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思勉中國史書係:三國史話

呂思勉中國史書係:三國史話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呂思勉 著
圖書標籤:
  • 曆史
  • 三國
  • 呂思勉
  • 史書
  • 中國史
  • 曆史讀物
  • 史話
  • 古典
  • 文化
  • 傳記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鹭江出版社
ISBN:9787545907872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279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吕思勉中国史书系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90
字数:160000

具体描述

編輯推薦

  如果僅僅把史籍中的“三國”譯為白話,即便用瞭輕鬆、風趣的筆調,怕也算不上“大傢手筆”。
  呂思勉的批評三國,每篇文章都拎得齣自己的觀點和判斷。在寫作《三國史話》這本小冊子之前,呂思勉已經通讀《二十四史》三四遍、全書做瞭標紅批注。他批評“三國”,是擷取不同史籍資料中有關三國的語句,比較異同、分析真僞,以人之常情、社會常理揣度事件的因由、轉變。就如呂氏看赤壁之戰,看的是孫權與曹操無冤無仇,本可自保,卻又為何決意選擇劉備而助之。“匡扶漢室、掃除曹賊”顯見得是放在桌麵上說說而已的漂亮話,一如今日政客的辭令。孫權不甘居人下、企望逐鹿中原纔是真原因。
  這是從一桶水中隻取一瓢、以饗讀者的寫法,遊刃之感,遍布字裏行間。
  呂思勉有生之年大半淪落戰亂之中,寫作三國史話彆有一番滋味在筆下。

內容簡介

  《三國史話》是曆史學傢呂思勉先生生前所寫的一部通俗性的史學作品。作者以豐富的曆史知識為基礎,對史上存在過的三國與文學中塑造的三國,在人物、事件、戰爭及地理環境等方麵作瞭細緻的區分,對許多重大的曆史問題進行瞭深入的辨析,提齣瞭不少有價值的見解。《三國史話》是易中天先生品三國的重要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呂思勉(1884—1957年),1884年中法戰爭殃及東南沿海,呂思勉就在此時(字誠之)誕生於江蘇常州一個書香世傢。青少年時期,康梁思想因戰事而廣為傳布,呂思勉深以為是。因此,從十多歲開始,呂思勉就留心物價等生活細節,做大學教員期間曾撰文為食堂的碗筷消毒提建議。體現在治史上,則呂思勉突破瞭曆史隻為帝王將相做譜牒的片麵性。隨後,他又謹慎接受瞭馬剋思主義唯物史觀。
  這些治史思想和方法深刻體現在呂思勉的教書、著述之中,並産生瞭廣泛影響。
  據說,因呂思勉的新式思想和見解,其講學授業充滿意趣,門下多齣名人。唐長孺自稱呂先生的私淑弟子,楊寬在光華大學坐堂聽課於呂先生,錢穆、黃永年、張芝聯、趙元任等也都是他的學生。
  新式思想和方法,輔以精讀《二十四史》三四遍之功力,呂思勉一生著作等身。譚其驤說,以一人之力幾乎寫完瞭中國上下五韆年的曆史,“我沒有見過第二個人”。嚴耕望評價他為,在現代史學史上,一位在通史、斷代史和專史等諸多領域裏都做齣重大貢獻的曆史學傢。
  1951年呂思勉和光華大學隨院係調整並入華東師範大學。1957年逝於上海,終年73歲。

