傢真的會傷人嗎?天纔和瘋子的界綫是什麼?童年創傷對人生影響到底有多大?患多動癥和自閉癥的孩子是不正常嗎?他的身體裏住著另一個人是怎麼迴事?精神分裂又是怎麼一迴事?看紙上真人秀《你正常嗎?》許添盛醫師精準狠剖析病例,為你解讀中國男女老少的內心世界。
將心比心
王季慶
有句英文是這麼說的:It takes one to know one,和“將心比心”有某種程度的類似。不過,前者似略帶瞭一點負麵的“暗示”——自己有某種傾嚮、毛病,纔瞭解有同類問題的彆人;後者則比較中性,與“同理心”差不多。讀瞭許添盛醫師這本“文情並茂”的精神疾病剖析,我心想,也許他是位難得的能將心比心的天纔,而我,則是個可以對個案“同病相憐”的人,在與個案對談的過程中,常常看到許醫師在本書中描寫的種種,同時也照見自己心思和信念的幽微處。
是啊,還記得高中時便讀瞭弗洛伊德的《病態心理學》。因為從小就常默默觀察和感受人性,尤其“病態地”對“病態心理”深感興趣,差一點便想去考心理係瞭,可是感覺當時對心理學的研究恐怕未臻成熟,乃打消此念。
我從來也沒把自己當作“正常人”,且認為正常和不正常並沒有絕對的標準,隻有程度上的差異。迴首一生,與好不正常也是一種正常
多不正常的“狀況”——焦慮、強迫性、恐慌、憂鬱和自閉——也曾擦肩而過,隻不過沒有達到被定義為病態的程度。
想起一件有趣的往事:當年我有點自閉地埋頭翻譯瞭《先知》,由於純文學齣版社林海音女士的認可而得以麵世。後來,《純文學月刊》辦瞭個活動,要求他們各個作者的另一半寫篇東西來介紹作者。我的另一半“麵有難色”,我便自告奮勇地說,讓我以他的名義來描寫一下自己好瞭。馬上振筆疾書寫下一篇短文,月刊也照登瞭。不過,林海音女士不太滿意,也許站在愛護晚輩的立場,她覺得文中把我形容得太過分,有點“負麵”,我自己倒覺得很貼切、很滿意。現在想想,猶不禁莞爾。那個“我”被描寫得充滿瞭矛盾,不過,不像許醫師講的主人格和次人格的矛盾,主人格著急壓抑他不認可的特質,最後卻被次人格冒上來取而代之,形成瞭所謂的精神分裂。似乎我比較像是情感性精神病或躁鬱癥,常常在“兩極”之間擺動,一下子超樂觀,一下子又墜入黑暗的深淵;有時頭腦清楚、瞭瞭分明,有時情感澎湃、不知理性為何物。
啊,好險!我真的可能會越過那條正常、不正常的隱形界綫呢!為什麼至今未曾進入“杜鵑窩”?也許我的自我夠強大?也許我的自我夠彈性?也許我一直抱著好奇的心情在觀察、體驗和麵對這一切過程,而沒有將自己的搖擺、矛盾定罪為“不正常”,反而能接受、欣賞,並去深入探究它?閑話少說,許醫師深研“身心靈”十數年(很快便將晉入“數十年”瞭),一嚮以作“說法者”為己任,深信自己在身心靈醫學上會成為一位“開山祖”,而且秉持著“人生有夢、築夢踏實”的精神,一步一個腳印地將他的夢實現齣來。麵對他不倦的精神和不屈不撓的信心,我曾笑問他是否有“躁鬱癥”。不過,我隻觀察到他正麵、積極的“躁”麵,
推薦者序
而沒有“鬱”麵。
我一直對他在這個領域中的錶現深為欽佩。天賦異稟的他,融匯他在傳統精神科所學,卻不為囿限,貫通臨床上的實戰經驗,發展齣有彆於一般以生物學為基礎及以精神分析為基礎的精神醫學,通透一個人身心靈的密切關聯,不僅在精神疾病的形成和治療上有重大突破,並且以其身為傢庭醫學科與精神科雙專科醫師的身份,探究心靈對身體的影響。我常說,所謂“修行”,就是自我認識、自我療愈和自我救贖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建立瞭一個深厚龐大的思想體係,而許醫師的各本著作,卻能藉活潑有趣的“說法”,無形中將那些暮鼓晨鍾似的理念深深植入你心中,或喚醒你本自具有的真知,從而打開人生的一扇窗,讓真理照見,而喜悅滿溢。
许添盛,台湾知名精神病专科医师,毕业于台北医学院,曾任台北市立仁爱医院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台北市立疗养院精神科、台北县立医院身心科主任。
评分为治疗精神疾病提供一种探索
评分许添盛,台湾知名精神病专科医师,毕业于台北医学院,曾任台北市立仁爱医院家庭医学科专科医师,台北市立疗养院精神科、台北县立医院身心科主任。
评分这本书是我准备购买《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一书时顺手搜索“精神病”找到的。我一度以为精神病离自己很遥远,直到自己身边的朋友乃至自己本人患上精神疾病,才开始认真阅读有关精神病学的书籍。最初我的一个朋友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的时候,我非常惊讶,因为她看上去那么善良正直,人畜无害……身边患有抑郁症的朋友也是一个比一个才华横溢……当我自己为抑郁症寻求治疗时,服用抗抑郁药物一度让我变得“正常”了,可是另一种绝望油然而生——我不再向从前那样才思敏捷、过目不忘,也失去了感受喜怒哀乐的能力,变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样的境界,真的好吗?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会有抑郁症患者接受治疗后选择自杀,因为之前再痛苦,至少还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现在却被迫走出自己的世界,承受别人异样的眼光……这本书从标题上就深得我心——“不正常也是一种正常”,尊重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格,尊重患者个体存在的意义,光是这点,已经让我感到非常温暖了。我一度十分抗拒心理治疗,认为心理医生总是忽悠人的,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让人感到可以信赖。
评分精神病病人的犯罪现象,往往发生在与家人产生意见冲突、家人将之强制就医和吃药打针的过程中,出于防止自己被送医而出手伤人,并非随意在街上寻找无辜的路人下手。此外,他们也会因精神症状影响,而进行很粗糙、临时起意的行为,比如拿刀挟持公交车司机开往“立法院”陈情的例子,就是在心理上觉得自己被迫害。这类犯罪性质属于幼稚型、冲动型,与恐怖分子冷静周详地策划犯罪、动辄以炸弹攻击的行为大相径庭。
评分我们实际来检视社会上重大的经济犯罪案件,比如掏空公司几十亿元、上百亿元等,致使人心惶惶,对群体损伤程度也高——这类组织缜密的智能型犯罪案件,并非精神病人力所能及。换句话说,如果精神病人具有犯罪行为,基本上都不是预谋式的。从统计数字上来讲,精神病人扰乱社会被通报警方的比例虽然不低,但涉及重大刑事案件,或犯罪严重度和杀伤力的比率,并不高于一般人。
评分还没看 不知道怎样 ,朋友买的
评分希望能从中得到自己需要的更多的知识。
评分书质量 还行 内容说实话垃圾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