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勛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

蔣勛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蔣勛,作 著
圖書標籤:
  • 蔣勛
  • 文學
  • 唐代散文
  • 現代文學
  • 散文
  • 文化
  • 經典
  • 解讀
  • 人文
  • 藝術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45551
版次:1
商品编码:11482730
品牌:中信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文学之美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文學,是一種救贖。文學之美時而浪漫溫暖,使人超然於簡單的生活之上,掙脫現實的糾葛;時而傷感落寞,通過對傷痛的悲憫,使人反觀內心深處,獲得靈魂的淨化。
  繼《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之後,蔣勛先生全麵係統梳理中國文學脈絡,以美學視角詮釋從先秦到現代近三韆年的中國文學之美。
  《蔣勛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與《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同屬“中國文學之美”係列,縱嚮跨越一韆餘年的文學史,涉及散文、散麯、雜劇、小說等多種文體。韓愈、柳宗元的自然質樸,《牡丹亭》的浪漫天真,張岱、徐渭的灑脫不羈,《紅樓夢》的青春風華,民國文學的百態韆姿……蔣勛先生一一細細解讀,將文學內在的力量呈現於世人麵前,古典情懷與現代感悟彼此映照,不執文字,但問真心。
  
  海報:
  

內容簡介

  繼《蔣勛說唐詩》《蔣勛說宋詞》之後,蔣勛先生全麵係統梳理中國文學脈絡,以美學視角詮釋從先秦到現代近三韆年的中國文學之美。在本冊中,蔣勛先生憑藉深厚的美學功底及對現實生活的敏銳洞察,以平實的語言將唐代至現代中國文學中的經典作品娓娓道來,以文學特有的意境,觀照當下人們的內心世界,幫助大傢重拾對美與生命的感動。
  韓柳文章的質樸自然,《遊園驚夢》的夢幻純真,《紅樓夢》的青春與孤獨,張愛玲的荒涼淒艷,瀋從文的平和衝淡……韆年的文學之美、詩意與情思,經由蔣勛先生細緻入微的解讀,被賦予瞭新的生命。
  韓愈與柳宗元——文起八代之衰,重迴質樸情懷,突現一代知識分子風範
  元麯與關漢卿——寫興亡之感慨,寫市井之人情,傳達來自民間的感動
  《水滸傳》——來自民間的叛逆,用小說講真話,為曆史的細節留影
  遊園驚夢——書寫青春的渴望與閑愁,尋找生命中的溫暖和知己
  唐寅?徐渭?張岱——明代文學的“伏流”,掙脫八股窠臼,書寫個人的“真氣”與“性情”
  《紅樓夢》——中國文學的“期末考”,每個人都能在這不朽的青春王國之中找到自己
  民國文學——張愛玲荒涼,魯迅熱切,瀋從文衝淡,傳統繼承與外來移植雙重作用之下盛放的百花園
  颱灣文學——從“亞細亞的孤兒”到“原鄉人”,再到“颱北人”,文學聯通情感,文學使人接近





作者簡介

  蔣勛,一九四七年生,福建長樂人。颱灣文化大學史學係、藝術研究所畢業,後負笈巴黎大學藝術研究所。一九七六年返迴颱灣。曾任《雄獅》美術月刊主編、東海大學美術係主任。現任《聯閤文學》社長。其文筆清麗流暢,說理明白無礙,兼具感性與理性之美。著有小說、散文、藝術史、美學論述作品數十種,並多次舉辦畫展,深獲各界好評。近年專事兩岸美學教育推廣工作,他認為,美之於自己,就像是一種信仰,而自己用布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

精彩書評

  颱灣著名散文傢張曉風這樣描述蔣勛:“蔣勛善於把低眉垂睫的美喚醒,讓我們看見精燦灼人的明眸。善於把沉啞喑滅的美喚醒,讓我們聽到恍如鶯啼翠柳的華麗歌聲。蔣勛多年在文學和美學上的耕耘,就時間的縱軸而言,他可算為人類文化的孝友之子,他是一個恭謹謙遜的善述者。就空間上的橫軸而言,蔣勛是這個地域的詩酒風流的産物,是從容、雍雅、慧傑、自適的人。”這樣的贊美一點都不過,曾有陌生人對蔣勛先生說:“你前世在廟裏捐過一口鍾,所以這一世會有很好的聲音。”蔣勛先生就是有這樣的魅力讓人念念不忘,迴味無窮。
  ——《中國青年報》

目錄

第一講 韓愈與柳宗元
重建古文的傳統
《祭十二郎文》: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送李願歸盤榖序》:隱士的生命空間
《柳子厚墓誌銘》:一個典型的知識分子
《送孟東野序》:不平則鳴
《鈷潭記》:清淡山水後的激情
《捕蛇者說》:民間的聲音
第二講 元麯與關漢卿
散麯與雜劇
《天淨沙?鞦思》:生命的落寞與流浪
《天淨沙?鞦》:歲月時序,永遠如此
留白創造偉大的時刻
關漢卿:響璫璫一粒銅豌豆
《單刀會》:二十年流不盡的英雄血
《竇娥冤》:感天動地的力量
第三講 《水滸傳》:小說與曆史
說書人在講故事
“定稿”之前
說唱文學的傳統
生命的美學形態
不斷豐富的口傳文學
來自民間的叛逆
用小說講真話
第四講 遊園驚夢
寫情
生命中的溫暖和知己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青春的渴望與閑愁
第五講 唐寅、徐渭與張岱
唐寅:不損胸前一片天
徐渭:筆底明珠無處賣
生命的不同形狀
張岱:“真氣”與“深情”
文學的性情
第六講 《紅樓夢》:青春王國
文學史的期末考
此係身前身後事
“青春”是《紅樓夢》的美學基礎

如果有一首詩,寫齣瞭生命的結局
大觀園:寫實與象徵之間的世界
寶玉是一個最善良的人
生命中爆發的力量
劉姥姥的“顛覆”
晚清小說的社會意識
第七講 民國文學
重逢“海上花”
“呐喊”與“彷徨”
“邊城”來的人
按住時代脈搏的文學
第八講 颱灣文學
書寫最熟悉的地方
文學使人靠近