內頁插圖

精彩書評

  論方麵廣闊,述作宏富,且能深入為文者,我常推重呂思勉誠之先生、陳垣援庵先生、陳寅恪先生與錢穆賓四先生為前輩史學四大傢。
  ——著名史學傢嚴耕望

  呂先生既是梁啓超“新史學”旨趣的實踐會通首人,又是把“新史學”嚮社會史方嚮開拓的先驅者。
  ——當代史學傢王傢範

  一次考試,齣四題,每題當各得二十五分為滿分。餘一時尤愛其第三題有關吉林省長白山地勢軍情者。乃首答此題,下筆不能休。不意考試時間已過,不得不交捲。如是乃僅答一題。誠之師在其室中閱捲,有數同學窗外偷看,餘不與,而誠之師亦未覺窗外有人。適逢餘之一捲,誠之師閱畢,乃在捲後加批。此等考捲本不發迴,隻須批分數,不須加批語。乃誠之師批語,一紙加一紙,竟無休止。手握一鉛筆,寫久須再削。誠之師為省事,用小刀將鉛筆劈開成兩半,俾中間鉛條可隨手抽齣,不斷快寫。鉛條又易淡,寫不齣顔色來,誠之師乃在桌上一茶杯中蘸水書之。所書紙遇濕而破,誠之師無法黏貼,乃以手拍紙,使伏貼如全紙,仍書不輟。不知其批語曾寫幾紙,亦不知其所批何語。而餘此捲隻答一題,亦竟得七十五分。隻此一事,亦可想像誠之師之為人,及其日常生活之一斑。
  ——錢穆憶呂思勉

  他(呂思勉)指齣:《古文觀止》這部書是為科舉時代學做八股文的人誦讀的,做八股文要從沒有話可說處硬找話說,因此《古文觀止》所選的有相當一部分是說空話、發空論的文章。呂先生在選講唐宋八傢的文章時還不止一次地說:八傢是能寫好文章的,但選在這裏的往往不是好文章,主要原因就是此書專要選空議論文章。再有一個原因,就是此書要選短文章,有些好文章篇幅長,就不予入選。呂先生還舉《史記》為例,說司馬遷的《史記》是有許多好文章的,但因為長,所以此書不予入選,盡選些短而空的文章。
  ——黃永年憶呂思勉

目錄

001 楔子
004 宦官
010 外戚
016 黃巾
023 曆史和文學
025 後漢的地理
031 董卓的擾亂
042曹操是怎樣強起來的
052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057 袁紹和曹操的戰爭
069 赤壁之戰的真相
079 劉備取益州和孫權取荊州
088 替魏武帝辯誣
097 從曹操到司馬懿
102 替魏延辯誣
109 薑維和鍾會
114 孫吳為什麼要建都南京
118 司馬懿如何人
123 司馬氏之興亡127 晉代豪門鬥富
附錄
131 後漢亂源與三國始末
145 袁曹成敗
149 論魏武帝
152 曹嵩之死
154 諸葛亮南徵考
159 諸葛亮隨身衣食悉仰於官不彆治生
163 奬率三軍,臣職是當
164 如其不纔,君可自取
166 馬鈞
168 關羽欲殺曹公
170 薑維不速救成都
171 李邈
173 孫策欲襲許
176 邊章、韓遂
178 張純之叛
179 君與王之彆
181 三國之校事
184山越

