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優美隨筆:浮生六記 閑情偶寄 容齋隨筆等 精裝版(套裝共9冊)

中華優美隨筆:浮生六記 閑情偶寄 容齋隨筆等 精裝版(套裝共9冊)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清] 瀋復,[清] 李漁,[宋] 洪邁 等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12172086
版次:1
商品编码:12172086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盒装
丛书名: 中华优美随笔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44
字数:2463000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華優美隨筆”係列叢書收錄瞭中國曆史上著名學者、作傢的散文隨筆代錶作品,包括《浮生六記》《閑情偶寄》《容齋隨筆》《世說新語》《陶庵夢憶》《東坡誌林》《小窗幽記》《幽夢影》《閱微草堂筆記》等。本套叢書以經典版本為核校底本進行注譯及評析,盡量做到全麵、準確、通俗易懂,同時本書搭配精美插圖,采用雙色印刷、精裝裝訂,是不可多得的珍藏佳品。

內容簡介

《浮生六記》是清人瀋復的一部自傳體作品。全書共六篇,故名“六記”。今已逸其二,書中記閨房之樂,見琴瑟相和、繾綣情深;記閑情雅趣,見貧士心性、喜惡愛憎;記人生坎坷,見睏頓離閤、人情世態;記各地浪遊,見山水名勝、奇聞趣觀。中國現代文學大師林語堂曾將《浮生六記》翻譯成英文介紹到美國,也得到如俞平伯等名傢的贊譽。


《閑情偶寄》是清代人李漁所撰寫的一部養生學經典著作,也是“中國名士八大奇著”之首。全書共包括詞麯、演習、聲容、居室、器玩、飲饌、種植、頤養八個部分,涉及瞭生活中妝飾打扮、園林建築、傢具古玩、飲食烹調、養花種植、醫療養生等諸多方麵,多有自己的獨特見解。該書錶現瞭作者高雅的生活審美情趣,堪稱中國古代生活的小百科全書,具有極強的娛樂性和實用價值。


《容齋隨筆》全書分為《隨筆》《續筆》《三筆》《四筆》《五筆》,共五集七十四捲,其內容涉及經史諸子百傢、詩詞文翰以及曆代典章製度、醫蔔、星曆等,是我國古代筆記小說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這本書一經問世就在朝野引起瞭強烈的反響,之後曆代的文人學者也對它贊譽有加。大傢普遍認為該書可與瀋括的《夢溪筆談》、王應麟的《睏學紀聞》相提並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對《容齋隨筆》有如此評價:“南宋說部當以此為首。”


《世說新語》是劉義慶以及一些文人所編,主要記錄瞭魏晉名士的遺聞軼事和玄言清談,是一部記錄魏晉風流的故事集,是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筆記小說的代錶作,也是我國很早的一部文言誌人小說集。原本有八捲,現流傳下來隻有三捲。全書分為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等三十六類,涉及各類人物共1500多個,無論帝王將相,還是隱士僧侶,都包括在內。


《陶庵夢憶》是明朝遺民張岱的一部人生迴憶錄,也是大明王朝三百年繁華景象的縮影。作者通過細緻描述明朝江南百姓吃穿住行等生活風俗、追憶故國傢園來反思個人,錶達對明朝興亡的感嘆之情。


《東坡誌林》是蘇軾自元豐至元符二十年間的雜說史論,該書內容廣泛,無所不談,不但記載瞭許多的朝野大事,也融入瞭許多荒誕不經的傳說。其文長短不拘,或韆言或數語,而以短小為多。皆信筆寫來,揮灑自如,體現瞭作者行雲流水涉筆成趣的文學風格。在很大程度上開啓瞭後世小品文的風格。


《小窗幽記》又名《醉古堂劍掃》,是一本集閤儒釋道智慧精粹的小品文集。全書共有十二集,主要闡述瞭為人處世、修身養性的方法,文字清雅,格局高遠,處處可見作者砥礪操守中的看破生死、名利的超然智慧,為明代清言的代錶作之一。


《幽夢影》是一部隨筆體格言小品文集,其內容豐富,文筆優雅、灑脫,天上地下、行雲雨露、花鳥草木、湖光山色,看似信手拈來,娓娓侃談,實則深蘊理趣,令人遐思。


《閱微草堂筆記》原名《閱微筆記》,是清朝翰林院庶吉士齣身的紀昀以筆記形式所編寫的文言短篇誌怪小說集,主要記述狐鬼神怪故事,意在勸善懲惡,雖然不乏因果報應的說教,但是通過種種描寫,摺射齣封建社會末世的腐朽和黑暗。《閱微草堂筆記》的取材,一是來自於紀昀本人的親身經曆和耳聞目睹,二是來自於他人提供或轉述的材料。涉及的對象,從文人學士、妓女乞丐,到三教九流、妖精鬼魅,幾乎無所不包。《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昀十年心血的結晶,也是他晚年心靈世界的寫照。


作者簡介

瀋復(1763—1825年後)

字三白,號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生於長洲(今江蘇蘇州),清代文學傢,工詩畫、散文,著有自傳體散文《浮生六記》。至今未發現有關瀋復生平的文字記載,據《浮生六記》來看,他齣身於幕僚傢庭,沒有參加過科舉考試,曾以賣畫維持生計,後來到蘇州從事酒業。瀋復十八歲娶舅女陳蕓為妻,夫妻倆感情甚篤,然命途多舛,曆經坎坷。妻子病故後,瀋復前往四川充當幕僚,此後的情況便不得而知瞭。

李漁(1611—1680年)

原名仙侶,字謫凡,號笠翁。祖籍浙江蘭溪,明末清初文學傢、戲劇傢、戲劇理論傢、美學傢。他自幼聰穎,素有纔子之譽。他曾設立戲班,至各地演齣,從而積纍瞭豐富的戲麯創作、演齣經驗,提齣瞭較為完善的戲劇理論體係,被後世譽為“中國戲劇理論始祖”“世界喜劇大師”“東方莎士比亞”。他一生著述豐富,著有《笠翁十種麯》《十二樓》《閑情偶寄》《笠翁一傢言》等作品。還批閱《三國誌》,改定《金瓶梅》,倡編《芥子園畫譜》等,是中國文化史上不可多得的一位藝術大師。

洪邁(1123—1202年)

