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史深處的民國1 晚清

曆史深處的民國1 晚清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城 著
想要找书就要到 求知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2295
版次:1
商品编码:115592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历史深处的民国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4-09-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288
字数:285000

具体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百度1億個與本書相關的搜索結果!
  天涯1百萬網友的鼎力熱推!
  社科院10位專傢聯袂審閱!
  繼《明朝那些事兒》後,值得你擁有的趣說正史巨作!
  一部幽默解讀1840~1945百年曆史的彪悍之作!
  1.內容全麵,且尊重史實。想瞭解中國近代100年,買這一套書就夠瞭。
  2.文風非常之幽默有趣,比當年明月有過之而無不及。央視著名主持人阿憶在看過微博推薦後,都追問編輯這書何時齣版。
  3.百度搜索本書原名可以發現,搜索結果已經達到瞭1.2億!!!而搜索現書名《曆史深處的民國》(新書名9月初纔齣現在網絡上)也達到瞭169萬次的搜索結果!
  4.迄今為止,罕有的一本全麵解讀1840~1945百年曆史的彪悍之作!
  這不是一本簡單的民國曆史,而是 “必須人手一本的優秀曆史普及讀物”!
  5.隨書附贈一張珍貴的“近代人物關係圖”。此圖由社科院專傢聯閤清華大學製圖專業老師繪製。圖中人物關係十分詳盡詳實,值得珍藏!
  6.這本書的封麵用圖係國內一綫插畫師三萬的作品,值得插畫愛好者收藏。

內容簡介

  

  《曆史深處的民國1:晚清》是一部關於1840~1945百年正史的彪悍史書。是中國曆史上第一部全麵解讀晚清、共和、抗戰的長篇曆史巨作。
  作者在精研民國史料的基礎上,以尊重史實的嚴謹態度創作,以年代和具體人物為主綫,用通俗易懂、幽默風趣的語言風格行筆,全新講述瞭1840~1945這一百年間的一些我們熟悉的人做過的一些我們並不熟悉的事……
  第一部《晚清》全景勾勒瞭從1840到1911前後近七十年波瀾壯闊的曆史,重點描述瞭清王朝內部改革力量曾國藩、李鴻章、袁世凱,清朝統治者慈禧、光緒,在野力量革命派、立憲派三方,圍繞該挽救清朝還是推倒清朝重來而展開的一係列驚心動魄的故事。
  書中精彩語錄:
  ●假如是一百斤,你會不會覺得有些沉重?
  假如是一百裏,你會不會覺得稍顯漫長?
  假如是一百年,你會不會覺得太過遙遠?
  假如隻用讀一本書的時間,就能讓1840年到1945年這一百多年的遙遠,真實地迴歸你麵前,你會不會覺得這很精彩、很有趣?
  ●民國的開創者成長自晚清,民國的力量格局來自晚清,甚至連民國的病根也是從晚清帶過來的。
  ●慈禧當天就知道瞭李鴻章的死訊,她的眼淚當場就流瞭下來,感嘆說:大局未定,倘有不測,再也沒有人分擔瞭。
  是啊,陪她一路前行的小夥伴們——曾國藩、奕訢、李鴻章全都去瞭,以後再也沒人替她背黑鍋,日子還怎麼過?
  ●袁世凱領銜主演,張之洞、端方等黃金配角搭戲,一群舉足輕重的南北封疆大吏擺齣一副不廢科舉就要亡國的架勢,慈禧哪好意思不認真對待,哪好意思不給麵子。
  同日,慈禧下詔,所有科舉考試全部停止。
  至此,這一曆史悠久、傳承一韆三百年、被譽為“中國第五大發明的科舉製度,幾經周摺,終歸廢棄。
  ●隨風奔跑自由是方嚮,追逐雷和閃電的力量。
  廣州起義失敗後,孫中山先生逃亡瞭!逃亡是革命黨人的必修課程,試問誰人不跑路,誰人不在路上跑?從孫中山開始,革命傢們就在路上奔跑。
  ●生存還是毀滅,這是莎士比亞思考的問題;逃跑還是留下,這是袁世凱應該考慮的問題。
  留下,可能直接被抓起來殺頭。
  逃跑,則會風餐露宿,前途茫茫。
  袁世凱權衡利弊,還是決定做一把好漢,好漢就應該不吃眼前虧。所以,跑吧!
  ●從孫中山成立“興中會”算起到黃花崗起義結束,近十七年的時間裏,革命黨雖然四處點火,犧牲無數,費瞭老大的勁,卻並未傷到清朝的根本。
  但令革命黨萬萬沒想到的是,數萬革命兄弟姐妹十數年來英勇奮鬥都沒有完成的夢想,攝政王載灃同誌憑一己之力鬍搞瞭兩年就實現瞭。

作者簡介

  江城,工科碩士,資深軟件工程師,曆史愛好者。
  自幼便喜曆史,尤對民國史特彆感興趣。多年來研讀國內外民國史名傢著作無數,對民國史頗有獨到見解和解析。
  曾赴美國矽榖工作多年,在此期間,開始在業餘時間寫作《曆史深處的民國》。作品在完成第一部之後,便在美國同事之間傳閱,得到瞭大部分美籍華人的高度贊賞。尤其是美國知名軟件公司TechExcel的CEO周鐵人博士,對這個作品十分喜愛,積極勸說筆者爭取齣版。
  迴國後,筆者不斷對作品內容進行打磨,經過五年多的努力,終於完成瞭這三本作品。
  作者曾在天涯論壇試著連載該作品,未曾想,引起極大反響。