精彩書摘

  楔子
  斜陽古柳趙傢莊,負鼓盲翁正作場。死後是非誰管得?滿村聽說蔡中郎。
  這是宋朝陸放翁先生的詩,所說的,便是現在的說書。說書雖然是口中的事,然到後來,將說書的人所用的底本,加以潤飾以供眾覽,就成為現在的平話瞭。平話俗稱小說,亦謂之閑書。雖然是用以消閑的,然而人們的知識得自此中的,實在不少。
  現在中國的書籍,行銷最廣的,是《三國演義》。據書業中人說,它的銷數,年年是各種書籍中的第一。這部書有些地方,渲染得很有文學意味,如赤壁之戰前後便是;有些地方,卻全是質實的記事,簡直和正書差不多。這就顯見得其前身係說書的底本——說得多的地方,穿插改造得多瞭;說得少的地方,卻依然如故。
  我在學校中教授曆史多年。當學校招考新生以及近年來會考時看過的曆史試捲不少。有些成績低劣的,真“不知漢祖唐宗,是哪一朝皇帝”。然而問及三國史事,卻很少荒謬絕倫的。這無疑是受《三國演義》的影響。他們未必個個人自己讀,然而這種知識,在社會上普遍瞭,人們得著的機會就多,遠較學校的教授和窗下的閱讀為有力。這可見通俗教育和社會關係的密切。
  老先生們估量人們知識的深淺,往往以知道的、記得的事情多少為標準。講曆史,自然尤其是如此。但無意義的事實,知道瞭,記得瞭,有什麼用處呢?尤其是觀點誤謬的,知道瞭,記得瞭,不徒無益,而又有害。而且平心論之,也不能算知道史事。因為曆史上的事實,所傳的,總不過一個外形,有時連外形都靠不住,全靠我們根據事理去推測它、考證它、解釋它。觀點一誤,就如戴黃眼鏡的,看一切物皆黃,戴綠眼鏡的,看一切物皆綠瞭。我們在社會上,遇見一個人、一件事,明明是好的,卻誤把惡意猜測他,就會覺得處處可疑;明明是壞的,卻誤當他好的,也會覺得他誠實可靠。曆史上的事情,又何嘗不是如此?
  從前論史的人,多說史事是前車之鑒。其意以為一件事辦好瞭,我們就當取以為法,模仿它;一件事辦壞瞭,我們就當引以為戒,不可再蹈其覆轍。這話很易為人們所贊許,其實似是而非。史事哪有真相同的?我們所謂相同,都不過察之不精,誤以不同為同罷瞭。事情既實不相同,如何能用同一的方法對付?彆的事情姑弗論,在歐人東來之初,我們所以對付他的,何嘗不根據舊有的知識?所謂舊有的知識,何嘗不是從曆史經驗而來?其結果卻是如何呢?
  真正硬模仿古人的自然不多,就是事實也不容你如此。然而人的知識,總是他所知道的、記得的事情鑄造成功的。知道的、記得的事情一誤謬,其知識自然隨之而誤謬瞭。所以我們現在研究曆史,倒還不重在知道的、記得的事情的多少,而尤重在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矯正從前觀點的誤謬,自然是就人所熟悉的事情,加以講論,要容易明白些,有興味些。
  三國時代,既然是人們所最熟悉的,就此加以講論,自然最為相宜。所以我想就這一段史事,略加說述,或者糾正從前的誤謬,或者陳述一些前人所忽略的事情。以我學問的荒疏、見解的淺陋,自不免為大方所笑,我隻是一點拋磚引玉的意思,希望以後人們能注意到這一方麵的漸多,亦希望人們就我所說的賜予教正。
  宦官
  講起三國的紛爭來,大傢都知道其亂源起於後漢。後漢末年為什麼會亂呢?大傢都知道其根源是靈帝的寵信十常侍,因此而政治紊亂,引起黃巾的造反。因黃巾的造反,而引起劉備和孫堅的起兵。又因靈帝死後,少帝即位,國舅何進要誅戮宦官,而引起董卓的進京。因董卓的進京,而引起廢立之事,又因此而引起袁紹、曹操等紛紛起兵討卓,天下就從此分裂瞭。然則後漢的禍源,最大的便是十常侍,這還是人謀之不臧。寫《三國演義》的人,說什麼“天下大勢,分久必閤,閤久必分”,好像有什麼定數似的,恐怕未必其然瞭。然則宦官究竟是怎樣一種人呢?曆來讀史的人,怕知道宦官之為害者多,知道宦官的來源者少。我不妨藉此機會,和諸君談談。
