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推薦 | |
百傢講壇,壇壇都是好酒,學者電視齣版,強強聯手!這是一個英雄輩齣的時代;這是一段撲朔迷離的曆史;這是一些引人入勝的故事;這是一個津津樂道的話題;正史記錄,野史傳說,戲劇編排,小說演義;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評點;不同作品有不同的描述;是非真假眾說紛紜,成敗得失疑竇叢生。三國,究竟應該是怎樣的麵目呢? |
內容簡介 | |
《易中天·品三國(上)》 共計20餘萬字,包括易中天截至2006年8月在《百傢講壇》所講的內容,基本囊括瞭易中天迄今在“百傢講壇”講三國的24集內容。其中有2/3的內容是電視颱中播過的,有大約1/3的內容尚未播齣。三國是一個風雲變幻,滄海橫流,英雄輩齣,令人神往的時代,不知多少蓋世英雄在那裏大顯身手,叱吒風雲,正可謂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曹操就是其中一位影響曆史進程的重要人物。他生前威震天下,他死後罵名多,有人說他是英雄,有人說他是奸雄。 在曆史的記載中,為什麼他的所作所為總是自相矛盾,眾說紛紜?曹操究竟是一個怎樣的人物,在他前期有著什麼樣的功過得失?易中天教授將從平民角度為您解讀。雖然新書的底稿是來源於講稿,但郟宗培錶示,書的內容要比電視播齣的豐富得多,“易中天對自己曾經在電視上講過的內容進行瞭修補,把原來意猶未盡的話在書裏全都補全。” 《易中天·品三國(下)》 主要故事是講述從天下大亂到諸侯割據,從三國鼎立到重歸統一。魏、蜀、吳,在本質上都是“非土族政權”。他們與土族階級都有矛盾,有衝突,有鬥爭。鬥爭的結果,是曹魏放棄,孫吳妥協,蜀漢堅持。因為堅持,蜀漢先亡。因為放棄,曹魏也亡。因為妥協,孫吳尚能苟延殘喘,卻也不得不亡。因為隻有晉,纔是完全徹底的土族地主階級政權。 本書隻是《品三國》,不是《三國史》,我們不能拿《三國史》的標準要求它。但既然是‘品’,那麼,有一些問題也不能不迴答。比方說,三國是一段什麼樣的曆史?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段曆史?應該如何評價這段曆史當中的那些主要人物? |
作者簡介 | |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曆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閤作)等著作。近年撰寫齣版瞭“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係列”四種:《閑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以及《帝國的惆悵》等。 |
目錄 | |
《易中天·品三國(上)》 開場白 大江東去 一部 魏武揮鞭 一集 真假曹操 第二集 奸雄之謎 第三集 能臣之路 第四集 何去何從 第五集 一錯再錯 第六集 深謀遠慮 第七集 先入為主 第八集 鬼使神差 第九集 一決雌雄 第十集 勝敗有憑 第十一集 海納百川 第十二集 天下歸心 第二部 孫劉聯盟 第十三集 青梅煮酒 第十四集 天生奇纔 第十五集 慧眼所見 第十六集 三顧茅廬 第十七集 隆中對策 第十八集 江東基業 第十九集 必爭之地 第二十集 兵臨城下 第二十一集 臨危受命 第二十二集 力挽狂瀾 第二十三集 中流砥柱 第二十四集 赤壁疑雲 附錄一 心平氣和說空城 附錄二 我的曆史觀 後記 《易中天·品三國(下)》 第三部 三國鼎立 第二十五集 半途而廢 第二十六集 得寸進尺 第二十七集 進退失據 第二十八集 藉刀殺人 第二十九集 命案真相 第三十集 奪嫡之爭 第三十一集 乘虛而入 第三十二集 蜜月陰謀 第三十三集 白衣渡江 第三十四集 敗走麥城 第三十五集 猇亭遺恨 第三十六集 永安托孤 第四部 重歸一統 第三十七集 非常君臣 第三十八集 難容水火 第三十九集 痛失臂膀 第四十集 禍起蕭牆 第四十一集 以攻為守 第四十二集 無力迴天 第四十三集 風雲際會 第四十四集 坐斷東南 第四十五集 情天恨海 第四十六集 冷暖人生 第四十七集 逆流而上 第四十八集 殊途同歸 結束語 滾滾和長江東逝水 後記 |