字景盧,號容齋,南宋饒州鄱陽(今江西鄱陽)人。南宋著名文學傢。齣身官宦之傢,自幼聰慧過人,博覽群書,學識淵博,通曉六經文史,素有“知古莫如洪景盧”的說法。紹興末年,洪邁奉命齣使金國議和,因為不肯受屈而被扣留,後釋放。洪邁一生多任文職,官至端明殿學士。除《容齋隨筆》之外,還著有文集《野處類稿》、誌怪筆記小說《夷堅誌》及其編纂的《萬首唐人絕句》等,都是至今流傳的佳作。

劉義慶(403—444年)

字季伯,原籍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南朝宋文學傢。宋武帝劉裕之侄,長沙景王劉道憐次子,其叔臨川王劉道規無子,即以劉義慶為嗣,襲封臨川王,曾任荊州刺史等官職,在政八年,政績頗佳,在諸王中頗為齣色,自幼就為劉裕所知,稱贊其“此吾傢豐城也”。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學,廣招四方文學之士,聚於門下。著有《世說新語》、誌怪小說《幽明錄》。

張岱(1597—1684年,一說卒於1689年)

字宗子,號陶庵、蝶庵,浙江山陰(今屬紹興)人,公認成就*高的明代文學傢、史學傢,小品文的集大成者。他齣身於鍾鳴鼎食之傢,詩書簪纓之族,具有極高的審美和文學素養,又是生活雜傢,能體察百姓生活,為後世讀者生動描繪齣一幅江南百姓《清明河上圖》般的風俗畫捲。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夜航船》《石匱書》《三不朽圖贊》。

蘇軾(1037—1101年)

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自號道人,世稱蘇仙。北宋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人。宋代重要的文學傢,宋代文學*高成就的代錶。青年時代的蘇軾纔華橫溢、學識淵博,二十二歲便中進士,仕途上一帆風順。後遇王安石變法他夾在新舊兩黨派之間接連被貶,仕途極其坎坷。他在垂暮之年,被貶至嶺南惠州和海南島儋州,元符三年遇赦內徙,次年病卒於常州,年六十六。

陳繼儒(1558—1639年)

字仲醇,號眉公、麋公,鬆江華亭(今上海市鬆江區) 人,晚明著名文學傢、書畫傢、鑒賞傢、“山人”領袖,有“山中宰相”之譽,“四方求文者,履日滿戶外”,名重一時。信奉“不做官主義”,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著有《小窗幽記》《見聞錄》《六閤同春》《陳眉公詩餘》《虎薈》《眉公雜著》等。

張潮(1650—?)

字山來,號心齋,仲子,安徽歙縣人,清代文學傢、小說傢,刻書傢,官至翰林院孔目。其著作等身,主要包括《幽夢影》《虞初新誌》《花影詞》等,也曾刻印《檀幾叢書》《昭代叢書》等。

紀昀(1724—1805年)

字曉嵐,一字春帆,晚號石雲,道號觀弈道人,直隸獻縣(今屬河北滄州)人。清代政治傢、文學傢,乾隆年間官員。曆官左都禦史,兵部、禮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加太子太保管國子監事緻仕,曾任《四庫全書》總纂修官。紀昀學宗漢儒,博覽群書,工詩及駢文,尤長於考證訓詁。紀昀年輕時纔華橫溢、血氣方剛,晚年的內心世界卻日益封閉,《閱微草堂筆記》正是這一心境的産物。


精彩書評

1.《浮生六記》的“浮”有沉浮之意;六記,是作者把自己一生的經曆歸納為六類;而浮生,也隱含著這六類記事的跌宕起伏。我想,這本書應該是傾注瞭作者這一生的情感。 2.作者感情豐富、性格灑脫、纔華橫溢,能於平常的生活中營造齣高雅的情調,發現獨特的趣味,所以雖貧賤坎坷,卻能樂觀處之。

1.《閑情偶寄》中的戲麯理論已成為中國古典戲麯理論的巔峰之作,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獨特的地位。今天,隻要我們認真研讀,仍可汲取到豐富的營養。 2.《閑情偶寄》中的居室部在傳統修建房捨的基礎上,提齣瞭獨到的見解。作者喜歡創新,*忌諱照搬彆人的創意。這種精神在今天仍有積極意義。

1.《容齋隨筆》是關於曆史、文學、哲學、藝術等方麵的筆記,以考證、議論、記事為中心內容。既有宋代的典章製度,更有三代以來的一些曆史事實、政治風雲和文壇趣話,以資料豐富、格調高雅、議論精彩、考證確切等特點為學術界所重視。 2.作者在讀書過程中,隻要有瞭自己的見解,就立刻寫下來,感覺就像在書中做的批注,但這正是吸引人的地方,讓人看到作者靈光一閃時發自心性的想法。

1.《世說新語》大緻描寫瞭名士的道德修養、智能纔能、情感個性、日常生活和人際關係等,加上書中的文字清麗有趣,使得本書極富文學價值與學術價值。 2.《世說新語》這本書凝結著多人的智慧,講述瞭近三百年的人物故事,是經過瞭歲月洗滌卻毫不被人忘卻的經典書籍。

1.《陶庵夢憶》嚮我們展示瞭廣闊的生活畫捲,凡是親身所曆並心有所感的,作者都極盡所能地描摹他們的聲色光影。在作者筆下,無論是山川風物、亭颱園林、人情百態、奇人逸事、還是戲麯雜藝、工藝書畫、茶食飲膳、花木竹石、甚至擊技博戲,無不躍然紙上。 2.在現代人看來,《陶庵夢憶》中所描寫的生活頗有“高級小資”的味道。作者的生活是充滿貴族文人情趣的:舞文弄墨、蒔花弄草、鬆風聽雪、春水煎茶,處處體現著晚明士子的風流,但是又chaoyue瞭一般的風花雪月而蘊含瞭無盡的人生哲理。

1.想瞭解蘇軾,應吟東坡詩,食東坡肉,讀東坡誌林。《東坡誌林》為我們瞭解蘇軾人性的閃光點與陰暗麵提供瞭豐富的材料。 2.《東坡誌林》是一部小品,此小品非彼“小品”,不是娛樂節目上那些越來越沒勁的東西,此小品乃小品文也。此書中的小品文字簡潔,卻玲瓏透徹,給人以滌腸蕩氣之感。

1.《小窗幽記》是一部促人警世,言短旨遠的人生哲言小集。集中的內容涉及瞭修身、養性、經商、從政、處世等,作者以哲人式的冷峻,對當時糜爛庸俗的世風做齣瞭辛辣且不失客觀的抨擊,流露齣高遠超脫的“難得糊塗”的自由人生境界。 2.《小窗幽記》以觀世間榮辱、品人生苦樂為主綫,以文辭優美、意蘊高雅為特點,是一本修身處世的格言書。書中的格言有的立言精深,使人百思方悟;有的含蓄蘊藉,令人迴味悠長。讀來有神思優遊、流連忘返之感,曆來被視為修身養性、自我提升的佳作。

1.《幽夢影》以優雅的心胸、眼光去發現美,可以說是求美的著作。書中沒有強烈的、尖銳的批評,隻有不失風度的冷嘲熱諷。而這些不平、諷刺的錶現形式也都是溫和的。可以說此書內容積極、感人至深。 2.古人有微博、微信、朋友圈嗎?不要急著說沒有,看完此書,你就會明白作者是名副其實的大V,他的每一條帖子下都有贊賞和評論,據統計,共有120多位大學者參與互動!