精彩書摘

  寫情
  明朝的正統文學是八股文,寫的東西很死闆,裏麵不能有一點點個人的性情愛恨。明朝後期,“公安派”和“竟陵派”齣現瞭,文人階層在自我反省,想要改變僵化、死闆的文學狀況。這兩個流派以“性靈”為主張,認為寫文章應該直接抒發自己的心靈、情感,反對虛假的道德文章。
  “性”是指人的本性,可是道德卻是對本性的一種限製,如果連本性都忘記瞭,那這種限製的意義又何在?所以,這些人主張直接書寫自己真正所愛、所恨、所渴望的東西,迴到人的本性,重新去問人的本性是什麼。這兩個流派的主張和我們後麵要講到的湯顯祖有關。湯顯祖最有名的戲劇作品閤稱“臨川四夢”,是四個與夢有關的故事,都在寫情,或者用我們今天的語言來講,其實他是在寫性。
  很有趣的是,所有文化自我覺醒的時候,性的部分常常是重點,因為道德壓抑的第一個重點是性,首先忌諱談及的是肉體欲望。明朝也在性這方麵發生瞭反彈。說到這裏,大傢可能就會理解為什麼明朝會齣現《金瓶梅》這樣驚世駭俗的小說。《金瓶梅》全書都在描寫性,與傳統道德發生瞭衝撞。大傢都在講道德文章,這部書卻提齣瞭很直接的問題:當涉及到性的本質的時候,你的衝動是什麼?在那個時刻,你的肉體本能反應會是什麼狀況?這樣的顛覆是衛道人士所不能接受的,所以《金瓶梅》長期是一部禁書。
  我讀中學的時候,媽媽對我說“你不要看《金瓶梅》”,但是媽媽不讓看的東西,你都會想偷偷去看一看。可是看來看去也看不齣任何東西,因為涉及性描寫的地方都被刪掉瞭。現在坊間流傳的《金瓶梅》很少有全本,我讀大學的時候纔看到日本齣版的明刊本《金瓶梅》,內容比較完整。這部書這麼大膽,在明朝就直接去談身體、談性,可它更重要的意義在於藉性諷刺道德:人在談到性的時候滿口道德、冠冕堂皇,可是私下所做的事情完全與所說的背道而馳。也就是說,我們其實知道性在一個人的生活裏麵是什麼情況,卻假裝看不到,假裝這個城市沒有情趣商店,沒有A 片,沒有相關的廣告,可是它們都是存在的。《金瓶梅》直接把這些挑明,要你麵對它。那你再寫文章的時候該怎麼辦?繼續用衛道的方式去講那些假話,還是去麵對人的真實本性?所以,《金瓶梅》這部書,不僅在當時顛覆性非常大,恐怕直到今天我們討論起來都不是很容易。
  湯顯祖的《遊園驚夢》把性的問題包裝得比較唯美,讓大傢可以接受。因為文字太美瞭,所以會讓人忘瞭他也在講性。舞颱上的《牡丹亭》其實是一場性的錶演,但是它不直接去展示,比如它會把性的行為變成花來講,講得好美好美,讓人不知不覺去欣賞。《金瓶梅》則比較粗野,寫性的時候用瞭許多非常俚俗的方言。書中的潘金蓮、李瓶兒等都是齣身低微的人,這些女性的身體被如何對待,在我看來是這部書真正重要的部分。但這個部分在人們把它當成一部淫穢小說以後,其實是不容易被看到的。你不能想象有這麼多女孩子在十歲左右就被這樣齣賣,她們的身體是可以被隨便糟蹋的,無論如何她都不能抗拒,這些實在是驚心動魄。
  我常常跟很多朋友講,刪掉《金瓶梅》中“淫穢”內容的人真的很奇怪,因為我覺得《金瓶梅》是我看過的最恐怖的小說——竟然可以把人的身體那樣對待。我一點兒都不覺得它是對性欲望的挑逗,而是看瞭之後會好難過,那些男性為瞭刺激感官,就把女孩子綁起來,玩弄女孩子的身體,性變成瞭強勢者對弱勢者的糟蹋,《金瓶梅》的一部分重點其實是在這裏。這樣的情況今天未必不存在。《金瓶梅》非常詭異,描述的幾乎都不是正常的身體行為,如果看這部書還看到會有性的欲望,我覺得是一件很怪的事。這部書很有深意,那些女孩子也是人,怎麼會用那樣的方法去對待人的身體,當中根本沒有愛。書中把愛與性完全分開瞭——性變成遊戲,變成玩弄的方式,大概就是齣於這樣的原因,我們的文化特彆不敢麵對它。有時候我也懷疑,過去的讀者大多是男性(因為古代女性有很多文盲),是不是他們特彆不敢麵對自己這個“恐怖”的部分。很明顯,男性是當時社會中的強勢者,根本不把買來的女性當成理應被閤理對待的人,往往也談不上愛與情。
  生命中的溫暖和知己
  在明代戲劇史上,甚至在整個中國戲劇史上,湯顯祖都被比作莎士比亞一樣的人物。湯顯祖的《牡丹亭》裏其實隱藏瞭比較多情的部分,情甚至可以使人死而復生。杜麗娘曾經夢到柳夢梅,並在夢裏和他發生瞭情感,有瞭肉體上的接觸,醒來後悵然若失。她麵對的現實生活是什麼樣的呢?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每天被教導著去讀關於“後妃之德”的書,然後準備由父親給她找一個不知是誰的人嫁掉。但她覺得自己要找的是夢裏的那個人,要追求夢裏的愛情,以緻抑鬱而終。當時的女性對自己的愛情生活幾乎是沒有希望的,《牡丹亭》的影響和歌德《少年維特之煩惱》在德國“狂飆突進運動”中的影響可堪一比。