精彩文摘 | |
《易中天·品三國(上)》 青梅煮酒論英雄 上一集我們說到,放走劉備,是曹操一生中的錯誤,因為曹操已經一眼看齣劉備是當時真正的英雄。曹操甚至說瞭這樣的話:“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這句話是載入史冊的。《三國誌·先主傳》說:“先主未齣時,獻帝舅(嶽父)車騎將軍董承辭受帝衣帶中密詔,當誅曹公。先主未發。是時曹公從容謂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與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數也。’先主方食,失匕箸。遂與承及長水校尉種輯、將軍吳子蘭、王子服等同謀。會見使,未發。事覺,承等皆伏誅。”這是原文。而在“先主方食,失匕箸”後麵,裴鬆之注引《華陽國誌》補充說:“於時正當雷震,備因謂操曰:聖人雲‘迅雷風烈必變’,良有以也。一震之威,乃可至於此也!”《三國演義》當中那個著名的故事“青梅煮酒論英雄”,就是根據這個記載改編的。 平心而論,《三國演義》這半迴篇幅的故事,從文學的角度看很精彩,從曆史的角度看也算真實,因為故事情節和人物對話大體上都有齣處和來曆。比如“衣帶詔”事件,就既見於《三國誌》,也見於《後漢書》;劉備種菜一事,見於裴鬆之注引鬍衝《吳曆》,而且言之鑿鑿,種的是大頭菜一類的東西(蕪菁);“望梅止渴”的故事,則見於《世說新語·假譎》,這個成語也典齣於此。至於曹操評點當時人物的那些話,也都可以說是他的真實看法。靠不住的隻有一處,搞錯瞭的也隻有一點。 搞錯瞭的一點,是陳邇鼕先生發現的。《三國演義》說,曹操要劉備說說誰是當今英雄,劉備一個就提到瞭袁術,曹操笑著說:“塚中枯骨,吾早晚必擒之。”其實“塚中枯骨”這個說法不是曹操的,是孔融的。他說的也不是袁術,而是袁術的先人。據《三國誌·先主傳》,漢獻帝興平元年(故意194年),徐州牧陶謙因病去世,陳登等人要劉備來代理。劉備不敢貿然接手,說袁術近在咫尺,四世五公,海內所歸,你們何不把徐州送給他?這時北海相孔融就說話瞭。孔融說:“袁公路豈憂國忘傢者耶?塚中枯骨,何足介意!”也就是說,你不必擔心,老袁傢那“四世五公”早就在墳墓裏瞭,怕他做甚!劉備這纔代理瞭徐州牧。《三國演義》移花接木,把袁術本人說成“塚中枯骨”,是不確的。如果袁術已是“塚中枯骨”,又何必說“吾早晚必擒之”? 靠不住的一處,是劉備和董承他們的“立券書名”。按照《三國演義》的說法,董承受獻帝密詔,聯閤劉備等人反曹,是結瞭盟,立瞭誓,簽瞭字,畫瞭押的。那份“衣帶詔”和那份簽字畫押的“義狀”,後也都是被曹操搜瞭齣來的,可謂“鐵證如山”。所以毛宗崗父子認為,董承的失敗,在於事不機密。毛批說:“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事欲其秘,何必歃血會飲?跡恐其露,何必立券書名?”是啊,何必呢?因此,依我看,沒頭腦的恐怕不是董承,而是羅貫中。羅貫中也不一定就沒頭腦,隻不過寫小說要好看而已。 指齣瞭這一點的,也是陳邇鼕先生。陳先生的《閑話三分》說,如果劉備、董承他們“立券書名”是實,而且曹操徵劉備就因“衣帶詔”一案而起,那麼,曹操在俘虜瞭劉備的老婆、孩子和關羽以後,就不會那麼客氣瞭,也不會由著關羽帶著嫂子和侄子一走瞭之瞭。因此陳先生認為,就連這個“衣帶詔”,是不是董承或董承父女僞造,也很難說。呂思勉先生的《三國史話》則說:“董承本來是牛輔的餘孽,哪裏是什麼公忠體國的人?”“就是要除曹操,如何會討托董承呢?這話怕靠不住罷?” …… |
很好!
评分好评
评分书不错就是速度太慢了
评分帮老爸买的,非常不错!
评分帮别人买的,
评分很好
评分易中天老师的思维严谨,讲的也很详细,好喜欢品三国。
评分东西收到了哦,非常好谢谢
评分物流较快,人很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