  所謂宦者,大傢都知道是曾經被閹割的人。近代的俗語,亦稱為太監。那是因為在明朝,他們所做的官,有二十四個,都稱為某某監之故,這是不難解的。然則何以又稱為宦者呢?在後漢時代,這一種人,威權很大,敗壞政治很厲害,所以寫《後漢書》的人特地替這一班人作瞭一篇傳,名為《宦者列傳》。《宦者列傳·序》裏說:“中興之初,宦者悉用閹人。”這句話,和我們通常的見解有些不符。通常的見解,都以為宦官就是閹人,現在卻說
  光武中興之後,宦官纔全用閹人,那麼,自此以前,宦官就並非閹人瞭。所
  以有人疑心這“宦”字是錯的,說當作“內”字。然而他這句話,實在是錯的。
  宦字的意思,本來並非指閹割。而宦官二字,亦本非指閹割的人所做的官。
  我們所謂五經,中間有一部喚作《禮記》。《禮記》的第一篇是《麯禮》,《麯禮》裏有一句:“宦學事師,非禮不親。”學就是進學校,宦是什麼呢?
  須知道古代所謂學校,和現代全然不同。現代的學校,必須要傳授些知識技能,古代的學校則全無此事。古代的學校亦分為大學小學。所謂小學,隻是教授一些傳統的做人道理以及日常生活間的禮節,如灑掃應對進退之類;又或極粗淺的常識,如數目字和東西南北等名稱之類,根本說不上知識,更無實際應用的技能。至於大學,其中頗有些高深的哲學,然而宗教的意味是很濃厚的。《禮記》裏又有一篇,喚作《文王世子》。《文王世子》說:當時大學中所教的,是詩、書、禮、樂。這並不是現在的《詩經》《書經》《禮記》等等。須知古代的人研究學問的很少,而古人的迷信,卻較後世人為深。當時的人對於一切問題的解釋,都含有迷信的意味。所以在後世,學術和宗教是分離的,在古代則是閤一的。所以古代的學問隻存於教會之中,而教育權也操在教會手裏。古代教會中非無較高深的學問,然總不能全脫離宗教的意味。至於實用的知識技能,則是他們所看輕的,學校裏並不傳授。所謂詩、書、禮、樂:禮即宗教中所行的禮,樂即宗教中所用的樂,詩就是樂的歌詞,書大約是宗教中的記錄。在古代,曆史和宗教中的經典,也是分不開的。印度和西藏都是如此。古代學校中有所謂養老之禮,其儀式非常隆重。天子對於所養的老人,要自己割好瞭肉,捧著醬送去請他吃。吃瞭,還要自己斟酒,給他漱口,就因為他是一個宗教中的長老,與不帶迷信色彩的師長不同。《禮記》上還有一篇,喚作《王製》。《王製》裏有一句說:“齣徵執有罪,反釋奠於學。”釋奠是一種祭祀之名。發兵齣去,打瞭勝仗,迴來卻在學校裏舉行祭禮,就可見古代學校不是一個學術機構,而其宗教意味極為濃厚瞭。古書上說學校製度的地方很多,不能全說它是子虛烏有,然而從沒見古書上記載一個人在學校裏學到瞭什麼知識技能,就是為此。
  然則古人沒有應用的知識技能麼?不然。我們知道:所謂三代之世,已有較高度的文明,其時有許多事情,已非有專門知識技能不能辦,就是現在所傳的幾部先秦子書,其中包含專門的知識技能也頗多,不能說全是後人僞造的。然則古人的知識技能,從哪裏來的呢?這就是從宦之中得來。
  古人解釋宦字,有的說是學,有的說是仕。的確,這二者就是一事。因為在古代,有些專門的知識技能,就是在辦理那件事的機關裏且辦事且學習而得的,從其辦事的一方麵說,就是仕;從其學習的一方麵說,就是學。
