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裝史

中西服裝史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華梅,要彬 著
圖書標籤:
  • 服裝史
  • 中西服裝
  • 服飾文化
  • 時尚史
  • 曆史
  • 文化
  • 藝術
  • 設計
  • 服裝設計
  • 西方服裝
  • 中國服裝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ISBN:9787518007196
版次:1
商品编码:115413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服装高等教育“十二五”部委级规划教材·本科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6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中西服裝史作為一門課程時主要有兩種結構。一是按中國和西方的服裝發展史各自脈絡單列單講二是將中西服裝放在人類社會的曆史進程中同時講。本書屬於後者。
   本書從人類共有的服裝起源以及基本相同的演化軌跡展開,再結閤中西文化風格形成以後的現實,分彆敘述其服裝現象的産生原因以及互為影響的結果,最終形成國際化態勢。
   以各時代中西服裝發展標誌期確立的九章,重點介紹瞭不同階層不同性彆的有代錶性服裝,皆在理清人類文化曆程的演進和不同民族獨有的創作思維與藝術風格。由於涵蓋麵太大,而教材本身又有局限,故而隻能擇其重中之重。本書采用的中西並列方式,有助於進行同期比較,符閤全球化理念需求。

內容簡介

   本書從人類共有的服裝起源以及基本相同的演化軌跡展
  開,結閤中西文化風格形成以後的現實,采用中西並列方
  式,分彆敘述其服裝現象的産生原因以及互為影響的結果,
  重點介紹瞭不同時期、不同階層、不同性彆的代錶性服裝,
  旨在厘清人類服裝文化曆程的演進和不同民族獨有的服裝創
  作思維與藝術風格,有助於進行同期比較,符閤全球化理念
  需求。

作者簡介

華梅,天津師範大學教授,華梅服飾文化學研究所所長,天津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原院長。1983年起從事中國服裝史教學,1994年創建服飾文化學新學科。至今齣版專著56部,代錶著作有《人類服飾文化學》《服飾與中國文化》《中國服裝史》《華梅看世界服飾——古韻意大利》《新中國60年服飾路》等。多部著作被翻譯成英文、法文、日文、韓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等在國外發行。先後應邀為日本奈良國立女子大學、法國裏昂國立時裝設計大學、巴黎法蘭西時裝學院、新西蘭服裝設計研究院、泰國藍實大學等講授中國服飾文化。主持三項國傢級社科基金和教育部人文項目,主講國傢級精品資源共享課《中西服裝史》。

精彩書評

  華梅,女,1951年生於天津市,祖籍無锡。現為天津師範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院長、教授、師大華梅服飾文化學研究所所長。國傢人事部授銜“有突齣貢獻中青年專傢”,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1997年天津市勞動模範,1998年全國教育係統巾幗建功標兵、全國教育係統勞動模範、全國模範教師。現任全國政協委員。國際服飾文化學會會員。
  目
  錄
  1基本內容
  1 基本內容
   1977年起在天津美術學院任中國工藝美術史課,1983年起開始中國服裝史教學,《中西服裝史》課程2007年被評為天津市級精品課程,2009年獲批為國傢精品課。
  
   1994年創建服飾文化學新學科。至今齣版專著41部,主編三部專集和八套叢書,《中國服裝史》自1989年齣版,至2007年再版印刷22次,為國傢“十一五”規劃教材。同為這套國傢教材的還有華梅著《西方服裝史》、《服裝美學》、《服裝概論》。具有填補空白意義的《中國近現代服裝史》為省部級“十一五”規劃教材,並為天津市社科立項。百萬字《人類服飾文化學》獲第十屆中國圖書奬、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區第11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圖書奬、第三屆國傢圖書奬提名奬、天津市優秀圖書特等奬;四十萬字《服飾與中國文化》獲天津市社會科學成果一等奬,《古代服飾》和《服飾文化叢書》獲天津市社會科學成果三等奬。其服飾教學1997年獲普通高校教學成果天津市一等奬。服裝史論係列教材建設獲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天津市二等奬。多部著作被翻譯成英文、日文、韓文等在國外發行。
  
   2004年起,應邀為日本奈良國立女子大學、新加坡拉薩爾——新航藝術學院、法國裏昂國立時裝設計大學、巴黎法蘭西時裝學院、新西蘭國立理工大學、新西蘭服裝設計研究院、泰國蘭實大學、泰國曼鬆德·昭帕亞皇傢師範大學等講授中國服飾文化。
  
  
  
  
  
  教學工作情況
  
  1.授課情況
  
  教學上,華梅教授始終堅持在第一綫為本科生上課,她對待每一節課都十分嚴謹、認真,從來沒有遲到。32年來,無論颳風下雨,還是傢裏遇到睏難,從未耽誤過一堂課。在課堂上,既堅持傳統授課方法,利用闆書生動授課,同時又以與多媒體交叉的手段進行教學,力求生動、易懂,深入淺齣,讓學生盡可能多地在愉悅中學到知識。主要講授的課程是“中國服裝史”、“服飾文化學”、“中國工藝美術史”等。
  
  2.教學思想與教學內容改革
  
  (1)注重教學內容的更新,與時俱進。
  
  華梅教授在高校從教32年,有著豐富的教學經驗,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她從不因循守舊,而是力求創新,她總是及時瞭解國內外新科研新成果及相關學科的新趨勢與動嚮,結閤教學內容及時給學生補充新知識。她所編寫的教材也是與時俱進、不斷完善,並不斷提齣新觀點、新見解,如《中國服裝史》第一版寫到1949年,第二版又增加一章到1997年,第三版則寫到2007年,增加瞭一章“21世紀初期服裝”。雖說21世紀隻有七八年的時間,但是及時續寫服裝史的確是非常有益的一項教學科研工作。這樣的做法既對學生及時瞭解服裝變遷與流行有很大意義,同時也促進瞭課程的建設。繼1996年服飾文化教學成果獲得全國普通高校教學成果天津市一等奬之後,2009年“服裝史論教材建設”又獲得瞭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天津市二等奬。
  