精彩書評

  

  ●這本書,很有意思。
  ——央視著名主持人阿憶


  ●本書曆史材料非常豐富,對曆史事件的反映客觀充分,並且對不少有爭議的曆史事件與人物做瞭梳理、研究和探討。
    ——統戰部《中國統一戰綫》副總編楊躍進博士


  ●此書內容豐富,人物與事件之間的關係非常清楚明瞭,足見作者花費瞭很大功夫。
    ——社科院專傢馬平安博士
  

目錄

第一部
故事的開始
第一章 不為鴉片的鴉片戰爭
第二章 太平天國不太平
第三章 非主流少年袁世凱
第四章 謠言逼齣來的洋務高潮
第五章 世紀口水仗
第六章 袁世凱的第一桶金
第七章 為瞭超級生日Party而輸掉的“甲午之戰”
第八章 孫中山,康謊謊,袁大兵
第九章 晚清冤案之戊戌政變
第十章 老佛爺要單挑全世界
第十一章 拿什麼拯救你,晚清
第十二章 東方慢車謀殺案
第十三章 孫中山“劫賭款”
第十四章 袁世凱吹起立憲大泡泡
第十五章 光緒被毒害,袁世凱被有病
第十六章 民國神雕俠侶傳說
第十七章 掘墓人與送葬者


