  讀者諸君,總還有讀過《論語》的,《論語》的《先進篇》有一段,說:“子路使子羔為費宰。子曰:‘賊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讀書,然後為學?”子路再魯莽些,也不會主張人不學就可以辦事。子路隻是看重且辦事且練習,而反對不能直接應用的知識,和現在的人看重應用技術,而藐視高深學理一般。這就是重視宦而輕視學。漢時皇室的藏書,由劉嚮和他的兒子劉歆編成一部書目,謂之《七略》。班固《漢書》的《藝文誌》,大部分就是抄錄他的。他對於每一類的書,都有推論這種學問從何發源及其得失的話。其論先秦諸子之學,都以為是齣於一種官署,就是為此。然則宦就是在機關中學習做公務員。公務員中,自然有齣類拔萃、有學術思想的,就根據經驗,漸漸地成為一種學術瞭。
  話越說越遠瞭,這和後世所謂太監者何乾呢?不錯,聽我道來。剛纔所說的,隻是宦的正格。譬如現在機關中正式辦理公務的公務員。現在機關中不有名為公務員,而實在無事可辦;或者隻是替長官辦理私事的麼?在古代亦何嘗不是如此。所以秦始皇少年時,有一個人喚作嫪毐的和他的母親奸通瞭,嫪毐自然闊起來瞭,於是“諸客求宦為嫪毐捨人韆餘人”。這句話,見於《史記》的《呂不韋列傳》裏。這所謂宦,哪裏是在什麼機關裏學習什麼公務?不過在他傢裏做他的門客罷瞭,所以要稱為捨人。嫪毐的捨人固然極一時之盛,然而古代的貴族,絕不止嫪毐一個人有捨人。這種在貴族傢裏做捨人的,都謂之為宦。所以“宦”字又有一個訓釋是“養”。“養”字可從兩方麵解釋。他們是他們主人的食客,是他們的主人養活他的,所以謂之養。亦可以說:他們是以奉養他們的主人為職務的,所以謂之養。
  此等門客,皇帝名下自然也是有的,這便是所謂宦官。中常侍即宦官之一。在前漢時,並不一定都用閹割過的人,到後漢光武帝之後,纔專用此等人。所以《後漢書·宦者列傳·序》要說:中興之初,宦官悉用閹人瞭。
  然則閹割的人是從哪裏來的呢?說到這裏,又有一件有趣味而且又有些意義的事情。諸位知道刑字是怎樣講的呢?在下發這個問,逆料諸位一定會說:刑字不過是懲罰的意思,所以把人拘禁起來,剝奪其自由,也是刑的一種。然而古代的刑字,卻不是這樣講的。在古代,必須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使之成為不能恢復的創傷,然後可以謂之刑。
  “十三經”裏,有一部書,喚作《周禮》。《周禮》全是記古代所設的官及各官的職守的。其體例,極似明清時的《會典》。須知《會典》原是依據《周禮》的體例編成的。不但《會典》的體例是模仿《周禮》,就是隋唐以後的官製,其大綱也是模仿《周禮》製定的。《周禮》有天、地、春、夏、鞦、鼕六官,後世就模仿之而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周禮》的地官司徒,就是後世的戶部,是管理人民的。治理地方的官,都屬司徒管轄。他們都可以治理獄訟。獄便是現在所謂刑事,訟便是現在所謂民事。然而他們所用的懲罰,隻能到拘禁和罰做苦工為止。如要用兵器傷害人的身體,那
  是要移交司寇辦理的,司寇便是後世的刑部,其長官稱為司寇,寇是外來的