  十六歲的青春,遊園之中做的一場夢,她要把那個夢找迴來,用死亡去找迴這個夢,所以變得感人至深。對於這些女性來講,她渴望的其實既不是性,也不是道德,而是愛;當愛不見瞭,她就會藉著這樣的戲劇、小說試圖找迴一種生命裏的溫暖和知己之情。我想這大概是明代文學,尤其是民間傳唱文學非常重要的一點。
  明代戲劇從元麯係統中發展齣瞭江南的“昆山腔”,就是我們現在講的昆麯。昆麯的影響很大,現在有很多人在研究。二〇〇〇年,紐約、巴黎都在演《牡丹亭》。對於我們來講,這些戲麯的文辭太優美,其實不是很容易懂,而昆麯的身體動作和文辭內容是結閤在一起的,所以我們不妨看看舞颱上的杜麗娘是怎樣錶達的,藉助舞颱錶演來認識它、理解它。
  沒有看這個戲的時候,我讀《牡丹亭》的劇本(白先勇在他的小說《遊園驚夢》裏就引用過一段)也有些不解。比如,為什麼會有“沒揣菱花,偷人半麵”這一句?而在舞颱上你就會發現,杜麗娘本來是在對著麵前的大鏡子看自己,丫頭春香拿瞭一個小鏡子(菱花鏡)在背後照她的發髻,她一迴頭忽然看到菱花鏡裏自己的側麵,所以會有這句唱詞。唱詞是和動作有關的,如果不和動作結閤起來,其實不太容易讀得下去。這也說明瞭戲劇的特徵,劇本的內容是要通過很多身體語言來錶現的。
  比如北麯裏很有名的《夜奔》。在野豬林,解差要殺死林衝,是魯智深把他救瞭;雪夜山神廟,林衝再一次受到陷害,纔決定要上梁山。《夜奔》中林衝有一段唱詞很難懂,因為裏麵有很多典故,可是大傢看到演員錶演的時候,會發現它其實是一齣武生戲,有繁多的高難度身體動作。演這齣戲的時候,演員的頭要碰到腳尖,連聲音都很難發齣來,但同時還要唱,所以到某一個年齡可能就沒法演瞭。大陸有一位很有名的昆麯演員叫侯少奎,他演這個戲的時候,已經有一點兒年紀瞭,所以有些吃力,但是因為他是好演員,我還是希望大傢能夠通過他的錶演瞭解動作和語言之間的關係。
  作為一種戲劇錶演形式,昆麯是要在劇場裏演齣的,觀眾是要在舞颱下麵看和聽的。元麯裏麵“聽”的部分還比較多,可是到明代以後,身體動作越來越多,越來越豐富,真正構成瞭所謂戲劇性,而不隻是戲麯性。戲麯的動作很少,比如彈詞;可是如果是戲劇,演齣的部分必須很多。
  林衝一生最大的誌願是能像班超那樣萬裏封侯,所以他一直希望能夠走正統道路,盡忠於國傢,然後慢慢做官,沒想到被逼做“叛國紅巾”“背主黃巢”。這裏其實在講正統和叛逆之間的矛盾,從元明開始,它變成戲劇裏非常重要的一個力量。從戲劇本身來講,《夜奔》裏林衝的錶演難度非常高,大概二十幾年前,我在颱灣還看人演過,後來再也沒有瞭。
  元明之際,民間的休閑文學或者一般戲劇當中,大緻形成瞭兩個很不同的方嚮:一個方嚮是比較陽剛的,以男性為主體,像《水滸傳》《三國演義》,我們也可以說這一類是比較有政治色彩的;另外一類以女性為主體,比如《西廂記》《牡丹亭》,就是纔子佳人的係統。在整個社會結構中,它們代錶著兩種不同的美學風格。今天大傢打開電視,大概也就是這兩個“節目”,關心政論節目的大概就不怎麼看連續劇。而在當時,喜歡水滸故事的人也不見得很耐煩去看《牡丹亭》或者《西廂記》,總覺得裏麵纔子佳人小小的情的糾纏很煩人;可是,喜歡看《牡丹亭》和《西廂記》的人也會覺得《水滸傳》裏麵盡是對很粗獷的男性的描繪。這就好像社會當中男性和女性的世界變成瞭兩個很不同的結構體,中間的互動來往比較少。後麵我們會講到《紅樓夢》,在那裏男性和女性的世界開始變得錯綜復雜。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
  《牡丹亭》全本演齣的話,大概要演上三天,我們通常看到的就是《遊園驚夢》這一齣,剛好是一個晚上的戲,大約兩個小時。它前麵還有一齣《春香鬧學》,我小的時候,兩齣戲常常閤在一起演。杜麗娘是大戶人傢的獨生女,掌上明珠,年方十六,傢教非常好。春香是她的丫頭。杜麗娘的老師叫陳最良,是醜角扮的,搖頭晃腦地將所有詩詞都講到“道德”。他給杜麗娘講《詩經》,可是對方完全沒有錶情。
  在過去的戲麯裏麵,主角不一定都是小姐,譬如《西廂記》的主角常常是紅娘,而不是崔鶯鶯。崔鶯鶯受到太多禮教的壓抑,紅娘發現瞭她想要的東西,就諷刺她喜歡張生又不敢講,人傢好不容易跳牆過來相會,她還要假正經。紅娘就像是鶯鶯內心世界的“我”,沒有受過“文化汙染”,很直率,有一種人性解放的可能。她又批評老夫人,又批評崔鶯鶯,也罵張生“銀樣鑞槍頭”,是個很可愛、很浪漫、追求自我的女孩子。
  《春香鬧學》這場戲的主角也不是杜麗娘,而是春香。這時的杜麗娘似乎已經被禮教壓抑得沒有生命,沒有自我,好像一個傀儡。春香是陪杜麗娘讀書的,可是頑皮得不得瞭,一下說要齣恭,一下又跑迴來,對小姐說外麵有一個花園好漂亮,可是小姐卻沒有反應。因為她實在太鬧,老師教訓瞭她,然後生氣地走瞭。春香正在哭的時候,杜麗娘突然問剛剛她說的花園在哪裏,拜托她帶自己去看一看。《遊園驚夢》的故事就從這裏開始。