  (2)理論課不拘泥於形式,堅持以“走進來,帶齣去”的方法,用現場教學的方式增加學生學習理論課的興趣。
  
  服裝史論課的教學屬於理論教學,但為瞭培養學生的綜閤能力,華梅一方麵在自編教材中根據古畫人物畫齣綫描圖,然後讓學生依課程順序臨摹這些服裝插圖,以便學生瞭解掌握各時期的服裝款式,並有效地進行動手能力的培養。另一方麵,在課堂教學以外,華梅教授每年都要帶領本科生走進中國曆史博物館、故宮博物院、天津藝術博物館、楊柳青年畫展覽館等處,結閤實物進行教學,既增加瞭學生的直觀感受,又使得學生對中國文化有瞭更深入而形象的認識,使學生對理論課的學習興趣也得到很大程度改善,從中汲取瞭充足的養分。
  
  (3)堅持以科研帶動教學
  
  為瞭提高理論教學的高度,堅持帶著本科生搞科研,為此華梅教授不辭辛苦地為本科生作專業寫作方麵的輔導,並逐字逐句進行修改,那寫滿紅字的文稿裏麵凝結瞭她無私的品格與辛勤的汗水!本科生中先後有數十名發錶論文於《直麵藝術》、《服飾文化學發展戰略與前景展望論文集》等正式齣版物。這種以華梅教授獨創的采取“乾中學教學方法”,結閤多鼓勵,但時刻不忘嚴格要求的方法,有效地培養瞭學生的毅力與求知欲。
  
  為瞭開拓學生的視野,她一方麵積極聯係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另一方麵還積極組織學生參加各種專業論壇,如“服飾文化與現代化理念”等,讓學生全方位地接觸信息,保證學生掌握第一手資訊。在盡可能的條件下,組織必要的社會實踐,如2009年為天津市參加國慶遊行彩車上人員設計服飾時,除青年教師和研究生外,也大膽地帶上本科生,讓學生在實踐中得到鍛煉。同時著重於教學基地的拓展與使用,本科生收效顯著。
  
  3.教學藝術與方法
  
  (1)教學中注重發揮傳統教學方式的優長,學生們說,華梅老師精神飽滿、富有激情,文字精煉、版式閤理,總能使學生入神地聽講,並學到真正的知識,華梅注重用靈活的教學方法,帶動學生思考,鼓勵學生參與,以使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非常好。
  
  (2)科學、閤理、有效地使用現代教學手段。多年來搜集整理瞭大量的精美幻燈片及相關的紀錄片,並製作瞭全套教學的ppt;組織、搜集、整理瞭大量的教學參考資料的圖書及電子材料;利用網絡優勢,剋服技術難題,將資料上載到配套的網絡課程中,並提供在綫支持,及時迴答師生提齣的問題。教學資源全部開放,學生可以自由下載,擴大教學的範圍。
  
  (3)所講授主要課程全程教學錄像已全部製作完成,並上載到網絡課程上,視頻清晰,分辨率高,可在綫播放,也可下載,便於學生係統地自學和復習。
  
  4.教學成就
  
  (1)由於教學時間已很長,但內容卻不斷更新,而且教學方法逐步改革,教學成果突齣,華梅教授主持建設的“中西服裝史”課程於2007年獲得天津市級精品課程稱號,2009年獲得國傢精品課程的榮譽稱號。
  
  (2)《中國服裝史》、《西方服裝史》、《服裝美學》、《服裝概論》獲批為國傢“十一五”規劃教材。
  
  (3)服裝史論係列教材建設(《中國服裝史》華梅著;《西方服裝史》華梅、要彬著;《服裝美學》華梅著;《服裝概論》華梅、周夢著)獲得2009年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天津市二等奬。
  
  (4)《中國近現代服裝史》獲批為部委級“十一五”規劃教材,2008年,以專著形式齣版。
  
  (5)設計史論係列教材《中國工藝美術史》、《西方工藝美術史》、《現代設計史》、《中國雕塑史》獲批為天津市“十五”規劃重點教材。
  
  (6)《多齣成果,快齣人纔——服飾文化學研究生教學體驗》獲天津市學位與研究生教育工作研討會優秀論文一等奬,2001年。
  
  (7)服飾文化教學成果獲全國普通高校優秀教學成果奬天津市一等奬,1996年。
  
  5.教材建設
  
  (1)堅持以自編教材的不斷完善來推動課程的改革與發展。1983年,國傢教育部開始在全國高校設置服裝設計專業,華梅作為第一批講授中國服裝史的教師首先撰寫“中國服裝史”教材。現用《中國服裝史》就是在華梅教授1983年服裝史課講義的基礎上,經過五年教學實踐,經過四次調研而後正式成書齣版的。1999年修訂再版,至2007年2月,印刷13次。2007年在原來教材基礎上,增加新的內容,再次修訂以國傢“十一五”規劃教材的形式由中國紡織齣版社齣版。2003年4月,日文全譯本在日本白帝社發行。至2006年,已三次印刷。另有韓文版及相近的英文版齣版。
  
  (2)《西方服裝史》2003年齣版,先後重印兩次,2007年修訂再版。
  
  (3)《服裝美學》2003年齣版,2007年修訂再版。
  
  (4)《中國服裝史》、《西方服裝史》、《服裝美學》、《服裝概論》獲批為國傢“十一五”規劃教材。
  
  (5)《中國近現代服裝史》獲批為部委級“十一五”規劃教材,2008年,專著。
  
  (6)主編設計史論係列教材《中國工藝美術史》(兩版分彆在天津人民美術齣版社和天津人民齣版社齣版,華梅著)、《西方工藝美術史》、《現代設計史》(華梅等著)、《中國雕塑史》2005年獲批為天津市“十五”規劃重點教材。
  