  敵人。聽訟之官謂之士,其長官謂之士師,師字的意義是長,士師就是士的長,士則本是戰士的意思。然則古代用兵器傷害人的肉體,使其濛不可恢復的創傷,其根本,實在是從戰爭來的,不是施之俘虜,就是施之內奸。後來社會的矛盾漸漸深刻瞭,纔有以此等懲罰施之於本族、用之於平時的。然而管理本族人民的機關裏,還是不能用。這一因其為習慣之所無,一亦因此等施刑的器具及其技術,本非治理本族的機關裏所有,所以非把它移交到彆一種機關裏不可。把現在的事情比附起來,就是從司法機關移交軍法審判瞭。
  古代有所謂五刑,都是傷害人的肉體的,便是墨、劓(yì)、剕(fèi)、宮、大闢。墨是在臉上刺字;劓是割去鼻子;剕亦作臏,是截去足趾;宮,男子是閹割,女子是把她關閉起來;大闢是殺頭,這是傷害人的生命的,和墨、劓、剕、宮又有不同,所以又稱為大刑。五刑對於男子,都是傷害身體的,獨宮刑對於女子不然,不過是拘禁。這亦可見傷害肉體之刑,原起於軍事,因為在軍事中,女子倘或做人俘虜,戰勝的人還要用來滿足性欲,所以不肯施以閹割,於是自古相傳閹割之刑,隻對於男子有之。到後來,要將此刑施於女子,就隻得代以不傷肉體的拘禁瞭。傷害身體的刑罰,最初隻施諸異族,或者內奸。所以較古的法子,是“公傢不畜刑人,大夫不養”。這話亦見在《禮記·王製》上。因為俘虜原來是敵人,內奸是投降異族的,也和敵人一樣,怕他們報仇之故。到後來傷害身體的刑罰,漸漸地施諸本族瞭,於是受過刑罰的人,其性質的可怕,就不如前此之甚,因此,就要使他們做些事情。《周禮》這一部書,從前有人說它是周公所作的,這是鬍說。這部書所采取的,大概是東周以後的製度,時代較晚,所以受過各種刑罰的人,都有事情可做。而其中受過宮刑的人所做的事情是“守內”。因為古代的貴族,生怕他們的妻妾和人傢私通,所以在內室裏要用閹割過的人。
  到後來,就有一種極下賤的人,雖未受過宮刑,而希望到貴族的內室
  裏去服役,就自行閹割,以為進身之階瞭。宮刑,當隋文帝時業已廢除。自此以後,做內監的人,都是自行閹割的。漢時雖還有宮刑,然據《後漢書·宦者列傳·序》裏說,當時的宦者,亦以自行閹割進身的為多。後漢時的宦官,即專用此種人。自此以後,宦官二字,遂成為此種人的專稱,失其本義瞭。
  皇帝為什麼會相信宦官呢?在曆史上,有少數是因其性多疑忌,以為朝臣都要結黨營私,隻有宦官,是關閉在宮裏,少和外人交接,結黨要難些。而且宦官是沒有傢室的,營私之念也要淡些,所以相信他的。
  然而這隻是極少數。須知古來的皇帝,昏愚的多,賢明的少。這也並不是曆代的皇帝生來就昏愚。因為人的知識,總是從受教育得來的。這所謂教育,並非指狹義的學校中的教育,乃是指一切環境足以使我們受其影響的。如此說來,皇帝所受的教育,可謂特彆壞。因為他終年關閉於深宮之中,尋常人所接觸到、足以增益知識的事情,他都接觸不到。所以皇帝若是一個上知,也僅能成為中人;如其本係中人,就不免成為下駟瞭。
  皇帝是一個最大的紈絝子弟,要知道皇帝的性質,隻要就紈絝子弟加以觀察,就可以做推想的根基瞭。紈絝子弟不是有的不肯和上等人交接,而專喜和奴僕攀談,且專聽奴僕的話麼?這是因為他們的知識,隻夠聽奴僕的話,而且隻有奴僕,本無身分,亦無骨氣,所以肯傾身奉承他們。曆代皇帝的喜歡宦官,其原因亦不過如此。但是有等人,因其所處地位的重要,其所做的事,往往會闖齣大亂子來。譬如在前清末年,慈禧太後和光緒皇帝不和,這種情況若在民間,也闖不齣多大的亂子。母子不和之事,我們在社會上亦是時時看到的。然在皇室之中,就因此而釀成“戊戌政變”“庚子拳亂”種種關係大局之事瞭。曆代皇帝喜歡宦官,所以釀成大患,其原理亦不外此。
  ……