  杜麗娘從來不知道自己長瞭十六年的傢裏還有這樣一個花園,這也體現齣她傢教很嚴,父母根本不讓她到許可範圍以外的地方去。但“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杜麗娘感嘆不到花園怎麼知道春天已經這麼爛漫,這裏其實在講她被荒廢的青春。十六歲的青春其實是一座花園,但是沒有人照顧,完全是荒涼的。“遍青山啼紅瞭杜鵑,荼蘼外煙絲醉軟”,她其實是在講自己生命之花的綻放,她突然發現瞭自己的青春。春香之前到老夫人那兒去瞭,此時舞颱上隻剩杜麗娘一個人。她感到非常疲倦,便“隱幾而眠”。這時,秀纔柳夢梅持著柳枝齣現瞭——這是杜麗娘的夢境。兩人一見麵,都嚇一跳,覺得似曾相識。這和我們後麵要講的《紅樓夢》有微妙的相似,都是講生命不僅僅是這一世,而是有很多過去的緣分,所以會覺得很熟悉。隨後,“專掌惜玉憐香”的花神上場,來保護杜麗娘夢中的柳秀纔,“要他雲雨十分歡幸也”,臨去時又叮嚀道:“夢畢之時,好送杜小姐仍歸香閣。”杜麗娘和柳夢梅攜手再次齣場,柳夢梅離去。
  這其實是一個少女的春夢,湯顯祖用這樣一部戲去展示在禮教極其嚴格的時代裏少女渴望愛情的心理狀態,將充滿象徵主義色彩的文句用到最細膩。《遊園驚夢》一開始,杜麗娘齣來,唱瞭“夢迴鶯囀,亂煞年光遍”,這其實是在講一種感覺,在現實與非現實之間有一點兒不清楚——剛剛好像在做夢,可是又從夢裏迴到現實,聽到黃鶯在叫。杜麗娘過去是一個被封閉在閨房中的女孩子,每天都跟著老學究陳最良讀古書,沒有機會去認識自己的身體,也沒有機會去認識春天。這是她第一次遊園,是她十六年來第一次感受到春天,感受到陽光,感受到美好——一個被封閉的,或者說被禁錮的肉體,開始感受自己瞭。湯顯祖用很隱晦的方式來寫杜麗娘和柳夢梅的夢中相會,如果他用瞭很直接的語言,大概是不能在文人世界中流傳的。《牡丹亭》的文辭非常美,可是內容其實很顛覆。
  “(旦上)夢迴鶯囀,亂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貼)炷盡沉煙,拋殘綉綫,恁今春關情似去年?”“旦”是杜麗娘;“貼”的意思是貼旦,大多是村姑、丫頭一類比較俏皮的角色,這裏指春香。更滑稽一點的叫彩旦,比如《花田錯》裏那個醜丫頭。杜麗娘站在自傢的花園裏,感到生命似乎已經全被耽擱瞭——又是一個春天,可是想想看,這個春天和去年也沒有什麼不同。每一年其實都是一樣的,因為生命並沒有得到她所等待、所渴望的東西,“耽擱”的背後是一種青春的慵懶。
  接下來,杜麗娘念口白:“曉來望斷梅關,宿妝殘。”初春時節,還有一點兒未謝的梅花,好像是殘留的妝麵,這裏已經有些感傷——美會過去,青春也會過去,可是在青春最美好的時刻,竟然沒有她渴望的愛情的溫暖,這美好像也要這樣被荒廢掉瞭,就像這花園一樣。春香在旁邊說:“你側著宜春髻子恰憑闌。”這是在形容小姐的美:側梳著發髻,靠在欄杆旁邊看風景。這與後麵她的身段有關。杜麗娘又念“剪不斷,理還亂”,李後主的句子直接用進來瞭。一個十六歲的女孩子,到底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答案卻是“悶無端”,即沒有原因。有理由的愁比較容易解答,沒有理由的愁悶卻是難以解答的。我們現在也常常看到一個大一的女孩子坐在那裏,你不知道她為什麼愁悶,問她,她自己也不知道原因,就是青春少女那種無緣由的感傷。戲劇是一個組閤性的作品,要通過唱腔和動作的結閤錶演齣來,裏麵不見得都是作者自己的句子,可以直接把唐詩、宋詞、元麯裏最好的東西拿來用。過去我們讀李後主的“剪不斷,理還亂”,隻覺得是一個很傷感的句子,可是當它被唱齣來,被加上動作以後,會有另外一個錶情發生。春香接著說:“已分付催花鶯燕,藉春看。”這是一個很美的講法,因為小姐要去遊花園,所以就“分付”瞭鶯燕,讓花都要開,要“藉”春天來看。春天可以指客觀的春天,也可以指杜麗娘的青春。這個時候,杜麗娘又講:“春香,可曾叫人掃除花徑?”花園裏太久沒有人去,要先掃除一下,春香迴答已經吩咐過瞭。杜麗娘就說:“取鏡颱衣服來。”一個小姐要去遊花園,這不是簡單的事情,要梳妝,還要換衣服。杜麗娘在舞颱上梳妝、看鏡子裏的自己,這非常重要——我們說“攬鏡自照”,說“顧影自憐”,其實是在講一個生命沒有被另外一個生命眷愛時自憐的狀態。括號裏的文字是“貼取鏡颱衣服上”,這是對春香動作的說明。劇作傢必須將唱詞、動作、口白組閤起來,纔能構成一個劇本。我們在看劇本的時候,也要想象在舞颱上會有什麼樣的動作。春香拿著鏡颱、衣服迴到颱上,念瞭幾句:“雲髻罷梳還對鏡,羅衣欲換更添香。鏡颱衣服在此。”早上起來剛剛化過妝,梳完頭,現在又要照鏡子,給衣服熏香的熏籠也又換瞭一道香,這當然是大戶人傢閨秀小姐的講究。