精彩書摘

  窮光蛋皇帝是怎麼煉成的
  曆朝曆代,國傢財政總是避免不瞭走嚮崩潰,與其說這是一個魔咒,不如說這個現象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曆史發展規律。
  要解釋這個現象,我們不妨看看清朝皇帝把錢都花到瞭哪裏。
  第一,皇帝的日子過得沒有大傢想象得那麼輕鬆。
  皇帝除瞭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們支付薪水,自己也要花錢,皇帝有自己的房子、老婆和孩子,休閑娛樂設施一應俱全,數韆勤務人員(太監、宮女等)隨時待命,這些人都得靠皇帝發工資。
  此外,還有一大群人幫皇帝花錢。他們不需要上班,也不需要付齣任何勞動,但皇帝每年還得給他們一筆錢,給少瞭還不行,因為他們都是皇帝的親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皇族。
  一個朝代建國之初,皇族人口不會太多,皇帝的壓力不會太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皇族人口日益增多,皇帝的負擔也越來越重。
  順治初年,皇族不過幾韆人,至道光時期已好幾萬人,所以道光每年都得花幾百萬兩銀子纔能擺平這幫親戚。
  第二,腐敗。
  曆朝曆代最不缺的就是貪官汙吏,這幫人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挖封建主義的牆腳——他們讓朝廷的行政成本高居不下,朝廷撥下來的錢,大部分都進瞭他們的肚子和腰包,至於剩多少錢用於百姓那得看他們的心情。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放肆?
  答案是犯罪成本太低,簡單來說也就是,與腐敗官員的總數比起來,被發現和懲處者不到百分之一。
  腐敗收益高,腐敗風險低,這可真是貪官汙吏們的福利。
  而給這些貪汙犯送福利的人不是彆人,正是皇帝自己!皇帝用“人治”這個神奇的武器為腐敗保駕護航。
  曆朝曆代,皇帝執政的手段主要靠人治,沒有民主、沒有法治的人治。
  監察製度不完善,官員任期沒有限製,導緻官員手中的權力太大,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和限製。誰的權勢大,誰的官階高,誰就說瞭算,官員的個人意願可以決定一切。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這麼好的貪汙條件,誰不貪誰傻!
  因此,貪汙不是皇帝弄幾次反腐倡廉運動就能消滅的,譬如嘉慶皇帝殺掉巨貪和珅都沒能刹住官員們的貪腐熱情。
  第三,天災。
  封建社會的生産力水平決定瞭政府的抗災能力。譬如黃河泛濫,治理辦法就是一個——堵決口。
  嘉慶年間,黃河堵一個決口要花掉上韆萬兩銀子。治河費用如此高昂,天知道有多少錢真正用到瞭治河上。反正連工帶料都扔到瞭黃河裏,你查都沒處查。
  黃河泛濫,官員貪腐,豆腐渣工程導緻黃河更加容易泛濫,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第四,鎮壓農民起義。
  怎麼曆朝曆代都有農民起義?
  雖說農民的奮鬥目標並不高——農夫(婦)、山泉、有點田。隻要有一口吃的,就能活下去,隻要能活下去,就絕不會想到造反。
  但現實是殘酷的,到瞭每個朝代的末期,他們總是會吃不上飯,因為他們有一個幾乎無法戰勝的敵人:土地兼並。
  “土地兼並”是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地主、官僚、商人掌握瞭越來越多的財富,他們將賺來的或剝削來的錢財用於購買土地。如此一來,土地越來越多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皇族一般都是最大的地主),而農民則失去越來越多的土地。
  最終的結果就是農民沒有土地種,沒有土地種就隻能給地主種地打工(佃戶),地主的地不是白種的,你得交租,可交完租,還能剩下多少?若趕上天災人禍,連租都交不起,遑論吃飯?飯都吃不上瞭,那還不反嗎?那就反瞭吧!
  隻有造反纔有自己的地種,纔有飯吃!說到底,農民兩韆年的起義就是為瞭一塊土地!
  從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白蓮教成功地團結到廣大種不上地吃不上飯的農民朋友們隨之起事!清政府為鎮壓白蓮教起義,花費軍費近兩億兩,幾乎耗盡康乾盛世所積攢的傢底。
  錢就是這麼花沒的。
  國傢,其實就是公司,公司沒錢要破産,國傢沒錢就完蛋。
  道光也隱隱約約地懂這個道理,但他接班時的清朝是農業社會,還不具備實施資本主義的條件,財源有限,發財無門。既然生財無道,便隻有在節儉上下功夫。
  但道光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勤儉瞭一輩子,卻把國傢治理得更加貪汙腐化。
  公正地說,就個人品德而言,道光帶頭剋勤剋儉、從我做起扭轉浮華奢靡社會風氣的行為是值得理解和贊揚的,但對國傢而言,“節儉”行為背後的國庫空虛意味著這個由馬上民族建立的清王朝,在立國近二百年後,國傢機器已經腐朽到瞭不堪承受的地步,猶如一匹苟延殘喘的駱駝,隻等終結它生命的那最後一根稻草。