1.《閱微草堂筆記》是紀曉嵐晚年所著的一部短篇誌怪小說。本書由許多簡短有趣的小故事組成,大多以神怪狐鬼的故事錶現齣作者對民生疾苦的關注與同情,也有對人情冷漠、世態炎涼的批判與諷刺。

2.《閱微草堂筆記》敘事簡要、說理透闢、文筆樸素,非常受人喜愛。魯迅先生對本書也評價頗高。


目錄

《浮生六記》

捲一?閨房記樂?/?001

捲二?閑情記趣?/?059

捲三?坎坷記愁?/?093

捲四?浪遊記快?/?145

捲五?中山記曆?/?229

捲六?養生記道?/?311


《閑情偶寄》

捲一?詞麯部

結構第一??????????????‖003

詞采第二??????????????‖040

音律第三??????????????‖055

賓白第四??????????????‖079

捲二?演習部

選劇第一??????????????‖089

變調第二??????????????‖096

授麯第三??????????????‖103

教白第四??????????????‖110

捲三?居室部

房捨第一??????????????‖121

窗欄第二??????????????‖133

牆壁第三??????????????‖142

聯匾第四??????????????‖154

山石第五??????????????‖157

捲四?器玩部

製度第一??????????????‖167

位置第二??????????????‖189

捲五?飲饌部

蔬食第一??????????????‖199

榖食第二??????????????‖214

肉食第三??????????????‖223

捲六?種植部

木本第一??????????????‖243

捲七?頤養部

行樂第一??????????????‖263

止憂第二??????????????‖287

調飲啜第三?????????????‖293

卻病第四??????????????‖301

療病第五??????????????‖307


《容齋隨筆》

隨筆

六十四種惡口 ‖003

文煩簡有當 ‖005

樂天侍兒 ‖007

樂天新居詩 ‖008

長歌之哀原文 ‖010

周亞夫 ‖012

孟舒魏尚 ‖014

秦用他國人 ‖016

灌夫任安 ‖018

李太白 ‖020

三女後之賢 ‖022

送孟東野序 ‖024

晉文公 ‖025

南夷服諸葛 ‖027

晉之亡與秦隋異 ‖029

韓信周瑜 ‖031

韓退之 ‖033

韓柳為文之旨 ‖036

魏鄭公諫語 ‖038

虞世南 ‖040

諸葛公 ‖042

陶淵明 ‖046

治生從宦 ‖048

陳軫之說疏 ‖050

顔率兒童之見 ‖052

朋友之義 ‖054

範增非人傑 ‖056

爰盎小人 ‖058

玉蕊杜鵑 ‖060

徐凝詩 ‖062

臨敵易將 ‖064

將帥貪功 ‖065

誼嚮觸諱 ‖068

何進高叡 ‖071

漢景帝忍殺 ‖074

燕昭漢光武之明 ‖077

晁錯張湯 ‖079

曹操用人 ‖081

劉公榮 ‖084

曹操殺楊修 ‖086

蕭房知人 ‖088

拔亡為存 ‖091

孫吳四英將 ‖093

蟲鳥之智 ‖096

士之處世 ‖098

光武仁君 ‖100

任安田仁 ‖102

範曄作史 ‖104

蘇子由詩 ‖106

世事不可料 ‖108

王衛尉 ‖110

治盜法不同 ‖112

真假皆妄 ‖116

續筆

戒石銘 ‖121

晉燕用兵 ‖124

湯武之事 ‖126

張於二廷尉 ‖129

漢文帝受言 ‖131

東坡明正 ‖133

無望之禍 ‖135

栽鬆詩 ‖137

竇貞固 ‖139

弱小不量力 ‖141

田橫呂布 ‖143

相六畜 ‖145

漢唐二武 ‖147

盜賊怨官吏 ‖149

硃溫三事 ‖151

周亞夫 ‖154

女子夜績 ‖157

蕭何紿韓信 ‖159

彭越無罪 ‖161

蜘蛛結罔 ‖163

深溝高壘 ‖165

漢景帝 ‖168

蕭何先見 ‖170

曹參不薦士 ‖172

民不畏死 ‖174

孫堅起兵 ‖177

賊臣遷都 ‖179

無用之用 ‖181

下第再試 ‖183

郭令公 ‖185

民俗火葬 ‖187

帝王訓儉 ‖190

陳涉不可輕 ‖193

孔墨 ‖196

楊子一毛 ‖198

李林甫秦檜 ‖200

酒肆旗望 ‖205

唐二帝好名 ‖207

三筆

漢宣帝不用儒 ‖211

劉項成敗 ‖213

介推寒食 ‖215

趙充國馬援 ‖218

北狄俘虜之苦 ‖221

公孫五樓 ‖223

三竪子 ‖225

孔子正名 ‖228

蕨萁養人 ‖231

賢士隱居者 ‖234

白公夜聞歌者 ‖238

韓蘇文章譬喻 ‖240

周武帝宣帝 ‖242

五代濫刑 ‖244

硃梁輕賦 ‖246

老子之言 ‖248

桃源行 ‖250

漢文帝不用兵 ‖253

曾晳待子不慈 ‖255

人當知足 ‖257

淵明孤鬆 ‖259

杯水救車薪 ‖261

神臂弓 ‖262

多赦長惡 ‖264

四筆

孔廟位次 ‖269

詔令不可輕齣 ‖271

鬼榖子書 ‖273

城狐社鼠 ‖275

李太白怖州佐 ‖277

祝不勝詛 ‖280

呂子論學 ‖282

治藥捷法 ‖284

燕非強國 ‖286

水旱祈禱 ‖289

欒城和張安道詩 ‖291

饒州風俗 ‖293

徙木僨錶 ‖295

草駒聾蟲 ‖297

久而俱化 ‖298

莆田荔枝 ‖300

歐陽公辭官 ‖302

魏冉罪大 ‖304


精彩書摘

《浮生六記》


時當六月,內室炎蒸,幸居滄浪亭愛蓮居西間壁,闆橋內一軒臨流,名曰“我取”,取“清斯濯纓,濁斯濯足”意也。簷前老樹一株,濃陰覆窗,人畫俱綠。隔岸遊人往來不絕。此吾父稼夫公垂簾宴客處也。稟命吾母,攜蕓消夏於此。因暑罷綉,終日伴餘課書論古,品月評花而已。蕓不善飲,強之可三杯,教以射覆為令。自以為人間之樂,無過於此矣。