  (7)《藝術鑒賞》(組織、主審兼作者)獲批全國高等學校衛生部規劃教材。
  
  6.教學效果
  
  (1)教學效果在全國同行獲得很高評價,特彆是精品課程建設期間,通過網絡、郵件等媒體形式收到國內多名專傢的贊譽(原國傢紡織工業部副部長、中國服裝協會顧問王增敬;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史論教授、博士生導師田自秉;上海東華大學服裝學院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陳建輝;中華全國工商聯紡織服裝商會副會長、中國服裝研究設計中心原副主任、副編審譚安;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染織藝術專傢、教授吳淑生;南京藝術學院工藝美術史論教授、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奬吳山;上海市社聯常委、上海市新學科學會名譽會長、上海社會科學院研究員、同濟大學教授金哲;中南民族大學首席教授、博士生導師彭修銀;西北師範大學美術學院院長、教授嶽嶸琪;西北民族大學美術學院美術史論教授邱立新;山西大學美術學院院長、副教授高興璽;寜波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院長、教授賀雪飛;遼寜大學教授、全國高校美術研究會副會長、中國高教美育研究會前副會長楊恩寰;南開大學哲學係美學專傢、教授童坦;天津美術學院前教務處長、裝飾係教授王傢斌)。主講課程:《中西服裝史》在全國同領域內影響極大,起到瞭示範作用,2009年被評為國傢精品課。
  
  (2)教學32年,她從不照本宣科,高含金量的授課讓學生受益匪淺。不僅如此,她還熱心幫助學生解答課外問題,推薦課外讀物,因而在本院學生中獲得很高評價。各學期生評教成績在學校裏名列前茅。學生如此評價道:老師講課富有激情,圖文並茂,觸類旁通。使我們更加深入的瞭解到中西服飾發展的曆史,深刻的體會到中國的服飾文化有著獨特的韻味,深厚的內涵。
  
  (二)教學梯隊建設
  
  1.重視教學隊伍建設,“中西服裝史”課程組共有6 名教師。在學曆結構上,有4人具有碩士學位。從職稱上看,有教授2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主講教師中的高級職稱人數/主講教師總數>=60%,碩士生導師3人。在年齡結構上,50歲以上的教師1人,40-50歲的教師1人,30-40歲的教師3人,30歲以下1人,形成瞭以中青年為主,老中青結閤的階梯式教學隊伍。課程組成員分彆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天津工業大學、天津師範大學的藝術設計專業,知識結構完善,教學水平高。
  
  2.重視年輕教師教學水平的提高,一方麵親自上颱講授教學方法,另一方麵還堅持每年積極組織展開教學觀摩、教師課件大賽等活動,有力地帶動瞭學院教師的積極性,提高瞭教學水平。
  
  3.重視年輕教師科研水平的提高。為進一步落實科研促教學的方針,華梅教授以身作則積極開展科研活動,並鼓勵年輕人參與,加以專業輔導。近三年內加強研究和總結教學理論與經驗,課程組教師共發錶論文16篇,人均論文5篇,三年內共齣版著作11部,其中由青年教師要彬副教授主編參與的教材3部。
  
  (三)科研工作情況
  
  1.學術地位
  
  作為人類服飾文化學新學科的創建者,在國內外服飾文化研究領域具有較高的學術地位和知名度,現在在多個國內外專傢學術組織中擔任重要工作:
  
  天津市美學學會副理事長兼服飾美學專業委員會主任
  
  天津市美術傢協會藝術理論委員會副主任
  
  天津市形象設計協會高級顧問
  
  寜波市服飾文化研究所名譽所長
  
  天津市美容美發行業協會名譽顧問
  
  中國紡織齣版社編審委員會委員
  
  服裝時報社顧問委員會委員
  
  浙江紡織服裝學院客座教授
  
  陝西服裝職業學院客座教授
  
  2.科研能力與學術成就
  
  (1)科研的主要內容
  
  服飾文化學研究
  
  本方嚮研究重點是站在人類文化學的高度,將服飾文化與其他自然科學結閤在一起,用現代化的方法和理論,從社會、曆史、民俗、經濟等多個方麵去研究服飾文化,使服飾文化成為一門立體的多學科交叉的研究體係,並探索齣一條全新的服飾文化教學與研究之路。進入21世紀以來,需要的科研項目需具全人類的、多學科的,貼近民眾生活的特點,而服飾文化學恰恰具有這些特色。
  
  服飾設計創作研究
  
  以服飾文化研究理論為積澱,結閤現代時尚觀念,理論聯係實踐。或在創新設計中不斷提升理論高度,開拓時尚理念以符閤大眾的服飾審美品味為前提,提高生活質量、審美趣味。2008年,“華梅服飾文化成果展在天津師大建校50周年展齣,同年被南開大學邀請在展齣,2009年赴泰國展齣。
  
  服飾教育理念的研究
  
  結閤實際教學情況,根據市場對服飾設計人纔需求的情況,改革調整教學方法,探索“校企閤作”的新途徑,尋求服飾文化與服飾設計創作服務社會,轉化現實生産力的新方式,使服飾文化教育更靈活,更加適應市場的需求。如與天津市飛尼剋斯服裝有限公司、應大皮衣有限公司等專業單位閤作,開闢教學基地,組織服飾文化通俗讀物等,都從實踐教學中培養瞭學生組織與創新能力。
  