  很快,這根稻草就到瞭。這根稻草就是已步入工業化社會的英國。
  真正的起因
  1840年,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因為清朝齣大事瞭!
  清朝以前也不是沒齣過事,隻是這次不一樣。因為一場決定清朝國運的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瞭!
  這場戰爭的結果現在大傢都已經知道:清朝完敗。
  不過我們還得重點關注一下這場戰爭之所以爆發的原因。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顧名思義就是因為鴉片而戰,錯!其實很多事情的起因都不像錶麵看上去的那麼簡單。
  事情還得從對外貿易說起。
  大傢韆萬不要以為那時的對外貿易就跟今天這樣成形的進齣口貿易一樣方便和發達。清朝那會兒的對外貿易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朝貢貿易,二是市舶貿易。
  朝貢貿易不是清朝發明的,大約在唐朝之前就有瞭。
  朝貢貿易很好理解:外國使節前來朝見中國皇帝,遞交和接受兩國外交文件,並把一些珍貴的本國土特産進貢給中國皇帝,中國皇帝也迴贈禮物,並根據所進貢的物品價值迴贈相當的物品;同時,使節隨行的隊伍裏還有不少商人也帶著大量貨物前來中國交易,這就是所謂的朝貢。
  不過,這種貿易方式不大理想。
  首先是次數少,因為不能隨時來,除瞭朝鮮、越南這種很近的屬國可以一年一貢外,大多數國傢三五年能來一次就燒高香瞭。
  然後是不等價,中國虧得慌,因為皇帝為瞭顯示自己天朝上國的地位,會犧牲經濟利益換取政治意義——隻要你們跪拜我這個天朝皇帝,隻要你承認我天朝上國是你們的宗主國,是天下共主,我就不怕花錢!所以皇帝往往對進貢的貨物以高齣其正常價格的幾十倍進行購買。
  這種不閤理的貿易方式自然不能持久,因此一種與時俱進的貿易製度産生瞭,它就是市舶貿易。
  同樣,這也不是清朝發明的。顧名思義,市舶貿易在港口城市進行,其性質有點兒類似於今天的市場經濟,算是中外商人的商業等價交換,不再是朝廷說瞭算的、不等價的一竿子買賣。
  當然,這種貿易肯定是要讓朝廷和地方都能賺到錢。所以,朝廷設立專門機構“海關”(清之前稱“市舶司”)來管理,其職能與今天的海關類似。
  然而,或許是朝廷害怕官員們裏通外國,中國官員不便與外國人直接打交道的原因,也或許是大多數官員並不精通具體的商業業務,又或許是官員看不起商人,不想管、懶得管,於是官員們把所有的事情都委托給商人辦理,譬如接待外商、貿易結算、徵收關稅等,官員隻負責監督。
  具體來說,清朝的市舶貿易是這樣的:清朝應該算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度,但是也沒有完全封閉。即便是乾隆,也還留下瞭一個對外的港口——廣州。
  當時全國的進齣口貿易幾乎都在廣州進行,其架勢很像現在的“廣交會”(廣州交易會)。舉國就隻有這麼一個海關,此謂“一口通商”。
  當時,所有的進齣口貿易全部由一個叫做“廣州十三行”的商人組織壟斷經營。這個廣州十三行,名稱叫做十三行,但實際上並不是隻有十三傢商行,而是時常增減,隻是因為最初由十三傢商行組成,所以叫做十三行。因為它是對外貿易的商行,所以也叫行商或洋行。
  大清還有一個有清朝特色的規定,主題詞是“不自由”:所有的洋人都不許隨便進入廣州,必須先提齣申請,由行商們擔保,纔會給你發放通行證,允許你進入廣州。
  注意,這裏隻是進入,在你離開廣州時,還需要再次申請。而且進入廣州後也不能隨意走動,隻能待在專門為洋人修建的十三行商館區,大概相當於今天的貿易辦事處。
  如果洋人在中國有不法的行為,那也好辦,拿擔保人開刀,於是洋人與行商的命運和利益就此緊緊地綁在瞭一起。
  當然,這種工作方式也給廣州的貪官汙吏們提供瞭極好的腐敗機會,洋商和行商孝敬大小官員的費用和被勒索的錢財比關稅少不瞭多少。
  最可笑的是,官員們對自己一嚮是低標準,但對當地的妓女倒是高要求:你們要有愛國主義情操,不許接番鬼的生意。
  順便一提,洋人可以來廣州經商,但老婆是不許來的,所以洋人的老婆通常都住在洋人的大本營澳門——葡萄牙人從明朝皇帝手中要來瞭澳門的居住權,其他外國人也跟著沾光。
  不過這些與英國、與鴉片戰爭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
  清朝與英國通過廣州十三行進行不自由貿易已經很多年,清朝的茶葉、生絲、大黃(一種中藥材)等在英國的銷路很好,而英國除瞭毛織品和棉花外,其他如刀、叉、鍾錶類的工業産品,清朝老百姓沒有什麼太大的消費興趣,所以大部分時間裏都是清朝在賺英國的錢,平均下來大概每年賺幾百萬英鎊。
  對於英國這樣一個以商業立國、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思想深入骨髓的國傢而言,持續這麼多年的貿易逆差顯然會令它有些痛苦,所以英國人必須想辦法盡快縮小貿易逆差。
  英國人想齣來的解決辦法是用外交手段走高層路綫,讓兩國官方正式接觸一下,看能不能藉助清朝中央政府的力量爭取到自由貿易的權利,並以此打開清朝市場。
  所以在鴉片戰爭開打之前,清朝與英國就已經有接觸瞭。天朝上國和大英帝國的第一次正式接觸,是從1793年開始的。
  ……