一日,蕓問曰:“各種古文,宗何為是?”餘曰:“《國策》《南華》取其靈快,匡衡、劉嚮取其雅健,史遷、班固取其博大,昌黎取其渾,柳州取其峭,廬陵取其宕,三蘇取其辯,他若賈、董策對,庾、徐駢體,陸贄奏議,取資者不能盡舉,在人之慧心領會耳。”

蕓曰:“古文全在識高氣雄,女子學之恐難入彀,唯詩之一道,妾稍有領悟耳。”餘曰:“唐以詩取士,而詩之宗匠必推李、杜,卿愛宗何人?”蕓發議曰:“杜詩錘煉精純,李詩瀟灑落拓;與其學杜之森嚴,不如學李之活潑。”餘曰:“工部為詩傢之大成,學者多宗之,卿獨取李,何也?”蕓曰:“格律謹嚴,詞旨老當,誠杜所獨擅。但李詩宛如姑射仙子,有一種落花流水之趣,令人可愛。非杜亞於李,不過妾之私心宗杜心淺,愛李心深。”

餘笑曰:“初不料陳淑珍乃李青蓮知已。”蕓笑曰:“妾尚有啓濛師白樂天先生,時感於懷,未嘗稍釋。”餘曰:“何謂也?”蕓曰:“彼非作《琵琶行》者耶?”餘笑曰:“異哉!李太白是知己,白樂天是啓濛師,餘適字三白,為卿婿,卿與‘白’字何其有緣耶?”蕓笑曰:“白字有緣,將來恐白字連篇耳(吳音呼彆字為白字)。”相與大笑。

餘曰:“卿既知詩,亦當知賦之棄取。”蕓曰:“《楚辭》為賦之祖,妾學淺費解。就漢、晉人中調高語煉,似覺相如為最。”餘戲曰:“當日文君之從長卿,或不在琴而在此乎?”復相與大笑而罷。

譯?文

當時是六月,室內就像是蒸爐一樣悶熱,幸好我住在滄浪亭愛蓮居西麵的屋子,闆橋內有一間臨河的軒室,名叫“我取”,取“清斯濯纓,濁斯濯足”之意,即水清則洗冠帶,水濁則洗足的意思。屋簷前有一棵老樹,枝繁葉茂,把窗戶都遮住瞭,綠蔭照得人的臉看起來也是綠的。對岸人來人往,那是我的父親垂下簾幕宴請賓客的地方。我求得母親的允許後,帶蕓來此地避暑。並且因為天熱,我讓她放下刺綉活計,整日陪伴我讀書,談論古今,品月評花。蕓不善於喝酒,最多能喝三杯,我又教她投壺射覆的遊戲。當時隻覺得人間的快樂,再沒有比這更美好的瞭。

有一天,蕓問我:“各種古文學派,學習哪一傢纔好呢?”我迴答說:“學習《國策》《南華》的靈快,匡衡和劉嚮的著作的高雅,司馬遷和班固的著作的博大,韓愈作品的渾厚,柳宗元作品的峭立,歐陽修作品的跌宕,三蘇作品的雄辯,賈誼和董仲舒的策對、庾信和徐陵的駢體以及陸贄的上奏和議論,能夠學習的東西不勝枚舉,關鍵在於人們對他們學問的理解和領會。”

蕓說:“古代的文章全在於見識高遠,氣魄雄偉,女子學習起來很難深入而精通,隻有詩這種文體,我稍微有點兒領悟罷瞭。”我說:“唐代以詩賦選拔人纔,而寫詩的人中最有名的要數李白和杜甫瞭,你推崇哪一位呢?”

蕓議論道:“杜甫的詩語言錘煉精準,李白的詩灑脫自由;與其學習杜詩的格律嚴謹,還不如學李詩的性情活潑。我說:“杜甫為詩之集大成者,學者大多崇拜他。而你為什麼獨獨喜歡李白的詩呢?”蕓說:“論格律嚴謹、用詞老練,這些固然是杜甫所擅長的,但是李詩宛如神仙妃子,有一種落花流水的韻味。並不是杜甫的詩歌沒有李白的詩好,隻不過我個人更加喜歡李詩罷瞭!”

我笑著說:“我真沒想到淑姐是李白的知己呢!”蕓說:“我的啓濛老師是白居易,我常常感念於懷,從不曾放下。”我問:“這怎麼說呢?”蕓說:“他不是寫瞭《琵琶行》嗎?”我笑著說:“這也太神奇瞭,李白是你的知己,白居易是你的啓濛老師,我恰好字‘三白’,也是你的夫君,你與‘白’字可真是有緣啊!”蕓笑著說:“與‘白’字有緣,可能將來會‘白’(彆)字連篇啊!”我們便一起哈哈大笑起來。

我說:“你既然理解詩歌,也應當瞭解賦的取捨之處吧?”蕓說:“《楚辭》是賦的鼻祖,我學識淺薄,不能理解。就漢朝和晉代的辭調高雅、語言精練來說,我覺得司馬相如的賦最好。”我開玩笑說:“當初卓文君會嫁給司馬相如,大概不是因為琴,而是因為司馬相如寫的賦好吧?”我們又大笑不止。

評?析

炎炎夏日,作者和妻子居住在河柳臨窗的閣樓之上,遠看舟船行人,風景如畫,自是人間一樂。時光長河中,從古代走到現代,夫妻之間沒有名利之心,且能夠一起談詩論文的能有幾人?他們的話題從《戰國策》到《史記》,從《漢書》到《離騷》,從唐宋詩詞到兩漢文賦,詩情雅趣讓人羨慕不已。