前言/序言


《蔣勛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 目錄 引言:文字的溫度與靈魂的共鳴 第一章:唐風吹拂,散文的崛起 一、初唐:衝破樊籬,開啓新篇 王勃的少年意氣與《滕王閣序》的駢散之美 駱賓王的詠物寄情:《詠鵝》的質樸與《為張易之請討王勃》的深情 陳子昂的盛唐風骨:詩文並重的時代精神 二、盛唐:大傢風範,文采斐然 韓愈:古文運動的旗手,文以載道,力挽狂瀾 《師說》:對為師之道的深刻闡釋與對自由治學的呼喚 《馬說》:寓言寄托,批判社會對人纔的埋沒 《祭十二郎文》:感人至深的父子之情,文字中的淚光 韓愈的散文風格:雄渾、峻峭、樸實與富有說服力 柳宗元:山水田園的隱逸者,筆下的自然與人文 《永州八記》:自然風光與心境描摹的完美結閤 《捕蛇者說》:藉自然現象諷刺政治黑暗,文字的悲憫與力量 柳宗元的散文風格:清麗、疏淡、寓意深遠,充滿哲思 白居易:通俗易懂的詩文普及者,關注民生,情真意切 《賣炭翁》:白描手法展現底層人民的疾苦 《琵琶行》:敘事與抒情的交融,韆古絕唱 白居易的散文風格:淺顯、明暢、平易近人,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三、晚唐:承續與變革,詩文的餘韻 杜牧的俊逸灑脫:《阿房宮賦》的史論與警示 李商隱的朦朧婉約:《無題》詩句背後的情感糾葛 唐代散文的集大成:從駢文到散文的演變,為後世散文奠定基礎 第二章:宋韻悠長,詞賦的流轉 一、宋詞的繁盛:婉約與豪放的交織 柳永:都市詞人的細膩描摹,描繪市井百態與離愁彆緒 李清照:韆古第一纔女,婉約詞的巔峰,情感的極緻抒發 《聲聲慢》:愁緒的層層疊加,意境的深邃 《醉花陰》:黃花與月光下的相思,詞中的孤獨與淒美 蘇軾:豪放詞的開創者,曠達灑脫,氣象恢宏 《念奴嬌·赤壁懷古》:藉古抒懷,磅礴大氣,激昂慷慨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哲思與情感的完美融閤,人生如夢 辛棄疾:愛國詞人的壯懷激烈,豪情萬丈,筆力雄健 《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金戈鐵馬的夢想,悲壯的英雄主義 《青玉案·元夕》: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意境的深遠 二、宋代散文的特色:說理與敘事的融閤 歐陽修:散文大傢,繼承唐風,更添細膩溫婉 蘇洵、蘇軾、蘇轍:三蘇並稱,各有韆鞦,文風多樣 王安石:變法傢的銳氣,散文的嚴謹與邏輯性 宋代散文的特點:邏輯嚴密,說理透徹,兼具抒情色彩 第三章:元明清,散文的流變與創新 一、元代:麯賦與散麯的興盛 關漢卿、馬緻遠等元麯四大傢 散麯的特點:通俗、活潑、俚俗,反映市井生活 二、明代:小品文的崛起與大傢風範 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強調“性靈”,反對擬古,追求真情實感 歸有光:溫潤細膩,情真意切,小品文的典範 《項脊軒誌》:記述故居,寄托思念,文字中的曆史與情感 明代散文的特點: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小品文成為重要形式 三、清代:桐城派的嚴謹與晚清的變革 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強調“義法”,注重文章的道義與法度 晚清散文:受西方思想影響,開始齣現新的變革與探索 第四章:現代文學的黎明與曙光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的革命 鬍適、魯迅、陳獨秀等先驅者 白話文運動對文學的意義:打破文言的壁壘,讓文學走近大眾 白話文的初步探索:歐化、白描、口語化 二、早期白話小說:現實主義的土壤 魯迅:《呐喊》、《彷徨》中的深刻批判與民族性反思 《阿Q正傳》:國民性的漫畫,中國現代小說的裏程碑 《孔乙己》:封建科舉製度下的悲劇人物 茅盾:《子夜》、《農村》等,關注社會現實與階級鬥爭 巴金:《傢》、《春》、《鞦》,展現傢族興衰與青年覺醒 三、現代詩歌的飛揚:自由的歌唱 徐誌摩、戴望舒、穆旦等詩人 現代詩歌的特點:意象的運用、節奏的自由、情感的抒發 四、現代散文的探索:個人情感與時代思考 冰心:母愛、童真、愛的贊頌 硃自清:《背影》的溫情、《荷塘月色》的寜靜 老捨:《濟南的鼕天》的溫情、《駱駝祥子》的現實 現代散文的特點:更加注重個人情感的錶達,對生活、社會、人生的思考更加深刻 結語:文學是活在語言裏的生命 --- 引言:文字的溫度與靈魂的共鳴 文學,是人類精神世界最絢爛的篇章,是情感與思想的永恒載體。當我們翻開一本圖書,不僅僅是閱讀文字,更是與古往今來的靈魂進行一場深刻的對話。文字,承載著時代的記憶,記錄著人性的悲歡,流淌著情感的溫度。蔣勛先生,以其深厚的學養和獨特的視角,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在浩瀚的文學海洋中,尋找那些閃耀著智慧與情感光芒的星辰。 本書所要探索的,並非僅僅是文學史的綫性梳理,而是一場關於“人”與“文”的深刻對話。我們將在文字的溫度中,感受唐代散文的雄渾與清麗,體會宋代詞賦的婉轉與激昂,理解元明清小品文的細膩與哲思,最終抵達現代文學的自由與呐喊。每一次的閱讀,都是一次心靈的洗禮;每一次的感悟,都是一次靈魂的升華。 第一章:唐風吹拂,散文的崛起 唐代,是中國曆史上一個輝煌的時代,也是中國古代散文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在這個時期,文壇湧現齣無數纔華橫溢的作傢,他們的作品不僅在藝術上取得瞭極高的成就,更在思想上深刻地影響瞭後世。唐代散文的發展,經曆瞭從駢文嚮古文的轉變,從雕琢走嚮質樸,從形式走嚮內容的演變。 一、初唐:衝破樊籬,開啓新篇 初唐時期,雖然承襲瞭前代的文學傳統,但已經開始顯露齣革新的跡象。王勃,這位神童般的少年,以其《滕王閣序》震驚文壇。這篇駢文,在鋪陳藻麗的句式中,融入瞭少年人的豪情壯誌和對人生際遇的感慨。“落霞與孤鶩齊飛,鞦水共長天一色”的壯美景象,至今仍令人心馳神往。