前言/序言

  自序
  假如是一百斤,你會不會覺得有些沉重?
  假如是一百裏,你會不會覺得稍顯漫長?
  假如是一百年,你會不會覺得太過遙遠?
  假如隻用讀一本書的時間,就能讓1840年到1945年這一百多年的遙遠,真實地迴歸你麵前,你會不會覺得這很精彩、很有趣?……
  這是最亂的一百年。亂過三國,亂過五鬍十六國,亂過五代十國。將軍拔劍、壯士扼腕、文人投戎、學子棄醫,連妓女們都深明大義、柔腸俠骨,願化長風繞戰旗。
  這是最淒慘的一百年。中國轉眼間就從比爾·;蓋茨變成瞭楊白勞,一無所有。殺人越貨是傢常便飯,上山落草是時髦的職業,到城鄉結閤部當農民工是最幸福的生活。
  這是最八卦的一百年。個性無比解放,婚姻無比自由,名人之間的情愛更是剪不斷理還亂。這是信仰最五光十色的一百年。唐生智信佛,洪秀全、孫中山、蔣介石信基督,劉湘信神仙,還有人信法西斯主義可以救中國……
  這是最迷信武力的一百年。無論是袁世凱、段祺瑞還是吳佩孚,甚至包括孫中山,都喜歡用武力統一。但小一點的人物卻想分治,學美國搞聯邦、聯省自治,比如陳炯明和趙恒惕。可惜,想統一的,統一不瞭;想分治的,也分治不成。
  這是最自由的一百年,普通人可以辦報紙、辦齣版社,可以結社;草根可以罵政府、罵官員,甚至還可以罵國傢最高領導人。
  這是真相埋藏得最多的一百年——辛亥革命原來隻是一場意外接著一場意外?
  民國第一疑案,到底是誰殺死瞭宋教仁?
  熱血男兒袁世凱,畢生的追求就是君主立憲,可他為什麼要七搞八搞,去做那短命的皇帝,讓一世英名盡付東流?
  公車上書根本沒發生過?
  譚嗣同臨終時的詩是假的?
  光緒壓根兒沒有給維新黨密詔?
  日本人救瞭維新黨?
  李鴻章堅決支持變法?
  為何康有為要忙著製造僞證,還要謊話連篇?
  究竟是誰齣賣瞭戊戌變法?
  生平未嘗一勝的孫中山、曾落魄到美國刷盤子的孫中山,為什麼能成為一代革命領袖?
  中國同盟會與日本黑龍會之間是否有韆絲萬縷的聯係?
  超級陽光美男汪精衛擁有一段神雕俠侶般傳奇的愛情,卻為何做瞭人人不齒的大漢奸?
  中國獲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靠美國人的原子彈和蘇聯齣兵東北嗎?
  中國成為聯閤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是靠撿漏嗎?……
  現在,我們將站在史實的角度還原一個真實、驚險、復雜、麯摺、有趣的民國。這將是一本填補民國曆史空白的書。在這本書裏,你將會瞭解一個被你遺忘的民國;認識一個你所不知道的民國;修正一個被你誤解的民國;看清一個被你模糊的民國;讀懂一個被你輕看的民國……
  故事的開始
  本人把故事的起點設在瞭道光、鹹豐當政的晚清。很多人會問,明明是要講民國,為什麼從晚清說起?
  在迴答這個問題之前,先反問大傢一個問題:民國是怎麼來的?晚清怎麼就突然走嚮瞭民國?
  也許有人會迴答,民國的開創者都是天生的英雄,他們天生就對清朝的腐朽和麻木極度憤恨,於是順應曆史潮流,高舉反清大旗,錶現齣瞭徹底的革命性,等等。
  如果你也如此認為的話,必須得說,你所知道的並不是事情的全部真相。如果你想弄清楚全部的真相,弄明白民國的來龍去脈,那咱們還得從晚清說起。
  首先,民國的開創者成長自晚清,民國的力量格局來自晚清,甚至連民國的病根也是從晚清帶過來的。
  其次,一個朝代的滅亡不是一天兩天的事,也不是一句兩句能交代清楚的事。而且,晚清並不是一直走下坡路,其間還有“同光中興”這種迴光返照似的雄起。
  此外,晚清在走下坡路的時候,也不是沒有掙紮過,它也在繞彎子地改革自救,隻是數次改革如戊戌變法、晚清立憲全都以失敗告終。
  危機已積重難返,改革已無法解決問題,革命成為唯一方案!
  因此,立憲派、各種各樣的革命派,還有江湖豪俠,各路人馬,輪番上陣,都想用自己的主張拯救中國。隻可惜大傢夥兒的功力不足,最終走火入魔。就在這樣一種稀裏糊塗的狀態下,各方閤力,纔摺騰齣一個如此有趣兒的民國。
  第一章不為鴉片的鴉片戰爭
  羊群凶猛
  鹹豐這個清朝的第九任皇帝,實在是有點特殊,他雖然是個窩囊廢,但是他周遭的人卻很強大。
  他的大臣曾國藩和李鴻章、他的老婆慈禧,算上後來他侄子輩兒的光緒,再加上下麵即將齣場的這一位,一共五名與他或多或少有些關係的“屬羊人士”(你沒看錯,這些人全都屬羊),組成來勢凶猛的“羊群”,主宰瞭未來半個多世紀的中國。
  相信大傢都不太喜歡乾巴巴的傳記,幸好即將齣場的這位男主角,其曆史檔案還算有趣,請大傢先看一份檔案。
  姓名:袁世凱,字慰庭,又稱袁項城
  外貌:身高165厘米,體重90公斤,脖子粗,腦袋大
  學曆:中考落榜生,“不學有術”的社會大學畢業生
  星座:外錶冷漠而內心好幻想的處女座。這與他很相符,大人物多半有臆想傾嚮
  初戀年齡:這個不太好考證,僅知道其比較早熟,十多歲就開始調戲傢裏的丫鬟
  主要行跡:建立中國第一支近代化陸軍;廢科舉;搞改革開放;建立民國;做立憲皇帝
  經典流行語:他最愛說的一句話:“渾蛋加三級!”
  偶像:幼時為東晉帥哥將軍謝玄,希望像對方一樣做花花公子中的將軍,將軍中的花花公子。過瞭而立之年,厚黑段位提高,偶像變成曹操
  1859年9月16日,河南省項城縣袁傢寨。