離餘傢半裏許,醋庫巷有洞庭君祠,俗呼水仙廟。迴廊麯摺,小有園亭。每逢神誕,眾姓各認一落,密懸一式之玻璃燈,中設寶座,旁列瓶幾,插花陳設,以較勝負。日惟演戲,夜則參差高下,插燭於瓶花間,名曰“花照”。花光燈影,寶鼎香浮,若龍宮夜宴。司事者或笙簫歌唱,或煮茗清談,觀者如蟻集,簷下皆設欄為限。餘為眾友邀去,插花布置,因得躬逢其盛。

歸傢嚮蕓艷稱之,蕓曰:“惜妾非男子,不能往。”餘曰:“冠我冠,衣我衣,亦化女為男之法也。”於是易髻為辮,添掃蛾眉,加餘冠,微露兩鬢,尚可掩飾,服餘衣,長一寸又半;於腰間摺而縫之,外加馬褂。蕓曰:“腳下將奈何?”餘曰:“坊間有蝴蝶履,大小由之,購亦極易,且早晚可代撒鞋之用,不亦善乎?”蕓欣然。

及晚餐後,裝束既畢,效男子拱手闊步者良久,忽變卦曰:“妾不去矣,為人識齣既不便,堂上聞之又不可。”餘慫恿曰:“廟中司事者誰不知我,即識齣亦不過付之一笑耳。吾母現在九妹丈傢,密去密來,焉得知之。”蕓攬鏡自照,狂笑不已。

餘強挽之,悄然徑去,遍遊廟中,無識齣為女子者。或問何人,以錶弟對,拱手而已。最後至一處,有少婦幼女坐於所設寶座後,乃楊姓司事者之眷屬也。蕓忽趨彼通款麯,身一側,而不覺一按少婦之肩,旁有婢媼怒而起曰:“何物狂生,不法乃爾!”餘欲為措詞掩飾,蕓見勢惡,即脫帽翹足示之曰:“我亦女子耳。”相與愕然,轉怒為歡,留茶點,喚肩輿送歸。

譯?文

距離我傢半裏路的醋庫巷,有一個洞庭君(即太湖神)祠堂,當地老百姓都叫它“水仙廟”。裏麵迴廊麯麯摺摺,還有小園亭。每次到瞭太湖神的誕辰日,各姓宗族都在此各占一角落,密密懸掛清一色的玻璃燈,中間設有寶座,兩旁各擺放一幾案,案上擺放插花花瓶,大傢都暗中比賽,看誰傢布置得最好看。白天隻是演戲,晚上則在花瓶間插上蠟燭,美其名曰 “花照”。花光燈影,寶鼎香浮,就好像在龍宮裏設宴。主事的人或笙簫歌唱,或煮茶聊天,觀看的人就像螞蟻聚集在一起,屋簷下設置瞭圍欄作界限。我被朋友遨請去幫助擺放插花,所以纔有榮幸親眼看到裏麵的盛況。

迴到傢後,我對蕓生動地描述瞭當時的盛況,蕓說:“可惜我不是男子,不能去啊!”我說:“你戴上我的帽子,穿上我的衣服,女扮男裝就可以去瞭啊。”於是,我讓她把發髻編成長辮,又畫粗瞭眉毛,戴上我的帽子,雖稍露鬢角,但這樣就可掩飾過去瞭。然後,她穿我的長衫,長瞭一寸半,就在腰間打個摺再縫起來,外邊套上一件馬褂。蕓又問:“那下邊的小腳可怎麼辦?”我說:“作坊裏有蝴蝶鞋賣,大小號都有,買來十分方便,而且早晩還能夠當作拖鞋用,不是很好嗎?”蕓高興地同意瞭。

晚飯後,穿戴好,蕓模仿男子拱手闊步走瞭很久。忽然她變卦瞭,說:“我不去瞭,要是叫人認齣來多不方便,讓父母親知道瞭也不好。”我一直鼓勵她說:“廟裏掌事人都認識我,即使他們認齣你來也不過笑笑就好瞭。我母親現在在九妹夫傢裏,我們悄悄齣去,再悄悄迴來,她怎麼會知道呢?”蕓拿著鏡子照著自己大笑不止。

我強挽著她的胳膊悄悄齣去瞭,在逛廟的時候,沒有人看齣她是個女子。有的人問起是誰,我就說是我的錶弟,蕓隻需要拱手迴禮就好瞭。最後走到一個地方,有一個年輕夫人和一個小女孩坐在寶座的後麵,她就是楊管事的傢眷。蕓突然走過去和他們打招呼,身子一側,不由地按瞭一下年輕夫人的肩膀,旁邊的丫鬟立刻生氣地站起來罵道:“哪傢小子,這麼不懂規矩?”我正想為蕓遮掩道歉,蕓看對方態度惡劣,立即脫下帽子,翹起三寸金蓮給她們看,並說:“我也是女子呀!”對方看瞭看,感到很是驚訝,最後轉怒為歡,挽留我們吃瞭茶水和點心,並喚轎子把我們送迴傢瞭。

評?析

這裏寫的是洞庭盛會,瀋復童心未泯,讓妻子陳蕓女扮男裝一起去逛廟會,夫妻兩人率性而為,哪管什麼世俗的目光。


餘勉強慰之曰:“卿病八年,懨懨欲絕者屢矣,今何忽作斷腸語耶?”蕓曰:“連日夢我父母放舟來接,閉目即飄然上下,如行雲霧中,殆魂離而軀殼存乎?”

餘曰:“此神不收捨,服以補劑,靜心調養,自能安痊。”蕓又欷歔曰:“妾若稍有生機一綫,斷不敢驚君聽聞。今冥路已近,苟再不言,言無日矣。君之不得親心,流離顛沛,皆由妾故,妾死則親心自可挽迴,君亦可免牽掛。堂上春鞦高矣,妾死,君宜早歸。如無力攜妾骸骨歸,不妨暫厝於此,待君將來可耳。願君另續德容兼備者,以奉雙親,撫我遺子,妾亦瞑目矣。”言至此,痛腸欲裂,不覺慘然大慟。餘曰:“卿果中道相捨,斷無再續之理,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耳。”蕓乃執餘手而更欲有言,僅斷續疊言“來世”二宇,忽發喘口噤,兩目瞪視,韆呼萬喚已不能言。痛淚兩行,涔涔流溢,既而喘漸微,淚漸乾,一靈縹緲,竟爾長逝!時嘉慶癸亥三月三十日也。當是時,孤燈一盞,舉目無親,兩手空拳,寸心欲碎。綿綿此恨,曷其有極!承吾友鬍省堂以十金為助,餘盡室中所有,變賣一空,親為成殮。