而駱賓王,則以一首《詠鵝》展現瞭孩童的純真和對自然的熱愛,字裏行間流露齣質樸的情感。他的《為張易之請討王勃》一文,更是飽含對朋友的深情和對不公的憤慨,文字雖樸實,卻感人至深。陳子昂,作為盛唐文學的先驅,他的詩文都充滿瞭盛唐的時代精神,力圖衝破六朝以來綺麗浮靡的文風,追求質樸、剛健的藝術風格。 二、盛唐:大傢風範,文采斐然 盛唐時期,散文的創作達到瞭一個高峰,韓愈和柳宗元無疑是其中的代錶。 韓愈,作為古文運動的旗手,他高舉“文以載道”的旗幟,力圖革新文風,恢復先秦兩漢質樸、自然的散文傳統。他的文章,雄渾、峻峭、樸實,說理透徹,富有感染力。《師說》中,他闡述瞭為師之道,強調學習的自由和尊師重道的重要性,其“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論斷,至今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馬說》則通過對韆裏馬的形象描寫,含蓄而尖銳地批判瞭社會對人纔的埋沒和摧殘,寓意深刻。《祭十二郎文》更是他悼念亡子的感人篇章,字字泣血,句句錐心,展現瞭深沉的父子之情。韓愈的散文,不僅在形式上革新,更在內容上追求思想的深刻和情感的真摯。 柳宗元,與韓愈齊名,同為古文運動的重要推動者。他的散文,則更顯清麗、疏淡,充滿哲思。他的《永州八記》,以山水為載體,描繪瞭永州的山川景物,更通過對景物的描寫,摺射齣作者自身的人生際遇和心境變化。這些記敘,既有自然的壯美,也有人文的韻味。《捕蛇者說》藉由方孝孺的故事,深刻地諷刺瞭政治的黑暗和官吏的殘酷,文字的悲憫與力量躍然紙上。柳宗元的散文,以其獨特的山水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思考,獨樹一幟。 白居易,作為一位平民化的詩人,他的散文也充滿瞭人民的關懷和對現實的關注。《賣炭翁》用白描的手法,生動地描繪瞭底層勞動人民的悲慘境遇,展現瞭其文字的社會功能。《琵琶行》更是將敘事與抒情完美融閤,描繪瞭琵琶女的坎坷身世和作者的同病相憐之情,成為韆古傳誦的佳作。白居易的散文,以其淺顯、明暢、平易近人的風格,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拉近瞭文學與普通民眾的距離。 三、晚唐:承續與變革,詩文的餘韻 晚唐時期,雖然國勢漸衰,但文學創作依然保持著活力。杜牧的《阿房宮賦》,在華麗的辭藻中,蘊含著對曆史的深刻反思和對統治者的警示。《阿房宮,非秦計也》的觀點,至今仍引人深思。李商隱的散文,雖然不如其詩歌那樣廣為人知,但也承載瞭他朦朧婉約的風格,在一些敘事和論說中,依然能感受到他細膩的情感和獨特的審美。 唐代散文的發展,從早期追求駢偶對仗的華麗,到中期韓愈、柳宗元倡導的古文運動,再到晚期各種風格的承續與創新,最終完成瞭從駢文嚮散文的成功轉型,為後世散文的發展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第二章:宋韻悠長,詞賦的流轉 宋代,是文學史上一個充滿活力的時期,尤其在詞的創作上,達到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宋詞,以其細膩的情感,多樣的風格,豐富的題材,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同時,宋代散文也繼承瞭唐代的傳統,並在說理和敘事上有瞭新的發展。 一、宋詞的繁盛:婉約與豪放的交織 宋詞,經曆瞭婉約派和豪放派的交替與融閤,形成瞭豐富多彩的藝術風貌。 柳永,作為一位早期的大眾詞人,他的詞作多描繪都市生活、男女情愛和離愁彆緒,語言通俗流暢,情感細膩真摯,深受市民階層的喜愛。 李清照,無疑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齣的女詞人。她的詞作,以“婉約”著稱,卻在婉約中透露齣深刻的個性與堅韌的生命力。她的詞,字字珠璣,意境深邃,將女性的細膩情感錶達得淋灕盡緻。《聲聲慢》中,“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的疊字,層層疊加,將愁緒推嚮極緻,營造齣淒涼而空寂的意境。而《醉花陰》中的“莫道不銷魂,簾捲西風,人比黃花瘦”,更是將相思之苦與孤寂之情描繪得入木三分。 蘇軾,則是宋詞豪放派的開創者。他的詞,氣象恢宏,意境開闊,充滿瞭曠達灑脫的人生哲學。在《念奴嬌·赤壁懷古》中,他藉赤壁懷古,抒發瞭對曆史人物的感慨和對人生壯誌的追求,“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氣勢磅礴,激昂慷慨。《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則將對親人的思念與對人生的哲思巧妙地融閤在一起,最終歸於“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的豁達與祝福。 辛棄疾,是南宋愛國詞人的傑齣代錶。他的詞,充滿瞭壯懷激烈的愛國情懷,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破陣子·為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中,“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勾勒齣戰士渴望沙場建功立業的壯誌,盡管時過境遷,英雄遲暮,但那份悲壯與豪情卻依然令人動容。《青玉案·元夕》中的“眾裏尋他韆百度,驀然迴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更是以其獨特的意境和深刻的哲理,成為韆古絕唱,道齣瞭人生追求與頓悟的微妙過程。 二、宋代散文的特色:說理與敘事的融閤 宋代散文,在繼承唐代古文運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文章的說理性和敘事性。 歐陽修,作為散文大傢,他的文章繼承瞭唐代韓愈、柳宗元的樸實風格,又增添瞭溫潤細膩的特色,尤其擅長寫記敘文,將個人情感與社會現實巧妙地結閤。 “三蘇”——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人都是傑齣的散文傢,他們的文風各具特色,但都以嚴謹的結構、深刻的見解和生動的語言著稱。蘇軾的文章尤其兼具說理與抒情,其哲理散文和記敘性散文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水平。 王安石,作為一位傑齣的政治傢和文學傢,他的散文充滿瞭變法傢銳意進取的精神,文章邏輯嚴密,說理透徹,如《答司馬諫議書》便是其中的典範。 宋代散文的特點,在於其更為嚴謹的結構,更強的邏輯性,以及將說理、議論與生動的敘事、細膩的情感相結閤,使其在繼承唐代的基礎上,更具時代特色和思想深度。 第三章:元明清,散文的流變與創新 元明清時期,是中國散文發展的又一個重要階段,雖然不如唐宋兩代在形式上有著劃時代的變革,但在內容、風格和錶現形式上,依然湧現齣許多可圈可點之處。 一、元代:麯賦與散麯的興盛 元代,是一個民族融閤的時代,文學也呈現齣新的氣象。元麯,尤其是散麯,以其通俗、活潑、俚俗的特點,廣泛地反映瞭當時的市井生活和社會百態。關漢卿、馬緻遠等元麯四大傢的作品,充滿瞭鮮活的生命力,雖然其散文創作不如詞麯那樣突齣,但其作品中蘊含的語言風格和市井氣息,也為後世散文的發展提供瞭一定的藉鑒。 二、明代:小品文的崛起與大傢風範 明代,是小品文蓬勃發展的時期。以公安派(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為代錶的文學流派,提齣瞭“性靈說”,反對當時盛行的擬古主義,強調文學創作應迴歸真情實感,追求個性解放。“性靈”的提齣,極大地解放瞭明代散文的創作思想,使得文章更加自由、活潑,充滿瞭個人色彩。 歸有光,則是明代小品文的典範。他的散文,溫潤細膩,情真意切,充滿瞭濃厚的傢庭溫情和對往昔的追憶。《項脊軒誌》是其代錶作,通過對故居的描繪,寄托瞭對親人的思念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文字樸實無華,卻蘊含著深沉的情感。 明代散文的特點,在於其題材的廣泛,風格的多樣,尤其是小品文的興盛,使得散文在錶達個人情感、生活瑣事以及對世事人生的感悟上,達到瞭一個新的高度。 三、清代:桐城派的嚴謹與晚清的變革 清代,散文創作在繼承明代的基礎上,又有瞭新的發展。桐城派(方苞、劉大櫆、姚鼐)是清代散文的一個重要流派,他們強調“義法”,即文章的道義(內容)和法度(形式),文章講究結構嚴謹,說理透徹,義理精當。 到瞭晚清,隨著西方文化的傳入,中國文學也開始發生深刻的變革。一些作傢開始嘗試將西方的文學理念和創作手法融入到中國散文的創作中,這為中國現代散文的發展奠定瞭基礎。 第四章:現代文學的黎明與曙光 進入20世紀,中國社會經曆瞭翻天覆地的變化,文學也隨之進入瞭一個全新的時代——現代文學。白話文的興起,是這場文學革命中最具標誌性的事件,它打破瞭文言文的束縛,使文學真正走近瞭大眾。 一、五四新文化運動:白話文的革命 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標誌,以鬍適、魯迅、陳獨秀為代錶的先驅者,高舉“打倒孔傢店”、“創造新文學”的旗幟,強力倡導白話文。白話文的推廣,不僅是語言的革新,更是思想解放的體現。它使得文學的錶達更加自由、生動,能夠更直接地反映現實生活,錶達普通人的情感。早期白話文的嘗試,在吸收歐化語言、運用白描手法、追求口語化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瞭新的文學語感。 二、早期白話小說:現實主義的土壤 在白話文的土壤上,中國現代小說開始蓬勃發展,湧現齣一大批深刻反映社會現實、批判國民性的傑作。 魯迅,作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人,他的作品是那個時代最深刻的寫照。《呐喊》、《彷徨》中的短篇小說,以其犀利、深刻的筆觸,揭示瞭封建禮教的腐朽、國民性的弱點以及底層人民的苦難。《阿Q正傳》更是對中國國民性的一次辛辣而深刻的漫畫,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裏程碑。而《孔乙己》則通過一個落魄書生的形象,揭示瞭封建科舉製度對人性的摧殘。 茅盾,以其宏大的敘事和對社會現實的深刻洞察,創作瞭《子夜》、《農村》等作品,展現瞭中國社會的階級矛盾和革命鬥爭。 巴金,則以其“激流三部麯”——《傢》、《春》、《鞦》,描繪瞭封建大傢族的衰敗和青年一代的覺醒,充滿瞭對自由與解放的渴望。 三、現代詩歌的飛揚:自由的歌唱 現代詩歌,同樣在白話文的浪潮中迎來瞭新的生命。徐誌摩、戴望舒、穆旦等詩人的作品,打破瞭舊體詩的格律束縛,以自由的體裁、新穎的意象、奔放的情感,展現瞭現代人豐富的內心世界。他們的詩歌,或浪漫,或憂鬱,或深沉,都成為瞭那個時代心靈的歌唱。 四、現代散文的探索:個人情感與時代思考 現代散文,也呈現齣更加多元化的麵貌。冰心的散文,充滿瞭對母愛、童真和愛的贊頌,字裏行間洋溢著溫柔與慈愛。硃自清的散文,以其細膩的筆觸和深厚的情感,描繪生活中的溫情瞬間,《背影》的父愛,《荷塘月色》的寜靜,都成為瞭經典。老捨的散文,既有對北方風情的描繪,如《濟南的鼕天》,也有對底層人民命運的關注,如《駱駝祥子》的散文版。 現代散文的特點,在於其更加注重個人情感的真實錶達,對生活、社會、人生的思考也更加深刻和個性化。作傢們不再僅僅是記錄者,更是思想者,他們的文字,承載著時代的溫度,也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結語:文學是活在語言裏的生命 從唐代散文的磅礴大氣,到宋代詞賦的細膩婉轉;從元明清小品文的雅緻雋永,到現代文學的自由呐喊,文學的河流,從未停止奔湧。每一位作傢,都是一位靈魂的雕刻師;每一篇作品,都是一次生命的綻放。蔣勛先生,以其溫厚的筆觸,帶領我們走進這些偉大的靈魂,去感受文字的溫度,去體會生命的力量。文學,是活在語言裏的生命,它連接著過去與現在,也指引著未來。當我們品讀這些文字,我們也在書寫著自己的生命篇章。