  (2)科研的主要成果
  
  研究的主要課題
  
  《服飾與中國文化》,天津市教委科研立項,2000年
  
  “美術史係列教材”,天津市教委“十五”規劃重點教材,2002年
  
  《中國近現代服飾史》,天津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3年
  
  《藝術鑒賞》,全國高等學校衛生部規劃教材立項,2006年
  
  “服裝史論係列教材”,國傢“十一五”規劃重點教材,教育部,2006年
  
  《中國近現代服裝史》,部委級“十一五”規劃重點教材,教育部,2008年
  
  “中國曆代《輿服誌》研究”,國傢社會科學基金藝術學項目,教育部,2008年
  
  《服飾軍事學》,天津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008年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服裝起源成因
第一節 人類起源學說與服裝成因推論
第二節 人類起源傳說與服裝成因思考
一、 女媧造人與服裝成因的關係
二、 雅典娜披戴盔甲與服裝成因的關係
三、 佛洛夏羽衣與服裝成因的關係
第三節 人類起源考古與服裝成因推斷
一、 岩畫獵舞與服裝成因的關係
二、 齣土飾物與服裝成因的關係
第四節 當代服裝考證與服裝成因定論
第二章 服裝育成時代
第一節 草裙時期
一、 《舊約全書》中的草裙蹤跡
二、 《楚辭》中的草裙影像
第二節 獸皮披時期
第三節 織物裝時期
一、 埃及、中國等地的葛、麻織物
二、 南土耳其等地的毛織物
三、 中國的蠶絲織物
四、 早期織物裝款式剪影
五、 早期佩飾的人為加工
第三章 服裝成形時代
第一節 服裝形態
第二節 服裝類型
一、 貫口式服裝
二、 大圍巾式服裝
三、 上下配套式服裝
四、 首服與足服
五、 佩飾與假發
第四章 服裝定製時代
第一節 中國周代的冠服製度
一、 服裝製度産生的條件與依據
二、 天子公卿冕服形製
三、 王後貴婦禮服規定
第二節 春鞦戰國的深衣與鬍服
第三節 地中海一帶的等級服裝
一、 國王及重臣服裝
二、 王後及貴婦服裝
第五章 服裝交會時代
第一節 中國秦漢服裝
一、 男子袍服與冠履
二、 女子深衣與襦裙
三、 軍戎服裝
四、 服裝色彩與質料特色
第二節 中國魏晉南北朝服裝
一、 漢族男子的衫、巾與漆紗籠冠
二、 漢族女子的衫、襦與華飾
三、 北方民族的褲褶與裲襠
四、 服裝質料、紋樣及色彩
第三節 拜占庭與絲綢衣料
第四節 波斯鎧甲的東傳
第六章 服裝互進時代
第一節 中國隋唐服裝
一、 男子圓領袍衫與襆頭
二、 女子冠服與妝飾
三、 軍戎服裝
第二節 中國宋遼金元服裝
一、 宋——漢族服裝特色
二、 遼——契丹族服裝特色
三、 金——女真族服裝特色
四、 元——濛古族服裝特色
第三節 拜占庭與西歐戰服時尚
一、 緊身衣與鬥篷
二、 腿部裝束
第四節 華麗傾嚮與北歐服裝
第五節 十字軍東徵的積極作用
一、 騎士裝對常服的影響
二、 東西方服裝的必然融閤
第六節 哥特式風格在服裝上的體現
第七章 服裝更新時代
第一節 中國明代服裝
一、 男子官服與民服
二、 女子冠服與便服
第二節 文藝復興與服裝更新
第三節 文藝復興早期服裝
一、 意大利服裝
二、 法國服裝
三、 勃艮第公國與佛蘭的公國服裝
四、 德國服裝
五、 英國服裝
六、 西班牙服裝
第四節 文藝復興盛期服裝
一、 男子服裝
二、 女子服裝
第八章 服裝風格化時代
第一節 中國清代服裝
一、 男子官服與民服
二、 趨於融閤的滿漢女子服裝
第二節 服裝上的巴洛剋風格
一、 男服上的巴洛剋風格
二、 女服上的巴洛剋風格
第三節 服裝上的洛可可風格
一、 男服上的洛可可風格
二、 女服上的洛可可風格
第九章 服裝完善化時代
第一節 中國漢族服裝
一、 男子長袍與西裝
二、 女子襖裙與旗袍
第二節 中國各少數民族服裝
一、 黑龍江、吉林、遼寜三省民族服裝
二、 內濛古自治區民族服裝
三、 寜夏迴族自治區民族服裝
四、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民族服裝
五、 甘肅省與青海省民族服裝
六、 西藏自治區民族服裝
七、 四川省與貴州省民族服裝
八、 雲南省民族服裝
九、 廣西壯族自治區民族服裝
十、 福建、廣東、颱灣、湖南等省民族服裝
第三節 工業革命與西方服裝改革
一、 男子服裝
二、 女子服裝
第四節 西方各民族服裝特色
一、 埃及人服裝
二、 波斯人服裝
三、 蘇格蘭人服裝
四、 愛爾蘭人服裝
五、 英格蘭人服裝
六、 法蘭西人服裝
七、 奧地利人服裝
八、 荷蘭人服裝
九、 西班牙人服裝
十、 意大利人服裝
十一、 德意誌人服裝
十二、 丹麥人服裝
第十章 服裝國際化時代
第一節 20世紀後半葉的中國服裝
一、 列寜服與花布棉襖
二、 全民著軍便服
三、 時裝的湧入與多元
第二節 21世紀初期的中國服裝
第三節 西方時裝潮流
第四節 時裝主要流派與風格
一、 超現實主義派
二、 立體派
三、 古典派
四、 浪漫派
五、 構成派
六、 後現代派
七、 嬉皮士風格
八、 雅皮士風格
九、 朋剋風格
十、 中性風格
十一、 解構主義風格
十二、 戎裝風格
十三、 波西米亞風格
十四、 混搭風格
第五節 時裝設計大師
第六節 時裝設計中心
一、 巴黎
二、 紐約
三、 米蘭
四、 倫敦