  袁傢大公子袁保中的第二任老婆小劉夫人給他生下瞭第四個兒子。這是一個大胖小子,屬羊,處女座。此人就是後來攪亂瞭中國半個世紀格局的“袁大頭”袁世凱。
  大頭屬羊,但他的脾性可一點兒也不像一隻羊,反倒像一匹狼,當然這是後話。大頭齣生時,袁保中的心情並不像今天醫院産房外的那些父親一樣焦急中夾雜著欣喜。作為有瞭四個兒子、在亂世中掙紮求存的父親而言,首先要考慮的是生存問題。
  不過,在考慮生存問題之前,袁保中還必須解決另外一個問題:為孩子起個名字。袁保中文化水平不太高,學曆是附貢(大概介於秀纔與舉人之間)。
  就這個附貢,還是他花高價錢買來的(納捐)。他之所以肯花這麼多錢,就是因為想買一個身份,提高社會地位。袁保中買來附貢學曆之後,就可以在拜見縣長大人時不下跪,甚至還可以和縣長大人就農村建設等問題進行深入交流……身份真是個好東西!
  有身份、有地位的袁保中,為兒子起名犯瞭難,胸無點墨的他想來想去,決定暫時先給孩子起個小名:袁小四。
  不過,孩子他媽小劉夫人有些不高興:在咱們這個高乾傢庭裏,這小名兒也太兒戲瞭點吧!這時,一封信的到來幫袁保中解決瞭這個燃眉之急,信是袁保中的叔叔袁甲三寫來的。
  信的內容很簡單,叔叔我在剛剛結束的戰爭中大敗反政府武裝撚軍,即將凱鏇。
  袁保中大喜過望,“凱”字信手拈來。再按照傢族“保世剋傢企文紹武”的排行,“袁世凱”的大名新鮮齣爐。
  好名字是有瞭,好的生活呢?
  袁小四齣生的時候還真不是什麼好光景,國傢最高領導人鹹豐皇帝正被放在火上烤,清王朝正經曆著前所未有的動蕩歲月,所以袁小四的未來注定瞭不會平安喜樂,但卻足夠精彩!
  袁小四再次齣場之前,讓我們先將目光轉嚮袁小四生活的那個時代,穿插介紹幾個影響中國近代史的大事件。
  “節儉癖”道光
  此時當政的鹹豐皇帝算是一個苦命孩子,他從老爹道光手中接過皇位時,大清帝國已是危急存亡之鞦。鹹豐的接班局麵如此糟糕,跟道光的治國能力偏低很有關係。
  說起這個道光皇帝,可能大部分人都對他沒什麼印象,其實這也怪不瞭彆人,怪就怪道光自己與有清一代的同行們相比,名氣實在太小——開國的努爾哈赤和皇太極不用多說,有史書為其揚名。
  入關後的第一任皇帝順治由於媳婦兒董鄂妃和老媽孝莊皇後(野史稱之為“大玉兒”)的原因,幾乎傢喻戶曉。
  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都被影視劇拍爛瞭。
  尤其是乾隆這位自封“十全武功”的“大清作協主席”,這位仁兄的“十全武功”似乎無人認可,倒是他畢生吟過的近四萬首詩作令他成為史上當之無愧的吟詩高産冠軍,隻可惜吟瞭這麼多詩,卻沒有一首被後人傳誦。
  嘉慶皇帝的知名度相對黯淡一點,不過他乾掉超級大貪官和珅的事跡還是比較拉風的,不僅如此,其執政後期發生的白蓮教造反、天理教攻破紫禁城事件也是相當齣彩。
  鹹豐皇帝作為大名人慈禧的老公,憑藉在位期間爆發的太平天國戰爭以及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棄城逃跑的事跡,也使得自己的人氣扶搖直上。
  同治皇帝雖然短命,不過他那厲害的老媽慈禧和死於花柳病的傳說讓他的曝光度急劇增加。
  光緒皇帝有珍妃,有甲午戰爭,有戊戌變法。
  末代皇帝溥儀的皇後婉容和妃子文秀的黑白照片大傢應該都不陌生,而且他從清朝的皇帝到日本人的傀儡再到共和國階下囚的人生經曆,給一部電影提供瞭素材,使得這部以他為主人公的電影《末代皇帝》獲得瞭奧斯卡九項大奬。
  為什麼獨獨道光這麼沒名氣?
  一來他身上缺乏被人們八卦的元素,二來他的執政成績實在是太糟糕,很是拿不齣手。
  對於道光皇帝,後人隻是隱約記得他是個簡樸的皇帝。
  道光剛接他爸嘉慶的班,就決心打造“節約型”社會,後世著名的《禦製聲色貨利諭》就是道光剛當傢那會兒的作品,該文件重點闡述瞭大清國目前施行節儉的必要性和實現節儉的具體操作辦法。
  道光在文件中說,百姓不窮,我這個皇帝能窮嗎?百姓不富,我這個皇帝能富嗎?(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但是,怎樣纔能使百姓富起來?道光說,辦法隻有一個,省,為國傢省、為天下省、為百姓省,從我省起。
  《禦製聲色貨利諭》頒發全國,各級官員認真學習,熱烈討論,深入領會,但行動的沒有,該腐敗的依舊腐敗。
  與這些腐敗的手下相比,道光的言行還是一緻的,在位的幾十年間,他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頒布這份節儉宣言並不隻是為瞭作秀,也不是一時的心血來潮。
  史書說道光“衣非三浣不易”,也就是說道光一個月纔換一套衣服,不僅如此,道光褲子破瞭也不捨得扔,補補接著穿,也不怕跌份。
  皇帝愛補丁,眾愛卿也體貼聖意,個個都把自己好好的官服打上幾個補丁,道光無意間引領起穿補丁衣服的社會潮流。
  道光心裏這個美:舉朝上下崇尚節儉,反對奢華,我的榜樣作用大大的啊!道光心裏一美嘴上就把不住門,於是逮瞭個大臣拉起傢常:你這補丁打得不錯,花瞭多少錢?
  該大臣腦袋靈光,知道伺候皇帝的內務府常把皇帝當冤大頭狠宰,要是說少瞭免不瞭被內務府的那幫人穿小鞋,於是一咬牙眼睛眨都不眨就迴答瞭一句:三兩銀子!
  道光老兄一聽又氣又急:內務府那幫人給我打個補丁報瞭五兩!以後還是把補丁交給後宮的嬪妃打吧,反正她們閑著也是閑著,手藝差點兒不打緊,關鍵是不用花自己一分錢。
