藏真帖》刻本,被稱為刻本中的雙壁,一刻於三捲,一刻於首捲,前者腴潤雍容,後者精勁秀麗。
內頁插圖
前言/序言
編者按
書法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藝術,它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隨著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産、生活的需要,漢字的書體經過多次演變,從詭譎奇崛的甲骨文逐漸發展到蒼茫渾厚的金文、再到規整勻淨的篆書、嚴整肅穆的隸書、端莊成熟的楷書和連綿飛動的草書、不拘不放的行書等多種書體。每種書體都有自己的藝術特色。行草書具有更為廣泛的實用價值,能快寫,又易識彆,同時優秀的行草書作品,—具有極高的審美價值,如王羲之的《蘭亭序》和孫過庭的《書譜》就分彆是用行書和草書書寫的,它們不但形體優美、而且意境高遠。書傢以嫻熟的用筆技巧、精妙的筆法、塑造齣完美多變的字體造型,營造齣幽雅的意境,給人以美的感受。行草書在我國的書法藝苑中和書法史上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曆史上各個時期齣現瞭許多的行草書名傢,留下瞭大量的優秀作品。
藝術技巧是書法創作的必要條件,它不僅是書傢自身本質力量的一種外化和對象化,而且能充分體現創作者纔能智慧的高低和創作能力的大小,影響著作品整體美的構成。書法學習的主要任務,一是學習範本的用筆技巧,二是學習範本的結字布白方法。我們學習筆法不僅僅是起、行、收筆處的運筆程式,筆法的目的是塑造綫條質量,體現筆法自身的錶現力,連接點畫綫條,使其間關係閤理,以調整筆鋒的狀態。筆法的選擇與綫條質感直接相關,通過對筆觸的分析,綫條質感的判斷,原作工具材料等客觀因素的考查等為背景,通過點綫輪廓將筆法還原到筆觸麵的筆鋒著紙狀態及決定筆鋒的運筆動作層麵,這樣纔能實現筆法的全過程。結構作為綫條的框架,決定綫條質量的有效程度,結構的審美是書傢風格、品味、格調的反映。結構因時相傳,更因時、因地、因書體風格而不同,但還是有其內在規律可循的。
本叢書選取古代具有代錶性的篆、隸、楷、行、草書法帖,采用高科技最新數碼還原專利技術,進行放大處理,放大而不失真。並有簡體釋文,供臨學者和書法教學工作者作教學輔導和參考,對於書法教學工作者和具有一定基礎的書法愛好者及初學者研習都不失為一本好書。對於書法教學工作者而言,由於原帖字普遍較小,對各種筆法和結構往往不太容易看清和理解,放大後,對帖中字每一個筆畫的用筆細微之處如提按頓挫、方圓藏露、轉摺映帶等的豐富變化都能清楚地看到,可以通過對筆畫綫條外輪廓的分析,還原其用筆過程。同時,對結構的比例、輕重,大小、疏密等也更為直觀,更易分析和講解。對學習者來說,一帖在手,不僅增加對帖的感性認識,而且對進一步理解技法有較大的幫助,讓初學者少走彎路。
每種書體都有各自結字規律,每種帖都有自已的結字特色。我們對篆、隸、楷、行草書的結構規律進行全麵梳理。總結齣每種書體十二種結字原則,同一種書體中不同書傢和碑帖又有自已的個性。十二種法則包括大部分的共性原則(對比原則)和少量個性特徵。每個結構原則又選用字帖中的十二個字來『圖說』這個結字原則。這些原則均齣自曆代書論經典著作,歸類總結後集聚起來,根據每種帖的特徵進行舉例講解,深入淺齣,幫助齣帖。
碑帖導臨·唐:靈飛經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