嗚呼!蕓一女流,具男子之襟懷纔識。歸吾門後,餘日奔走衣食,中饋缺乏,蕓能縴悉不介意。及餘傢居,惟以文字相辯析而已。卒之疾病顛連,賫恨以沒,誰緻之耶?餘有負閨中良友,又何可勝道哉!奉勸世間夫婦,固不可彼此相仇,亦不可過於情篤。話雲“恩愛夫妻不到頭”,如餘者,可作前車之鑒也。

譯?文

我強忍著悲傷說:“你患病已經八年,病得快要活不下去有多次瞭,可還是挺過來瞭,今天怎麼忽然說起這些傷心斷腸的話呢?”蕓說:“連日來,我夢見我父母派船來接我,閉上眼睛便感覺身子在上下漂浮,像是在雲霧中行走。大概是魂魄已經離開,而隻留下瞭軀殼瞭吧?”我說:“你這是魂不守捨,服用補藥,靜下心來休養,自然就能夠痊愈。”蕓又哭著說:“要是我還有一綫生機,我也不敢讓你受驚聽到這些話。如今我的死期將至,要是現在還不說,以後就沒有機會對你說瞭。你得不到父母的喜歡而顛沛流離在外,都是我造成的。我死後,他們的心自然可以挽迴,你也就沒有什麼好牽掛的瞭。公公婆婆歲數大瞭,你應該早些迴傢盡孝。如果夫君沒有能力把我的遺骨帶迴去,可以暫時淺埋在這裏,以後再想辦法。希望你再續娶一個德貌兼備的女子,以侍奉父母雙親,把我的孩子撫養成人,這樣我死也可以瞑目瞭。”說到這裏,我倆悲痛欲絕,大哭起來。我說:“如果你真的半路離開我,我斷然沒有續娶的道理,何況‘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啊!”蕓拉著我的手像是還有話說,但隻是斷斷續續重復著“來世”二字。突然,她發齣喘息聲,緊閉著嘴,瞪起兩眼緊緊看著我,任憑我怎麼呼喚她,她也無法齣聲。隻有她臉上悲痛流下的兩行眼淚,接著,她的喘息聲減弱,眼淚也漸漸乾瞭,而她的靈魂已經飄然離去,她就這麼離開人世瞭!那時正是嘉慶癸亥年(1803年)三月三十日。當時,我孑然一身,隻有孤燈相伴,舉目無親,兩手空空,寸心欲碎。我內心的痛苦綿綿不絕,什麼時候纔是個盡頭啊!

多虧瞭朋友鬍肯堂資助我十兩銀子,我將室內所有的東西變賣一空,親自為蕓入殮喪事。嗚呼!蕓雖是個女子,卻有著男子的胸襟和纔識!自從她嫁到我傢,我每天都在為生計奔波,缺衣少食,可她卻毫不介意。我在傢的時候,也隻是跟我互相辯論欣賞詩文罷瞭。最後她身患重病,顛沛流離,帶著遺憾去世,這是誰造成的呢?我對這位閨中良友的虧欠,又怎能說得完呢?我勸人世間的夫妻,固然不能相互仇視,但也不能過於深情。俗話說“恩愛夫妻不到頭”,像我這樣,可以作為前車之鑒啊!

評?析

陳蕓知書達理,瀋復重情重義,夫妻倆相敬如賓,可惜恩愛夫妻不長久。蕓娘之逝,令人傷悲,兒女不得見,客死異鄉,猶自遺言切切,令人心酸難耐,而瀋復則是舉目無親,最後得到朋友的幫助,纔將妻子安葬。這其中的悲傷與無奈,豈“前車之鑒”四字瞭得?


《閑情偶寄》


密針綫

原典

編戲有如縫衣,其初則以完全者剪碎,其後又以剪碎者湊成。剪碎易,湊成難,湊成之工,全在針綫緊密。一節偶疏,全篇之破綻齣矣。每編一摺,必須前顧數摺,後顧數摺。顧前者,欲其照映,顧後者,便於埋伏。照映埋伏,不止照映一人、埋伏一事,凡是此劇中有名之人、關涉之事,與前此後此所說之話,節節俱要想到,寜使想到而不用,勿使有用而忽之。吾觀今日之傳奇,事事皆遜元人,獨於埋伏照映處,勝彼一籌。非今人之太工,以元人所長全不在此也。若以針綫論,元麯之最疏者,莫過於《琵琶》。無論大關節目背謬甚多,如子中狀元三載,而傢人不知;身贅相府,享盡榮華,不能自遣一僕,而附傢報於路人;趙五娘韆裏尋夫,隻身無伴,未審果能全節與否,其誰證之?諸如此類,皆背理妨倫之甚者。再取小節論之,如五娘之剪發,乃作者自為之,當日必無其事。以有疏財仗義之張大公在,受人之托,必能終人之事,未有坐視不顧,而緻其剪發者也。然不剪發,不足以見五娘之孝。以我作《琵琶》,《剪發》一摺亦必不能少,但須迴護張大公,使之自留地步。吾讀《剪發》之麯,並無一字照管大公,且若有心譏刺者。據五娘雲:“前日婆婆沒瞭,虧大公周濟。如今公公又死,無錢資送,不好再去求他,隻得剪發”雲雲。若是,則剪發一事乃自願為之,非時勢迫之使然也,奈何麯中雲:“非奴苦要孝名傳,隻為上山擒虎易,開口告人難。”此二語雖屬恒言,人人可道,獨不宜齣五娘之口。彼自不肯告人,何以言其難也?觀此二語,不似懟怨大公之詞乎?然此猶屬背後私言,或可免於照顧。迨其哭倒在地,大公見之,許送錢米相資,以備衣衾棺槨,則感之頌之,當有不啻口齣者矣,奈何麯中又雲:“隻恐奴身死也,兀自沒人埋,誰還你恩債?”試問公死而埋者何人?姑死而埋者何人?對埋殮公姑之人而自言暴露,將置大公於何地乎?且大公之相資,尚義也,非圖利也,“誰還恩債”一語,不幾抹倒大公,將一片熱腸付之冷水乎?此等詞麯,幸而齣自元人,若齣我輩,則群口訕之,不識置身何地矣!予非敢於仇古,既為詞麯立言,必使人知取法,若扭於世俗之見,謂事事當法元人,吾恐未得其瑜,先有其瑕。人或非之,即舉元人藉口,烏知聖人韆慮,必有一失;聖人之事,猶有不可盡法者,況其他乎?《琵琶》之可法者原多,請舉所長以蓋短。如《中鞦賞月》一摺,同一月也,齣於牛氏之口者,言言歡悅;齣於伯喈之口者,字字淒涼。一座兩情,兩情一事,此其針綫之最密者。瑕不掩瑜,何妨並舉其略。然傳奇一事也,其中義理分為三項:麯也,白也,穿插聯絡之關目也。元人所長者止居其一,麯是也,白與關目皆其所短。吾於元人,但守其詞中繩墨②而已矣。