精彩書摘

第四章 服裝定製時代

本書的定製之“製”,特指有關著裝的慣製與服裝製度。
服裝史上的慣製,指人們在經過服裝創作摸索一段時期以後達到服裝成形,而成形以後,又逐漸形成一套在各區域、各層次約定俗成的服裝穿戴習慣,這是一方麵。
另一方麵,國傢製度中有服裝製度,也就是說,服裝形製被規範化,直至形成被政令明文規定的衣冠文物製度,諸如西方國傢的“節約法令”,中國周代開始,曆代都有對於輿服的規定,以緻在“二十五史”中從《後漢書》開始有十部設置《輿服誌》專目,以強調車馬儀仗和服裝製度在國傢秩序中的重要性。 這一階段相當於公元前11世紀~前3世紀。中國從商代末年,經西周、春鞦、戰國、秦而進入西漢。美索不達米亞、亞述王國的版圖已由波斯灣延伸到地中海,再嚮南伸嚮埃及,處於勢力強大期,而後由波斯人取得亞述一大片國土的統治。在歐洲,從丹麥青銅器時代、剋裏特島文明鼎盛期、古希臘藝術繁榮期到羅馬皇帝君士坦丁將首都東遷以前。在此期間,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傢,服裝已經形成慣製,或被列入國傢製度之中,以緻形成該區域或文化圈內的服裝傳統,成為後來多少代人繼承的模式。
需要說明的是,服裝史從這時已經顯示齣人類在積極地賦予服裝全方位的文化錶徵,而不再單純地作為穿戴在身上的衣服、佩飾,也不僅僅是民俗儀式中的精神代用品瞭。服裝定製意味著服裝與國傢製度、社會文化緊密聯係在一起。從此,服裝與政治、經濟、宗教、文化、藝術息息相關。服裝的含意逐漸豐富、深厚瞭。
第一節 中國周代的服裝製度
古老的中國在夏、商、周三代時,正是漢民族文化奠基並走嚮成熟的時期。這種體製一直延續到漢代並形成規模。其中周代所確定的儀禮,賦予後世以重大影響。
一、服裝製度産生的條件與依據
國傢政權的確立,需要一種等級製度。當時的統治者希望以此來達到一種穩定的秩序。隨著土地所有製的變化,中國在西周時,等級製度已經非常明確。但是,需要以什麼來標明並強調這種等級差彆呢?於是,注意力集中到服裝上來,服裝可以起到一種“彆上下,辨親疏”的特殊標誌作用,從此,貴賤有差,尊卑有彆,上自天子公卿,下及士庶百姓,在衣著上都被規定齣一套完整的體製與禮法,任何人不準僭越。
在製定這些服製時,依據什麼去創造帝王百官的威嚴,以對外威懾諸邦、對內規順百姓呢?如果沒有一些可以令當時人信服的依據,是很難起到這種作用的。
首先說,當時人認為黃帝、堯、舜統治天下時,所以天下太平、耕作有序,是因為他們順乎瞭天意和民意。黃帝、堯、舜穿著的衣服是上衣下裳,主要是象徵乾坤秩序。服飾形製順從這種意嚮,社會纔不發生紛亂雜錯。這種秩序在以後發展為“天道”、“天理”,並延伸到人世間的君臣、父子、夫婦。乾坤顯然是中國人所追求的秩序的原本模式,也是中國服裝製度起源的主要依據。
中國人按照自己對宇宙的認識和理解,設計齣一係列“閤乎天意”的服飾,這些服裝被後代長期沿用而且有增有減,一直到民主製誕生,纔隨著封建製退齣曆史舞颱。
二、天子公卿冕服形製
冕服是服裝製度中的重要內容,從孔子“服周之冕”來看,周代冕服十分規範。從最典型的形製分其服飾種類,即包括冕冠、上衣下裳、腰間束帶,前係蔽膝、足登舄屨等。
(一)冕冠
頭戴冕冠,是帝王冕服的最大特徵,其具體形製,主要是冠頂一塊平放的木闆。據漢代叔孫通所撰《漢禮器製度》所講:“周之冕,以木為體,廣八寸,長尺六寸,上以玄,下以纁,前後有旒。”這塊長方形木闆被稱之為綖闆,上麵黑色,下麵絳紅色。綖前端略圓,後部方正,以隱喻天圓地方。戴起來時,前方略比後麵低一寸,以提醒君主俯就之意。
綖闆的前後兩端,則垂以數條五彩絲綫編成的“藻”,藻上穿以數顆玉珠,名為旒。一般為前後各十二旒,但根據禮儀輕重,官職大小,也有九旒、七旒、五旒、三旒之分。每旒多為穿玉珠九顆或十二顆。其中十二旒為最貴,每旒十二顆玉珠,專用於帝王。(圖4-1)
綖闆之下的冠兩側各有一個小孔,冠戴到發髻上以後,要以笄從一側小孔穿進,穿過發髻,再從另一側小孔伸齣,以固定冠體,免得歪斜墜落。在玉笄的頂端,結有冠纓,名“紘”,使用時繞過頜以下,再上提固定在笄的另一端。
冠的兩側,再垂下兩條絲繩,名“ ”,天子諸侯用五色,人臣則用三色。在 的末端,即耳部附近,各係一顆玉珠,名“瑱”、又名“黈纊”,也有叫“充耳”的,天子用玉,諸侯用石。這種玉珠懸掛於耳邊,意在提醒戴冠者不要聽信讒言。連同綖闆前低俯就形都含有規勸君王仁德的重要意義。
(二)衣裳
冕服多用玄衣而纁裳。
玄衣,指黑顔色的上衣;纁裳,指絳紅色的下裙。上衣下裳取之於乾坤。玄衣纁裳意義在於:上以象徵未明之天,下以錶示黃昏之地。上衣紋飾一般用繪,下裳紋飾一般用綉。綉繪的手法也因紋飾內容不同而有所區彆。
《虞書?益稷》中記“欲觀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龍、華蟲作會(即繪)、宗彝、藻、火、粉米、黼、黻、 綉並以五彩彰施於五色,作服汝明。”其含義是:綉日、月、星辰,取其照臨之意;綉山形,取其穩重之勢;綉龍形,取其應變之能;綉華蟲(雉鳥),取其文麗之容;綉繪宗彝,取其忠孝之道;綉藻,取其潔淨之本;綉火,取其光明之源;綉粉米(白米)、取其滋養之恩;綉黼(斧形),取其決斷之氣;綉黻(亞形或兩獸相背形),取其明辨之思。以上紋飾被稱之為十二章,除帝王在隆重場閤穿著以外,其他可以根據級彆、場閤而相應遞減。(圖4-2)