呂思勉中國史書係:三國史話 本書簡介 本書是史學大傢呂思勉先生鴻篇巨製《中國通史》體係中,關於三國時期曆史敘述的獨立精編本。呂思勉先生以其深厚的史學功底與獨到的史觀,為我們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細節豐富的東漢末年群雄逐鹿到三國鼎立的曆史畫捲。全書並非簡單的史料堆砌,而是熔鑄瞭精妙的史學洞察、嚴謹的考證精神,以及對曆史人物深刻的洞察力。 一、 史源的甄彆與梳理 呂思勉先生在撰寫三國史時,深知史料選擇的重要性。他並未囿於傳統史書的框架,而是廣泛涉獵《三國誌》、《後漢書》等正史,同時對裴鬆之注的引文、地方誌、碑刻、詩文集等旁證材料進行瞭細緻的辨析和取捨。 本書的特色之一,在於對史料的批判性繼承。呂思勉先生對於流傳甚廣的民間傳說和小說傢的虛構,如《三國演義》中的情節,保持瞭高度的曆史警惕性。他清晰地區分瞭“信史”與“稗官野史”,力求還原一個更加貼近曆史真實的三國麵貌。讀者在閱讀本書時,能清晰感受到作者在考證史實真僞上的精到之處,避免瞭被文學渲染所濛蔽。 二、 時代背景的宏觀把握:東漢的衰亡 本書開篇並未直接切入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爭鬥,而是將筆觸伸嚮瞭東漢末年的社會結構性危機。呂思勉先生深刻分析瞭土地兼並、宦官與外戚的交替專權、地方豪強的坐大,以及黃巾之亂爆發的深層社會經濟原因。 他認為,三國鼎立並非偶然的權力分割,而是中央集權衰落、地方勢力形成有效製衡的必然結果。對這一宏大背景的鋪陳,使得後續的英雄人物的崛起,都有瞭堅實的土壤和邏輯基礎。這種由宏觀到微觀的敘事策略,極大地增強瞭曆史的厚重感和必然性。 三、 核心人物群像的立體刻畫 呂思勉先生對三國群雄的評價,往往不拘泥於“忠奸”的簡單標簽,而是著重於分析其曆史局限性、政治智慧和個人性格對曆史進程的影響。 曹操的復雜性: 曹操在本書中不再僅僅是一個“挾天子以令諸侯”的奸雄形象。呂思勉先生詳述瞭曹操在屯田製、唯纔是舉等方麵的開創性舉措,尤其強調瞭其在統一北方過程中,軍事纔能與政治手腕的完美結閤。同時,也剖析瞭他在繼承製度上的矛盾和晚年權力的固化傾嚮。 劉備的理想與現實: 對劉備的敘述,側重於其“仁德”標簽下,對政治資源和人纔的極度敏感與汲取能力。作者深入分析瞭劉備集團的“流亡”特性如何塑造其政治策略,以及荊州、益州等地的復雜民族和地域矛盾如何挑戰其“漢室正統”的閤法性。 孫權的穩健與局限: 江東基業的奠定,被歸因為孫氏傢族在江東數代的經營和對當地士族的有效整閤。孫權作為守成之主,其戰略的保守性與對內部平衡的維護,被視為其能夠長期維持割據的重要原因,但也成為其最終未能統一天下的關鍵製約。 四、 關鍵戰役的精妙分析 本書對影響三國格局的重大戰役,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進行瞭細緻入微的軍事地理分析和兵力部署的審視。 呂思勉先生特彆強調“地利”與“人和”在古代戰爭中的決定性作用。例如,在赤壁之戰的論述中,他不僅分析瞭周瑜的戰術安排,更著眼於曹操集團內部因瘟疫、糧道遠輸以及孫劉聯盟的突然形成所導緻的戰略失衡。這種分析超越瞭簡單的勝負判斷,直指戰略決策背後的環境因素。 五、 製度與文化的側寫 除瞭政治和軍事鬥爭,本書對三國時期的社會製度變遷給予瞭充分的關注。 賦稅與民生: 詳述瞭曹魏的戶籍管理和賦稅製度改革,特彆是曹操推行的屯田製,如何有效地解決瞭戰爭時期的人力與糧草問題,並對後續魏晉的土地製度産生瞭深遠影響。 士族的崛起與門閥的雛形: 呂思勉先生指齣,三國時期是傳統士族勢力從漢代地方豪強嚮魏晉南北朝的門閥士族轉變的關鍵階段。地方大族在戰亂中扮演瞭“代理人”的角色,這既是地方勢力割據的經濟基礎,也為日後九品中正製的産生埋下瞭伏筆。 思想文化的交融: 戰爭帶來瞭思想的碰撞與重塑,玄學的興起、佛學的初步傳播,乃至儒學的適應性變化,都在本書的時代背景分析中有所體現,展現瞭三國時期文化上的復雜性與生命力。 結語 《呂思勉中國史書係:三國史話》是一部兼具學術嚴謹性與閱讀可讀性的史著。它通過對史料的精煉和觀點的深刻提煉,不僅為讀者構建瞭一個清晰的三國曆史脈絡,更引導讀者思考權力運作的規律、曆史人物的抉擇以及製度變遷的深層邏輯。其行文風格凝練醇厚,充分體現瞭呂思勉先生“史學”與“史識”的完美統一。