譯 文

編戲就像縫衣服一樣,起初是把整塊的布料剪碎,然後是把剪碎的布料縫成衣服。把布剪碎十分容易,再縫閤成衣服就很難瞭。縫閤的功夫,全在於針綫緊密;一處偶然的疏忽,整篇戲麯的破綻就顯露無疑。每編一摺戲,都必須既要照顧到前麵幾摺,又要照顧到後麵幾摺。照顧前麵幾摺,是為瞭能讓後麵的能照應前麵的;照顧後麵幾摺,是為瞭使前麵幾摺能為後麵做好埋伏。照應和埋伏,不隻是照應、埋伏一個人、一件事,這個戲中有名字的所有人和涉及的所有事,以及此前和此後說的所有話,樣樣都要想到。寜可使想到的不用照應,也不要使應該照應的被忽略。我看到現在的一些傳奇,各個方麵都不如元代作者,僅僅在埋伏照應方麵比元代作者強一些。並非現在的作者太工巧,而是元代人所擅長的並不在此。若用縫衣服的針綫來做比喻,元麯中最粗疏的莫過於《琵琶記》,情節無論大小,乖違荒謬的地方很多,比如,兒子中瞭狀元已經三年,而傢人卻不知道;趙伯喈入贅相府,享受所有的榮華富貴,卻不能派遣一個僕人,而是請路人給傢人帶信;趙五娘韆裏尋夫,隻身一人,無人做伴,不清楚她能否保全節操,誰能為她證明?諸如此類,都是特彆明顯地有違常理和人倫的地方。再從小的情節來看,比如,趙五娘剪頭發的事,是作者杜撰的,以當時的情節發展來看必定不會發生這樣的事。這是因為有仗義疏財的張大公在場,他受人之托,一定會忠人之事,不可能坐視不管,而讓五娘剪發的事情發生。然而不剪發便不足以錶現五娘的孝心,即便是我來寫《琵琶記》,《剪發》這一摺也絕對不能少,但是我一定會照應迴護張大公,使情節留有餘地。我在讀《剪發》一摺的麯辭時發現,並沒有一個字照應迴護張大公,而且仿佛還有諷刺他的心思。據趙五娘說:“前些日子婆婆死瞭,多虧張大公周濟。現在公公又死去,沒有錢齣葬他,不好再次去求大公,隻能把頭發剪瞭。”如果真是這樣,那麼剪發這件事,就是五娘自願為之,而不是情勢逼迫她這樣做;那為何麯辭中還要說“不是奴傢苦求孝名流傳,隻因上山擒虎容易,開口求人難”這樣的話呢?這兩句話雖然說是常言,誰都能說,隻是不適閤趙五娘來說。是她自己不肯告訴彆人自己需要幫助,為什麼又要說“告人難”呢?看這兩句話,難道不像是怨恨大公的言辭嗎?然而,這兩句話還可以算是她私底下說的,或許可以免於照應。等到她哭倒在地上,大公看到她,許諾送錢送米資助,以供(齣葬的)衣服和棺木,那麼此時五娘應該有說不完的感激贊揚的話瞭,為何麯辭中還要說:“隻怕奴傢死瞭也沒有人埋,誰來償還你的恩情債啊?”那麼試問:五娘的公公死後是誰齣錢埋葬的?婆婆死後又是誰齣錢埋葬的?麵對齣錢埋葬自己公婆的人,還說自己身死沒有人埋,這是將大公置於何地呢?而且張大公齣錢相助,是崇尚大義,而不是貪圖自己的私利啊!“誰還恩債”這句話,不是幾乎把大公一筆抹殺,給大公的一片熱心上潑冷水嗎?這樣的詞麯,幸好是齣自元代人,如果齣自我們這輩人,那必定會被眾人嘲笑,不知道該置身何地瞭!我並不敢輕視古人,既然我要為詞麯立論,就一定要讓人知道怎樣取法;倘若拗不過世俗之見,認為各個方麵都要效法元代作傢,我恐怕還沒有學到它的優點,就先學到瞭它的缺點。有人可能非難我,說我舉元代作傢的不足來說事,卻不知聖人韆慮,必有一失;聖人做的事,仍有不能完全效法的,何況彆的人呢?《琵琶記》中能拿來效法學習的地方原本有很多,我列舉它的長處來掩沒它的不足之處,比如《中鞦賞月》一摺中,麵對同樣一輪明月,牛氏之口所說的每一句都是歡樂喜悅;蔡伯喈之口所說的每個字都透露齣淒涼之感;同處一座,卻有兩種情緒,兩種情緒都來自於同一種事物,這就是其針綫最密之處。《琵琶記》瑕不掩瑜,何不一起列舉齣其瑕瑜的大略呢。然而,作傳奇是一件事,其中的內容分為三項:麯詞,念白,前後穿插聯絡的情節。元代作者所擅長的隻占其中一項,就是麯詞,而念白和前後穿插聯絡的情節,元代作者並不擅長。對於元人的作品,我們隻需要遵守其麯詞創作的法則就行瞭。

評 析

密針綫是一個極妙的比喻。可以數一數世界名牌服裝的縫綫,每一寸縫幾針的數目都是相同的,並且絲毫不差。這也印證瞭李漁的“編戲如縫衣”的理論。“縫衣”有一個“剪碎”“湊成”的過程,然而,“湊成之工,全在針綫緊密”,不然“一節偶疏,全篇之破綻齣矣”。

其實,這個道理普遍適用。無論是工作,做事,一個環節就是過程,每個過程的完成都需要當事人用心地設計,精心地去做。這就是說工作的好壞都是一點一滴積纍而成的。個人的名譽也是一事一事地樹立起來的。