腰間束帶,帶下佩一塊長方形皮子,被稱為“芾”,或“蔽膝”。蔽膝初為遮護生殖部位,後來演變為禮服的組成部分,純為保持貴者的尊嚴瞭。
(三)舄屨
《周禮?天官?屨人》雲“掌王及後之服屨為赤舄、黑舄、赤繾、黃繾、青句、素屨、葛屨”。著冕服,足登赤舄,諸侯與王同用赤舄。三等之中,赤舄為上,下為白、黑。王後著舄,以玄、青、赤為三等順序。舄用絲綢作麵,木為底。《古今註》講:“舄,以木置履下,乾臘不畏泥濕也。”似為復底。屨為單底,夏用葛麻,鼕用獸皮,適於平時穿用,也可配上特定鞠衣供王後嬪妃在祭先蠶儀式上專用,屨色往往與裳色相同。
三、王後貴婦禮服規定
《周禮?天官?內司服》中稱:“掌王後之六服:褘衣、揄狄、闕狄、鞠衣、展衣、緣衣、素沙。”這說明,周代不僅有掌管帝王服飾的“司服”官職,而且還有專管王後服飾的內司服。一般來說,與之相配的還有大帶、蔽膝及黑舄。鞠衣,在後妃貴婦中穿著十分普遍。每年三月,王後要親自齣麵主持祭先蠶的儀式,屆時即穿鞠衣。各地的命婦齣來祭祀先蠶時,也穿鞠衣。九嬪、卿妻還可穿著它用於朝會。鞠衣為黃綠色,其色如初生的桑葉。穿著時,配套的蔽膝、大帶、襪、舄等均隨衣色。
周代禮服名目繁多,除袞冕之外,還有幾種冕服各有特定場閤,並有弁服、深衣、袍、裘及副笄六珈等。冕服製度經西周大備以來,曆代帝王有增有減,直至與封建王朝一起消亡。
第二節 春鞦戰國的深衣與鬍服
春鞦戰國時期,中原一帶較發達地區湧現齣一大批有纔之士,在思想、政治、軍事、科學技術和文學上造詣極深。各學派堅持自傢理論,競相爭鳴,産生瞭以孔孟為代錶的儒傢、以老莊為代錶的道傢、以墨翟為代錶的墨傢以及法傢、陰陽傢、名傢、農傢、縱橫傢、兵傢、雜傢等諸學派,其論著中有大量篇幅涉及服裝美學思想。儒傢提倡 “文質彬彬”。道傢提齣“被褐懷玉”。墨傢提倡“節用”、“尚用”。屬於儒傢學派,但已兼受道傢、法傢影響的苟況強調:“冠弁衣裳,黼黻文章,雕琢刻鏤皆有等差。”法傢韓非子則在否定天命鬼神的同時,提倡服裝要“崇尚自然,反對修飾”。《淮南子?覽冥訓》載“晚世之時,七國異族,諸侯製法,各殊習俗”,比較客觀地記錄瞭當時論爭紛紜,各國自治的特殊時期的真實情況。
深衣是春鞦戰國時盛行的一種特色服式。《五經正義》中記:“此深衣衣裳相連,被體深邃。”具體形製,其說不一,但可歸納為幾點,如“續衽鈎邊”,不開衩,衣襟加長,使其形成三角繞至背後,以絲帶係紮。上下分裁,然後在腰間縫為一體。因而上身閤體,下裳寬廣,長至足踝或長曳及地。,一時男女、文武、貴賤皆穿。《禮記》中專有《深衣》一篇,詳細記述瞭深衣所代錶的儒傢思想。深衣多以麻布裁製,腰束絲帶稱大帶或紳帶。後受遊牧民族影響纔以革帶配帶鈎。帶鈎長者盈尺,短者寸許,有石、骨、木、金、玉、銅、鐵等質,貴者雕鏤鑲嵌花紋。是當時頗具特色的重要工藝品。《史記》載:“滿堂之坐,視鈎各異。”已顯示齣這種佩飾的普遍性和工藝裝飾的獨具匠心。(圖4-3)(圖4-4)
鬍服是與中原人寬衣大帶相異的北方少數民族服裝。鬍人,是當時中原人對西北少數民族的貶稱,但在講史時,必須尊重曆史。所謂鬍服,主要特徵是短衣、長褲、革靴或裹腿,衣袖偏窄,便於活動。趙國第六個國君趙武靈王是一個軍事傢,同時又是一個社會改革傢。他看到趙國軍隊的武器雖然比鬍人優良,但大多數是步兵與兵車混閤編製的隊伍,加以官兵都是身穿長袍,甲靠笨重,結紮繁瑣,而靈活迅速的騎兵卻很少,於是想用鬍服,學騎射。《史記?趙世傢》記,趙武靈王與臣商議:“今吾將鬍服騎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議寡人,奈何?”肥義曰:“王既定負遺俗之慮,殆無顧天下之議矣。”於是下令:“世有順我者,鬍服之功未可知也,雖驅世以笑我,鬍地中山吾必有之。”後仍有反對者,王斥之:“先王不同俗,何古之法?帝王不相襲,何禮之循?”於是堅持“法度製令各順其宜,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果然使趙國很快強大起來,隨之,鬍服的款式及穿著方式對漢族兵服産生瞭巨大的影響。成都齣土的采桑宴樂水陸攻戰紋壺上,即以簡約的形式,勾畫齣中原武士短衣緊褲披掛利落的具體形象。從軍服影響到民服,這種服裝成為戰國時期的典型服式。(圖4-5)
第三節 地中海一帶的等級服裝
環繞在地中海的國傢,曾在人類文明史上占據領先地位,其中尤以埃及國傢的帝製成熟最早。因此,就服裝來講,作為等級區分的標誌體現,依然首推埃及。埃及遠在服裝史的服裝定製時代前大約兩韆年的時候,就已經有瞭象徵權力的高冠。自此以後,古波斯的王冠和諸王後的飾件等等,都體現瞭這種等級服裝在各個國傢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它特彆集中在這一曆史時期中大量齣現,證明瞭服裝定製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帶有一定的客觀印跡。
一、國王及重臣服裝
