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三統》體現瞭作者近年的主要關切即全球化時代的中國文明自主性問題,認為唯有自覺地立足於中國曆史文明的連續統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時代挺拔中國文明的主體性。為此,本書上篇提齣瞭“新時代的通三統”問題,強調孔夫子的傳統,毛澤東的傳統,鄧小平的傳統,是同一個中國曆史文明連續統;中篇則提齣,全球化加速帶來的所謂“空間化”和“當代性”導緻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險,對此必須自覺地拉長時間和曆史的長度來強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論述瞭以經典閱讀為中心的通識教育主張,認為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的根本目的在於促成中國人的文化自覺即中國文明主體性意識。
甘陽,三聯書店“現代西方學術文庫”主編、“西學源流”叢書主編,譯有《人論》、著有《八十年代文化意識》、《中國改革的政治經濟學》(與崔之元閤編)、《古今中西之爭》等。本書是作者所寫的隨筆文章結集,分八輯,近一百六十餘篇。
感觉还不错,但是内容觉得有点少,观点鲜明赞同
评分《通三统》体现了作者近年的主要关切即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文明自主性问题,认为唯有自觉地立足于中国历史文明的连续统中,方有可能在全球化时代挺拔中国文明的主体性。为此,本书上篇提出了“新时代的通三统”问题,强调孔夫子的传统,毛泽东的传统,邓小平的传统,是同一个中国历史文明连续统;中篇则提出,全球化加速带来的所谓“空间化”和“当代性”导致文明空洞化和庸俗化的危险,对此必须自觉地拉长时间和历史的长度来强化文明的厚度和深度;下篇论述了以经典阅读为中心的通识教育主张,认为中国大学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成中国人的文化自觉即中国文明主体性意识。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真的不错
评分我在俄国所见到的景物再没有比列夫·托尔斯泰墓更宏伟、更感人的了。这将被后代怀着敬仰之情来朝拜的圣地,远离尘嚣,孤零零地躺在林荫里。顺着一条羊肠小路信步走去,穿过林间空地和灌木丛,便到了坟墓前。这只是一个长方形的土堆而已,无人守护,无人管理,只有几株大树荫蔽。他的外孙女跟我讲,这些高大挺拔、在初秋的风中微微摇动的树木是托尔斯泰亲手栽种的。小的时候,他的哥哥尼古莱和他听保姆或村妇讲过一个古老传说,提到亲手种树的地方会变成幸福的所在。于是他们俩就在自己庄园的某块地上栽了几株树苗,这个儿童游戏不久也就被忘掉了。托尔斯泰晚年才想起这桩儿时往事和关于幸福的奇妙许诺,饱经忧患的老人突然从中获得了一个新的、更美好的启示。他当即表示愿意将来埋骨于那些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评分凑单,甘阳的小书,翻翻看。
评分推荐给大家,这都是好书~~慢慢看。
评分有个段落,我是第二次听到了,说到从“政治”“行政”分离的角度看政治体制,中美两国的共性比美法共性要大,都是“政治集权”“行政分权”的国家。平时熟知的说法是中国是中央集权国家,美国是联邦制,没有半毛钱关系。这不是去跟美帝套近乎,不是给自己贴“民主”的金。这是克林顿第二届政府主管亚洲事务的助理国务卿Susan Shirk根据她1980到1990每年到中国实地考察写成的The Politicql Logic of Economic Reform in China一书里提出的。当然我们知道有句诗说了: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通共。所以有这种逆天的论调,也不用惊诧。
评分但是毕竟是演讲,甘阳只是提出了问题,并没有进一步论证。虽然说是“进策”,不是搞学术,不一定有这必要,但是比如说毛泽东的平等正义传统和儒家传统怎么搭起来?毛泽东,平等正义,和儒家相承,估计很多人都傻眼了。邪恶的土共把温文儒雅的古典中国人都教唆成暴民了,还饿死斗死了那么多人!你是在说地球位面的历史吗!没错,这就是他的意思。但是他又没展开说,20世纪的传统断裂他也是承认的,所以我只能理解成“重拾”,而不是“继承”。
评分很不错的书,值得一读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tushu.tinynews.org All Rights Reserved. 求知書站 版权所有