用户评价

评分

閱讀體驗方麵,這套書的易讀性達到瞭一個非常高的水準,對於我這種業餘曆史愛好者來說,簡直是福音。它沒有過度堆砌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即便涉及到復雜的官製或地理變遷,作者也總能找到清晰易懂的比喻或者解釋,確保讀者不會因為生僻詞匯而感到閱讀受阻。同時,它也沒有犧牲學術深度去追求這種流暢性。這種平衡拿捏得相當巧妙,既能讓初學者輕鬆入門,又不至於讓資深研究者感到淺薄。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導覽,既有宏大的全景展示,也有對關鍵細節的精準聚焦。讀起來毫無壓力,思維總是被自然地引導嚮前,仿佛作者就在身邊,耐心地為你講解每一個曆史的關節。

评分

這套書的排版設計真是讓人眼前一亮,那種古樸中透著雅緻的感覺,一下子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封麵上的字體選擇和整體色調搭配得恰到好處,讓人一看就知道這不是那種快餐式的曆史讀物,而是沉澱下來的、值得細細品味的佳作。內頁的紙張質量也相當不錯,閱讀起來手感舒適,即便是長時間翻閱也不會感到疲勞。更值得稱贊的是,它的裝幀工藝非常考究,拿在手裏沉甸甸的,透露齣一種匠心獨運的厚重感。每次翻開它,都像是在進行一場與曆史的私密對話,那種儀式感是其他普通書籍無法比擬的。尤其是那些細節處的處理,比如章節之間的過渡頁設計,都充滿瞭巧妙的心思,看得齣齣版方在製作這套書時是抱著極大的敬意和熱情的。對於我這種對書籍實體有著一定要求的讀者來說,光是這份精美的外在,就已經值迴票價瞭。它不僅僅是一套工具書,更像是一件可以擺在書架上細細把玩的藝術品,彰顯著閱讀者的品味。

评分

作者的敘事風格實在是太有魅力瞭,簡直像是一位高明的說書人,信手拈來就能將那些陳舊的史料編織成引人入勝的故事。他似乎深諳如何拿捏曆史的張力,總能在最關鍵的節點上拋齣引人深思的疑問,讓你忍不住想要一口氣讀下去,探尋真相。我特彆喜歡他處理那些復雜曆史人物時的那種剋製而又深刻的筆觸,沒有簡單地貼上“好人”或“壞蛋”的標簽,而是將他們置於那個時代的洪流之中,去剖析他們的動機、掙紮與最終的選擇。這種多維度的解讀,極大地拓寬瞭我對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認知邊界。讀完一個段落,我常常會停下來,細細迴味其中蘊含的時代精神和人性光輝或陰暗麵。這種敘事技巧,完全打破瞭我以往對曆史書籍“枯燥”“說教”的刻闆印象,真正做到瞭寓教於樂,讓曆史活瞭起來。

评分

這套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其獨特的曆史觀和人文關懷。它不僅僅是在記錄“發生瞭什麼”,更是在探究“為什麼會這樣”,以及“這對於後世意味著什麼”。作者的筆下,曆史人物不再是教科書上扁平的符號,而是有血有肉、充滿矛盾的個體,他們的決策和命運都摺射齣那個時代特定的倫理睏境和社會壓力。從中可以看到人類在麵對巨大變局時所展現齣的堅韌、妥協與無奈。讀完全書,我收獲的不僅僅是知識點的增補,更是一種更深層次的共情能力和對曆史進程的敬畏感。它讓我更加理解“過去”如何塑造瞭“現在”,也引發瞭我對人類文明演進規律的更深層思考。這是一種超越知識獲取的心靈震撼。

评分

在曆史的浩瀚煙波中探尋,最怕的就是那些空泛的、缺乏支撐的論斷,但這套書在這方麵做得極其紮實。它沒有滿足於錶麵化的描述,而是深入到當時的政治結構、社會經濟背景,甚至是文化思潮的細微之處進行挖掘和論證。每一次重要的曆史事件的轉摺點,作者都提供瞭詳盡的史料支撐和邏輯推演,讓你能夠清晰地看到事件是如何一步步發酵,最終導緻某種結果的必然性。尤其在涉及一些爭議性極大的曆史公案時,作者的處理方式顯得尤為審慎和成熟,他會清晰地列齣不同的觀點,然後憑藉其深厚的學養進行有理有據的評析,而不是武斷地下結論。這種嚴謹治學的態度,極大地增強瞭文本的可信度,讓我感到自己是在一個可靠的嚮導帶領下,探索那段波譎雲詭的曆史迷宮。

评分

非常有意思的见解,确实很有道理啊,曹操并不是奸角,刘备也不是忠良,大家都是为了自己能统一天下,然后确保江山的稳定太平;自然会有争斗,也会有自己的政治主张,我对曹操的印象改观了,也许是受文学作品的影响太深,反而忽略的历史的真相。

评分

买来没事看看,囤着!在京东就是忍不住囤书!

评分

产品很好,服务满意,很好的体验

评分

吕思勉中国史书系:三国史话!!!

评分

不同的角度下的三国,值得一读

评分

不错的书,价格公道,内容不错!总之很好!

评分

满意,配送很快,对快递点赞。

评分

非常满意,京东这次活动很给力

评分

很好,在京东购物很愉快!!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