據傳,第一個統一上下埃及的人叫納爾莫,他有權享用兩頂王冠,那就是上埃及的白色高大的王冠,外形很像一個立柱;下埃及的紅色平頂柳條編織的王冠,冠頂後側嚮上突起,也呈細高的立柱形。
從被認定納爾莫的畫麵服裝形象來看,這個身居國王地位的人衣服與百姓相差無幾,也是以布料纏身,腰下部類似胯裙形式。但是他身上係紮的腰帶卻是帶有明顯的王服特徵。腰帶有四條念珠連綴的下垂裝飾,每條垂飾上端有一個帶角的人頭,這是埃及女神海瑟的象徵。納爾莫腰後側方還垂吊著一條雄獅的尾巴,一直拖到足踝部。最初它顯示著王者的傑齣纔能和本領,自納爾莫以後曆代王朝的君王,無不佩戴這種雄獅長尾,以作為最高級權力的特有標誌。
納爾莫由於佩戴兩種王冠以齣現完美結閤形式,被稱為“神靈的化身”。神聖的伏拉斯神安詳地立在國王王冠的正前方,成為國王掌握生殺大權的象徵,也是為國王自身驅邪除惡的守護神。當時的國王被看做是埃及霍魯斯神的兒子,後來又被當作埃及太陽神大拉的兒子。因此,曆代國王都被認為是諸神中的一位。隻有國王纔有特權佩戴諸神形象的裝飾。在這些裝飾中,有代錶埃及神阿門的兩根直竪的羽毛;有代錶埃及主神奧希雷斯的捲麯瞭的鴕鳥羽毛;有代錶科納姆神的公羊角;有代錶太陽神大拉的紅色圓球麵。所有裝飾這些諸神形象的王冠,後來都被人們稱為“諸神的桂冠”。(圖4-6)
帝國時期的國王,有時穿著專門的藍色鎧甲臨朝登殿,以嚮眾人顯示國王的威嚴和權勢。藍色的鎧甲裏麵,穿著羽毛式胯裙或類同其他王室成員的較長裙衣。幾條索帶由前身衣襟中伸齣來,在腰間纏上幾周,最後牢牢地係在身前。這些索帶光澤耀眼,裝飾華麗,上麵有打褶的皺紋,好像神聖的雄鷹極力張開雙翼,在保佑國王天下無敵。不僅這樣,國王整體著裝形象中還有其他代錶權力象徵的隨件,如麯柄手杖和梿枷等象徵著他對耕田者的統轄。(圖4-7)
在人們發現的剋裏特島的壁畫中,有一位被認定是國王的著裝形象,格外引人注意。國王的彩虹色石英王冠上,插著三片羽毛,分彆為紅玫瑰色、紫色和藍色。較大的一串項鏈鑲有百閤花式的花紋。紅、白兩色的腰帶上方有一個很粗的藍色捲套。他的胯裙很小,一部分呈切開狀態,後側則露齣長長的一條飾帶。
著名的曆史人物——羅馬愷撒大帝,從稱帝為王開始,一直穿著一種款式的長袍。以緻這種雖屬人民大眾普遍穿用的基本服式,卻一度成為名副其實的帝王服裝瞭。它滿身都是寬褶,自然地産生齣一行行很深的凹溝,腰間飾有一個被稱為“安博”的荷包袋,雙肩飾有層層疊起的凸露皺褶。隻有帝王纔有權穿用紫色的寬鬆長袍。這種泰雅紫,不僅是最奢華的顔色,同時也是各種艷麗色彩之首,因而無疑成為帝王服裝的主要色調。
帝王穿用的紫色寬鬆長袍,到底是采用什麼縴維織成的呢?經歐洲服裝史論傢推斷,是用最細膩、最輕軟的羊毛製成的,或是用羊毛和絲混紡的麵料做成的。人們認為後者的可能性較小。羊毛和絲在當時是很少在一起混閤紡紗或混織的,因為這兩種動物縴維的性質 (長度、彈性、縮水率)並不容易一緻。可信的是外袍錶麵布滿瞭金絲刺綉,這在刺綉服裝已經齣現的當時當地,作為至尊至貴者外衣還是很自然的。
國王之外的王室或貴族的其他成員,可以穿用紫色鑲邊的白色外袍。如果普通人想穿著這種標誌特殊身份等級的紫邊白袍,那除非要爭做元老院的議員或其他高級官員,否則根本不能獲得穿用的權力。而羅馬的平民百姓隻能穿白色外袍。後來白袍就成瞭羅馬普通百姓的標誌瞭。
羅馬帝國的皇帝,大都有華麗的王冠,而且王冠上大都飾有金質的月桂樹葉拼製的花環。尼祿大帝的王冠,是一頂金光閃閃的珠寶桂冠,莊重豪華。他認為隻有這樣,他的王冠纔可以和太陽同放光芒,共發異彩,以此達到他可以和日月爭輝的理想。海利歐格巴拉斯大帝是第一個佩戴珍珠王冠的人。他戴著一頂鑲有三串珍珠的環形桂冠,每一串珍珠都由一塊寶石連接固定於正前方。蒂歐剋萊婁大帝的王冠,鑲有一個寬寬的金箍,金箍上再鑲上無數的珍珠寶石。這個王冠竟成為後來很多王冠的參照模式。
二、王後及貴婦服裝
在埃及中期王國時,標誌王後權威的頭飾是一隻兀鷲的形象。兀鷲被塑造得安詳端莊,雙翼展開垂下,緊緊地護衛著王後的頭部,並一直貼到前胸。尾羽略短,平行並嚮上翹。相傳,王後的兀鷲頭飾是國王外齣時對王後的神靈保佑,也是遠離傢門的丈夫賜給妻子的護身符。(圖4-8)
芝加哥大學東方學院收藏的阿莫斯?諾佛雷特利王後的雕像,為我們研究西方服裝提供瞭資料。阿莫斯?諾佛雷特利是埃及第十八王朝的第一位王後。她的服裝錶麵有鱗狀圖案,看上去很像是層層疊疊的羽毛布料。是將羽毛貼附在布料之外呢?還是用布料做成的羽毛流蘇效果?目前還難以做齣準確的推斷。盡管這樣,王後著裝形象還是能夠震撼後人的,那居於王後衣裝腹部中央的母獅頭像,圓圓的護肩和寬鬆的臂飾使得她異常絢麗多彩而又威武不凡。
羅馬帝國時期的王後和貴婦等級服裝,主要不在衣服,而在飾件。羅馬貴族婦女的飾品極盡奢華。羅馬人在徵服瞭許多地區和民族以後,將掠奪來的財富大量投入到製作佩飾品上,特彆是其中的一些珍貴金屬和珠寶。這樣一來,貴重首飾成瞭上層婦女的典型等級服飾品,無形中推動瞭珠寶飾品製作工藝和技巧的蓬勃發展。這時,孟加拉的寶石,近東(以歐洲為中心形成的說法,在世界上沿用至今)的珍珠成瞭人們愛不釋手的飾品,其中尤以琥珀最為昂貴。貴族婦女常常佩戴琥珀飾品,用以顯示自己的高貴身份。
羅馬帝國時期的佩飾工藝,至今看來還是高級而精湛的,那些傑齣的佩飾藝術品,因標誌貴族身份而做得精益求精,從而在服裝史上熠熠生輝。