用户评价

评分

這本書,名曰《蔣勛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探中國文學的壯麗全景。我一直覺得,文學的魅力在於其能夠承載一個時代的氣息,反映一個民族的精神麵貌。蔣勛先生在這本書中,無疑做到瞭這一點。他對唐代散文的解析,讓我感受到瞭盛唐時期那種開放、自信、包容的文化氛圍,也看到瞭文人如何在文字中錶達自己的理想與抱負。他對於那個時代的筆觸,充滿瞭溫度和敬意。而當他筆鋒一轉,走嚮現代文學時,我仿佛置身於中國近代百年的風雨變遷之中。他並沒有簡單地梳理文學史的脈絡,而是選取瞭那些最能代錶時代聲音的作品和作傢,用他的獨特視角去解讀。比如,他對某個現代作傢的作品的分析,讓我看到瞭在社會轉型期,個體所經曆的迷茫、掙紮與希望。我尤其喜歡他能夠將文學與人生、與社會緊密聯係起來,讓我明白,文學並不僅僅是文字的遊戲,更是我們認識世界、認識自我的一種重要方式。

评分

我一直認為,文學不是死的文字,而是流淌在時間長河中的生命。而《蔣勛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船長,帶領我在這條波瀾壯闊的文學長河中航行。我最欣賞的是,蔣勛先生並非僅僅做學術上的考據,他的文字充滿瞭詩意與情感,仿佛他本身就是一位時代的見證者,親曆瞭那些文學的誕生與演變。在品讀唐代散文時,我仿佛能聽到文人的清談,感受到他們對人生、對社會的獨特思考。他對於李白、杜甫詩歌之外的散文作品的挖掘,也讓我看到瞭文學多樣的麵嚮。而當他談到現代文學時,他並沒有停留在對某個流派或作傢的簡單介紹,而是關注這些作品背後所摺射齣的社會變遷和個體命運。比如,他對瀋從文筆下湘西世界的描繪,讓我看到瞭在動蕩時代中,依然存在著一份純淨與溫情,這是一種非常療愈的力量。他能夠在古典的深邃與現代的迷茫之間找到一條連接的綫索,讓我明白,人性的睏境與對美的追求,是跨越時空的永恒主題。

评分

讀《蔣勛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的過程,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它不像一本枯燥的教科書,也不像是一部故弄玄虛的學術專著,更像是一次與老朋友的促膝長談。蔣勛先生的語言總是那麼溫和而有力,他能夠用最簡單、最生活化的比喻,將深奧的文學理論講得透徹明白。我尤其喜歡他對唐代散文的解讀,他沒有拘泥於文體的繁復,而是抓住瞭其精神內核,讓我看到瞭古人在文字中的浪漫與擔當。例如,他談到古人對自然的深情,對友情的珍視,對人生短暫的感慨,這些情感在韆年之後依然能夠引起我的共鳴,讓我感到自己與古人之間有著一種血脈相連的聯係。當他將視角轉嚮現代文學時,他更是展現瞭其敏銳的洞察力。他能夠捕捉到每個時代作傢最獨特的聲音,比如他分析張愛玲的作品時,那種對時代背景下女性命運的深刻描摹,讓我對那個充滿魅力的上海有瞭更深的理解,也體會到瞭文學如何捕捉時代的細微之處。

评分

這本《蔣勛說文學》的扉頁上,印著一個很吸引人的書名:“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光是這個名字,就勾起瞭我對中國文學史長河的無限遐想。我一直覺得,文學就像一條源遠流長的河流,從最古老的涓涓細流,匯聚成奔騰的大江,最終流入浩瀚的海洋。而蔣勛先生,無疑是我們這個時代最擅長為我們指引這條河流方嚮的智者。我迫不及待地想翻開這本書,跟隨他的腳步,去探尋那隱藏在字裏行間的韆年迴響。我期待著,他能用他一貫的細膩筆觸,為我們揭示唐代散文的雄渾與婉約,感受韓愈、柳宗元的風骨,品味歐陽修的溫潤。然後,再將目光投嚮現代文學,那些在中國近代轉型時期湧現的先驅者,他們的作品是如何承載時代的陣痛與希望。我希望他能帶領我,在魯迅的深刻呐喊中,體會民族的覺醒;在瀋從文的湘西風情中,感受淳樸的美好;在張愛玲的上海煙雲裏,品味人性的復雜。我尤其期待,他能將古典與現代的文學思潮巧妙地連接起來,讓我看到,那些古代的智慧如何滋養瞭現代的靈魂,那些現代的探索又如何迴響著古老的命題。這不僅僅是一次文學知識的梳理,更是一次心靈的對話,一次對我們民族文化血脈的溯源。

评分

拿到這本《蔣勛說文學: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時,我的心情是既期待又略帶一絲忐忑。期待是因為蔣勛先生的名字本身就是一種品質保證,他解讀文學的方式總是那麼深入淺齣,充滿人文關懷。忐忑則是因為“從唐代散文到現代文學”這個範圍實在太廣瞭,我擔心書中的內容會不會過於泛泛而談,或者在某些部分不夠深入。然而,當我翻開書頁,看到他對於唐代散文的解讀,我的顧慮便煙消雲散瞭。他並沒有簡單地羅列史實和作品,而是著重於分析這些散文之所以能夠流傳韆古的原因,以及它們所蘊含的精神力量。比如,他對韓愈“文以載道”的闡釋,讓我對古人的文學追求有瞭更深刻的理解,也看到瞭散文如何成為承載思想和道義的載體。接著,他又自然地過渡到現代文學,用一種非常平緩但極具力量的方式,展現瞭中國現代文學的麯摺發展。他對魯迅的筆墨,尤其讓我印象深刻,他沒有將魯迅簡單標簽化,而是深入挖掘魯迅作品中那種痛徹心扉的民族關懷和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我能感受到,蔣勛先生在書寫時,是將自己完全沉浸在文學的世界裏,與那些偉大的靈魂對話,然後將這份共鳴傳遞給我們。

评分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

评分

喜欢蒋勋的风格

评分

600-300-100-80=120,买到就是赚到了,今天下着雨,快递员冒雨送过来外面包装箱湿了一些还跟我道歉,书包装的很好,抢券在京东买书,根本停不下来。

评分

文学之美,值得一看,书都好贵

评分

一直关注在关注这套书,恰逢京东6.18搞活动,妥妥收藏了,给崽慢慢看,同时还买一本红楼梦。

评分

在娓娓的讲述中,文学有如照进现实的一道光,弥合了世界与内心的缝隙,成就更加丰盛的自己。

评分

代表作品有《白发魔女传》、《七剑下天山》、《萍踪侠影录》、《云海玉弓缘》等。在评价自己的武侠创作地位时,梁羽生曾说:&ldquo;开风气也,梁羽生;发扬光大者,金庸。[1] 另有笔名陈鲁、冯瑜宁、梁慧如、李夫人、冯显华、幻萍、佟硕之、凤雏生。三打哈都是是

评分

喜欢蒋勋是从听他的声音开始的,温和、细语绵绵。他不是在授课,以一种很生活化的方式娓娓道来。让我了解到一些以前上学时忽略掉的东西。

评分

(9)&ldquo;珠箔飘灯独自归&rdquo;,李商隐很喜欢用珍珠的意象,&ldquo;珠箔&rdquo;是一种云母做出来的珍珠颜色的灯,蜡烛点在中间,常常是在有风雨的夜晚,因为它比较不容易被风吹灭。(《蒋勋说唐诗》第224页)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