  這還不是最誇張的,據某些史料反映,道光連片兒湯都不敢喝,燒餅也省著吃……
  道光怎麼會把皇帝做得如此寒酸?
  不是他天生吝嗇,也不是他腦細胞不夠用,真正的原因在這裏——沒錢,國傢沒錢,財政赤字太多,掙的沒有花的多。
  有人不禁要問,皇帝怎麼會沒錢?!錢都花哪兒去瞭?
  窮光蛋皇帝是怎麼煉成的
  曆朝曆代,國傢財政總是避免不瞭走嚮崩潰,與其說這是一個魔咒,不如說這個現象的背後隱藏著深刻的曆史發展規律。
  要解釋這個現象,我們不妨看看清朝皇帝把錢都花到瞭哪裏。
  第一,皇帝的日子過得沒有大傢想象得那麼輕鬆。
  皇帝除瞭給大大小小的官吏們支付薪水,自己也要花錢,皇帝有自己的房子、老婆和孩子,休閑娛樂設施一應俱全,數韆勤務人員(太監、宮女等)隨時待命,這些人都得靠皇帝發工資。
  此外,還有一大群人幫皇帝花錢。他們不需要上班,也不需要付齣任何勞動,但皇帝每年還得給他們一筆錢,給少瞭還不行,因為他們都是皇帝的親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皇族。
  一個朝代建國之初,皇族人口不會太多,皇帝的壓力不會太大,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皇族人口日益增多,皇帝的負擔也越來越重。
  順治初年,皇族不過幾韆人,至道光時期已好幾萬人,所以道光每年都得花幾百萬兩銀子纔能擺平這幫親戚。
  第二,腐敗。
  曆朝曆代最不缺的就是貪官汙吏,這幫人存在的最大意義就是挖封建主義的牆腳——他們讓朝廷的行政成本高居不下,朝廷撥下來的錢,大部分都進瞭他們的肚子和腰包,至於剩多少錢用於百姓那得看他們的心情。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讓他們如此放肆?
  答案是犯罪成本太低,簡單來說也就是,與腐敗官員的總數比起來,被發現和懲處者不到百分之一。
  腐敗收益高,腐敗風險低,這可真是貪官汙吏們的福利。
  而給這些貪汙犯送福利的人不是彆人,正是皇帝自己!皇帝用“人治”這個神奇的武器為腐敗保駕護航。
  曆朝曆代,皇帝執政的手段主要靠人治,沒有民主、沒有法治的人治。
  監察製度不完善,官員任期沒有限製,導緻官員手中的權力太大,得不到有效的監督和限製。誰的權勢大,誰的官階高,誰就說瞭算,官員的個人意願可以決定一切。有權不用過期作廢,這麼好的貪汙條件,誰不貪誰傻!
  因此,貪汙不是皇帝弄幾次反腐倡廉運動就能消滅的,譬如嘉慶皇帝殺掉巨貪和珅都沒能刹住官員們的貪腐熱情。
  第三,天災。
  封建社會的生産力水平決定瞭政府的抗災能力。譬如黃河泛濫,治理辦法就是一個——堵決口。
  嘉慶年間,黃河堵一個決口要花掉上韆萬兩銀子。治河費用如此高昂,天知道有多少錢真正用到瞭治河上。反正連工帶料都扔到瞭黃河裏,你查都沒處查。
  黃河泛濫,官員貪腐,豆腐渣工程導緻黃河更加容易泛濫,這是一個惡性循環。
  第四,鎮壓農民起義。
  怎麼曆朝曆代都有農民起義?
  雖說農民的奮鬥目標並不高——農夫(婦)、山泉、有點田。隻要有一口吃的,就能活下去,隻要能活下去,就絕不會想到造反。
  但現實是殘酷的,到瞭每個朝代的末期,他們總是會吃不上飯,因為他們有一個幾乎無法戰勝的敵人:土地兼並。
  “土地兼並”是隨著封建經濟的發展,地主、官僚、商人掌握瞭越來越多的財富,他們將賺來的或剝削來的錢財用於購買土地。如此一來,土地越來越多地集中到少數人手中(皇族一般都是最大的地主),而農民則失去越來越多的土地。
  最終的結果就是農民沒有土地種,沒有土地種就隻能給地主種地打工(佃戶),地主的地不是白種的,你得交租,可交完租,還能剩下多少?若趕上天災人禍,連租都交不起,遑論吃飯?飯都吃不上瞭,那還不反嗎?那就反瞭吧!
  隻有造反纔有自己的地種,纔有飯吃!說到底,農民兩韆年的起義就是為瞭一塊土地!
  從乾隆末年至嘉慶初年,白蓮教成功地團結到廣大種不上地吃不上飯的農民朋友們隨之起事!清政府為鎮壓白蓮教起義,花費軍費近兩億兩,幾乎耗盡康乾盛世所積攢的傢底。
  錢就是這麼花沒的。
  國傢,其實就是公司,公司沒錢要破産,國傢沒錢就完蛋。
  道光也隱隱約約地懂這個道理,但他接班時的清朝是農業社會,還不具備實施資本主義的條件,財源有限,發財無門。既然生財無道,便隻有在節儉上下功夫。
  但道光萬萬沒有想到自己勤儉瞭一輩子,卻把國傢治理得更加貪汙腐化。
  公正地說,就個人品德而言,道光帶頭剋勤剋儉、從我做起扭轉浮華奢靡社會風氣的行為是值得理解和贊揚的,但對國傢而言,“節儉”行為背後的國庫空虛意味著這個由馬上民族建立的清王朝,在立國近二百年後,國傢機器已經腐朽到瞭不堪承受的地步,猶如一匹苟延殘喘的駱駝,隻等終結它生命的那最後一根稻草。
  很快,這根稻草就到瞭。這根稻草就是已步入工業化社會的英國。
  真正的起因
  1840年,這是一個很特殊的年份,因為清朝齣大事瞭!
  清朝以前也不是沒齣過事,隻是這次不一樣。因為一場決定清朝國運的戰爭——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瞭!
  這場戰爭的結果現在大傢都已經知道:清朝完敗。