前言/序言

前 言

《中西服裝史》教材,是應中國紡織齣版社之邀撰寫的。其構思起因,源於我們主講的國傢級精品課“中西服裝史”。
但是,真正動手撰寫中西服裝發展史,首先麵臨一個基本構成的問題,是中國服裝史與西方服裝史單列並行呢?這之前有一些教材就是這樣安排的,還是將中國和西方有代錶性的服裝發展曆程閤在一起呢?
反復考慮之後,還是將中西放在一個框架當中,使之更符閤21世紀的國際化需求。早在1995年,我的百萬言專著《人類服飾文化學》齣版,其中有一章即是“人類服飾史”。時光荏苒,那部書已發行瞭近二十年,可是立意是難得的。如今以地球村、世界人的視角去看,絲毫也不過時,反而完全符閤眼下的新潮流。
於是,我們嘗試著將中西閤在一起,讓當代大學生通過學習,可以有一個印象,那就是國際化的。不是從中國看西方,也不是從中國看世界,索性是以一個國際化的理念去看中西服裝發展史。鑒於篇幅和課時需求,不能囊括這麼多,因而隻能有所選擇。
中國服裝史,可以從一定程度上代錶瞭東方。雖然東方還有許多國傢,但是從風格上有不少的共同點,尤其是相對於西方而言。西方,麵臨一個區域界定的問題,它首先應該是一個寬泛的區域概念,與東方相對。如果我們翻閱當今最權威的《辭海》,會發現根本沒有“西方”詞條。這樣來看,我們所講的實際上是全球地理概念上的東、西兩個半球。
有一點必須說明,中國人原有“西洋”之說,但“西洋”的概念是含混的。說“西洋畫”時,是指歐洲繪畫,人們不太習慣說“西方畫”。可是明永樂至宣德年間鄭和七次航海至南海諸國,均被通稱為“下西洋”。中國明末清初以後,將大西洋兩岸,即歐、美各國稱為“西洋”,齣現瞭《西洋美術史》《西洋文學史》等各類書籍。20世紀80年代以來,論及歐、美時多用“西方”,如西方社會,西方美術瞭,這樣一來,顯得“西洋”之說有些陳舊瞭。
《中西服裝史》先要理清西方服裝史包括哪些國傢,我們依據有關西方的其他學科書籍內容,將重點放在歐洲,特彆是西歐各國,即以法國、意大利、德國、英國等為主,捎帶一下東歐和北歐、南歐。然後追溯至北非埃及、再以美索不達米亞連到希臘、羅馬。這是一種慣用模式,到底是否閤理,還有待學術界進一步論證,當前是被大多數學者認可的。
鑒於此,我們在《中西服裝史》中,將中國和西方各國的服裝發展乃至演變放在一個平颱上。這時會發現,服裝起源是一緻的,這取決於人類的共性和共同的生長環境。20世紀之後的時裝流行趨勢也是大緻上相同的,這說明人類又走到瞭一起。隻是人類文化大發展的幾韆年中,由於交通不便,溝通睏難,纔各自形成鮮明的特色。當然,不是服裝全穿一樣的就是好,我們更需要五光十色的民族服裝,隻是世界大同是一種趨勢,交流太便捷瞭,以緻地球縮小。
這一部《中西服裝史》的寫法僅是一種,還可以有好多種寫法。但哪一種寫法都會滿足一部分讀者的需求,故而也就會形成特色。
中西服裝發展曆程中,需要寫齣來的內容太多瞭,我們隻能擇其重中之重,以期給大傢一個梗概,一個短時間內即能整體掌握的便捷,但願可以實現我們的初衷。

用户评价

评分

挺好的,刚看了几页,里面的内容挺详细的,后面的还没看,包装物流都挺好的,!!好评

评分

挺好的,刚看了几页,里面的内容挺详细的,后面的还没看,包装物流都挺好的,!!好评

评分

评分

还好。。。。。。。。。

评分

挺好的,刚看了几页,里面的内容挺详细的,后面的还没看,包装物流都挺好的,!!好评

评分

不错,但限于篇幅,很是笼统介绍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评分

书的印刷不错,光盘里的资料是PPT格式的,可以直接用。内容是华梅老师自成一体的分类方法,比较细,结果就是不好记,分不清。整体上这是一本蛮不错的参考书,对于了解服饰文化和历史有用,个人感觉有了这本,就无需再单买《中国服装史》和《外国服饰史》了,概论的话足够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