廳壁

原 典

廳壁不宜太素,亦忌太華。名人尺幅自不可少,但須濃淡得宜,錯綜有緻。予謂裱軸不如實貼。軸慮風起動搖,損傷名跡,實貼則無是患,且覺大小鹹宜也。實貼又不如實畫,“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州”,自是高人韻事。予齋頭偶仿此製,而又變幻其形,良朋至止,無不耳目一新,低迴留之不能去者。

因予性嗜禽鳥,而又最惡樊籠,二事難全,終年搜索枯腸,一悟遂成良法。乃於廳旁四壁,倩四名手,盡寫著色花樹,而繞以雲煙,即以所愛禽鳥,蓄於虯枝老乾之上。畫止空跡,鳥有實形,如何可蓄?曰:不難,蓄之須自鸚鵡始。

從來蓄鸚鵡者必用銅架,即以銅架去其三麵,止存立腳之一條,並飲水啄粟之二管。先於所畫鬆枝之上,穴一小小壁孔,後以架鸚鵡者插入其中,務使極固,庶往來跳躍,不緻動搖。鬆為著色之鬆,鳥亦有色之鳥,互相映發,有如一筆寫成。良朋至止,仰觀壁畫,忽見枝頭鳥動,葉底翎張,無不色變神飛,詫為仙筆;乃驚疑未定,又復載飛載鳴,似欲翱翔而下矣。諦觀熟視,方知個裏情形,有不抵掌叫絕,而稱巧奪天工者乎?

若四壁盡蓄鸚鵡,又忌雷同,勢必間以他鳥。鳥之善鳴者,推畫眉第一。然鸚鵡之籠可去,畫眉之籠不可去也,將奈之何?予又有一法:取樹枝之拳麯似龍者,截取一段,密者聽其自如,疏者網以鐵綫,不使太疏,亦不使太密,總以不緻飛脫為主。蓄畫眉於中,插之亦如前法。此聲方歇,彼喙復開;翠羽初收,丹晴復轉。因禽鳥之善鳴善啄,覺花樹之亦動亦搖;流水不鳴而似鳴,高山是寂而非寂。座客彆去者,皆作殷浩書空,謂咄咄怪事,無有過此者矣。

譯 文

廳堂的牆壁不應該太樸素,也忌諱太奢華。名人的字畫,自然是不可少的,但也應當濃淡得宜,錯落有緻。我覺得把字畫裱成圖軸不如直接貼在牆上。考慮到畫軸被風吹動會損壞瞭名人的手跡,直接貼在牆上就不必有這個擔心瞭,而且大大小小的字畫都適閤這樣做。直接貼在牆上又不如直接畫在牆上,顧愷之曾經在滄州滿壁作畫,這自然是高人的風雅韻事。我書房裏麵曾經仿照過這個方法,又變化瞭形狀,朋友來到看見瞭,無不感覺耳目一新,流連不忍離去。

因為我生性喜歡養鳥,卻又極討厭用鳥籠,這事很難兩全。於是終年苦苦思索,終於悟齣瞭一個好辦法。我請來四位名傢高手,在廳屋的四麵牆上畫滿各種顔色的花草樹木,又加上繚繞的雲煙,再把我喜愛的鳥養在盤麯的老樹乾上。畫是假的,鳥卻是真的,怎麼能喂養呢?我說這不難,要養就先從養鸚鵡開始。

從來養鸚鵡的人一定要使用銅架,我把銅架三麵去掉,隻留下鸚鵡立腳的一條,和喝水啄食的兩條管子。先在所畫的鬆枝上,鑽一個小孔,再把銅架掛上去,一定要把它插牢固瞭,使鸚鵡在跳動時,銅管不至於搖動。鬆樹是著瞭顔色的鬆樹,鳥是有瞭顔色的鳥,互相映襯,有如一筆畫成的。好朋友來我傢裏,抬頭看壁畫,突然看到枝頭有小鳥在跳躍,葉子底下有翅膀在扇動,無不神飛色變,驚嘆為神筆,沒等他們迴過神來,鳥又開始飛翔鳴叫,仿佛想要從牆上飛下來。再仔細觀察,纔看明白其中的情形,哪有不拍掌叫絕,贊稱巧奪天工的呢?

如果四麵牆上養的都是鸚鵡,為瞭忌諱雷同,其間一定兼養一些其他的鳥。鳥兒當中畫眉是最擅長鳴叫的。可是養鸚鵡的籠子可以除去,想要養畫眉的籠子也可除去,這可怎麼辦呢?我又想瞭一個辦法:找一根像蜷麯的樹枝,截取一段,枝葉密集的地方,聽其自然,稀疏的地方用鐵絲編成網,不要讓它太稀也不要太密,總之鳥飛不齣去就可以瞭。像前麵所說的把它插在牆上,把畫眉鳥養在裏麵。這隻鳥的叫聲剛停下來,那隻鳥又開始鳴叫瞭;這裏小鳥剛剛收起翅膀,那兒小鳥又探齣頭來。由於小鳥喜歡叫喜歡啄,讓人覺得花樹似乎也在搖擺不定,流水不發齣聲音好像也在流動而發齣聲音,高山本是寂靜的好像也不那麼安靜。離去的客人,無不驚嘆不已,都說這真是怪事,沒有什麼比這更奇妙的瞭。

評 析

在廳屋的四麵牆上畫滿各種顔色的花草樹木,加上繚繞的雲煙,再把鳥養在盤麯的老樹乾上。畫是假的,鳥是真的,這可以說是妙造自然瞭。有情緻的人一定會嘆服李漁的神奇想法吧,是不是看過這篇文章,都會有動手改造自己的居室的衝動呢?

......


用户评价

评分

很棒很棒很棒很棒很棒很棒很棒很棒!

评分

看过电子版的东坡志林,很好看,于是买来实体书看。好多名篇都出自这本东坡志林。书的质量也很好。

评分

实物与图片相符,价廉物美,印刷纸张不错,是一次愉快的购物。

评分

优秀的中国文化,值得每个人阅读。

评分

是精装的书,文言文翻译成白话文,好读,好理解。

评分

不错不错!

评分

哈哈红红火火恍恍惚惚哈哈哈哈

评分

读书是人生最大的一件快乐的事情。京东购书,让我放心。

评分

作家的散文随笔代表作品,包括《浮生六记》《闲情偶寄》《容斋随笔》《世说新语》《陶庵梦忆》《东坡志林》《小窗幽记》《幽梦影》《阅微草堂笔记》等。本套丛书以经典版本为核校底本进行注译及评析,尽量做到全面、准确、通俗易懂,同时本书搭配精美插图,采用双色印刷、精装装订,是不可多得的珍藏佳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