  不過我們還得重點關注一下這場戰爭之所以爆發的原因。到現在為止,還有很多人認為鴉片戰爭顧名思義就是因為鴉片而戰,錯!其實很多事情的起因都不像錶麵看上去的那麼簡單。
  事情還得從對外貿易說起。
  大傢韆萬不要以為那時的對外貿易就跟今天這樣成形的進齣口貿易一樣方便和發達。清朝那會兒的對外貿易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朝貢貿易,二是市舶貿易。
  朝貢貿易不是清朝發明的,大約在唐朝之前就有瞭。
  朝貢貿易很好理解:外國使節前來朝見中國皇帝,遞交和接受兩國外交文件,並把一些珍貴的本國土特産進貢給中國皇帝,中國皇帝也迴贈禮物,並根據所進貢的物品價值迴贈相當的物品;同時,使節隨行的隊伍裏還有不少商人也帶著大量貨物前來中國交易,這就是所謂的朝貢。
  不過,這種貿易方式不大理想。
  首先是次數少,因為不能隨時來,除瞭朝鮮、越南這種很近的屬國可以一年一貢外,大多數國傢三五年能來一次就燒高香瞭。
  然後是不等價,中國虧得慌,因為皇帝為瞭顯示自己天朝上國的地位,會犧牲經濟利益換取政治意義——隻要你們跪拜我這個天朝皇帝,隻要你承認我天朝上國是你們的宗主國,是天下共主,我就不怕花錢!所以皇帝往往對進貢的貨物以高齣其正常價格的幾十倍進行購買。
  這種不閤理的貿易方式自然不能持久,因此一種與時俱進的貿易製度産生瞭,它就是市舶貿易。
  同樣,這也不是清朝發明的。顧名思義,市舶貿易在港口城市進行,其性質有點兒類似於今天的市場經濟,算是中外商人的商業等價交換,不再是朝廷說瞭算的、不等價的一竿子買賣。
  當然,這種貿易肯定是要讓朝廷和地方都能賺到錢。所以,朝廷設立專門機構“海關”(清之前稱“市舶司”)來管理,其職能與今天的海關類似。
  然而,或許是朝廷害怕官員們裏通外國,中國官員不便與外國人直接打交道的原因,也或許是大多數官員並不精通具體的商業業務,又或許是官員看不起商人,不想管、懶得管,於是官員們把所有的事情都委托給商人辦理,譬如接待外商、貿易結算、徵收關稅等,官員隻負責監督。
  具體來說,清朝的市舶貿易是這樣的:清朝應該算是一個閉關鎖國的國度,但是也沒有完全封閉。即便是乾隆,也還留下瞭一個對外的港口——廣州。
  當時全國的進齣口貿易幾乎都在廣州進行,其架勢很像現在的“廣交會”(廣州交易會)。舉國就隻有這麼一個海關,此謂“一口通商”。
  當時,所有的進齣口貿易全部由一個叫做“廣州十三行”的商人組織壟斷經營。這個廣州十三行,名稱叫做十三行,但實際上並不是隻有十三傢商行,而是時常增減,隻是因為最初由十三傢商行組成,所以叫做十三行。因為它是對外貿易的商行,所以也叫行商或洋行。
  大清還有一個有清朝特色的規定,主題詞是“不自由”:所有的洋人都不許隨便進入廣州,必須先提齣申請,由行商們擔保,纔會給你發放通行證,允許你進入廣州。
  注意,這裏隻是進入,在你離開廣州時,還需要再次申請。而且進入廣州後也不能隨意走動,隻能待在專門為洋人修建的十三行商館區,大概相當於今天的貿易辦事處。
  如果洋人在中國有不法的行為,那也好辦,拿擔保人開刀,於是洋人與行商的命運和利益就此緊緊地綁在瞭一起。
  當然,這種工作方式也給廣州的貪官汙吏們提供瞭極好的腐敗機會,洋商和行商孝敬大小官員的費用和被勒索的錢財比關稅少不瞭多少。
  最可笑的是,官員們對自己一嚮是低標準,但對當地的妓女倒是高要求:你們要有愛國主義情操,不許接番鬼的生意。
  順便一提,洋人可以來廣州經商,但老婆是不許來的,所以洋人的老婆通常都住在洋人的大本營澳門——葡萄牙人從明朝皇帝手中要來瞭澳門的居住權,其他外國人也跟著沾光。
  不過這些與英國、與鴉片戰爭有什麼關係?當然有關係。
  清朝與英國通過廣州十三行進行不自由貿易已經很多年,清朝的茶葉、生絲、大黃(一種中藥材)等在英國的銷路很好,而英國除瞭毛織品和棉花外,其他如刀、叉、鍾錶類的工業産品,清朝老百姓沒有什麼太大的消費興趣,所以大部分時間裏都是清朝在賺英國的錢,平均下來大概每年賺幾百萬英鎊。
  對於英國這樣一個以商業立國、亞當·;斯密的自由貿易思想深入骨髓的國傢而言,持續這麼多年的貿易逆差顯然會令它有些痛苦,所以英國人必須想辦法盡快縮小貿易逆差。
  英國人想齣來的解決辦法是用外交手段走高層路綫,讓兩國官方正式接觸一下,看能不能藉助清朝中央政府的力量爭取到自由貿易的權利,並以此打開清朝市場。
  所以在鴉片戰爭開打之前,清朝與英國就已經有接觸瞭。天朝上國和大英帝國的第一次正式接觸,是從1793年開始的。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真心推荐,我是以前买了一套,借别人一本没还,所以又补买了一本。晚清到民国这一时期的历史写得很详细,不会像历史教科书那样人物脸谱化,比较客观真实。

评分

附赠的人物关系图信息量好大~

评分

还可以吧?,,,,,,,,,

评分

不错,希望能对小家伙有作用。

评分

宝贝很不错!活动价很给力!

评分

好看,很涨知识

评分

很不错的一套书,挺好的不错

评分

著者 [巴基斯坦]Altaf Hussain(阿尔塔夫·侯赛因)

评分

非常好,京东搞活动价格很给力,买书上京东折扣最大,下次还来光顾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